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绅士化运动”对我国旧城更新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邱建华 《热带地理》2002,22(2):125-129
探讨了西方“绅士化运动”的概念、起源及其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 ,着重分析了“绅士化运动”对原住居民的影响以及城市地方政府在“绅士化运动”中的作用 ,认为“绅士化运动”对我国当前的旧城更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文中建议在编制旧城更新规划时开展关于旧城更新项目对原住居民影响的专项研究 ,以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南京内城商业绅士化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业绅士化是指城市中传统商业、居住或工业被更高价值商业取代和置换的现象,与居住绅士化互为因果。由于城市发展阶段、模式和管制环境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业绅士化社会空间特征表现出显著差异。20世纪末以来,在城市社会空间转型语境下,具有异域风情的餐厅、酒吧、咖啡馆、健身房等高档消费场所置换传统住宅或社区商业并在城市特定空间中集聚,是中国最典型的商业绅士化现象。遴选出符合商业绅士化特征的六类高端商娱场所,采用空间核密度等方法,对2008年和2018年南京内城上述商娱场所空间集聚、演进模式和机理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商业绅士化“热点区”首先出现在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和文化历史街区,随后向商业中心周边和新兴商业地段跳跃式扩散;② 根据实践路径差异,可将南京内城商业绅士化分为整体植入式、侵入演替式和转型升级式三种模式,分别以1912街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大—南师大)片区和新街口地区为代表;③ 经济和文化力量在推动商业绅士化的发生演化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地方政府、资本联手对“商业租差”的追逐,以及年轻、高收入绅士化群体日益增长的时尚、高端文化消费需求,从供需两端驱动着商业绅士化过程;④ 商业绅士化在提升城市商业活力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原住居民和低端商业的排挤和置换效应。  相似文献   

3.
谢波  王潇  伍蕾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7):1141-1153
随着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城市绿色空间对于居民健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现有研究较少运用自然实验的方法探讨城市绿色空间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以中国最大的城中湖绿道——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6、2019年东湖绿道周边52个居住小区的1020份跟踪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与混合效应双重差分模型,探索城市绿色空间干预对周边小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东湖绿道的建设显著促进了周边2 km范围小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控制变量中,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与家庭收入水平则呈负相关关系;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与小区的社会凝聚力、小区周边500 m范围的建筑密度、居住用地比例和地铁站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公交站密度则呈负相关关系。建议通过完善以绿道为核心的城市绿色空间网络,提高绿道可达性与邻里社会凝聚力,以此提升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谭华云  周国华 《地理学报》2022,77(4):869-887
乡村绅士化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背景下乡村转型与振兴的新型路径。基于对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乡村绅士化现象的历时性田野调查,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乡村绅士化演化的过程、类型与机制。研究表明:在巴马盘阳河流域乡村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草根”行动者与机构行动者共同缔结的行动者网络的转换过程中,伴随关键行动者从“候鸟人”先锋、屯社精英向地方政府、投资开发商的更替,乡村绅士化路径从“草根”绅士化向机构绅士化演替,乡村产业从接待“候鸟人”、发展旅游转向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绅士化类型从单一的舒适移民绅士化向舒适移民、旅游和地产共构的“一地多类”绅士化演化。关键行动者更替及其功能角色转换、绅士化路径变迁和主导产业更替与融合发展、宏观乡村发展制度与地域自然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于乡村绅士化的阶段演替与类型共生。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方法利于呈现乡村绅士化的阶段演替脉络与共生演化特征,并揭示乡村绅士演化的一般机制与地域机制。  相似文献   

5.
刘阳  赵振斌 《地理研究》2021,40(7):2086-2101
乡村旅游社区的快速发展使得社区内多群体冲突日益凸显,对社区冲突空间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实施有效的社区旅游空间规划与管理。研究选取西江千户苗寨为案例地,采用参与式制图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地居民进行调研,按照“负面情感-原因追溯-冲突构成-空间分布”这一逻辑链条,对案例地社区冲突进行探测。通过质性分析与空间分析的混合方法,识别社区冲突类型及对应的冲突对象关系,并分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① 旅游开发背景下社区冲突的类型构成具有多元化特点,但存在包括日常生活干扰、经济利益矛盾、公共权力失语、环境破坏、生产建设受阻的主导结构类型。② 居民主体视角下有居民-管理者、居民-外来经营者、居民-居民和居民-游客四种冲突对象关系,不同冲突对象关系占比及其冲突类型构成有所差异。③ 冲突对象关系的总体分布在空间上存在核心-边缘效应,旅游开发核心区四种不同冲突对象关系均有大量分布,边缘区以居民-管理者和居民-居民为主;不同冲突对象关系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居民-管理者表现为核心分散分布,居民-居民则为边缘分散分布,居民-外来经营者和居民-游客均为核心区集聚呈轴向分布。④ 冲突空间分布受到社区微观区位、统筹规划、市场化需求及不同主体实践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多群体在空间形成竞争关系,共同塑造社区空间。  相似文献   

6.
姜辽  苏勤 《地理科学》2014,34(7):840-847
在建构主义研究范式的指导下选择多元话语分析方法,以江南水乡古镇周庄为案例地,对古镇文化身份的脆弱性进行社会建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阶段政府旅游发展政策的改变、开发商的本质、传媒与专家系统的推力、游客凝视及对文化的态度、外来人群及其影响下原住居民的交往方式和价值取向共同建构了古镇文化身份脆弱性的形成过程。最后提出改造物质与生活环境、营建文化共同体、提倡理性交往等古镇文化身份脆弱性的治理对策,以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小波  吴必虎  刘滨谊  陈钢华 《地理学报》2016,71(12):2212-2232
旅游商业化是历史街区复兴的重要途径。基于社会空间视角,旅游历史街区商业发展是以从业群体为日常运作核心,兼及居民、游客、恩庇者(管理者)等地域主体在内的空间生产过程。旅游历史街区演化是以“空间实践”为中心环节的社会建构,其发展状态是不同主体、不同层次的空间生产相互博弈的总体涌现。依托扬州“双东”案例,运用田野调查、统计检验、对应分析、模糊数学、逻辑回归等方法,以从业者空间生产为脉络,剖析旅游商业发展机理的杂合性与矛盾性,指出商业空间状态潜伏着不对称的利益博弈和不均衡的发展效应。“双东”旅游商业开发对城市中低产阶层自主就业有较强吸附效应,使之成为商业发展的主要依托。从业群体大致分化为乐观型、寓居型、保守型,分别对应于积极评价—业务扩张、温和评价—业务维持、消极评价—业务收缩生产机理,对“双东”空间演化具有不同的响应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分析了主体、实践、环境特质对不同类型从业个体的影响特征以及对从业群体的总体影响,认为恩庇是统摄“好恶效应”、操控利益格局的多解方案。旅游历史街区商业发展利弊兼具、相因相生,统一于历史街区的自我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8.
牛强  盛富斌  刘晓阳  严雪心 《地理研究》2022,41(8):2142-2154
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内部人口的居住迁移,精细测度居民迁居行为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对于从人的行为视角来分析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提出净活跃度指标和总活跃度指标来量化描述迁居活跃度,并依据两个指标的分类及组合,将居民居住地划分为高迁入型活跃区、平稳型活跃区、高迁出型活跃区、高迁入型非活跃区、平稳型非活跃区与高迁出型非活跃区六种空间类型,进而探讨居民迁居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 武汉都市发展区内部人口迁移总体呈现出从主城区向近郊区逐步迁移的趋势,且主城区人口总活跃度相较更高。② 主城区以高迁出型活跃区和高迁入型活跃区为主,近郊区则以平稳型非活跃区为主。③ 不同空间类型内的居住类型存在差异:高迁入型活跃区内以新建小区、高校住区、学区房、城中村为主;平稳型活跃区以农村居住地、园区周边住宅为主;高迁出型活跃区以老旧小区、园区周边住宅、城中村、农村居住地为主;非活跃区则以农村居住地为主。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序手机信令大数据的居民迁居活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实证研究证明其对于居民迁居地空间类型划分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相关规划决策部门掌控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特征提供数据支撑、为城市不同区域针对性的进行公共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心怡  张敏 《地理研究》2022,41(2):546-561
本研究基于社区衰退的过滤理论,建立重大事故影响下的社区衰退过滤机制概念模型,以南京市N社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证明了社区衰退与过滤之间存在的自我强化以及相互强化的螺旋式反馈作用。内部机制上,社区衰退、邻里过滤既是环境感知的原因,又是行动决策的结果,满意度、忠诚度在环境感知和行动决策之间起中介作用;风险感知越强烈,社区依恋越低,迁居意愿更强,重大事故经历加深了事故背景内化程度。外部机制上,社区衰退与邻里过滤建立在低收入群体与住房市场变化的基础之上;重大事故对地区房价带来直接冲击。本研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慢性压力和生产事故突发性冲击对社区的影响,从影响居民决策的微观视角出发,剖析了重大事故影响下社区衰退的过滤机制,是对社区衰退研究的新探索。同时,从激发“呼吁”这一行动决策角度,提出社区忠诚度培育有助于工人社区抵抗多重压力扰动、提升社区韧性。  相似文献   

10.
张杰  盛科荣  王传阳 《干旱区地理》2022,45(5):1659-1670
核心-边缘结构的研究将加深对城市网络演化规律的理解。基于证券服务联系视角,解析了2005—2019年中国城市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国城市网络核心区块的规模稳步扩张,同时城市核心度的分布趋于分散,推动着城市网络向多中心格局发展;城市网络的核心区块主要由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组成,城市网络连通度的分布收敛于Zipf法则,预示着中国城市网络将呈现持续的等级结构特征。(2) 政治权力、市场潜力、知识资本、航空联系和经济开放决定了证券企业获取有价值信息流的能力,进而构成了中国城市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生长发育的基础;城市的网络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场所空间”中的影响力,这意味着城市网络的发展可能会加剧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1.
绅士化是一个基于社会阶层向上变化与演替的社会空间重构过程,以城市拆除建新为主要形式的新建绅士化是中国各大城市最主要的绅士化模式。当前对新建绅士化的研究大多从政府主导的生产端进行解析,而基于居民行为动机的消费端解析则相对较少。因此,论文以北京市宣武门新建绅士化为例,从消费端出发,分析居民的住房选择和社会空间效应,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绅士化及城市更新的多元动力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新建绅士化在中西方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源于中国城市的发展背景、特殊的土地制度以及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在绅士化群体特征方面,中国新建绅士化在社会经济特征上虽然与西方基本趋同,但在年龄和家庭结构上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住房选择上,中国绅士化群体的住房选择比较务实,都集中在追求生活便利、子女教育、改善居住环境等,这与西方追求文化要素的结果有很大不同。在社会空间效应方面,低收入阶层的原住居民在绅士化过程中被置换与动迁,虽然住房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动迁使原住居民在日常生活和情感等方面都遭受了负面影响。文章最后呼吁,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绅士化“本土”理论框架的建立是今后应该重点关注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unravels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about the concept of social mix, drawing on a case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redevelopment project in Melbourne. The first par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overview of two internationally predominant academic debates around policy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concept, namely social mix as a means for promotion of social inclusion; and as a state-led form of gentrification. These two arguments are usually presented as one, with social inclusion and reductions of concentrations of disadvantage one side of the ‘social mix policy’ coin, and state-led gentrification the other.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n public housing estate regeneration and social mix policies through exploring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se two ideas about social mix were shared by different stakeholders as the ‘messy’ process of redevelopment unfurl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public tenants, homeowners and homebuyers, private renters and local service providers at the Carlton Housing Estate to explore the diverse perspectives of various stakeholder groups as estat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hifted. The study identified that as a resul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developers exerting pressure on government there was a gradual move away from perceiving social mix as a policy tool for encouraging social inclusion at Carlton, between public housing tenants and private residents, towards a different form of social mix and inclusion. Contrary to intentions, the revised form of social mix at Carlton was perceived as a means to harness market capital and attract higher income residents to the inner city.  相似文献   

13.
综合采用质性和定量方法,从社会阶层、物质环境和消费方式等层面研究佛山岭南天地的旅游绅士化现象,并分析原住民在绅士化过程中的情感特征。结果发现,物质环境改造加速了地方社会阶层的更替,原住民大多被游客、中产阶级和房产投资者所替代,空间利用方式呈现出高度商业化特征。旅游绅士化虽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的环境改造和经济发展,却衍生出阶层更替、社会排斥和空间隔离等副产品,使传统的本地化生活空间转变为“资本空间”与“消费空间”。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不同于一般城市更新,街区更新应以地方性为落脚点,尊重原住民的情感与历史记忆,不应简单通过商业化手段推进历史街区更新。  相似文献   

14.
教育绅士化社区:形成机制及其社会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述聚  李诚固  张婧  马佐澎  刘伟 《地理研究》2019,38(5):1175-1188
教育绅士化现象已成为深刻影响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以长春市郊区出现的教育绅士化社区为例,对其形成机制及社会空间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优质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及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私立学校与房地产开发活动在郊区的结合催生出一种新的教育绅士化现象,其实质是由教育资源引发的绅士化现象。② 教育绅士化社区采用“房地产+名校”的模式进行开发,涉及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学校以及绅士阶层四大主体。教育绅士化缘于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开发商是物质景观改造的主体,学校则是吸引绅士阶层集聚的关键。③ 教育绅士化社区一方面引导了资本、中产阶层和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的迁移,促进了郊区物质景观及人口、社会经济的升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城市人口、社会经济空间的分层和极化。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育绅士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野,同时对教育、住房以及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5.
Studies of classical gentrification typically focus on the embourgeoisement of neighborhoods and displacement of marginalized people. Recently, a new form of gentrification – super-gentrification – has emerged with the expansion of global finance capital, according to urban geographer Loretta Lees. Super-gentrification entails the further upscaling of already gentrified neighborhoods with the in-migration of upper-income residents and displacement of middle class residents, many of whom were among the initial gentrifiers. Despite the attention policy makers, urban planners, and the media are paying to the “middle class squeeze,” few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super-gentrification exist. Using dat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Decennial Census,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public residential sales transaction records, and real estate listings, this article sheds light on the landscape of super-gentrification and how to identify it with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anges in income, demographics, and housing affordability in the Park Slope neighborhood of Brooklyn, New York since 1970.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study, I deploy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gentrification on longstanding residents in New Orleans’ Tremé neighborhood. I focus on conflicts between long-established residents and gentrifiers over the use of neighborhood space on a day-to-day basis as a means for examining the consequent changes in neighborhood life. As their neighborhood gentrifies, long-term residents of Tremé must contend with greater policing, the erosion of place-based knowledge, practice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loss of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closure of vital neighborhood institutions. These changes in neighborhood life provide a starting point from which to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broader effects (beyond displacement) that longstanding residents experience as a result of gentrification.  相似文献   

17.
Mainstream gentrification research predominantly examines experiences and motivations of the middle-class gentrifier groups, while overlooking experiences of non-gentrifying group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in situ local processes on gentrification itself.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gentrification, neighbourhood belonging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lass in Istanbul by examining patterns of belonging both of gentrifiers and non-gentrifying groups in historic neighbourhoods of the Golden Horn/Halic. I use 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MCA), a methodology rarely used in gentrification research, to explore social and symbolic borders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I show how gentrification leads to spatial clustering by creating exclusionary practices and eroding social cohesion, and illuminate divisions that are inscribed into the physical space of the neighbourhood.  相似文献   

18.
国外商业绅士化研究进展及其对本土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洁  宋伟轩 《世界地理研究》2021,30(5):1096-1105
商业是城市中最活跃,并且对城市发展和空间重构产生重要影响的功能之一。近20年来,随着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实践,日益突出的商业绅士化现象愈发引起国外学术界关注。同时,多源数据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利用,促进了商业绅士化专题研究逐渐增多。商业绅士化的发生背景、表现特征、推动主体与形成机制,以及商业绅士化导致阶层置换、加深种族隔离等社会空间效应是主要的研究内容。通过对国外商业绅士化研究文献的梳理,以期展示城市商业高档化重构的机理以及绅士化演进的复杂性。基于当前我国城市转型和消费转型的特征与趋势,尝试提出对商业绅士化本土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何深静  刘玉亭 《地理科学》2010,30(4):496-502
基于对绅士化现象演变的回顾,对市场转轨时期中国城市绅士化现象的机制和效应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中国绅士化发生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动力进行分析,指出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在3个方面推动着中国城市的绅士化进程:首先,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的土地和住房改革,刺激并引导了对中高档住房的需求;第二,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对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创造良好的房地产投资环境;第三,政府通过调动土地和房屋等资源克服产权破碎化的问题,以实现大规模的绅士化。在市场转轨时期,中国城市的绅士化现象与西方绅士化现象近期的演变相对应。其特征在于两点:一是政府处于主导地位; 二是低收入人群的利益被忽视,这种政府主导的绅士化往往是以追求经济增长和城市的发展为目的,以对低收入阶层的住房进行大规模的替代为代价;最后对中国绅士化现象带来的负面社会空间效应及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