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耕地是稀缺性资源,具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和使用的排他性,必须讲求永续利用,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耕地持续利用的内涵出发,建立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根据系统科学的灰色预测理论,利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的GM(1,1)模块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证实了济宁市耕地可持续利用性在1991-2003年处上升阶段;并预测2004-2020年该市耕地资源可持续性仍呈上升趋势,但要注意控制影响耕地可持续性利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一、庆元县土地利用现状(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现状1.耕地总量控制和占补平衡情况浙江省下达给庆元县的耕地保有量任务为12753.33公顷,根据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6-2012年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数据及农转用数据,庆元县2012年耕地面积为15224.25公顷,2006-2012年建设占用耕地436.85公顷,实际补充耕地面积1898.79公顷,其中土地开  相似文献   

3.
2008年以来,贵港市国土资源部门抓实抓好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工作,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国土资源》2007,(6):1-1
我们曾一次次地设定耕地总量红线,却又一次次地失守!1996年全国保有耕地19.51亿亩,当年的第二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曾确定,2000年的耕地总量红线为19.4亿亩,2010年为19.2亿亩。时间过去4年,到了2000年,全国耕地总量就减至近19.24亿亩,净减少耕地约2700万亩。如果这个  相似文献   

5.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有效地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命题。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通过构建Logistic-CA城市扩张模型,试图探明城市快速扩张主导下的耕地演化特征和机制,对耕地演化进行模拟与预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耕地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首先,分析了1998-2013年东莞市各用地类型间的转换关系,对城市扩张与耕地演化的机制进行了探究;其次,综合考虑地理、经济与政策因子,通过对地理因子模拟和地理与经济结合模拟2种结果的比较分析,选取最优因子组合定义了CA转换规则,构建Logistic-CA模型;最后,基于该模型,依据2006-2020年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对耕地演化进行预测,并进行数量、质量和空间形态上的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耕地演化机制上,东莞市在2003-2008年和2008-2013年2个时段中新增城市用地分别有71.96%和80.86%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耕地,且相应时段内的耕地补给量远小于耕地流失量;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大块耕地边缘破碎化,细碎耕地逐步消亡的空间演化模式。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至2020年耕地将会减少8205.4 hm2,且优等耕地和高等耕地的减少比重分别达到5.16%和5.27%。  相似文献   

6.
对现行《土地管理法》一些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土地管理法主要内容和优势 一、现行土地管理法的主要内容的研究 1998年修订的新<土地管理法>主要内容包括:(1)保护耕地.保护耕地是我国土地管理法的核心内容,包括:确立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明确了省级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确立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了对建设用地总量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等.  相似文献   

7.
向大海要地缓解海岛建设占用耕地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途径主要有: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  相似文献   

8.
为保证毕节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估算毕节市耕地保有量非常必要,文章根据毕节市耕地利用现状,通过论证和模型计算,从两个方面预测了2010年和2020年毕节市的耕地保有量.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我省着力开展以农用地整理、低丘缓坡开发、海涂围垦造地、村庄宅基地整理为载体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努力拓展耕地补充空间,连续11年实现了全省耕地动态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0.
李云 《青海国土经略》2009,(5):24-24,25
近年来,青海省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两个最严格制度的有机统一。全省自2000年开始,积极落实各地区耕地保有量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至2008年,青海省耕地实际面积820万亩,年内耕地净增加7760亩,实现了耕地总量平衡。2009年初在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中,提出确保耕地总量813万亩,基本农田651万亩,  相似文献   

11.
蓬莱市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蓬莱市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选取3个典型的宅基地集约利用乡镇,对宅基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理可行的政策措施,来指导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工作的展开,提高宅基地集约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土地储备出让工作是我国为改变传统的土地供应模式、规范调控土地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而做出的重大创新。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蓬莱市土地储备出让工作运行实际,就土地储备出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临沂市几年来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和探索,对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背景、概念及范围进行了论述。认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流转的制度已与当前农村经济,特别是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严重不适应,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已势在必行。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对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失地农民的权益,推动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规范土地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登市建设用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文登市耕地面积6.2137万hm2,人均耕地不足0.097 hm2,耕地后备资源稀缺,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市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数量逐年增加。近年来,文登市在被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走出了一条活用表层熟土再造肥田沃土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日照市耕地“非粮化”现状,结合近年来日照市及各区县耕地“非粮化”变动趋势,分析导致耕地“非粮化”的主要成因,有针对性提出意见、建议。日照市粮食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日照市耕地“非粮化”程度山东省最高,两区耕地“非粮化”程度好于两县,各区县耕地“非粮化”程度均呈增强态势。根据日照市耕地“非粮化”现状,提出要全面摸清全市耕地“非粮化”存量,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精准施策落实好种粮补贴政策,提高种粮收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应用1996和2002年两期的TM影像资料,对该市6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出该市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结果表明:①从1996年至2002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耕地、未利用土地的大量减少和林地(园地)、城镇、居民建设用地的大幅度增加,而水域、草地面积变化不十分明显;②6年间,成都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复杂,其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园地)、城镇、居民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之间;③成都市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同时,相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状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城市的扩散与集聚效应体现的。城市外延扩展,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但城市化有利于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进而促进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8.
潍坊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潍坊市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迅速退化和流失,使得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渐突出。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揭示了潍坊市自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潍坊市耕地资源利用的具体情况,提出保护耕地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崔昊  王筱明  滕磊 《山东国土资源》2013,29(2):42-45,49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96年至2010年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的变化态势,并运用灰色-马尔可夫预测的方法,建立划分状态的GM(1,1)模型,对研究区域的耕地面积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对波动较大的数据拟合较好,在预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另外,济南市耕地面积在15年的时间中呈现出波动下降变化态势,虽在近年趋于稳定,但在快速城市化、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