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十分丰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此作了全面的阐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明、管理民主”,涵盖了物质明、精神明、政治明、生态明的全部内容,并显示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依经济社会发展而渐次推进的一个长期建设过程.狭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理解为新的村庄建设,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嵊州市从2002年开始,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到2005年底,936个村庄得到初步整治(包括退宅还耕),重点培育宅基地整治示范村50个,建成省、地级全面小康示范村18个,走出了一条符合嵊州农村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浙江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村庄环境整治和宅基地整理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村庄规模逐步扩大,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一些地方旧村改造相对滞后,村庄内存在着大量的废弃、闲置住宅和空闲地,有新房没新村、  相似文献   

3.
近日,嵊州市在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加快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扎实基础。一是实行分类指导。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分为三类。二是严格规范运作。申报农村宅基地整治示范村。需村委会书面申请、新农村建设规划、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拆迁协议等6项资料,经当地乡镇政府和国土所审核同意后报国土局立项。以村为实施主体,乡镇负总责按规划实施,国土所参与全程服务与监管。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在宅基地整治示范村所在乡镇、村和村民投入外,允许整治后多余宅基地依法公开出让。出让金返还用于宅基地整治。  相似文献   

4.
李风 《国土资源》2007,(9):20-23
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是土地管理中的一大难点。自2001年起,浙江省嵊州市通过建立"以土养土,以土治土"的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使得以拆旧建新和退宅还耕为重点的宅基地整治得以顺利推进。到2006年底,嵊州市1077个行政村中已有945个村开展了宅基地整治,盘活了村庄面积1.4万亩,其中退宅还耕新增耕地9056亩。  相似文献   

5.
嵊州市地处浙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建设用地大量增加。为缓解耕地占补矛盾,提高保障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01年以来,我市顺应农民群众向往提高生活质量的现实要求,对农村宅基地整治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张思睿  焦瑞亭  刘新建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6):2006/5/11-2007/6/8
实行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农村宅基地现存问题的迫切需要。鄄城县国土资源局通过对鄄城县6个有代表性村庄的调研,结合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实践,总结了农村村庄规划的必要性,提出了开展村庄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平原县共有13个乡镇、街区,876个村庄,131000多户,农业人口约37万,全县共有宅基地122000多处,占地面积约3666.67hm^2。自2007年4月6日开始,平原县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农村闲散宅基地清理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2007年9月底,全县需清理整治的村庄有824个,已完成清理整治的村庄有731个,占应开展该项工作村庄总数的88.7%,共收回闲散宅基地1509.87hm^2,收取承包金1013万元。  相似文献   

8.
宅基地“三统一”,是指村庄规划区内的宅基地、空闲地、自留地由村民委员会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使用)的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模式。实施宅基地“三统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农民建房和土地指标等各种问题的主要途径,更是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成武县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如何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综合治理“空心村”,强化规划管理,支持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成为国土资源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成武县选择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0.
分析山西新农村建设工程中如何处理好建新拆旧、解决空心村和节约利用土地等问题,根据定量化结果和实际情况,提出全省在新农村建设中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采用文献资料法、层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得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村庄缺乏规划、闲置农村宅基地盘活机制存在缺陷、弱势群体安置难、有盲目推行农宅公寓化的趋势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村居民的旧思想观念作怪,规划意识淡薄,市场价格调节机制缺乏等。应加大宣传力度,更新农民的宅基地所有权观念;完善相关法规,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发展规划,提倡因地制宜的节约集约用地方式;区别对待、分类实施,加强农村宅基地整治;合理运用经济杠杆,推动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理事会制度,进一步发挥农村民间自治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短短7个月,一个村庄由脏乱差到村容村貌整洁.由名不见经传到“空心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说,是——  相似文献   

12.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中心的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已成为我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程和土地整治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符合国家要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有力的支持了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更成为了加快新农村规划建设行之有效地重要手段,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有利于集约、节约用地,缓解新增建设用地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山东国土资源》2009,25(7):66-66
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对建设“节约型”新农村十分必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先应对辖区农村宅基地进行统一普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老宅基地复垦为突破口,重点抓好落实,解决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优惠政策落实优先。凡是列入新村建设规划的村庄,全部列入土地开发复垦项目规划,努力争取列入上级复垦项目,并积极将项目落实到位。按照“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对实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的主体实行奖励扶持机制。凡实施复垦项目的村,每村给予一定资金的奖励。由各村自行组织复垦的,县(市、区)以复垦面积为单位制定标准,  相似文献   

14.
旧村改造。一个永恒的话题,近几年来.是谋多而动少,议多而施少。何也?土地问题的敏感性是根本所在,其次.是各级政府的思路不清。在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之后,关于旧村改造、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等之类的话题又多了起来。很多开发商蠢蠢欲动。欲在其中做点章、钻点空子。这也难怪。逐利性是商人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旧村改造并非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结果。通读全.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概念范畴极其广泛。怎一个旧村改造了得。但讲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又确是其中内容之一,它不同于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的是。前是整体的.严格依规划进行的。后是零星、分散和局部的。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宜春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以“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建绿色庄园”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活动。去年一年,在全市1082个新农村试点村实施村庄整治,节约用地2600亩。  相似文献   

16.
不眠的雨夜     
城市建设、工业发展要用地,新农村建设也要用地,而国家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新农村建设用地的出路在哪里?博爱县国土资源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村庄整治,  相似文献   

17.
实施宅基地规范化管理和土地复垦,推进空壳村整治腾挪建设用地指标,是进一步缓解当前用地压力,积极筹集建设用地指标的有效手段。该文以莱城国土资源分局在大王庄镇白炭坡村推行空壳村整治腾挪建设用地指标为例,阐述了白炭坡村的有关情况,村庄整治工作的主要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探讨了实施腾挪建设用地指标推广的基础条件、准备工作以及启示等。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宅基地直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关系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也影响着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但目前由于农村宅基地“划新不丢旧”而形成的“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已经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积极服务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对全省2800个村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以规划规范村庄建设,着力推进在新农村建设中节约集约用地。  相似文献   

20.
去年以来,孟州市国土资源局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采取宣传鼓动、示范带动、政策驱动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4个村完成了治理工作,共拆除低矮旧房3309间32865平方米,清理“空心户”1683户,整理村内闲置土地238宗,复耕土地1262亩,有效整合了农村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深入调查,摸清现状是村庄整治的前提和基础。2005年,该市就组织人员对旧村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调查显示,该市共有农业人口总户数74169户,宅基地总数为79763宗,村庄建设用地面积83263.6亩,其中空闲宅基地1491宗,面积635.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