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我国海带养殖事业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为海带生态因子中的“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海区能否开展养殖,不能单看该海区营养盐含量的多少,还要根据海流状况来决定。海流通畅可不断补给海带光合作用所需的矿质营养、二氧化碳,同时又能及时的将代谢产物带走;通畅的海流还能大大地减少泥砂等杂质在海带叶片的沉积,改善了叶片的受光条件,防止了一些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海带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海藻之一。它原产在北太平洋西部的冷水海区。从古代起,我国就从朝鲜进口这种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几百年来,我国市场上的海带主要来自日本。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海带养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58年以后,我国海带养殖事业出现了一个飞跃发展的局面。现在我国沿海从北到南,都广泛养殖海带。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报告了山东省日照县石臼所湾海带养殖区的沿岸流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该海区海带养殖筏合理设置的措施。经过二年的生产证明,合理设筏(依主流轴向顺流设筏)后,改善了养殖区的流水条件,促进了海带的生长,减轻了风浪灾害,使该海区海带的产量得到提高。1980—1981年我们又在山东省荣成县俚岛湾,进行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报告了山东省日照县石臼所湾海带养殖区的沿岸流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该海区海带养殖筏合理设置的措施。经过二年的生产证明,合理设筏(依主流轴向顺流设筏)后,改善了养殖区的流水条件,促进了海带的生长,减轻了风浪灾害,使该海区海带的产量得到提高。1980—1981年我们又在山东省荣成县俚岛湾,进行了不同流速条件下的海带生长与产量的定量试验,本文即报告此项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报告了山东省日照县石臼所湾海带养殖区的沿岸流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该海区海带养殖筏合理设置的措施。经过二年的生产证明,合理设筏(依主流轴向顺流设筏)后,改善了养殖区的流水条件,促进了海带的生长,减轻了风浪  相似文献   

6.
刺参对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清除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模拟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湿体质量13.94 g±2.92 g),对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和海带粉不同配比饵料的摄食、吸收及其生长,评价了刺参对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的清除作用。实验共设5个饵料配比组,即纯海带(A组),25%沉积物 75%海带(B组),50%沉积物 50%海带(C组),75%沉积物 25%海带(D组)以及纯沉积物(E组)。在海水温度6-16℃条件下,刺参摄食率随沉积物含量的增加明显增大,A组与E组分别出现刺参日摄食率的最小值(0.88%/d)和最大值(9.34%/d);D组刺参日瞬时生长率和对饵料的吸收效率最高,分别为:1.67%/d和48.3%;A组刺参吸收效率虽然较高,但摄食率和瞬时生长率最低;E组刺参的吸收效率出现负值,但刺参生长效果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刺参清除浅海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生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海面陶罐施肥方法的应用为北方广大贫瘠海区的养殖开辟了一条道路,但目前我国的化肥生产量还不能满足要求,在小面积生产条件下,陶罐肥料的利用率只有10%左右,而且由于肥料、陶罐和人工的消耗,产品的成本也较高,最理想的办法应当是向自然肥沃的海区扩大海带的养殖。根据以往的调查和实验结果,我们推测在浙江嵊泗列岛附近适宜海带生长的时间最少有4、5个月,如果用夏苗海带进行养殖,估计海带能够在这期间内生长达到商品标准并能产生孢子囊群。当然,这些地区由于受长江、钱塘江以及其他沿岸江河的影响,海水很混浊,透明度(透明度盘可见度)很小。距岸较远的地区如嵊山区,海水透明度虽然较大,但在主要生长季节的冬季,仍然很小,四月间南方暖流北上后海水透明度才逐渐增加。这种情况是不利于海带生长的,但由于人工筏式养殖法的优越性,光照问题可以通过调整养育水层而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报告了山东省日照县石臼所湾海带养殖区的沿岸流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该海区海带养殖筏合理设置的措施[1]。经过二年的生产证明,合理设筏(依主流轴向顺流设筏)后,改善了养殖区的流水条件,促进了海带的生长,减轻了风浪灾害,  相似文献   

9.
莆田近岸海域海带烂孔病起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9年3月莆田近岸海域海带尾部烂孔后逐渐向根部蔓延,孔洞相连后海带脱落,时空规律为先南后北逐渐发病,共涉及养殖面积约7 km2,给莆田近岸海带养殖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初步研究分析了海带大规模烂孔的原因,主要结果如下:海区温度异常升高,盐度持续较低,连续阴天光照不足,环境变化超出了细胞生理承受能力从而造成海带烂孔。此次诊断,对渔业生产及海洋环境监测结果在渔业上的应用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扇贝海带间养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栉孔扇贝是制做“干贝”的一个优良品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海产品。但生产不稳定,其原因主要是养殖方法不适宜,成本太高。为了寻求一种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适宜养殖方法,根据海带贻贝间养的高产经验,1981年度进行了扇贝海带间养试验研究。总结如下。一、海区位置与海况条件试验海区在俚岛湾内,东濒黄海,三面为陆地环绕,中心在东经122°34′24″,北纬3T°15′45″。低潮水深7米左右。5月(海带大时)最大流速11厘米/秒,流向主轴NNE~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荣成市现有浅海筏式养殖面积16万亩,养殖海区已扩展到30米等深线以外,主要养殖品种是海带、扇贝。近两年,该市针对浅海养殖密度过大,水域环境恶化,养殖品种产出低、效益差的实际,积极推出“疏密工程”、“贝藻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海流观测结果及其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掌握南海北部海区的海流及潮流情况,利用2000年8-11月在南海北部海区75天的ADCP定点流速观测资料,对海流的观测结果、海流前进矢量图、海流的日平均流速、海流随时间和深度的变化情况、正压流速的矢量旋转谱和斜压流速的二维矢量频率波数谱以及正压潮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处海流主要为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K1和M2为主要分量。这说明南海北部海区的海流及潮流变化比较复杂,需要大范围的长期观测才能更好她掌握其特征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大型藻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氮磷营养物质并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发挥生态修复和固定二氧化碳的重要作用。海带作为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典型大型藻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以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以VENSIM可视化软件为平台,通过建立多种环境因子与海带生长的函数关系,构建海带多因子生长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海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态。通过Morris函数计算了模型中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了光照、温度和氮磷营养盐对海带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海带养殖初期,受光照影响最大;在临近收获期,受高温的限制更为明显。除了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都比较大的海域,氮磷营养盐一般不会对海带生长产生抑制性影响,当营养盐成为限制因素时,氮营养盐的抑制性影响要大于磷。本研究所建模型可以对不同海区海带的生长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和分析,从而为海带养殖海域的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台湾海峡南部海区夏季的海流调查资料,参考温、盐、密度等的历史资料和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表层、中层和下层的海流结构。结果表明,南海暖流继续沿着海区中部向东北延伸,但在粤东、闽南近岸的表层这支海流还受到沿岸低盐海水的影响;而黑潮南海分支北段的边缘部分可以影响到本海区的南部海域,这一部分还可能有一支流分出并沿着台湾岛西岸北上。  相似文献   

15.
海湾扇贝与海带轮养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们于1984年秋至1986年春在胶州湾西部进行了两次海湾扇贝与海带轮养试验;利用同一组养殖筏,夏秋养殖海湾扇贝,冬春养殖海带。1985年平均亩产海带1000kg及海湾扇贝2700kg,盈利3732.6元;1986年平均亩产海带1400kg及海湾扇贝3300kg,盈利4850.7元。轮养能降低养殖成本,从而使胶州湾的海带养殖变亏为盈。  相似文献   

16.
利用桑沟湾海带播苗前和成熟期的海流剖面资料,对最显著的M2分潮流椭圆四要素(最大流速、椭圆率、最大流速方向和最大流速出现时间)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筏式海带养殖对潮流垂直结构有显著影响,由海带播苗前的单一海底边界层,变为海带成熟期的海表和海底双重边界层。海带播苗前,M2分潮流椭圆要素在垂向上变化不大;而在海带成熟期,从中层向海面和海底,最大流速迅速减小、椭圆率逐渐增大、最大流速方向左偏、最大流速出现时间提前。湾口中部的最大流速方向从海带播苗前的南北方向转为海带成熟期的西北—东南方向,这是由水位梯度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鲍藻混养模式的构建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省莆田市平海湾海区,利用现有海藻(海带)养殖设施,进行海藻与皱纹盘鲍和黑鲍混养。经150 d试验,皱纹盘鲍和黑鲍生长率分别为221.02%和187.70%,成活率都为94.00%,与室内单养、海区筏式单养无显著差异(P<0.05)。而3种模式鲍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84,1∶2.92,1∶1.41,即每万粒鲍鱼养殖可节约成本近万元。同时,鲍和海藻处在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位,互利共生,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物质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2007年7月—2008年6月,在海州湾前三岛附近海域进行了栉孔扇贝深水筏式养殖实验。周年监测了海区的环境因子和栉孔扇贝的生长情况,并利用生物沉积法,现场研究了各生长时期扇贝的滤食作用。结果表明,该海区养殖栉孔扇贝在当年秋、冬季和次年春季生长迅速,夏季生长相对缓慢,周年平均软组织生长速度为11.29mg/d,平均干贝壳生长速度为48.84mg/d,扇贝能够于次年年初达到商品规格(6cm)。不同时期栉孔扇贝滤水率之间差异显著,在扇贝规格相似的情况下,滤水率随水温升高而升高;而水温相近的情况下,滤水率随扇贝规格增大而增加。利用改进的Incze等(1981)的养殖容量模型,评估了该海区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在现有养殖模式下,2007年7、9、11、12月以及2008年3、6月,沿着海流方向适养区域长度分别为4.0、4.6、4.7、5.1、4.5和3.2km,平均为4.35km;垂直于海流方向单位宽度(100m)的海区可以支持的扇贝湿重随着扇贝的生长逐渐增加,到2008年3月份达到最高(16.73t),随后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9.
局地风对黄海和东海近岸浅海海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保仁 《海洋与湖沼》1982,13(6):479-490
在我国沿岸广阔的浅水海区,局地风对海流的影响非常明显。由于岸线及海底地形的影响,风与海流的关系也很复杂。 我国浅海的风生流曾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较早的如管秉贤、沈凌云曾明确指出风生流的存在及其对我国浅海环流系统的影响。沈凌云和我所海流组曾分别根据长江口北部海区的某站及青岛近海的长期观测资料求出了表层海流同局地风的相关关系,并  相似文献   

20.
贝类养殖环境的多参数同步连续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贝类养殖对海湾环境的短期影响,在吊养和底播养殖区中利用同步自容式仪器,对海流、溶解氧、叶绿素荧光、浊度、水温、盐度、pH等环境参数进行了短期连续监测,观测结果支持同海区长期离散性环境调查和实验模拟结果,特别是为分析养殖笼对潮流流速的削减、悬吊养殖贝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和底层代谢对水层溶解氧的消耗等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