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机构(UNDP/GEF)资助的"减少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环境压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黄海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渔业、生态系统和污染等多种类别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针对这些多源异构的综合数据,设计和建设了适合于黄海大海洋生态系GIS信息共享系统的专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元数据库和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设计.从而实现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综合数据的统一高效管理,更好地为信息共享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黄海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灾害治理工作,文章基于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生态环境背景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区域监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气候变化和营养盐变化是浮游生物群落的重要影响因素,赤潮、绿潮和水母暴发是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主要生态灾害;应通过加强各种形式的监测和合作,不断构建黄海大海洋生态系区域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黄海大海洋生态系(LME)的污染/环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监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大系统的角度指出了已知的和未知的关键环节;提出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污染/环境及其生态效应的监测和研究方案,强调了应着重和优先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回顾了黄海渔业管理的历史,并与国际上的渔业管理发展情况作了比较,指出大海洋生态系作为渔业管理从单种和多种资源管理走向整体化、科学化管理手段的必然性。还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向联合国开发署(UNEP)和世界银行(Wosid Bank)提交的“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监测和保护计划”的有关内容,提出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适应性管理策略,该策略分为:1.根据现有资料,找出要解决的问题;2.选择适当的时空域;3.找出具体的研究内容;4.根据研究所得成果得出适应的管理策略;5.通过跨国合作使策略得以实施;6.实施结果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渤海、黄海浮游植物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84~1985年渤海、黄海海洋图集综合调查的资料为主,收集和分析了我国黄海中部以西海域有关浮游植物调查研究资料。可以看出,以往我国对黄海中部以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布的基本面貌,并了解了引起赤潮的种类和赤潮发生的基本情况,这一切都为开展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大海洋生态系概念和内涵的变化,介绍了全球主要大海洋生态系的分布,展示目前正在开展的大海洋生态系研究计划,重点介绍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特征及其研究计划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7.
世界大海洋生态系研究及其国际计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尚  朱胆远 《黄渤海海洋》1999,17(4):103-109
本文讨论了大海洋生态系概念和内涵的变化,介绍了全球主要大海洋生态系的分布,展示目前正在开展的大海洋生态系研究计划,重点介绍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特征及其研究计划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8.
开展黄海底质调查研究工作,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海洋地质基础理论研究都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家海洋局1976年下达的任务,海洋局一所三室于1977年—1979年间,进行了黄海底质大面积小比例尺的调查研究。这项调查研究工作规模较大,精度较高。柱状样的平均长度及实验室分析项目都超过以往的历次调查。1979年3月在杭州召开了“黄海、东海大陆架海洋地质综合报告审查会”,共三十四个单位的八十二名代表参加,与会人员对“黄海沉积物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的内容及附图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会议记要认为:“报告内容较为丰富,资料和  相似文献   

9.
基于WebGIS技术的黄海大海洋生态系信息共享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基于WebGIS技术,设计和开发了一套适合于减少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环境压力(YSLME)项目应用需求的信息共享系统--YSLME GIS系统,系统能够通过Internet提供元数据查询、数据查询、基于电子底图的空间数据查询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从而实现对项目多源异构数据的有效管理,并且向科学家和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在线信息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1984年8和11月,1985年2月和5月对渤海、黄海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及1980年8月和11月,1981年2月和5月对江苏海岸带水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所获取的大网浮游生物样品,分析、总结浮游动物的生态特性,并针对当前即将开展的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研究,提出浮游动物拟重点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仝龄 《海洋科学》1995,19(2):70-71
根据中国大海洋生态系研究进展状况,1993年唐启升研究员和Sherman博士提出在中国召开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国际会议的设想,并得到了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署(NOAA),世界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水产学会等国内外组织的大力支持。“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国际学术会议”宗旨在于努力完成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提出的目标。即建议沿岸国家尽力完成:(1)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生态系的恶化;(2)改进海洋生态系潜力以满足…  相似文献   

12.
洪华生 《海洋科学》1990,14(5):73-73
1990年5月7日至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厦门大学共同主持召开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研究”课题评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8个主要海洋研究、教育单位的海洋水文、化学、生物、地质和渔业等学科的专家,其中有高级职称的38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是我国包括学科较多的一次上升流区生态系综合调查研究,其广度和深度与以往国内同类研究相比有发展和创新。整个课题的  相似文献   

13.
1997/98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曼丽 《海洋预报》1999,16(1):49-55
海冰预报是渤、黄海重要的海洋灾害性预报项目之一。本文对1997~98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概况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渤海流冰范围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增长与天气、海洋等因子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11年8月26—27日,海洋地质杂志社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扩大会议暨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学术研讨会在青岛黄海饭店召开,编委员会顾问、委员、学术专家、以及特邀代表等70余人出席会议。26日下午至27日上午,大会围绕中国陆架海研究与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进行了大会报告和研讨,10位专家介绍了各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会议还是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的启动会议。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HY126YA1孔末次冰期多层泥炭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黄海HY126YA1孔是国家126专项03项目下设的“黄海、东海浅钻调查”课题的指定钻孔之一,目的是通过这一钻孔的研究揭示南黄海第四纪古环境特征。该钻孔由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一海大队和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共同实施。1998年7月完成海上钻探施工,同年12月完成室内编录。钻孔位于黄海海槽的边部,地理坐标为36°22′49″N,123°28′76″E,水深77.60m,获取岩心总长60.01m。  相似文献   

16.
蓝淑芳 《海洋科学》1993,17(1):38-40
在东海东北部,济州岛以南,有一支沿西北方向进入南黄海的流动,海洋学上统称黄海暖流。从水团结构分析,也称之为南黄海高盐水①②或南黄海暖流水、黄海暖流水。 黄海暖流水是渤、黄、东海唯一的外海水源,具有高温高盐和低溶解氧含量特征,其消长变化对渤、黄、东海的海洋环流,包括水团、流系和涡旋等的分布及其变异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黄海暖流水的调查研究进行了扼要总结,重点概述了作者等近年来关于黄  相似文献   

17.
亚洲沙尘是全球沙尘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海是受亚洲沙尘影响较大的海域。沙尘沉降是海洋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海洋异养细菌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为研究亚洲沙尘沉降对黄海海域异养细菌丰度和活性的影响,于2014年11月在北黄海S1站位和南黄海S2站位分别进行了船基围隔培养实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沙尘和无机磷研究沙尘沉降对海洋异养细菌的作用过程。结果显示,沙尘的添加在南、北黄海海域均显著提高了异养细菌丰度和高核酸菌比例(HNA%),高浓度沙尘对异养细菌丰度和活性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培养结束后使北黄海和南黄海异养细菌丰度分别增加了62%和45%;磷的添加在北黄海海域显著提高了异养细菌丰度和高核酸菌比例(HNA%),高浓度磷对异养细菌丰度和活性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培养结束后使异养细菌丰度增加了50%。研究表明,沙尘能够缓解北黄海磷对异养细菌生长的限制,促进异养细菌的生长,增强异养细菌的活性,提高异养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南黄海海域,沙尘在短期内对异养细菌的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降低了异养细菌的活性;沙尘在长期内对异养细菌的生长表现为促进作用,增强了异养细菌活性。等量沙尘的沉降方式不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监测和保护数据和资料库管理系统建设的一种设想计划,着重叙述了建立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数据资料管理系统的框架、功能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9.
黄海冷水域水化学要素的垂直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夏季深层冷水(简称黄海冷水), 又称为黄海冷水团, 已为海洋物理学家进行过较多的研究。该水域化学研究开展较晚,近年来顾宏堪首先报道了黄海夏季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与黄海冷水密切相关。黄海冷水与其它水团一样,理、化、生物等特性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遗憾的是,迄今尚未见到有关于此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报道。 本文根据1959年海洋调查资料,对黄海冷水域主断面水文化学要素的垂直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该冷水形成及诸参数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根据最新调查获得的北黄海盆地海洋重力、海洋与航空磁力和多道地震资料,结合以往周边地区的资料,编制了北黄海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在重磁基础图件的基础上,通过解析延拓、任意方向导数计算、离散小波变换等处理,结合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北黄海北缘断裂带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北黄海北缘断裂带的存在,并对该断裂带的延伸长度、切割深度和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北黄海北缘断裂带是辽东隆起与北黄海盆地的界线,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对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