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开展西藏北部多巴区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对分布于申扎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志留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志留系四分方案,并为确定奥陶系与志留系的界线位置提出了具体意见。为西藏乃至全国的志留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藏北部申扎地区志留纪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开展西藏北部多巴区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对分布于申扎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志留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志留系四分方案,并为确定奥陶系与志留系的界线位置提出了具体意见。为西藏乃至全国的志留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志留系是第一个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系,含4统、7阶.中国志留系的研究历经百年,以全球志留系划分和对比标准为指导,在不同块体的划分和对比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依据最新成果和已有资料的分析,本文侧重于中国各地区志留纪岩石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综合梳理岩石地层区划、主要剖面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将中国志留系重新划分为7...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南好地区志留纪地层新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南好地区南兵-公井岭剖面志留纪足赛岭组上部所发现的Favocites动物的埋藏特征、地层层序的初步研究和对该区志留系生物地层的综合分析,并与川北陕南、长江三峡等地相关地层对比,提出志留纪足赛岭组上部地质时代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晚期。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塔里木盆地典型露头剖面及钻揭地层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各区块志留系层序地层基准剖面.志留系可划分出SQ1-SQ5五个层序,不同地区因残留程度不同而层序划分有所差别.志留系层序边界除SB1全盆易于追踪外,其他均不易追踪.根据地震相响应特征,志留系各个层序内部进一步划分体系域均比较困难.SQ1、SQ3为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型层...  相似文献   

6.
再论志留纪年代地层的统、阶层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戎嘉余 《地层学杂志》2005,29(2):160-164
一、概述 本文只是简要地讨论志留系全球界线层型存在的问题,有关志留系各层型剖面的具体位置和笔石带标志、我国志留系年代地层及其与国际层型标准的对比、国内志留系统与阶的划分方案、我国志留系生物地层和我国志留纪各时期的古地理(含生物古地理)已在其他论文(戎嘉余等,2000;戎嘉余、陈旭,2000;戎嘉余,2003;Rong Jia-yu et al.,2003a、b)中进行了探讨,这里不再赘述.为保持讨论的完整性,本文对志留系的底界与温洛克统的底界问题又作了些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笔者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对扬子地台西缘陕西宁强和四川广元地区的志留纪地层剖面进行了重新研究,识别出9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均发育TST和HST,而缺乏LST和SMST。通过区内积层序的对比,建立了扬子西缘志留纪层序地层格架,最后探讨了该区志留纪的海平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中国志留纪年代地层学述评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198 4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提出的分统建阶新方案使各国地质学家得以在相同的时间界面上探讨具有全球意义的地质和生物事件。数十年来我国志留纪地层研究进展不小 ,但与国际水平相比 ,研究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 ;特别是系内绝大部分的统、阶的界线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划定 ,成为当前我国志留系研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赞成我国志留纪年代地层框架宜采用“四分统”的方案 ,论述国内志留系顶底界、温洛克统顶底界、罗德洛统顶界的确定并讨论扬子区大部分地区是否发育比兰多维列统更高的志留纪地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扬子区志留纪晚期(罗德洛世—普里道利世)地层发育、划分对比及古地理和古环境特征,对于认识“广西运动”对华南地质作用的影响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扬子区45条剖面进行实地考察或研究,开展了以生物地层学为主的综合地层学研究,旨在揭示志留纪晚期地层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志留纪晚期地层的划分对比,勾绘了扬子区志留纪晚期地层的2个分布区——周缘沉积区和台地内部沉积区,含有7个沉积亚区。周缘区发育正常海湾,以正常浅海沉积和动物化石类群为特征;而内部区发育表现“分散”,实属相互连通的极浅的陆表非正常海,以极浅水、淡化海、无正常浅海动物化石、陆生植物化石发育为特征。经剖面解析和综合讨论后确认:扬子区志留系发育不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晚期到罗德洛世中晚期(约10 Myr)几乎空缺无沉积。上述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扬子上升的解译,并识别出4种表现型式。在大时间尺度上,扬子上升是扬子台地古生代地质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体上升运动(沉积间断长达~40—~150Myr)。以剖面研究为依据,本文提出广西运动最早发生和最先结束均在珠江区,较扬子区发生早大约10Myr,结束早大约4—5Myr;广西运动最后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藏定结盆地湖相沉积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盆地内的第四纪湖相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的岩石地层单元,确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首次建立了该区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湖相地层单位——定结群(Qp2-3D).定结群是由中更新统叶如藏布组(Qp21γ)和上更新统麻加组(Qp31m)2个组组成.为青藏高原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的研究,以及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等都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作者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志留纪牙形石和笔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初步建立了该区的牙形石带:Paraspothognothodus obesus 带,Paraspothognathodus parahassi-P.guizhoweusis 组合带,Pterospathogwa-wodus oelloui 带:笔石带:Demirastriles (?) 带,Spirograptus (?) 带和 Streptograptus nodifer 带.在此基础上,将该区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龙马溪组、磨刀垭组、后蒿坪组和宁强组,其中磨刀垭组和后蒿坪组为2个新建组。本区绝大部分地层为下志留统,只有宁强组上部可能为中志留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西南地区的志留系地层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西南地区地层小结”中对该区志留系地层作了新的划分和对比,得出了新的结论。其中贵州部分涉及到黔北及黔东凯里地区的情况。此后,笔者于1974年根据贵州贵阳乌当、都匀、三都等地的资料,把黔南地区志留系地层与黔北,黔东的情况进行了对比〈下表〉。随着对地层划分、对比工作的不断深入,对贵州志留纪的沉积相,厚度变化情况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北通山新桥志留系上部地层的综合研究,在原"茅山组"的地层中发现了多层线形植物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四川广元、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等地志留系上部地层的研究结果,提出:通山地区原归入"茅山组"的地层,其地质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在湖北东南部(大冶—崇阳地区),小溪组由南向北厚度变薄,推测其沉积中心在江西西北部一带。  相似文献   

16.
湘西北的志留纪海相红层发育、鱼化石丰富,其中湖南澧县山门水库周边地区的志留系以含世界范围内胴甲鱼类乃至盾皮鱼类的最低层位而著称。然而前人在山门水库周边地区未曾系统开展志留系的地层学工作,含Shimenolepis graniferus等盾皮鱼类与中华棘鱼类鳍刺化石的准确层位以及相关志留纪地层的精确划分迄今尚无确切记载与详细讨论。依据2008年以来的3次野外地质考察、剖面测制、鱼类化石发掘与初步研究,对该地区出露的志留纪含鱼地层及层序进行了厘定,相关地层包括含丰富中华棘鱼类鳍刺化石的下红层溶溪组、含丰富盾皮鱼类化石的罗德洛统红层小溪组以及夹于二者之间、在本地区尚未见鱼化石的秀山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澧县地区志留纪含鱼地层的时代,并与华南其他地区志留纪含鱼地层进行了对比。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深入研究胴甲鱼类乃至盾皮鱼类的形态学、系统学以及探讨有颌类的早期演化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鱼类化石新材料,而且为华南扬子区志留纪两套海相红层——下红层与罗德洛统红层的划分对比及其时代归属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7.
皖西南地区南华纪—志留纪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宿松—东至地区南华纪-志留纪地层露头剖面研究,对其相应的沉积环境、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等成果,将南华纪-志留纪地层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5个二级层序和15个三级层序组。一级和二级层序在沉积相序上总的趋势表现为浅→深→浅的变化,且与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吻合;三级层序组海平面上升和下降往往受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冰川事件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实践证明,牙形石在划分志留纪地层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笔石.但它对划分和对比介壳相志留纪地层中的作用又优于笔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欧洲、北美志留纪牙形石生物地层经Walliser,O.H,Aldridge,R.J和Rexroad,C.H.等人的研究,已初步建立了这些地区的志留纪牙形石系列.我国志留纪地层分布广泛,特别是介壳相志留纪地层.这就为志留纪牙形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盐边县北部稗子田地区的专留系发育良好,牙形刺化石极为丰富,与上覆泥盆系连续沉积,并呈整合接触。该剖面为我国扬子区较为理想的志留纪地层剖面,其代表和反映了扬子区西部一种新的断陷盆地碳酸盐岩沉积类型,丰富了区内志留系的研究内容。笔者详细记述了稗子田专留系至下泥盆统下部剖面的岩性特征和生物化石的垂直分布状部,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区内新的地层系统,提出地层划分的对比依据和建议。新方案除对志留系底的黑  相似文献   

20.
上扬子区下古生界层序地层格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上扬子区下古生界在贵州及其邻区发育较为完整。在震旦纪与寒武纪之交的台地淹没事件之后,寒武系形成一个从深水盆地相黑色页岩系到大套台地碳酸盐的沉积序列,其中下寒武统包含5个三级层序而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中上寒武统构成一个二级层序而且可以进一步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奥陶纪艾家山世末期的都匀运动、奥陶纪末期的与冈瓦纳大陆冰期相响应的全球海平面下降事件以及志留纪末期广西运动的共同作用,造成扬子地台大幅度的古地理变迁以及残留不全的奥陶系和志留系。详尽追踪和对比的结果可以将奥陶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且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在残留不全的的志留系中可以划分出7个三级层序并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可以大致解读许多有趣的地质现象,如寒武纪碳酸盐台地的生长过程,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的“浅海静水”型黑色页岩系的发育特点,志留纪由北而南的海侵所造成的复杂的志留系展布特征等等;同时也意味着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早寒武世数次快速海侵事件与生物事件的关系,奥陶系顶部特殊的“观音桥灰岩”的成因,奥陶系红花园组海绵生物礁的基本沉积模式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