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地理学视角下犯罪者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犯罪地理学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关注犯罪现象的格局、过程与机理,沿着“揭示问题、服务安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破解复杂的社会难题,并在公共安全和犯罪防控领域贡献力量。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犯罪出行、犯罪空间决策、重复犯罪三大研究主题出发,综述了国内外犯罪者行为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国外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如:①犯罪出行方面发现了就近掠夺和外出犯罪的空间模式;不同犯罪类型的出行距离存在显著差异;以及犯罪出行距离受犯罪者个体特征、地理特征、犯罪收益和情感因素的影响。②犯罪空间决策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犯罪者空间意识的影响。③重复犯罪存在时空聚集性和时空临近性。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理论与经验引介,犯罪时空分布、形成机理与空间防控,以及犯罪模拟与预测方面,而地理学视角下犯罪者行为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有许多空白亟需填补。总体而言,在犯罪者研究领域,仍存在以下3点不足:①在犯罪出行方面,综合的视角不多;②在犯罪空间决策方面,尚未涉及犯罪空间决策的时间差异及形成机制;③在重复犯罪方面,尚未考虑过去的犯罪活动和经验。最后,论文从视角、内容、方法及应用上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注重综合性视角的实证分析;开展针对犯罪团伙的研究;合理利用大数据分析犯罪者行为的规律、过程和机理,避免导致推理错误;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满足国家社会治安的重大需求,并提升犯罪地理学的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延吉  朱春武 《地理研究》2021,40(2):528-540
基于面域汇总数据的犯罪地理分析不仅存在MAUP局限,还会制约理论发展。本文将基于距离测度方法的DO指数用于犯罪地理研究,在连续空间上揭示2013—2018年北京盗窃、抢夺抢劫、暴力犯罪与32类城市功能的分布关系。研究表明:① 98%的“犯罪-功能”组合呈共聚分布,单一尺度分析极易低估犯罪发生地的种类数;② 由于罪犯在中等尺度上选择收益、风险、成本适中的概率最高,“犯罪-功能”组合的共聚尺度与程度多为倒U型关系,该规律有助补足日常活动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的空间视角;③ 随着监管加强,三种犯罪与所有功能的总体共聚程度渐趋下降,暴力犯罪的共聚尺度大于“两抢一盗”;④ 较之犯罪模式理论中的单一共聚类型,共聚组合可细分成大、中、小尺度强共聚型以及弱共聚型等小类。本研究将犯罪空间形成机制简化为犯罪点与功能点的几何关系,未来需克服混淆因素干扰、功能点均质化假设等。  相似文献   

3.
入室盗窃多尺度地理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增利  刘学军  陆娟 《地理学报》2017,72(2):329-340
选取N市作为研究区域,以该市2013年全年的入室盗窃案件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域内入室盗窃与地理因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进行关联性对比分析。首先,从环境犯罪学理论和现有犯罪地理特征研究两方面出发,分析现有研究中的尺度依赖性。每一套环境犯罪学理论均有其适用的空间尺度,在犯罪地理特征研究中会有相应的地理因子与之关联;其次,引入似不相关回归模型获取入室盗窃与地理因子在小区、街区、社区、街道以及区等多个空间尺度上的关联性。并用瓦尔德检验来测试各个关联系数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尺度的变化,有些地理因子与入室盗窃的关联性并未变化,有些则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可用不同尺度的犯罪地理学理论进行解释;最后,将多个尺度地理因子反演入室盗窃空间分布的结果进行综合,并将之与单一尺度的反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证明,与单一尺度的地理因子反演犯罪空间分布的精度相比,利用多个尺度地理因子解释犯罪空间分布的精度更高。研究表明:在犯罪地理学研究中,环境犯罪学理论、地理因子分析以及犯罪空间分布反演均存在尺度依赖性。综合多个尺度的结果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准确认识犯罪的地理因子及其对应理论,对于犯罪反演精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欧盟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刘慧  樊杰  王传胜 《地理研究》2008,27(6):1381-1389
欧盟空间规划是世界上最早的跨国空间规划。其新的空间规划理念、跨国规划实践、新的规划方法与制度等,在世界空间规划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欧盟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了欧洲标准区域划分(NUTS)、欧洲空间发展远景(ESDP)和欧洲空间规划研究计划(SPESP)等3个不同的空间规划研究项目,在空间规划理念、空间区域划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此外,欧洲区域发展基金、欧洲社会基金、结构基金以及监测评估网络的建立,是欧盟空间规划实施的重要政策保障体系。文章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欧盟空间规划实践对我国当前空间规划研究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5.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 number of important shifts are emerging in urbanization pattern across the world.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theory has become hard to interpret these changes on a global scale, and "innovation" is a core concept to explain the new changes of the urbanization dynamic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urban geography, urbanization dynamic needs to turn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flow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to emphasizing high skilled migrants flow among cities and regions research.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we propose a conception of 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 Using this concep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killed migrant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on urban innov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sixth census of 270 cities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or above in China. This study measures the extent to which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crease urban innovation, by using spatial Durbin method to construct urban innovation regression model, to support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first of all,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which emphasizes the migration process of highly skilled labor to cities. It helps to promote the changes in urban functions and landscapes and the expansion of urban knowledge activities, which undelines new dynam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novative landscape. Secondly, innovation urbanization based on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flow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especially for eastern coastal cities and capital cities. Thirdly, the scale of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flow and the level of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in China both have been demonstrated of having positive effect on urban innovation output. With other conditions unchanged, a 10%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urban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and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will directly result in an increase of 3% and 2% in urban innovation output respectively. This research has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the openness and dynamic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it has also provide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under knowledge economy.  相似文献   

6.
毛媛媛  李凤仪  殷玲  王德 《地理研究》2022,41(11):2866-2883
城市街道网络是承载人们日常行为的空间载体,街道网络及其中人的日常行为共同构成了主要的街道网络空间环境,并影响着犯罪行为的发生。既有研究表明街道空间中多发“两抢一盗”侵财类案件,并且街道网络形态和日常行为主体与犯罪存在联系,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较少。本文基于HS市原DP区的派出所辖区单元,使用路网数据、人口统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等相关资料,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街道网络的几何形态和拓扑形态、动态人口和静态人口等因素与犯罪分布的关系展开分析,尝试探索街道网络空间环境对“两抢一盗”犯罪的影响。结果表明,街道网络空间环境中影响盗窃和两抢犯罪的要素存在较大差异。“X形单元”式街道网络、路网密度、低速交通的路网渗透性、静态人口密度和动态人口密度均对盗窃犯罪产生重要影响,与两抢犯罪相关的仅有“T形单元”式街道网络、静态人口中的实际居住户籍人员和外来人员密度,街道网络形态没有表现出与两抢犯罪的显著相关。最后提出,由于街道网络的通达性和危险性往往并存,如何通过调控或改善整体的街道网络空间环境来尽可能减少犯罪风险,是未来规划建设安全的街道网络空间需要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吕拉昌  孙飞翔  黄茹 《地理学报》2018,73(10):1910-1922
传统城市化概念已难以解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兴城市化模式,而“创新”是解读城市化新变化的重要概念。从“流的空间”视角,提出了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地级及以上270个城市作为研究的空间单元,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中国高技能迁移人口和城市文化多元性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方法,构建城市创新空间回归模型,测度了中国高技能迁移人口规模和城市文化多元性水平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验证了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研究表明:① 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强调高技能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促进城市职能与景观发生变化,城市知识活动与行为的扩展,可以很好的解释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新机制和新的创新景观。② 基于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创新的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中国的沿海及省会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有重要作用。③ 中国国内高技能劳动力迁移规模和城市文化多元性水平均对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正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城市高技能迁移人口数量每增加10%,直接带来的城市创新产出增加3%;城市文化多元性水平每提高10%,直接带来的城市创新产出增加2%。研究在理论上加深了对区域创新系统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理解与认识,为知识经济下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学广  李贵才 《地理科学》2011,31(12):1423-1429
以"多中心城市区域"(PUR)为代表的城市群体空间的发展已经成为欧洲空间发展与规划的重要特征,以"多中心发展"为目标、"城市区域"为单位的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和规划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PUR的研究以城市密集地区形态—功能的多中心性之间的契合关系为重点,探讨这一类型区域的动态发展模式及其多中心性、互补性、连通性、协同性和外部性等属性特征,并且在PUR的定量测度上进行了较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在以ESDP为代表的欧洲空间规划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但由于PUR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原型区域的局限性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性问题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一理论概念和规划策略的研究尚需进一步的深入,其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估。对西方尤其是欧洲PUR研究成果的吸收和所存在问题的反思构成了主要研究内容。在对欧洲PUR的研究基础、属性特征、定量测度和研究应用等多个方面引介和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城镇密集地区的研究、强化PUR各种属性的定量实证分析以及借鉴和吸收欧洲PUR研究与规划思想等一些适用于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但由于PUR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原型区域的局限性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性问题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一理论概念和规划策略的研究尚需进一步的深入,其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估。对西方尤其是欧洲PUR研究成果的吸收和所存在问题的反思构成了主要研究内容。在对欧洲PUR的研究基础、属性特征、定量测度和研究应用等多个方面引介和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城镇密集地区的研究、强化PUR各种属性的定量实证分析以及借鉴和吸收欧洲PUR研究与规划思想等一些适用于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与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正  樊杰 《地理研究》2022,41(10):2587-2599
碳排放影响因素是学术圈密切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诸多案例研究并取得了丰富成果。因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学者在不同区域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缺少系统梳理和总结。有鉴于此,梳理国内外碳排放影响因素相关文献,基于文献综述,归纳碳排放影响因素特征。结果发现:① 碳排放影响因素具有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和空间尺度效应,即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作用方向,随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和研究单元的空间尺度升降而发生规律性变化。② 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和空间尺度效应,与中国短时间尺度内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以及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相关。③ 碳排放影响因素特征对碳排放研究需立足区域发展方向、区域分类管控和空间降尺度提出客观要求。地域功能是自然承载力、社会经济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集成表达,城市、农业、生态功能区因在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中功能定位不同,其产业集聚和人口分布各有其特点,带来能源消费碳排放差异。以主体功能区为抓手、开展碳排放分类管控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0.
张延吉  朱春武  秦波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2):1876-1889
既有犯罪地理研究存在“重犯罪数量、轻犯罪危害”“多横向分析、少纵向分析”“求本地影响、弃空间依赖”等局限。为此,论文利用2012—2017年北京刑事案件、兴趣点、道路网等3期面板数据,以个案刑罚结果衡量其社会危害性,探究犯罪发生数量与危害程度的空间结构,厘清建成环境对两者的影响异同。研究表明:① 犯罪数量与危害均呈集中集聚格局,但犯罪危害的集中程度高于数量、集聚程度低于数量、稳定程度相对偏弱。② 如防卫空间理论所言,高强度土地利用、多样化城市功能、通达的次干道支路网、邻近诱发地都对犯罪数量和危害发挥正向作用,后者所受影响更大。③ 建成环境的上述影响大多存在空间依赖,3D维度和商业场所具有集聚溢出效应,管制较严的教育科研机构、公园广场、旅馆、公交站、停车场、居民区表现出内低外高式的空间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群技术知识单中心与多中心探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灿  曾刚  宓泽锋 《地理研究》2019,38(2):235-246
城市空间组织的多中心、网络化特征受到区域经济研究关注。但由于发展阶段、空间尺度、研究视角的差异,城市区域多中心格局有待商榷,知识经济时代解读知识流作用下的城市空间组织应成为经济地理学重点破解的命题。基于中国知识产权局2014年申请和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基尼系数,从知识生产和知识网络层面,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五大城市群技术知识形态多中心和多尺度功能多中心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 城市群技术知识创新呈现网络化模式,但在形态和功能上多呈现单中心格局,与已有研究基于城市间基础设施联系、企业联系、科学知识联系广泛认同城市群呈现多中心格局的观点不同;② 城市群技术知识网络结构具有空间异质性,国家尺度技术知识流强度的空间不均衡性更加显著,强联系由少数核心城市控制;③ 形态和功能多中心程度存在区域差异,同城市群创新基础、经济实力、协同发展水平有关;④ 功能多中心程度具有尺度敏感性,区域尺度功能多中心程度高于国家尺度。研究结论有助于引发对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和CNKI核心文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发文时间、地区分布、学科分布、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与高被引文献等方面,总结比较了2000年以来中外犯罪地理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结果发现:1)国内外犯罪地理发文量整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美国发文量首位度明显。学科分布国外较为广泛,国内相对集中,且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国外较强,国内机构联系较弱,后续研究力量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2)不同时期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热点不同:国外侧重于暴力犯罪、恐怖主义犯罪、因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引发的多类型犯罪研究,从微观到宏观,涉及地区、国家甚至全球层面;国内聚焦于城市社区“两抢一盗”犯罪、省域拐卖儿童犯罪和毒品犯罪等类型,微观和宏观并举,实证案例研究逐渐增多。3)随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国内外犯罪地理发展势头良好。犯罪分布模式、空间防控对策与犯罪风险模拟仍是当下较为活跃的研究议题,“3S”技术开发和大数据应用将成为犯罪地理研究的两条并行趋势线。未来需要以综合性思维审视犯罪地理环境,持续关注犯罪地理研究的潜在领域。同时,信息技术发展与计量模型应用为犯罪地理带来新契机,必须立足于当下国际社会环境,加强个人、组织和团体机构之间的研究合作,交流和分享经验成果,探索多样化的犯罪防控模式,并采取全球合作的方式应对区域所面临的犯罪挑战。  相似文献   

13.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地理研究》2021,40(5):1515-1528
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改变既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流动人口的回流空间意愿作为切入点,采用全国性大规模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回流的空间意愿、群体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含义。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薄弱;对具有回流意愿的流动人口来说,回流空间的路径选择以返回原居地为主、乡镇中心和县城为辅。模型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回流空间选择不仅是其人力资本和流动经历正向选择的结果,也显著地受到流出地住房和流入地的就业收入和养老保险等因素的影响,而流出地的家庭需求和空间成本则无显著影响。在此背景下,政策制定者不能高估人口回流对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和人口均衡发展的调整作用,也不能高估回流劳动力对流出地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应加强流出地城镇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吸引人口主动回流,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杨振山  杨航 《地理研究》2022,41(10):2663-2679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知识、技能、健康水平的总和,在“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中对城市和区域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力资本的测度面临着数据收集困难、指标内涵单一、研究空间尺度较粗等问题。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多空间尺度的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分析了2000年和2010年全国省、市、县(区)级行政单位人力资本水平的时空分异与变化。研究表明,全国人力资本水平呈“东北高,西南低,高人力资本水平地区呈点状或块状分布”的特征,且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人力资本水平具有尺度效应,县(区)级尺度的人力资本水平差异程度和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研究期内全国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总量均上升,但约有11%的县(区)级单位人力资本水平呈现负增长态势。研究结果为在空间尺度上测算人力资本水平提供了新方法,为从空间视角开展人力资本研究、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is a major challenge confronting policymakers at all government levels.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ambitious targets for reductions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re linked to aspirations of fostering green growth at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These aspirations have been manifested in a recent radical policy chang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mart specialisati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RIS3) f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novelty of the RIS3 compared with previous EU innovation policy is that it aims to develop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harnessing of regional assets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the provision of innovation infrastructur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employ a mixed-methods research approach both to explore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energy-related priority settings in RIS3 strategies in the EU and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regions’ abilities to foster renewable energy through their place-based strategies. The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policy strategies for realising EU energy and emissions targets and the RIS3 aim of develop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that energy-related priority settings vary substantially within RIS3, and that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ambitions may be hindered by unconducive policy frameworks at national levels.  相似文献   

16.
Whilst analysis of crime for tactical and strategic reasons within the criminal justice arena has now become an established need, predictive analysis of crime remains, and probably always will be, a goal to be desired. Opening a window on this over the last 2 decades, prominent research from academia has focu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repeat victimisation and more recently ‘near repeat’ victimisation, both firmly grounded in the geography of crime. Somewhat limi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near repeat behavioural patterns in whole area data, these can be utilised for crime prevention responses on a local scale. Research reported here however,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serial offending by individual offenders to establish if such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re apparent in the spatial behavioural patterns of the individual burglar, and if so how they may be defined and therefore utilised on a micro rather than macro scale. It is hypothesised that offenders' responsible for more than one series of offences will display consistency across their crime series within time and distance parameters for their closest offences in space. Results improve upon current knowledge concerning near repeat offending being the actions of common offenders. Testing of the extracted data indicates that offenders maintain personal boundaries of ‘closeness’ in time and space even when actions are separated by significant time spans, creating stylised behavioural signatures appertaining to their use of and movement through space when offending.  相似文献   

17.
The need for population data in regional analysis

Policies targeting regional areas have been a central part of the planning system in Norway, at least since the last war – as they have been in many countries and now even on the European level through the European Union (EU). These policies are dependent upon relevant data on different regional levels. Criteria reflecting population growth,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e, are often used in analyses, preceding concrete planning initiatives and economic redistribution measures.  相似文献   

18.
唐佳  甄峰  秦萧 《地理研究》2018,37(9):1789-1801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高速铁路正加速影响居民的行为活动,传统的活动空间已发生转型,而以高流动性为基本特点的信息时代高铁走廊区域活动空间逐渐形成。这一背景下,活动空间研究亟需立足信息与交通技术前沿,探究新时期活动空间的基本形态与研究范式。通过构建信息时代高铁走廊区域活动空间的概念模型,分析了活动空间的构成与形成机理,并从空间性质、尺度、形态、结构等方面提炼了活动空间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活动空间的研究框架,即构建以流动空间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利用多元数据融合、集成分析的创新方法探索居民行为活动与区域空间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的研究框架。这对于活动空间研究体系的丰富和深化、实证研究的开展以及高铁走廊区域的统筹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广西造成严重天气的中尺度系统概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现有的常规资料和已有科学试验提供的有关资料,摸索那些在广西造成重大天气的中尺度系统的“踪迹”,企图从某些侧面揭示这些中尺度系统的“实体”,中尺度环流系统包括地形性中尺度环流和自由大气中尺度环流系统两大类。认为可以造成广西严重天气的中尺度系统中地形性的有2种,其一是区外地形原因形成的如锋面上的中尺度拢动、西南低涡、海南岛绕流辐合等,其二是广西境内地形原因形成的如热带气旋环流内的中尺度拢动、东(兰)巴(马)凤(山)气旋性涡旋、昭平辐合等;自由大气中的中尺度系统有低空西南急流上非地转风所激发出来的重力波、边界层内的惯性重力波、中尺度对流系统等。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议题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朱竑  张博  马凌 《地理科学》2019,39(1):1-11
研究通过4个议题(户籍与人口流动,循环流动、定居意愿及家庭策略,社会网络和移民社区,迁移、流动性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回顾了近年来乡城人口迁移的研究。指出:户籍政策对移民在城市中的生计带来的影响将减弱,移民的住房及在城市的居住模式和居住空间、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移民身份建构及生活空间的重构等将会成为新的关注点。新文化地理学中关于移民“微观化”“生活化”的研究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换言之,如何理解移民在个体层面的诉求和移民的日常生活,将会是未来流动性研究的重点。如何立足于国内移民地理研究的基础与发展机遇,批判性地与西方移民研究搭建对话空间和平台,结合当前中国崛起过程中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全球化与城镇化契机,为世界移民研究积累和贡献“中国知识”,将成为未来这一领域学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