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根据江西大地构造在时空演化上的不平衡性,以及各不同地区在地壳结构、沉积建造、变质建造、岩浆建造、构造型相、成矿作用以及深部构造等方面的种种差异,将江西大地构造划分为2个Ⅰ级构造单元、4个Ⅱ级构造单元、8个Ⅲ级构造单元和39个Ⅳ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沉积建造特征及大地构造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岛是欧亚大陆壳的南缘。作者主要依据沉积建造特征及其演化、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属性,并结合岩浆活动等重要标志,认为海南岛经历了地槽、地台、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以岛南九所—陵水深断裂为界,岛中岛北现阶段属东南地洼区,前寒武纪一早古生代为地槽区,晚古生代为地台区;深断裂以南为南海地洼区,前寒武纪时为地槽区,古生代演化为地台区。全岛早三叠世末同时进入地洼发展阶段。岛西石碌铁矿和近年发现的戈枕金矿成矿带皆位于前寒武纪地槽构造层内,皆受地洼构造叠加改造影响,皆属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北祁连山东段的大地构造体制演化史;阐明地槽阶段的构造特点,划分出火山弧—弧前盆地—海洋三个古地理构造单元。概述了地台构造层及其反映的地壳活动特点。提出并论证自早三叠世进入地洼区体制,划分并阐述初动、激烈、余动期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地洼构造,划分出三种类型,指出它们的形成、发展和展布,主要受NWW和NE两组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正> 按地洼学说及递进说所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的划分,东南地洼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常称为华南地区。它包括云南东南部、贵州东南部,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及台湾海峡西部等的广大地区。东南地洼区可以分为:(1) 闽浙地洼系;(2) 浙粤地穹系:(3) 干桂地洼系:(4) 雪峰地穹系;(5) 滇桂地洼系和(6) 雷琼地洼系等六个二级构造  相似文献   

5.
黄辉  李荣安 《福建地质》1989,8(3):169-180
福建东南沿海变质岩的原岩时代长期未获解决。笔者采用 Sm-Nd 年代学技术,结合古生物成果,证明变质岩原岩时代为早古生代。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平潭-南澳褶皱带并讨论其大地构造性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地壳动定递进演化发展过程,研究了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及不同构造区之间的过渡性现象.认为在时间演化上,当一种大地构造阶段被另一种大地构造阶段替代时,存在着过渡期,在空间分布上,不同的大地构造区之间存在着过渡带.这种过渡期和过波带统称为过渡性现象,其实质代表了不同地质时代以及同一地质时代不同空间地壳动定递进演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依据12126个样品求出我国17个地洼区的花岗岩类平均化学成分,并运用富集元素组合的分析方法,讨论各地洼区花岗岩类的大地构造岩石化学类型和区域岩石化学特征。不但指出其区域差异性,而且还指出其若干区域分布规律性,以及有关南北地洼区的特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编制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工作底图(沉积岩区)提供依据,按照沉积岩建造组合划分原则和大地构造相研究的有关要求,划分了山东省沉积岩区大地构造相和沉积岩建造组合,将山东省沉积岩区大地构造相划分为2个相系(Ⅰ级)、3个大相(Ⅱ级)、15个相(Ⅲ级)、27个亚相(Ⅳ级)及40个建造组合(Ⅴ级),并简要介绍了主要沉积岩建造组合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怀念大地构造学家陈国达院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国达院士是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成矿学家;是“地洼学说”及其演进变革系列和序列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的创建人。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大地构造与金矿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地洼成矿理论,对省内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演化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2个I级3个Ⅱ级,6个Ⅲ级,45个Ⅳ级大地构造单元,认为中生代由一地台活化转入地洼阶段是省内大地构造演化的一个大特点,大地构造对省内金矿成矿有根本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在矿时代,在矿空间的控制,指出了金矿找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南地洼区上陆壳多次重熔的效应和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国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91-198,T001
本文是在作者提出的“上陆壳层状重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东南地洼区上陆壳多次重熔的效应和机制,其内容涉及到复式岩体的形成、花岗岩活动带的“迁移”、花岗岩化学成份的定向演化和成矿元素的演化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现象均为上陆壳多次重熔的逻辑结果,分别反映了这一过程的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2.
腾冲地区是由元古代的地槽褶皱带,经古生代—三叠纪的地台体制,至侏罗纪开始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形成的地洼区。该区地洼阶段的演化及成因机制分为二个阶段。早期(侏罗纪-早第三纪)以花岗岩多次侵入为特征。这些花岗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特征均可与中国东部地洼花岗岩相对比。此阶段的地台活化作用源自该区的深部活动过程。晚第三世纪开始,该区的大地构造演化机制发生重大转折。巽他陆块与印度陆地的碰撞控制着该区的活化作用,形成广泛的中—基性火山岩喷发,这些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证明其构造背最及成因均与火山弧岩石相似。因此,从成因机制角度,腾冲地区属一个复合型地洼区。  相似文献   

13.
赣闽粤地区早、中侏罗世构造地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国东南部浙闽赣湘粤地区侏罗纪以来的沉积地层和赣闽粤一带的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的地层特征和沉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赣闽粤地区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古地理格局,沉积环境差异明显;2)中侏罗世时受古太平洋板块在日本一带俯冲作用的影响,中国东南部发生了构造转换,构造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动,以再一次的挤压隆升和山前快速堆积为特征,并使区域地层和构造格局从原先的近东西方向展布变成北东方向,尤以南岭东段的武夷山西部表现最明显,使早侏罗世的山地范围朝西北方向扩展,但是在南岭地区的闽西—赣南—粤北一带则以陆内裂谷和双峰式火山作用为特征,其成因可能与其深部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3)从中侏罗世开始,在古太平洋板块强烈俯冲作用下,研究区逐步发生了从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制向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转换,早白垩世已经完成这一构造转换,原先的近东西向构造域已经基本被北东向构造域所取代。中侏罗世是构造体制转换的重要时期,转换位置可能在南岭东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东南地洼区的地球物理特征(波速结构、地热、电性、重磁场异常等),由此反映出该区的深部构造特点;综合分析了该区地洼构造形成、演化的历程和力源机制。  相似文献   

15.
波斯湾地区面积仅占世界大陆与大陆架总面积的1.85%.为何却集中了迄今所知的世界油藏的一半以上?本文以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的观点为基础。分析了波斯湾地区成油的大地构造背景.认识到该区为一有利于油气生成的波斯型地洼区.并通过对该种类型地洼区演化特征与油气形成关系的研究,认为该区油气田的时空分布受两个地洼区的演化和构造热动力事件控制.指出该区油气形成是因为具有丰富的生油物质,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巨大的圈闭储集构造,合适的成油构造热动力.高效的运移作用和恰当的构造保存条件,并由于这些最佳的生、储、盖、圈、运、保条件集于一区的结果,而使本区成为世界石油之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东南、华北及藏北三个地洼区的重力、地震、地热等深部和浅部地球物理资料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及其存在的差异,论述了上述三个地洼区现阶段的大地构造运动中,东南地洼区地壳运动最弱,藏北地洼区地壳运动最强,华北地洼区的地壳运动强度居于前两者之间。研究表明,地壳运动的强弱变化与地幔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笔者在近年来的中国东南沿海花岗岩成因研究中,注意到下地壳之下的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之间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认识到壳幔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发生于壳-幔接口的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它涉及地幔对地壳在“成分”和“热”两方面的贡献。研究表明,本区底侵作用十分发育,是中国东南大陆边缘陆壳演化的重要 过程。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早期形成的花岗岩多为S-型花岗岩,它们主要是板块强烈挤压和导致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形成的岩石。而且这期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是与弧后拉张、岩石圈减薄 软流圈上涌作用直接有美.早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对大陆裂解起了诱导作用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缝合带的年龄为100~11OMa,可能代表了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由挤压,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向扩张岩石圈减薄一双蜂式岩浆作用机制的转变年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东南地洼区部分地区地层和花岗岩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发现地层的化学组成控制着岩基的化学组成。据此并结合实验岩石学的资料,建立了原地重熔的逻辑体系。这一假说不但较好地解释了已知的地质事实。而且揭示了某些我们过去尚未认识到的地质现象。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岩基的钾钠比、锶同位素组成和稀土配分特征等,都不是判别岩基物质来源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地洼区的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与壳体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东南地洼区的五种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成矿变质作用;探讨了它们与华南亚壳体的演化-运动史的关系;总结了华南亚壳体自身演化-运动及其与相邻壳体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变质作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小冰期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模式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冰期是过去一千年中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之一。关于小冰期时中国季风区和西风影响区气候变化的对比研究众多,但是缺乏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模式时空差异的研究,难以了解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变化规律。为了系统地了解小冰期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的复杂性,本文将中国南方地区划分为东南—华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总共选取了19条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1)相对于中世纪暖期而言,小冰期期间中国南方东南—华南沿海地区的气候偏湿,这可能与雨带在中国南方的滞留时间延长和沿海地区受台风的影响增强有关。(2)中国中部地区秦岭南麓和神农架高山林区在小冰期时期主要呈"冷湿"的模式,差异在于秦岭南麓区域主要在小冰期中后期偏湿,这与中部其他区域偏"冷干"的模式不同。这种区域差异可能是由于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的复杂性导致。(3)中国西南地区受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共同影响,且该区域地形复杂,其气候变化在小冰期时期存在更加明显的空间差异,没有呈现出比较一致的降水模式。与小冰期期间的降水变化不同的是,近30年东南—华南沿海地区除了台湾和雷州半岛,其他区域降水明显减少,可能受气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结合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我们系统分析了中国南方小冰期的干湿模式在时空上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子,这对于认识小冰期时中国南方不同区域降水的复杂性及未来旱涝灾害的防控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