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计分析了云南天文台声光频谱仪在22周峰年期间记录到的米波尖锋事件与光学活动及相关事件的关系。从它们的观测特征:短寿命,窄频带,频率快速漂移,及尖峰事件与磁结构复杂的大黑子活动区密切相关等,认为这些事件的辐射机制可能是电子回旋脉泽不稳定直接放大电磁波所致。  相似文献   

2.
多频带-正交频分复用超宽带系统的研究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阐述了多频带-正交频分复用(MB-OFDM)超宽带系统的基本原理及信号格式,具体分析了相应的发射机与接收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利用SystemView仿真平台对发射机、接收机以及信道进行了仿真设计,并互连成一个MB-OFDM超宽带系统。最后,分别给出了功率谱密度、子频带切换以及发射端与接收端信号比较结果,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证明了整个系统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从2004年10月起,国家天文台怀柔射电频谱仪增加了新的超高分辨率观测模式:在1.10~1.34 GHz频带其时间分辨率为1.25 ms,频率分辨率为4 MHz。报告了3个超高分辨率下观测到的太阳射电精细结构事件,包括射电尖峰辐射、鱼群结构和重叠的精细结构,在射电精细结构之后8~14 min,在米波段都发现射电II型爆发,3个事件的米波II型爆发(示踪着日冕激波)都有相关联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4年lslike&Benz给出的1-3GHz频带上的微波III型爆发和微波尖峰辐射的分类定义,分析北京天文台26-3.8GHz频带上观测到的微波爆发的精细结构.通过分析发现该定义有局限性.本文重新定义了该波段上的微波III型爆发和微波尖峰辐射,并讨论了这种分类定义与设备时间分辨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根据1994年Islike&Benz给出的1-3GHz频带上的微波Ⅲ型爆发和微波尖峰幅身的分类定义,分析北京天台2.6-3.8GHZ频带上观测到的微波爆发的精细结构,通过分析发现该定义有局限性。本重新定义了该波段上的微波Ⅲ型爆发和微波尖峰辐身,并讨论了这种分类定义与设备时间分辨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介绍了云南天台四波段(1.42,2.13,2.84和4.26GHz)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得到的五个微波III爆发事件,它们具有宽频带,长和短寿命,内向和外向快速频漂等特征,观测事例表明,非热电子束引起的等离子体辐射和电子回旋脉泽辐射两种机制都可能发生,这些观测特征即可不完全同于米波-分米波III型爆发,也不完全同于微波高频段III型爆发,说明在微波低频段可能存在二重性或过渡现象。  相似文献   

7.
对云南天文台高分辨率率频谱仪在22周峰年期观观测到的米波准周斯振荡事件,与光学活动及相关事件作了统计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太阳过渡区爆发事件是过渡区重要的小尺度活动现象之一,常被过渡区的紫外和极紫外谱线观测到。典型的爆发事件的寿命为60~360 s,现象出现时谱线形状呈非高斯形,谱像两翼显示双向喷流结构,喷流速度大致在100 km·s~(-1),与色球局地阿尔芬速度相当。普遍认为其产生原因为小尺度快速磁重联。主要回顾了爆发事件的观测特征及其光谱学诊断方法,阐述了爆发事件的物理形成机制及与其他过渡区小尺度结构的联系,并讨论其在太阳风形成和日冕加热过程中对物质及能量输运的影响。最后对未来爆发事件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对云南天文台高分辨率频谱仪在22 周峰年期间观测到的米波准周期振荡事件, 与光学活动及相关事件作了统计分析, 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日本YOHKOH卫星HXT提供的HXR爆发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太阳射电宽频带动态频谱仪(1.0-2.0 GHz, 2.6-3.8 GHz) 提供的微波爆发资料,对共生事件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对其中两例典型事件:1997年11月28日0503 UT事件及1998年5月9日0340 UT事件与共生的HXR爆发进行了详细比较,给出了几点有意义的结果及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1.
超宽带(UWB)技术是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中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兴技术。结合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多频带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对基于OFDM的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原理和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对多频带OFDM-UWB信号的产生方法系统地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信号的仿真结果。本文的分析可为OFDM-UWB信号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采用锁相环技术(PLL)产生高稳定度正弦信号的宽频带频率合成器方案,在该系统中采用锁相环频率合成器芯片ADF4360-7设计锁相环电路.简要分析了该芯片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频率合成器的电路参数.通过该系统实现的宽频带本振信号的输出频率范围达到500 MHz~1 GHz.  相似文献   

13.
利用日本YOHKOH卫星HXT提供的HXR爆发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太阳射电宽频带动态频谱仪(10-2.0GHZ,2.6-3.8GHZ)提供的微波爆发资料,对共生事件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对其中两例典型事件:1997年11月28日0503UT事件及1998年5月9日0340UT事件与共生的HXR爆发进行了详细比较,给出了几点有意义的结果及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4.
基于磁流体力学模拟的太阳高能粒子物理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高能粒子(SEP)事件是一类重要的空间天气灾害性事件,其数值预报研究在空间天气预报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SEP事件主要包括3种类型:与太阳耀斑爆发相关联的脉冲型事件,与日冕物质抛射驱动的激波相关联的缓变型事件,以及同时具有缓变型和脉冲型事件特征的混合型事件。其中,缓变型SEP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并且高能粒子强度较大,对这类事件的模拟是当前研究的难点。目前针对缓变型SEP事件的模拟工作业已发展了多个理论和数值模型。每个模型都对SEP加速和传播的复杂过程作了基本的假设,这些模型的模拟结果能够部分重现观测到的SEP事件特征。而若要提高预报SEP事件的能力,则需要将描述三维日冕物质抛射驱动的激波模型与描述高能粒子在行星际空间中的加速和传输的模型耦合起来,建立基于接近真实的SEP加速和传播的三维太阳风背景模拟及以激波参数为输入的SEP模型。主要回顾了缓变型SEP事件中粒子的加速和传输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可用于获取CME激波传播参数的磁流体力学太阳风模型研究现状;综述了缓变型SEP事件的激波一粒子模型(shock-and-particle model);最后对未来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微波Ⅲ型爆发和微波尖峰辐射是太阳微波爆发中两个主要的精细结构,由于微波段比长波段的情况更复杂,单从形态上很难区分。1994 年Islike & Benz 给出13GHz 频带上的各类爆发分类定义,本文参考了其中关于微波Ⅲ型爆发和微波尖峰辐射的分类,分析北京天文台2 .63 .8GHz 频带上观测到的微波尖峰辐射的精细结构,发现该定义有局限性,重新定义了本波段上的微波Ⅲ型爆发和微波尖峰辐射,并讨论了这种分类定义与设备时间分辨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日本YOHKOH卫星HXT提供的HXR爆发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台的大亨是射电宽频带动态频谱仪(1.0-2.0GHz,2.6-3.8GHz)提供的微波爆发资料,对共生事件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对其中两例典型事件:1997年11月28日0503UT事件及1998年5月9日0340UT事件与共生的HXR爆发进行了详细比较,给出了几点有意义的结果及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用于230一300MHz太阳声光射电频谱仪的宽频带超外差式接收机的基本设计指标和方框图。  相似文献   

18.
超宽带接收机面临众多技术挑战,而关键技术难点之一是超宽带低噪声放大器.采用以砷化镓材料为基底的70 nm栅长改性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和双电源偏置4级放大电路结构,设计了一款4–40 GHz超宽带低噪声单片微波集成放大器,完整覆盖C、X、Ku、K、Ka共5个波段.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该放大器增益为(40±2.5) dB,常温下噪声温度平均95 K, 4–12.5 GHz噪声温度全频带低于83 K,直流功耗130.5 mW.整个频带内输入反射系数典型值-10 d B,输出反射系数典型值-15 d B,全频带范围内稳定,无自激振荡现象.该器件可做为前置放大器,应用于超宽带接收机和大规模多波束接收机中,可有效提高射电望远镜观测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讨论用于米波太阳爆发动态频谱观测的宽频带菱形天线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70—140MHz菱形天线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0.
通常太阳活动水平紧密相关于日面活动区的结构及其演化特征。活动区愈复杂,活动水平愈强,太阳耀斑事件的频率愈高。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一是太阳耀斑事件与黑子活动区有时并不那么密切,甚至无关,如无黑子耀斑等;二是太阳光学事件与射电微波事件之间,也没有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有时甚至相反,如有射电事件而没有光学事件等。88年2月20日事件正是属于后一种情况,也就是显著的微波事件对立于一般水平的光学事件。利用光学资料与射电资料,发现2695与2700MHz上的每日缓变流量与4951活动区的黑子数N和改正面积A呈好的相关。特别是与改正面积同步变化(见图3),由此可见,在二波段上的缓交流量变化可归之于仅仅是4951活动区演化的贡献,而日面上其它活动区则相对稳定,从而对此事件的4951活动区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对日面西边缘新生发展迅速的活动区,具有极性反转、分布紧密又呈异常排列的黑子群,它们的缓变分量迅猛增长,流量谱呈A1型等特征,可作为某些耀斑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