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的坎儿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坎儿井是一种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坎儿井集中在吐鲁番、哈密两个盆地内,是当地各族人民在极其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利用自然地形和地下水的特点开挖的水平式取水井。它不需提水工具,不消耗能源,就能使几十米深的地下水,沿着坡度流出地表,滋润着绿洲沃野。吐鲁番的坎儿井很可能出现在十八世纪末或十九世纪初。迄今已为当地各族人民安然流淌了近两个世纪。  相似文献   

2.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保护利用及工程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源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技术至今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的出水量日渐减少,甚至大面积的干涸,坎儿井干涸有其外在的原因和内在的不足,首先现代水利工程引水量的增加及地下水补给量的大量减少是造成坎儿井干涸的外在原因,坎儿井本身水量不能控制、集水流量小和引用效率低下是坎儿井干涸的内在因素.通过分析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现状情况及其干涸的内、外在原因,提出了采用现代水利工程措施对现今仍在运行中的坎儿井进行改造的具体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从坎儿井在运行中的内在不足着手,使坎儿井的出水流量可控、规模大型化,从而大幅度提高现有坎儿井的水量引用率和效率.改进后的坎儿井可适时适量的供水,其水量引用率将由目前不足40%提高到100%,这对于可持续保护坎儿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径流小、落差大、入渗强烈是干旱区中、小流域普遍存在的特点,本文还对干旱区其它河流推广使用坎儿井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守春 《地理研究》1990,9(4):116-116
坎儿井分布于世界干旱地区,是干旱区人民利用水资源的很有成效的水利工程。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坎儿井为干旱地区文明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当前世界上坎儿井普遍出现数量减少的衰退局面,因此,如何使坎儿井这种古老灌溉系统更好发挥作用,是许多干旱地区国家所面临的课题。1990年8月4日至7日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了有关坎儿井的国际性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联合主持。会后又到我国坎儿井最集中分布的吐鲁番地区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4.
鞞鞮侯井与坎儿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书·乌孙传》有关鞞鞮侯井的记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因为它与新疆坎儿井起源的争论联系在一起。一种主张古代井渠、坎儿井和鞞鞮侯井是同一类型,坎儿井源于汉代,从中原传入西域;另一种主张,则认为鞞鞮侯井与坎儿井,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坎儿井源于波斯的Karez,由费尔干盆地传入。笔者1980年参加罗布泊科学考察队,从敦煌出发,对罗布泊东部荒原进行了广泛的考察,根据史料记载和实地考察,拟就鞞鞮侯井的地理环境和它与坎儿井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讨论,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5,(2):44-45
据史料记载,新疆的坎儿井总长曾达到5000多公里,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中国古代三项杰出工程,鉴于坎儿井是古代水利工程,也有人把新疆坎儿井与广西的灵渠、四川的都江堰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6.
坎儿井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进行自流灌溉的一种暗渠。它曾广泛分布于新疆的天山南北坡,昆仑山北坡和帕米尔高原下的许多地区,在陕西和甘肃也有少量分布;目前主要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尤以吐鲁番盆地最为集中,约占全疆坎儿井总数的60~70%。此外,南疆的库车、皮山和北疆的奇台、木垒等地也有为数不多的坎儿井。  相似文献   

7.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林芝地区的米 林县和墨脱县境内。大峡谷的入口 在米林县的派乡,出口处为墨脱县的巴昔 卡村,长度为504.6公里,比美国的科罗 拉多大峡谷还多出56公里,极限深度为 6009米。无论深度还是长度,雅鲁藏布大 峡谷都排在世界几大峡谷的前列,是名副 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相似文献   

8.
新疆坎儿井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哈密——吐鲁番地区,这是新疆人民改造自然的巨大成就,目前呈现日益衰败的趋势,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及文献资料认为。新疆坎儿井导源于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的“井渠”技术,敦煌地区的“卑鞮侯井,是新疆坎儿井的雏型,发展延续至今,对灌溉农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分析了目前衰败的原因,提出了改造措施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坎儿井     
坎儿井又称坎井,英文Karez,俄文或(外高加索),法文foggara,日文。在阿富汉以东地区称karez,叙利亚、北非称foggara伊朗则称kanat,qanat或ganat等等。是分布于西南亚、中亚、北菲和我国新疆等十分干燥的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我国以吐鲁为中心也有许多坎儿井。  相似文献   

10.
张伟明 《地理教学》2013,(11):57-59
正【课例回放】去年在校内随堂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堂后期进入到课本"活动"题,材料如下:"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当地的人们开挖地下渠道,引冰川积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建立了举世闻名的坎儿井工程。随着人口增加和农田面积扩大,坎儿井暴露出供水量小、工程量大的缺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2009,(11):32-33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西侧,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万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31亿元人民币。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其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名》2009,(5):38-38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世人都知道古老而气势磅礴的长城长达万里,然而对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长城到底有多长却一直没有确切答案。近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公布,中国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这是我国首次正式公布明长城长度数据。国家文物局局长表示,通过采取严格的措施保护长城,将不让长城再缩短哪怕1米。  相似文献   

13.
鄢凯 《地理教学》2021,(2):27-28,9
STEM教育理念和核心素养是当今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和发展方向。本文在“新疆的绿洲农业”教学内容中选取“坎儿井”这一知识点,运用STEM模式展开教学,将STEM素养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相融合,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陕西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地貌调查,提出了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并对地貌演变进行了探讨。黄土高原原生黄土丘陵分布广泛,主要在下伏古丘陵基础上由黄土加积而成;次生黄土丘陵是黄土塬、黄土台塬等经沟谷侵蚀、改造而成。黄土丘陵区河流阶地和沟谷层状地貌反映了河流、沟谷的形成与演变。黄河一级支流形成于早更新世末;早中更新世末、晚中更新世初黄河一级支流和较大的二级支流形成了较完整的水系;中更新世末如韭园沟等较大的沟谷形成;晚更新世末河网、沟谷格局与现在已基本一致;尚未切入基岩的冲沟多形成于全新世;长度百米至数十米的切沟多是历史时期或近几十年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裴万平 《地理教学》2010,(15):55-55
解析 该题要求估算天然气管道的长度,图中却没有提供相应的比例尺,显然是在考查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由此知识点可以推导出两个简单而又实用的结论:①纬度相隔1°的经线段长度约为111km;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地理》2007,30(3):356-356
2007年3月7日,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长沙夫凯提·萨利科夫(Shavkati Salkhov)一行参观了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标本馆。沙夫凯提·萨利科夫院长此前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张小雷签署了双方科学合作备忘录,达成了促进双方科学家和专家的互访等几个方面的合作协议。通过参观新疆生地所标本馆,更增进了沙夫凯提.萨利科夫院长一行对新疆的地形地貌、环境特征、组成要素以及动、植物情况等有了深入了解,浩瀚无垠的沙海、“三山夹两盆”的地貌、生物与机械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新模式、千奇百怪的冰川、神奇浩大的坎儿井工程、风光旖旎的戈壁绿洲、顽强…  相似文献   

17.
她的长度“堪与长城相媲美”,她穿越的海拔高度比此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秘鲁跨越安第斯山脉的铁路要高200多米,她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通过550公里的多年冻土层和大片“生命禁区",打破了前人关于昆仑山脉不可逾越的断言。为了寻找世界最纯洁的地点,我们登上了“天梯”,开始了全长1142公里,最高点海拔达到了5072米的青藏铁路(东路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的体验之旅。  相似文献   

18.
面对高考的变革与创新,情境教学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和有效手段。高考文综地理主题复习情境案例设计需遵循真实性、思维性、探究性和综合性四个原则,本文以"水循环"为例的两组情境案例设计——"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和"水坝建设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在高考文综地理主题复习中如何设计和组织情境案例。  相似文献   

19.
郭跃 《地理研究》1989,8(1):102-102
川中丘陵是丘陵错综起伏、沟谷纵横交错的地区。作者以这个地区的五个沟道小流域为基础,探讨了沟谷地貌的几个问题。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揭示了川中丘陵区沟谷系的分布方向具有系统性特征;受外营力和共它随机因素影响,在分布方向上又具有随机性特征。在沟道数目、沟道比降,主沟长度和流域面积与级别之间又有着良好的几何级数关系,在结构分析的基基上,本文提出沟道上凹度、平均落差此,以及河源面积率可以作为确定沟谷系统演化阶段的定量指标。利用野外调查和形态测量资料,将川中丘陵区的沟谷划分为浅沟、切沟、冲沟、冲谷和溪谷五类,从形态数量特征揭示了沟谷发育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并建立了沟谷演变过程的数学模型。四川盆地成为外流盆地以来,地壳运动和气候波动在该区引起了数次侵蚀旋回,产生了七期沟谷系统。沟谷和丘体的形态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达种相关性既是沟谷、丘体地貌长期演化的结果,又是地貌形态和动力过程相互平衡的结果。运用聚类分析,认为相对高度20米、60米和100米作为划分丘陵类型的数量指标比较适宜。此外,对川中丘陵区侵蚀,搬运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流域侵蚀的诸因素作了讨论,确定了引起流域加速侵蚀的主导因素。最后,利用几个小流域的泥沙资料,建立了侵蚀模型。  相似文献   

20.
新疆,我是从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和《达板城的姑娘》中认识的,浪漫而神秘。后来,我还知道新疆有个吐鲁番,是仅次于约旦死海的世界第二低地,酷热干燥,同时又是丝绸之路上的塞外绿洲,生长着铺天盖地的葡萄;还有别具特色的引水工程——坎儿井;神秘的火焰山和最使我梦牵魂绕的交河故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