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福平  刘芳 《华南地震》2003,23(2):47-55
基于动力学背景和强震活动格局,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其各次级块体的强震活动趋势。结果表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并不是第五个强震轮回的结束地震,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块体今后1~3年还将继续发生7级以上地震以进行应力场调整。青藏川交界—四川中部地区是未来最有可能发生7级大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2.
安徽地震活动期的划分与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钱太仲 《地震学刊》2000,20(2):40-47
20世纪以来安徽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呈同步活跃关系。本文对安徽地震活动周期进行了划分,并用综合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安徽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目前正处在一个相对较弱的地震活动期,该活动期约在2006年前后结束,估计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为5级左右。可能主要是4~4级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3.
苏鸾声 《内陆地震》2000,14(1):78-83
根据地震期幕活动的特点,及对东北深震与华北、黄海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得出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第5轮回的强震活跃幕还未结束,还将延续3~5年的时间;今后几年大陆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华北、黄海的6级地震活动也有可能增强。  相似文献   

4.
对公元1000-1985年太原盆地M≥4.0地震进行了时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在时间轴上和山西地震带及至华北地区有着相似的平静一起伏变化特点,以此划出4个地震活动期和若干活动幕,指出活动最大地震存在逐步升级现象;在空间上重复性高,形成3个地震巢和以巢为主的地震条带与地震跳迁现象,认为在2000年前后,太原盆地将处在地震高活动时段,有可能在地震巢附近发生若干个中强地震,山西和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也有可能与之同步。  相似文献   

5.
我国周边地震活动对中国大陆地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及中国周边地震资料,认为周边强震活跃必然导致大陆地震活跃,即中国大陆强震与周边强震活动具有一体性或滞后性;我国台湾和东北地区7级以上强震与华北地震活动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日本8级以上强震的发生表明太平洋板块活动增强,受这一影响东北地区地震也将进一步活跃。  相似文献   

6.
李新华 《山西地震》1989,(1):23-26,29
本文通过对晋冀蒙三省交界区的历史强震和近期地震的时空分布、地震频度、能量释放等分析,认为历史强震存在着较明显的周期性和迁移性,而且第二时段第三活跃期目前仍未结束,有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近期地震应变释放显示出5年一次的高峰期,地震频度和空间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的活动故律.  相似文献   

7.
地震视应力用于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可能性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进行了计算,将各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的高低与强震发生后的后续地震的强度进行联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将地震视应力用于强震震后趋势预测的可能性。对多次强震的地震视应力与其后续地震强度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低视应力的强震的后续地震的强度一般较低,即低视应力的强震发生后,震区发生较强的后续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8.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趋势分析意见的回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杰  郭铁栓  杨立明  苏有锦  李刚 《地震》2009,29(1):40-52
该文在系统整理自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到汶川8.0级地震前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异常和分析意见的基础上, 研究汶川地震未能做出中长期预测的原因。 结果表明: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后, 判定中国大陆处于强震连发阶段, 仍有发生8级大震危险, 但此后的2002—2007年中国大陆周边接连发生大震, 而内部连续6年的7级地震平静, 以及中国大陆5、 6级地震相继出现的显著平静, 是导致2006年以后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预测明显偏低的原因。 南北地震带中段一直是作为近几年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区, 但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后, 对西南地区强震危险的紧迫性估计不足。 而汶川地震所在的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没有7级以上地震记录, 也是该地震带未作为近几年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针对2015年4月25日发生于印度板块北边界中段的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呈现NE向条带分布的现象,本文将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以GPS水平位移为约束的数值模拟相结合,初步分析研究了这一地震活动条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而将其与1996年前后出现在青藏高原及东北部邻区的"西藏榭通门-内蒙古包头"NE向地震活动条带、以及该条带形成后强震活动由东向西的迁移状况进行比较,探讨了目前的NE向地震活动条带对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的预示意义。结果认为: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NE向中强以上地震活动条带,是在印度板块北推挤压动力持续作用下,因青藏高原NE向构造应力加强引起的构造活动响应,并与尼泊尔大地震低角度逆冲错动和地壳介质能量传递影响有关;而未来地震趋势可能使该条带附近强震活动"填空",进而使该条带东、西两侧较大范围强震活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强震的信息有序网络结构特性与地震活动分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39~1997年本区已经历了3个强震轮回,从1998年起本区进入新一轮地震平静幕,持续时间可能长达40~50年,在此期间内可能仍有个别5级左右地震发生,但一般不会发生6级或6级以上强震或强震丛,下一次6级强震或强震丛可能发生在2053年或2058年前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利用我国丰富的地震资料,应用地震活动度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性的方法,通过S值空间扫描计算,绘制的我国地震活动度等值线图。为定量表达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山西临汾盆地近期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秀  张梅 《山西地震》2005,(1):4-5,17
通过对临汾盆地内近期地震活动频度和地震活动图像的分析,认为未来中强地震最有可能发生在近期地震活动较稀少的地段,能量积累的优势层位为5km~15km。  相似文献   

13.
柔洁  宋和平 《内陆地震》1998,12(1):44-49
主要分析了新疆天山地区断裂构造运动引起地震活动的某些信息。认为在大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不同构造单元和构造部位所反映的地震活动的深度及特性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震例》所载1966年至1985年以来,全国Ms≥5.0的58次中强地震的《震例》研究成果,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动态跟踪预测未来中强地震活动“时”、“空”、“强”的活动规律,得出如下启示:1)利用地震的前兆总体演变过程的阶段性以探讨定量预测其“活动时段”;2)利用地震的前兆总体分布图象以探讨定量预测其“活动空间”;3)利用地震的前兆环的规模以粗略地预估其未来强震的“活动强度”。还初步探讨了利用它们的“场”、“源”演变的关联性,提出文中一些作法的物理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南及其邻区新的强震活动幕与当前地震趋势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圣睦 《地震研究》1995,18(1):7-15
本文将我国西南及其毗邻的印度、缅甸地区1980年至今,估计将延续至1996年前后的地震活动时段,称为新的强震活动幕。据有关对比依据认为:一方面新活动幕与1941-1955年活动幕有多方面的相似性;另一方面这两幕之间又存在重要的差异性。本文在兼顾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两方面特征,全面进行对比研究后,对新活动幕强震现状作了新的解释,并进而讨论了今后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井分析了山西地震带地质构造特点和近期的中强地震及震群活动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与大同一阳高地震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大同-阳高地震是山西地震带近期地震活动的继续,而山西地震带今后强震活动阶段的开始,其标志应是NVE向新生代断陷内的中强地震活动,因此在分析和预估山西地震带今后地震发展趋势时,应密切注视这一地带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7.
从地震活动间隔时间和等待时间的角度出发,结合1970~2003年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对其5 0级以上地震、5 4级以上地震和6 0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等待时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地震活动次数百分比随等待时间变化的等值线特征,最后简略地介绍了历史地震活动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晋陕豫交界区临汾、渭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认为自1800年以来,运城地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且有向韩城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纲  刘杰  余素荣 《中国地震》2006,22(1):107-115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2005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6次(表1),最大地震为3月29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8.5级地震(图1)。与2004年相比全球地震频次和能量释放均有所降低。2005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By applying the GL-value, a parameter describing the heterogeneities in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prior to strong earthquak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present paper: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made on the featur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high value anomalies ( GL ≥1.0) prior to 28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s ≥5.0 in the North China region; a systematic study has been made on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lower limit of magnitude, the time window and the space window for calculations at various seismicity levels in this region; the parameters taken in the calculation have been optimized and modified; the anomalous variations of GL-value prior to various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in North China regio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followed, using the total time-space scanning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have shown that for 82 % of the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 China region, obvious anomalous region with high GL-values appears near the future epicenter about 1 ~ 3.5 years before the earthquakes. The earthquakes usually occur in the marginal area of the anomalous zone or near it.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GL-values in the anomalous zone show that the duration of anomalous ranges between 3 ~ 25 months with a predominant interval of 5 ~ 19 months, into which about 70% the total anomalies fall. The predominant interval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s is 0 ~ 14 months after ending of the anomaly, into which about 83 % of the total anomalies fall.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GL-value method is considered to be a rather effective prediction method for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 China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