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生物生态工程的环境适宜性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文耀  刘伦辉 《山地学报》1999,17(4):358-362
应用生物生态工程恢复重建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是当前山地环境系统建设和山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结合泥石流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研究,对徨物生态工程的特点,环境适宜性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以南涧县城后山泥流为研究对象,采用沟,坡同治,重在调蓄水工程建设以改善山地水分循环,削减地表径流,调节洪水,稳固松散性,促进植物生长等一系列措施。据此,提出了以生物治理为主,土建工程与社会管护相结合的生物生态工程泥石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土壤植被系统与坡面生态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被的抗蚀护坡潜能控制侵蚀和稳定坡面越来越成为自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促进了坡面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由于它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和它的动态属性,坡面生态工程不同于传统的土木工程。这个生物学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土壤植被系统”。它强调了生态工程途径的生物生态学特征、自我发展属性、自适应属性、环境控制属性和竞争发展属性。土壤植被系统概念是一种理论实体,由它可推导出一定的理论假设,即土  相似文献   

4.
正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牵头起草的团体标准《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设计规范》(T/CAGHP 050-2018)近期已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发布试行。地质灾害生物治理工程是指采用活的植物,单独用植物或与土木工程和其他工程材料相结合,抑制地质灾害发生、减弱地质灾害活动、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并对灾前、灾中、灾后生态环境维护、保育、修复、重建和资源开发具有显著作用的生态工程或措施。《规范》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和地质环境修复行业首个生物措施的专门规范,其适用  相似文献   

5.
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概念开始出现,同时期全球变化研究迅速展开,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并获得广泛认同,这些都为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当前,全球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面临两大问题:山地环境变化和山区发展挑战.国际上围绕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逐渐形成若干清晰的主题,包括山地构造地貌和山地气候地貌,山地灾害在山地环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山地(及流域)环境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山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适应等.对于我国山地研究来说,核心科学问题是:我国山地环境系统是如何响应不同时间尺度全球变化和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构筑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和支撑战略?对此核心问题的全面深入研究,将有望使我国山地环境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并占据国际山地研究领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为此,我们提出,以我国山地环境大断面研究为抓手,以梯度格局、系统关联和区域差异等为研究切入点,在山地环境系统的格局、干扰、过程、响应和适应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促成我国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新框架的形成,为世界山地研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山地占2/3的国度.山地因其垂直高差产生了自然与人文现象随高差变化梯变的高梯度效应,森林及其生物质能也呈现出梯变现象.以滇西北梅里雪山极高山地为实证点,尝试综合应用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地理信息技术、生物地理统计等方法,建立山地森林生物质能资源高梯度效应研究模式,有助于正确认识山地三维地貌体产生的高梯度效应,更好认识山地生物质能分布规律并加以合理利用,创建优良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7.
国际山地研究计划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山地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连续推出一系列山地研究计划,包括山地灾害研究计划,其研究的视野和关注的重要问题都显现出非常明确的科学前瞻性,并与山区发展紧密关联,积极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与综合.同时,高度重视全球变化对山地的影响,以及山地植被生态适应性和格局变化,也特别关注变化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对山地旅游休闲景观资源等的管理.在这些国际长期研究计划中,以阿尔卑斯山研究计划最具代表性,是最早开展山地研究、成果影响力最显著的,是山地研究的典范.面对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透视国际山地研究计划,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其中以中长期的山地研究计划不断推动山地研究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价值的提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暖温带山地植被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地生态学作为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在山地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中,生物与山地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种生态过程的科学。而山地植被生态学始终是山地生态学研究重要的内容,目前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山地生态学分支学科。对中国暖温带山地植被数量分类和排序,植物群落多样性,植物区系,植被垂直分布,种间关系,植被带划分等方面的植被生态学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并对山地植被生态学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山地环境研究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6,24(5):525-530
对国内外山地环境研究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对国外山地环境研究发展特点和国内山地环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山地环境概念和山地环境系统特点做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山地环境研究的前沿领域:①山地表层环境过程及其变化的综合模型研究;②山地环境演化动力学研究;③山地环境脆弱性与山地环境保育研究;④山地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对开展这四个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山地科学的重点问题与学科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面临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山区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后备地将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山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山地灾害防治以及山区国土整治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的指引.从山地的概念和属性人手,论述了山地科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讨论了山地科学与山地学的联系与区别,构画了山地科学的学科框架,提出山地科学近期应关注的5个重点领域:1.山地环境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2.山地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3.山区城乡关联发展模式;4.山地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减灾途经;5.数字山地与虚拟现实技术.加强山地基础科学问题和分支学科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地理科学,并为山区资源和环境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西部山区交通线路的泥石流灾害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崔鹏  杨坤  朱颖彦  马东涛 《山地学报》2004,22(3):326-331
全面总结了西部山区交通线路的泥石流问题,探讨了交通线路泥石流的特点、分布及其危害现状。在掌握了泥石流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既有线路、在建线路和拟建线路所采取的不同防灾减灾对策,并提出了山区交通线路泥石流防灾工程建设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西部山区线路建设中的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我国受泥石流危害与威胁的县级及以上城镇达150余个,分布在20个省级行政区及特别行政区内,占省级行政区划总数的58.82%。灾害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多,财产集中,因而泥石流的成灾率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重,并严重地制约了城镇及辐射区的经济发展。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受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城镇选址困难,一些城镇不得不设在泥石流活动区;一些新建城镇选址时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设在了泥石流危险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区城镇发展缺乏合理规划和相应的防灾规划;与泥石流争地及破坏生态环境等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增多,增大了泥石流的危害范围、活动规模与活动频率;防灾工程标准较低等。城镇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应从其特征与成因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3.
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坡度阀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凡伟  徐刚  李青 《地理科学》2005,25(2):244-247
对重庆市北碚区的21个坡面泥石流的实地调查表明,坡度对坡面泥石流发生具有重要的控制性作用。在对坡面泥石流流域大量原始坡度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各坡面泥石流的坡度服从正态分布规律。根据这一分布规律,将本区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坡度阀值确定为三类。文章从定量的角度阐述了坡度阀值与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关系,为生态脆弱区的划分、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4.
北京山区番字牌西沟泥石流减灾规划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谢洪  钟敦伦 《山地学报》2001,19(6):560-564
番字牌西沟为北京山区具代表性的一条泥石流沟,1989年和1991年两次暴发泥石流,致死3人,造成严重灾害。泥石流具有容重大(2.0t/m^3),搬运固体物质粒径粗,固体物质以沟床堆积物补给为主,平均约10年一次中小规模、50年一次大规模活动周期等特征,针对泥石流特征,制定出三套减灾工程规划方案,并进行方案优化探讨,提出优化方案供减灾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2004年泥石流灾害特点及其对减灾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鹏 《山地学报》2005,23(4):437-441
分析了我国2004年成灾特点,大陆首次出现大规模的大风泥石流,在植被较好的地区仍然有泥石流发生,年内同一地区多次成灾增大了灾害损失,建筑选址不当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低频性泥石流常造成严重灾害.受上述成灾特点的启示,提出在进行潜在泥石流判识时要慎重对待植被较好的区域,注重对低频泥石流的防范,在建筑物选址时应注意潜在泥石流危害,加强重大工程建设区泥石流灾害的预警,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进行监测预警,制定临灾预案,发展灾害保险业务以分担灾害风险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金沙江下游云南小江流域山地灾害综合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洪  钟敦伦  何一平  崔鹏 《山地学报》2007,25(5):622-628
在分别完成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滑坡危险度区划和土壤侵蚀强度分区的基础上,对小江流域山地灾害进行综合区划。结果为,共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的山地灾害综合区:(1)一级(高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2)二级(次高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和(3)四级(低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无三级(中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其中一级(高危险度)区面积1 425.34 km2,有泥石流沟84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60.0%,有滑坡137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77.4%,土壤侵蚀强度以轻、中度为主;二级(次高危险度)区面积756.79 km2,有泥石流沟35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25.0%,有滑坡34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19.2%,土壤侵蚀以轻、中度为主;四级(低危险度)区面积863.20 km2,有泥石流沟21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15.0%,有滑坡6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3.4%,土壤侵蚀以轻度为主。  相似文献   

17.
宁夏南部回族社区生态环境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忠祥 《干旱区地理》2001,24(4):338-341
宁夏南部山区8县是回族社区的主要集中地,因生态脆弱、环境恶化而被国家列入为生态环境建设的试点区。该地正在大规模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就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学规律、经济规律、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因子-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内涵等重要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砖砌体建筑在泥石流冲击力作用下动态响应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宇  韦方强  贾松伟  刘兵 《山地学报》2006,24(3):340-345
我国山地泥石流活动频繁,建筑物防护是山区城镇建设及泥石流堆积扇开发利用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有效模拟泥石流冲击力,研究建筑物在泥石流冲击力作用下的动态响应有助于防灾工程设计。以云南东川蒋家沟为研究区域,利用实际观测数据和对泥石流破坏现场调查分析的结果,对粘性泥石流冲击力进行理论模拟,研究砖砌体建筑在受到泥石流冲击力作用下的受力形式及破坏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砖砌体结构墙体模型试件的破坏性实验,现场观测试件在冲击力作用下的破坏形态和历程,采集其动态位移及主振频率数据,得出结构开裂冲量。  相似文献   

19.
在实测调查和计算及实验论证的基础上,分析岷江上游桃关沟泥石流活动变化趋势,详细论证防治工程应考虑的问题,并提出防治对策,认为工程设计标准可按50a或100a一遇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