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著名大型锡矿大厂矿区的100号矿体是一个不规则的大脉状矿体,由质密锡铅锌矿石组成。该大脉矿体长度约1200多米。大厂矿区矿床形成过程有两个主要矿化阶段:早期锡石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的硫盐锡石多金属矿化阶段。矿物流体包体数据表明:早期形成于300~400℃(450℃)条件下,有高盐度流体包体与低盐度流体包体共存,流体处于从超临界流体进入近临界的气液两相不混溶区过渡阶段,有流体沸腾现象;晚期流体盐度变化小处于降温过程。而100号矿体形成于300~360℃,压力较低,仅为8.24MPa。本次研究设计一含锡溶液从超临界态进入亚临界态的气液不混溶区的实验,研究金属在气-液间再分配过程。实验模拟一个非平衡的气液分离反应动力学过程。重点研究含Sn-NaHCO3-HCl-H2O在近临界压(25~22MPa)和8~14MPa、380~300℃条件下,在亚临界态气-液两相不混溶区时相分离过程。气液分离实验是恒压降温过程。结果表明:近临界区NaHCO3-HCl-H2O的NaCl-H2O体系出现气-液(L-V)分离现象。降温远离临界点时,在V与L相里的Na、Cl浓度比:Na(V/L)、Cl(V/L)比值多数远小于1,Na、Cl主要分布在液相里。实验表明出现含Sn溶液的V-L两相分离过程,并且,Sn已在L-V间再分配,Sn(V/L)多数大于1。说明Sn多数情况下分布于气相里(贫NaCl富H2OCO2)。在380~250℃范围内NaCl-H2O-CO2体系包含的H2O-CO2体系也出现V-L两相不混溶区。实验发现H2O-CO2的L-V分离过程中,气相里HCO-3和CO2-3分布很少,CO2多。同时,锡在H2O-CO2的L-V间也存在再分配,锡分布在富CO2气体里。实验说明富CO2气体迁移锡。实验为地质解释提供依据,说明100号矿体形成于快速减压的大型裂隙条件下。在300~360℃下压力减低,使含金属流体迅速进入L-V两相不混溶区,气体快速迁移金属,快速沉积金属矿石。  相似文献   

2.
孙思  李永刚  张小允  刘洪举 《岩石学报》2010,26(11):3319-3326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金铜矿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浅成低温、低盐度热液型矿床。本研究通过对该矿床含矿蚀变斑岩石英颗粒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发现存在大量多相包裹体与气体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共生。显微测温显示这些包裹体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374~404℃),盐度高达48%NaCleqv。激光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示,多相包裹体中的子矿物除了石盐外,还有赤铁矿、重晶石、黄铜矿与黄铁矿等。这些捕获有高温高盐度沸腾包裹体的石英颗粒可能是早期成矿流体在硅化交代蚀变的过程中重结晶形成的,而不是斑岩体的斑晶。这一结果表明该矿床深部存在高温、高盐度的沸腾包裹体。这种高温高盐度的沸腾流体包裹体及多相包裹体中黄铜矿、黄铁矿等子矿物是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因此该发现表明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金铜矿在深部可能转变为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极端条件下水热化学反应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借助于高温超高压原位直接测量方法、各种谱学方法和同步辐射光源技术研究地球内部流体物质相互作用,可以获得反应过程的产物的分子-原子尺度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提供认识极端条件下水和矿物(岩石)反应动力学的新实验途径。地球内部的流体性质随所处高温高压条件发生变化。水的密度、介电常数等物理参数随温度压力变化而改变,在临界态会出现突变。水的性质的剧变会影响水与岩石(矿物)相互作用。文中报道了在极端条件下(20~435℃和23~35MPa)实验测量矿物(钠长石、辉石、石英和阳起石等)和岩石(玄武岩、正长岩)在水溶液里的溶解反应速率的研究结果,发现矿物里各种不同类型金属离子与水反应的速率不同,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在升温过程中,进入临界态时,矿物(岩石)与水反应出现一次反应速率的涨落。在恒压升温过程中(临界压力,或略高于临界压力),硅酸盐矿物溶解速率会逐步升高,如硅近临界区(300℃)抵达最大值,然后随升温溶解反应速率减低。地球内部的流体由深处上升到浅处,会从超临界区域进入近临界的气与液的两相不混溶区域。含金属流体里的金属会在气相与液相分离时出现再分配。实验表明:金属Au、Cu、Sn、W、Zn会进入气相,气体可以迁移金属。事实说明:地球内部流体结构和性质从深到浅在不断变化,在跨越临界区时的水的性质异常变化会导致水与矿物(岩石)反应动力学涨落,并且促使金属在临界区出现沉淀和在气液相分离过程中进行再分配及迁移。  相似文献   

4.
安徽铜陵胡村南铜钼矿床流体成矿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村南铜钼矿床是在安徽铜陵铜(金)矿集区中发现的第一个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钼矿床,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文章对该矿床进行了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的流体成矿过程。胡村南铜钼矿床流体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高温气成热液期、中高温热液期和低温热液期3个成矿期。高温气成热液期发育钾长石化和矽卡岩化,中高温热液期发育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绢云母化,而低温热液期主要发育碳酸盐化。其中,中高温热液期为主要矿化期,形成辉钼矿和黄铜矿等多种硫化物网脉。高温气成热液期矿物中发育富液相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中高温热液期矿物中也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但可见少量的富气相包裹体,低温热液期矿物中只发育富液相包裹体。从高温气成热液期经中高温热液期到低温热液期,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从435℃以上,经203~458℃,降低到156~276℃;盐度w(NaCleq)从14.0%~64.9%,经4.6%~47.5%,降低到1.0%~15.5%。成矿流体在其演化过程中发生过不混溶作用和沸腾作用。不混溶作用发生在气成热液期,使成矿流体中的成矿元素大量富集。沸腾作用发生在中高温热液期,导致成矿流体中的成矿元素卸载而沉淀出大量金属硫化物。  相似文献   

5.
桂花冲铜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以斑岩型矿化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床。文章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和斑岩型矿化成矿流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根据脉体的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桂花冲铜矿斑岩型矿化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钾化、硅化、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5个阶段。硅化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含子矿物及富气相包裹体,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富液相、富气相及含子矿物包裹体,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从硅化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由高温(472.9℃)、高盐度(47.7%~74.0%)的岩浆热液逐渐向中低温(140.2~280.3℃)、低盐度(1.6%~7.7%)的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演化,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沸腾及混合作用,混合作用是导致铜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内生金属矿床具有强烈而广泛的围岩蚀变,而围岩蚀变的典型特征是含流体(主要为H2O,下同)矿物取代无流体矿物,这种观察结果的普遍性早就为矿床学家所认识.因此,近矿围岩蚀变及流体的成分和P-T条件成为矿床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矿床学家也发现矿区经常产出有某种或几种火成岩,因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内生金属成矿作用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结合含矿流体的研究结果(如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岩浆挥发分含量的估算值,多数学者认为含矿流体来自岩浆的分异作用.这就是流行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的由来.随着观察实例的增加和从不同角度考察内生金属成矿作用,流行理论的结构性缺陷逐渐显露出来(罗照华等,2011).因此,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理论模型,试图用于取代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其中包括小岩体成大矿理论.  相似文献   

7.
荣那铜(金)矿床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新发现的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矿床之一,已探明储量达大型规模,具有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潜力。荣那铜(金)矿床矿石矿相学与岩相学研究显示其具有典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矿物组合(明矾石、硫砷铜矿等)和矿化蚀变特征。通过资料收集与野外观察,本文将荣那铜(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与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为查明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进一步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对取自深部矿石中的石英脉(均为主成矿阶段含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矿物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80~440℃和4.63%~11.95%NaCl eqv;富气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320~440℃和5.55%~10.74%NaCl eqv;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200~400℃和29.4%~32.56%NaCl eqv;富液相与富气相包裹体的气体成分除少量N2外,气体成分均为H2O。综合分析认为,荣那矿床成矿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可见,荣那矿床具有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矿物组合及蚀变特征,但主成矿阶段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典型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相似。因此,推测荣那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的深部存在斑岩型铜金矿化,该矿床应属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孙康  曹毅  张伟  赵洋 《现代地质》2021,35(5):1371-1379
安徽青阳铜矿里钼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夕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流体来源与演化过程。基于脉体穿插和矿物交代关系将铜矿里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早期夕卡岩、晚期夕卡岩、石英辉钼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矿物5个阶段。显微观察表明铜矿里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和含子晶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早期成矿流体具有高温、中高盐度的特征,而晚期成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的特征。结合已有的氢、氧同位素数据,表明铜矿里矿床早期热液为岩浆热液,晚期有大气水加入。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中出现富液相、含子晶三相和富气相包裹体共存的现象,且这些包裹体均一温度相近,但均一方式截然不同,表明流体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铜矿里钼多金属矿床中钼元素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金铜在气相中的迁移实验及矿石的成因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文章报道了金属在高温高压气相的迁移实验研究,并阐明气相中迁移金属的成矿作用。实验是使含金属的流体在高温、高压的超临界态条件下通过相分离装置,在减低温度压力下实现气液相分离过程,收集气液相分离物,研究金属在气、液两相里的再分配。含金属(如金、铜)的NaHCO3-HCl-H2O流体在250~300℃的相分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金属可以分布到气相里。根据金铜流体的实验结果,结合矿床调查,推测金属可以在地球深部以气体形式迁移。含金属的CO2-HCl-NaCl流体(气相)可以携带金属(金、铜),从岩石圈深部运输到地壳,甚至地表。金铜矿床矿石的形成过程中气体迁移金属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会泽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川黔滇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域的中南部,严格受断裂带的控制.流体包裹体、铅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的证据表明,成矿流体为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物,具有多源性.大部分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50~250℃之间,部分包裹体大于300℃;盐度变化范围5%~21%,w(NaC1)平均为13.24%;密度0.546~1.129 g/cm3;均一瞬间压力145×105~754×105Pa;成矿深度2 200~2 450 m.流体混合后,由于大幅度的降压作用,使得成矿流体发生沸腾,流体产生过饱和,并最终导致金属矿物的析出.因此,这明显有别于MVT矿床,是一个新型的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铜山口铜(钼)矿床成矿流体水岩反应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省铜山口铜(钼)矿床是一典型的夕卡岩 斑岩复合型矿床。通过对其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确定了成矿流体的成分及温压条件;结合矿床学的研究,将成矿过程分解为两个平行的成矿阶段,即夕卡岩型矿化阶段和斑岩型矿化阶段。根据Johnson和Reed等人建立的水 岩反应模型,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与围岩的反应并析出金属沉淀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斑岩型矿化阶段,成矿流体系统出现等焓减压沸腾过程并沉淀出大量的金属矿物,成矿流体分异为低盐度流体和高盐度流体;在夕卡岩型成矿阶段,沉淀出典型的夕卡岩矿物;在整个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的pH值逐渐升高。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地质现象非常吻合,说明所建立的水 岩反应模型可以为理解这一类复合型金属热液矿床的形成机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还原性斑岩矿床研究进展及判别标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申萍  潘鸿迪 《岩石学报》2020,36(4):967-994
世界上大多数斑岩矿床的成矿流体为氧化流体(CO_2 CH_4)。然而,Rowins(2000)提出一些斑岩Cu-Au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富含CH_4的还原流体,矿床缺乏磁铁矿、赤铁矿和硬石膏等表征高氧逸度的矿物,而发育大量的磁黄铁矿,矿床规模小,矿床形成与含钛铁矿的还原性的Ⅰ型花岗岩类有关,并将其称之为还原性斑岩Cu-Au矿床。我国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不但发育还原性斑岩铜矿床,还发育还原性斑岩-矽卡岩铜矿床和还原性斑岩钼矿床,我们建议将这三种矿床统称为还原性斑岩矿床。本文基于课题组近十年来的研究工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中国发育的大中型还原性斑岩矿床的典型实例,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中国大型还原性斑岩矿床的特点、流体中CH_4来源及其有关的成矿作用、容矿围岩特点、成矿岩浆氧化还原状态及其成因、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等。与Rowins(2000)提出的还原性斑岩铜矿床规模小的特点不同,中国发育的一些还原性斑岩矿床规模大;我们研究还识别出该类矿床发育独特的热液矿物和矿石矿物,比如,还原性斑岩铜矿发育热液钛铁矿,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罕见斑铜矿、辉铜矿等矿物;还原性斑岩钼矿床出现热液钛铁矿,矿石矿物以辉钼矿为主,罕见黑钨矿和锡石等矿物;还原性斑岩-矽卡岩铜矿床的矽卡岩期发育钙铝榴石、钙铁辉石等还原性矽卡岩矿物和大量的磁黄铁矿,热液期以发育黄铜矿而非斑铜矿和辉铜矿等矿石矿物为特征。因此,还原性斑岩矿床除了Rowins(2000)提出的发育富CH_4还原流体和磁黄铁矿等识别标志之外,还可辅以独特的脉石矿物(如钛铁矿、钙铝榴石、钙铁辉石等)和简单的矿石矿物(如黄铜矿、辉钼矿等)这两个标志进行识别。中国还原性斑岩矿床含矿岩体的围岩中普遍发育还原性岩石(如含碳质沉积岩或火山沉积岩、含亚铁的火山岩或火山沉积岩等);对于成矿流体中CH_4、C_2H_6等还原性气体的来源,多数学者认为CH_4、C_2H_6等还原性气体主要源于还原性围岩,部分源于岩浆。关于还原性斑岩矿床的成矿岩体是否为含钛铁矿的、还原性的花岗岩类,目前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成矿原始岩浆为氧化性岩浆,但其氧逸度偏低,少数学者认为成矿岩浆始终为还原岩浆。还原性斑岩矿床与经典的斑岩矿床的成矿构造背景类似,二者没有明显区别。还原性斑岩矿床显示的还原性热液蚀变和成矿特点均与成矿流体富含CH_4还原气体密切相关,因此,富含CH_4还原流体是还原性斑岩矿床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霍吉河钼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钼矿带北缘,为一典型的大型斑岩型钼矿床,矿体赋存在花岗闪长岩体内。矿床成矿阶段包括石英-黄铁矿、石英-辉钼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以及石英-碳酸盐化4个阶段。对采集的不同成矿阶段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发现,流体包裹体的类型有气液两相包裹体、纯气相和纯液相包裹体、少量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14℃~418℃,盐度w(NaCl)为0.71%~47.97%,流体的密度为0.57g/cm~3~1.15g/cm~3,压力为8.31 MPa~49.42 MPa。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气液两相包裹体成分主要为CO_2。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的δD为-78.4‰~-110‰,δ18 O值为-3.51‰~7.62‰;表明该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有大气水的加入。液相包裹体、气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密切共存,相同的均一温度范围内,盐度相差较大,表明成矿流体经历了沸腾过程,沸腾作用可能是引起钼等成矿物质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云南哈播斑岩铜(-钼-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哈播斑岩Cu-(Mo-Au)矿床产于哀牢山富碱斑岩带的南段,形成于青藏高原后碰撞阶段构造转换环境,属于陆-陆碰撞型斑岩矿床.根据脉体的交切关系,确定哈播矿床各种脉的演化序列为早期石英脉→石英-黄铜矿脉→石英辉钼矿脉.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各期脉中均有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各种包裹体的气相均含有CO2、SO2、H2O等气体.各期脉中多种包裹体并存并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范围,富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149~427℃,盐度ω(NaCleq)6.0%~15.0%;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205~405℃,盐度ω(NaCleq) 3.4%~19.0%;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305~516℃,盐度w(NaCleq) 33.5%~61.0%.哈播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由稳定共存、不混溶的低盐度流体和高盐度流体组成,高盐度流体是哈播矿床成矿元素迁移的主要载体.成矿流体在400℃左右发生“二次沸腾”、分相,温度下降和挥发分持续逃逸可能是Cu-Au成矿的诱因.Mo元素在成矿流体多次沸腾、分相过程中,持续优先分配进入高盐度流体中而逐步富集;温度下降,使含钼硫化物在流体中溶解度降低、沉淀,形成石英-辉钼矿±黄铜矿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江西德兴斑岩铜矿铜厂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出发,讨论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矿床中流体包裹体分为6类,即富液包裹体、富气包裹体、含石盐多相包裹体、含CO2多相包裹体以及熔体包裹体和熔体-流体包裹体。富气包裹体、含石盐多相包裹体和熔体与熔体-流体包裹体代表了成矿早期岩浆热液的特征。在这些包裹体中发现黄铜矿等金属矿物,表明成矿金属主要源自岩浆。含石盐多相包裹体和富气包裹体与矿体关系不甚密切,但其中所含有的金属矿物特别是黄铜矿,暗示早期来自岩浆的热液流体金属含量较高,形成于大气降水与岩浆热液混合之前。成矿中晚期大气降水流体在冷却和稀释岩浆流体方面对于矿床的形成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来自围岩的大气降水可能并没有向成矿体系提供大量金属。  相似文献   

16.
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探明储量达大型规模;矿床的成矿过程分为岩浆作用阶段、钾长石-硫化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黄铁矿阶段和氧化作用阶段,其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黄铁矿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为查明成矿流体特征,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对取自深部矿石中的碳酸盐脉(均为碳酸盐-黄铁矿成矿阶段含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开展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矿物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其中,富液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t=80~600℃、w(NaCl,eq)=4.48%~18.79%;富气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t=240~560℃、w(NaCl,eq)=5.09%~9.73%;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t=240~560℃、w(NaCl,eq)=36%~72%。综合分析认为,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成矿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通过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矿床与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其与斑岩型矿床的中高温、高盐度流体特征相似。因此,推测地堡那木岗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如何利用硫同位素来示踪金属硫化物矿床中硫的来源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总结金属硫化物矿床中含硫热液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特征基础上,阐述了准确确定成矿流体的总硫同位素组成(δ~(34)S∑S值)是判别金属硫化物矿床中硫来源的关键,并总结和简要评述了获取成矿流体δ~(34)S∑S的3种方法(物理—化学平衡分析法、矿物共生组合分析法和Pinckey-Rafter法)以及应用实例。据此指出3点:1在应用硫同位素示踪硫的来源时,须针对不同类型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具体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便成功获取δ~(34)S∑S;2目前δ~(34)S∑S的获取方法和应用基础是硫同位素的分馏达到平衡状态,对于低温或快速侵位条件下可能形成的非平衡状态的含硫热液矿物的δ~(34)S的特征仍待深入研究;3分别研究不同形态硫的δ~(34)S,并讨论不同形态硫的来源、形成环境和过程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对示踪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硫源可能更为有效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赛博铜多金属矿位于西天山赛里木湖—四台海泉铜铅锌成矿带内,是该区域新突破的中-大型铜矿床.通过光薄片鉴定及流体包裹体分析得出,该矿床矽卡岩化发育,成矿期次可划分为退蚀变矽卡岩阶段(S1)、石英-硫化物阶段(S2)和石英.碳酸盐阶段(S3);包裹体类型为纯液相Ⅰ型、富液两相Ⅱa型、富气两相Ⅱb型、含子矿物Ⅲa型(含石盐子晶)和含子矿物Ⅲb型包裹体(不含石盐子晶);成矿流体显示初期以高温、高盐度,金属物质少量出现,成矿期大气降水混入,温度、盐度逐渐降低,流体沸腾、金属物质大量析出,再至晚期温度、盐度衰减并发育碳酸盐化的演化过程.C-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早期以初始岩浆水为主,晚期以大气降水为主.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为壳-幔混源.总体上,赛博铜多金属矿是形成于活动陆缘岩浆弧环境的典型钙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牦牛坪稀土矿床的矿物中存在4种类型包裹体:(1)液-所耵;(2)液-气-固相;(3)纯气相;(4)固相,矿物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牦牛坪矿床成矿温度从423℃至122℃;成矿流体的盐度ω(NaCl)为11.46%-14.36%质量分数,包裹体的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流体中富含CO2和其他挥发性组分,并富含大量的不同成分的矿物雏晶,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物包裹体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本矿床的成矿作用是由碳酸岩岩浆气液流体的沸腾、充填和交代过程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肖新建  顾连兴  倪培  李子颖 《铀矿地质》2004,20(2):91-98,114
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使得气液相分离,逸出大量的气体物质,造成流体的成矿物质浓度增大,并发生沉淀成矿。然而,沸腾作用究竟能使多少气体组分逃逸?从而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上述影响呢?笔者以铜陵地区的狮子山矿床和铜官山矿床为例,试图定量化地探讨这一问题。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狮子山矿床中,沸腾作用可使26%以上的原始成矿流体损失,这是非常可观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