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路南石林是多期喀斯特过程的产物。根据石林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性变化、古风化壳、溶蚀率、钙华样年龄,确定了路南石林发育的多期性:前玄武岩期(晚二叠世早期)、前路南古湖期(三叠纪—古新世)、路南古湖期(始新世—渐新世)、高原—巴江期(中上新世—更新世)。高原—巴江期是剑状石林的主要发育时期。各期石林空间上的分离与重叠是路南石林喀斯特景观多样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质》1996,15(4):363-370
中国云南路南是高原型喀斯特发育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石林喀斯特”最为著名。该区域喀斯特演化历史及其特点充分反映了云南东部地区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地壳活动的特征。石林喀斯特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钙质沉积物,包括河滩钙华、瀑布钙华、湖滩钙华、洞穴钙华及第三系硫酸盐岩。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石林地貌及其间的洞穴钙华,代表了石林发育的不同阶段和过程:地壳抬升-溶蚀、再抬升、钙华沉积。湖滩钙华和河滩钙华的规程特征也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石林发育演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贵州喀斯特石林发育分布广泛,其中面积较大且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石林主要有贞丰竹林堡、兴义泥凼、思南长坝等七片。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及采样分析研究,划分了石林的形态及成生类型,并从第四纪地质环境变化的角度对石林发育演化的地质、气候及水文环境进行了分析论证。喀斯特石林作为一种时空四维体,从形成之日起就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之中,根据现有溶蚀速率推算,贵州石林形成的年代下限一般不早于中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4.
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是湘西地质公园最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公园内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发育于奥陶系大湾组与牯牛潭组,集中分布于酉水-猛洞河两岸斜坡与峡谷地带,出露面积84 km2,是当前全球已知的面积最大的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地貌景观。红石林形态多样、成景效果好,发育了包括塔状、火焰状、墙状、剑状、柱状、锥状等十余种形态。红石林的形成经历了完整的地层沉积-构造抬升-风化剥蚀等阶段,适宜的古地理环境、有利的构造抬升运动和节理裂隙发育、温暖多雨的气候和丰富的地表地下水系是红石林发育的重要条件。因受成景地层的岩性组成复杂、地层偏薄、溶蚀作用差异等因素影响,红石林具有明显的垂直溶痕和水平溶痕叠加现象,具有独特的自然美,形态上与云南石林有较大不同,颜色上,红石林晴红雨黑、四季变幻,可能是石柱表面的藻类造成。除中国西南地区,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分布十分有限,仅泰国沙墩有报道,其稀有性非常突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但正由于其稀少,许多针对性的研究仍刚起步,值得未来各界学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克什克腾旗的北大山地区首次发现一种花岗岩形成的石林,钱方等命名为花岗岩石林。花岗岩石林是一种新型的地貌景观,石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一些山脊上,石林相对高5~20m,座座石峰,千姿百态,造型奇特,美不胜收。当地蒙古语称此石林为“阿斯哈图”,即险峻的岩石之意。花岗岩石林由燕山期花岗岩形成,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发育,这些节理裂隙为花岗岩石林地貌形成奠定了基础。第四纪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形成了众多的冰川遗迹,如山脊上发育了由花岗岩构成的冰川遗迹一刃脊和角峰,这些冰川遗迹也就是花岗岩石林形成的雏形。同时,花岗岩受到冰川和流水侵蚀,特别是长期强烈的寒冻风化及风蚀等作用,在内、外动力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现今独特的花岗岩石林。北大山花岗岩石林以其独特地质特征和观赏价值,而成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园区之一。  相似文献   

6.
柳长柱  薛桂澄  张东强 《地下水》2009,31(6):129-130,173
海南岛特殊的气候因素(热带季风气候)、地质构造(基岩地层为志留系)、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母岩性质,为热带石林地貌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热带雨林特点的针状、剑状喀斯特地貌。海南省的旅游地位得天独厚,又赋予其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贵州地质》2008,25(4)
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旅游地质资源,石林也是贵州高原常见的喀斯特景观。贵州石林有剑状、垛状、柱状、屏风状、墩状、锥状、塔状及笋状等多种类型,形态多姿多彩。最近,贵州的地质工作者对石林资源展开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将在本刊上陆续发表。这里,先登出一些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让读者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8.
翁金桃 《中国岩溶》1996,15(1):74-82
中国古喀斯特的形成受大地构造演化和古地理位置的控制,本文结合中国地壳运动的特点,概述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古喀斯特。并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古地理位置及所保留的喀斯形态组合等,讨论了古环境。根据大地构造的演化,中国地质历史上发育的古喀斯特,可划分为5个主要时期,即元古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早古生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晚古生长喀斯特发育时期,中生代喀斯特发时期和第三纪喀斯特发育时期。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  相似文献   

9.
铜仁碧江石林是2016年碧江区旅游资源普查新发现最有开发价值的地文景观资源之一,为一处极为特殊的地质遗迹资源,发育在锦江北岸石灰岩顶盖上,石林普遍高1 25 m,象形山石众多,经省级终评为四级旅游资源。本文从碧江石林的地质特征及地质演化出发,对石林及其中象形山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石林的形成主要经过了岩石形成、地下水溶蚀和地表塑造三个阶段,发育步骤为从节理裂隙—溶蚀网—埋藏石芽—溶沟、溶槽—高度增加—相互分离—成片石芽、石林。同时由于岩石组分局部不一致,可溶性存在差异和北东向、北东东向和近东西向三组节理裂隙的形成,加上地下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象形山石。  相似文献   

10.
路南石林形成过程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林钧枢 《中国岩溶》1997,16(4):346-350
石林是一种巨型石牙类型。在赤道热带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沙捞越等地的类似形态,称“针(剑)状喀斯特”。纬度较低的路南石林是处在低海拔时古热带环境下形成的。在热带强烈的“双重剥蚀作用”,尤其在土下溶蚀作用下,本区同时发生夷平作用,形成广大的准平原。在上新世,特别中更新世以后,该区急剧抬升,形成高原,石林过程终止,向剥露与瓦解过程发展。高原上石林及其原野是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云南高原演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在黄果树瀑布北约2km处,新发现一片长1-1.5km,宽0.5-0.8km的石林,命名为黄果树石林。贵黄高等级公路通过该石林南侧,交通方便。黄果树石林可作为黄果树景区风景点之一而共同开发。黄果树石林由早三叠世(距今2.4亿年前)浅海中沉积形成的安顺组白云岩组成。形成石林的岩层为厚层块状,发育东西向节理,也有南北向和其它方向的节理,且这套厚层岩石上下均为薄-中厚层状岩石。喜山运动以来的差异风化和溶蚀作用逐渐形成了黄果树石林。  相似文献   

12.
长宁梅硐石林位于扬子地台区西部边缘,由竹石林、石陇坡和天门寨三个景区组成,以奥陶系宝塔组龟裂纹灰岩岩溶石林与竹林共生为特色,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根据研究区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微观成因,划分出10种主要的岩溶地貌类型,并从控制岩溶地貌形成的构造条件、成景地层、自然地理等方面对石林的成因和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shows how the occurrence of lithic raw-materials articulate with hunter gatherer technological organization. Three archaeological data sets representing 109 different sites and one ethnographic data set from Australia are examined to show that lithic raw-material size, shape, quality, and availability play a major role in hunter gatherer decisions to make various kinds of stone tools.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lithic material occurrence are used to help explain why expedi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bipolar tool production are sometimes used, and why formalized technologies such as bifacial production may be selected as a tool production strategy. Stone tool morphological variability and technological variability are shown to b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geological occurrence of stone tool raw materials. © 1994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4.
长宁石林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资源是岩溶地貌,有溶洞、石林、天坑、漏斗、地缝、暗河、瀑布等,并有其他多种配套景观资源。这些地质景观资源具有重要的地学科研和美学观赏价值,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5.
灵璧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灵璧石的涵义作了厘定,并运用地质科技理论与手段,对其"黑、响、瘦、透、漏、皱"诸特点的构成机理加以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了对其开发利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浅谈田黄石及黄色印章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单扼要地介绍和类比了寿山田黄石及相似印章石,思考了寿山田黄与昌化(田)黄石、寿山田黄与其相同母岩的掘性石及洞采石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只要是质优印章石,无论产地与产出状态,均可依主要矿物统一分类命名,依优劣统一定级。  相似文献   

17.
With ports and other near shore structures expanding, and regions previously not considered prone to earthquakes being re-classified after recent earthquake events, ground improvement by stone columns is increasingly considered to improve loose or soft in situ soils. The Dry Bottom Feed Stone Column construction technique can be used under water if a double-lock stone delivery system is attached to the vibroprobe. The use of pneumatic stone transport from the barge into the vibroprobe receiver tank makes it possible to reach large water and treatment depths. Digital recording of all relevant operation parameters provides a very high leve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cluding a diameter-over-depth profile for each stone column. An introduction to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of stone columns and guidelines for specifying Marine Stone Columns are given.  相似文献   

18.
王硕  李启文  曾克峰  刘超 《中国岩溶》2013,32(3):358-64
贵州思南石林目前正建设成为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长坝石林景区。本文通过石林的形态特征对比研究及区域地质环境的调查,分析了石林的景观资源特征,并探讨了石林的形成条件和发育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思南石林属溶洼边坡型石林,石林形态多样、个体高大且象形景观众多,加之石林生态环境良好,风光秀美,具有较高的观赏、科研和科普及开发价值。(2)思南石林以质纯层厚的下二叠统深色泥晶灰岩为主,并处于南东-北西构造应力带上,利于较高大石林的形成和保存;地貌上,石林发育在喀斯特单面山与溶蚀洼地之间的斜坡上,不同地貌部位的水动力条件导致石林形态和分布的差异;气候上,思南地区自新第三纪以来以热带、亚热带温湿气候为主,为石林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外营力条件;此外,来自碎屑岩区的外源水侵蚀和下伏碎屑岩的隔水顶托作用为大面积石林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水环境条件。(3)石林形成过程可归纳为海侵沉积、抬升剥蚀、构造变形、土下溶蚀和地表塑造5个阶段;其中地表塑造阶段是石林的成景时期,依据有关侵蚀数据计算得出石林成景时代约为30.04~45.06 ka,即晚更新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