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气相起爆系统传爆的可靠性和连接的可靠性以及安全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和探讨。通过测试,分析了影响传爆可靠性的几种因素,对常用网路连接方式进行了优劣比较,提出了起爆系统安全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2.
近来年,以塑料导爆管为核心元件的非电起爆系统在工程爆破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这是因为非电起爆系统在布设、防护及起爆时都比电爆网路简便,而且在杂散电流、磁电场环境和雷雨天气误爆的可能性大为减少。但非电起爆系统的可靠性,尚存在不能预先用仪表测试、在施...  相似文献   

3.
陈勤 《探矿工程》1986,(5):11-11
目前,多数场合的爆破作业的起爆系统,已经由导火线起爆、电起爆转向了导爆管分段起爆,从而保证了爆破作业的安全性。可因导爆管分段起爆的成本比导火线起爆略高,所以它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阻力。下面介绍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导爆管分段起爆自制方法,该方法已在部分冶金采矿部门,如宣化县金矿、张家口市金矿等单位使用多年,证明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非电起爆系统即导爆管起爆法,目前在国内外矿山和地质勘探爆破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从我们使用的情况表明,它克服了导爆索、导火索和电雷管起爆法中的不安全隐患,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起爆法,值得推广应用。它与导火索、火雷管起爆法比较,前者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5.
多段微差挤压爆破起爆系统的研究应用,有效控制了同段起爆最大药量,使钙芒硝矿地下开采大爆破引起地面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控制。应用时,安全可靠,爆破质量好,操作简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6.
导爆管起爆系统是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非电起爆器材。现已广泛应用于露天和地下微差爆破工程以及其它没有瓦斯和矿尘爆炸危险的爆破作业。我队从1982年9月起将赣州冶金化工厂产的1~(MS)~18~(MS)等18种段别的导爆管—毫秒雷管和传爆雷管应用于探矿坑道中的爆破作业,经过两年多的应用实践表明:导爆管起爆系统适用于探矿坑道,实现了爆破作业一次点火既安全又可靠,并且有爆破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自1984年5月中旬起,我队井下作业已全面推广应用导爆管起爆,停止了火雷管爆破。  相似文献   

7.
用导爆管起爆系统应注意的问题地矿部河南省岩土工程公司皇甫全为我们在某铁路路基石方工程爆破开挖中,应用了导爆管起爆系统。根据我们的使用经验,要使网路得到可靠起爆,必须注意以下事项。(1)使用前应对导爆管及组合雷管进行外观检查。导爆管应完整无损、无孔洞、...  相似文献   

8.
我队机掘分队,曾在某金矿的43m勘探竖井的施工中,为克服和解决因岩石坚硬,涌水量多,采用火雷管起爆瞎炮率高,爆破效率低,点炮安全性差的困难,推广使用了非电导爆管起爆系统和起爆方法,解决了火雷管爆破中的不安全因素,实现深井爆破一次性点火,起爆精度高,提高了爆破效率.  相似文献   

9.
李廷春  刘洪强  王超 《岩土力学》2012,33(6):1742-1746
起爆时差是超深孔一次成井爆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合理设计起爆时差和起爆顺序,能够达到先起爆炮孔为后起爆炮孔创造良好自由面和补偿空间,实现筒状硐室分层、分段爆破的目的,并能降低围岩震动破坏。为合理选取起爆时差,基于超深孔微差爆破破岩机制,从理论上推导了一次成井预裂爆破延期时间,掏槽孔与相邻辅助孔、同分段辅助孔、相邻分段辅助孔的起爆时差等计算公式;同时提出了自下而上预裂爆破、先上下后中间光面爆破等6种一次成井起爆顺序。在华恒矿-650矸石仓,结合施工条件合理确定起爆时差等爆破参数,形成爆破设计方案。爆破过程中实现了分层、分段爆破,获得了良好的硐室成型,验证了形成的超深孔微差爆破技术是成功的,其结果对类似工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空气间隔装药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损伤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亮  钟冬望  卢文波 《岩土力学》2009,30(10):3109-3114
采用JHC混凝土损伤演化模型,模拟计算了不同空气间隔装药结构情况下炮孔近区岩石损伤破坏机制,分析了空气层比例以及起爆方式对爆破效果的影响。计算表明,不同空气层位置及比例会产生不同的爆破效果,并能运用于不同的爆破目的。空气层比例与炮孔粉碎区大小成反比,空气比较小时可以用于梯段爆破,而空气比较大时可用于预裂或光面爆破。对于梯段爆破、反向起爆(空气层位于上部)和中间起爆(空气层位于中间)的效果要好;起爆方式对梯段爆破效果的影响要比预裂和光面爆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By studying the charging plan of a ring and analysing the propagation of the stress waves caused by blasting in sub-level caving, the effects of detonator positions on ore fragmentation and ore extr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Two detonator positions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1) Detonators were placed at the lowest charged position in a blast hole. This position is used in daily production blasting in Malmberget mine, and a ring with the lowest detonator position is called ordinary ring. (2) Detonators were placed at the middle of a charged blast hole, and a ring with such a detonator position is called a test ring. The study on charging plan and the analysis on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showed that a test ring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over an ordinary ring: (a) fewer not-detonated (or initiated) blast holes in a ring; (b) more detonation energy utilized; (c) less back breakage to “eye brow”; (d) better fragmentation; (e) more ore extra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a total of 40 test rings have been tried and the ore extraction in the 40 rings has so far been finished in the mine. Correspondingly, the results from production indicate that: (1)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detonated blast holes has been up to 91% according to our measurements to 16 test rings. (2) Severe back breakage has been avoided and common back breakage has been reduced in the test rings. (3) Fragmentation is much better,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rings. (4) The average ore extraction from all of the test rings is increased by 107%, compared with that from the ordinary rings in the same drifts. Particularly, the lowest ore extraction from the test rings is increased by 80%, compared with that from the ordinary rings. (5) The iron content in extracted ore from the test rings is increased by 7.2% on average, compared with that from the ordinary rings.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基础切割拆除爆破的实践和经验。同时成功地应用了非电毫秒导爆管雷管孔外多级接力扩大雷管起爆段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值仿真计算手段,定量分析了含钚材料恐怖事件中炸药爆炸条件下钚材料气溶胶的转化份额;针对不同可吸入气溶胶比例,应用HotSpot核事故后果评价模型计算了有关辐射特征量。结果表明,不同可吸入气溶胶比例对于辐射危害防护及处置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水下爆破规律性的基础上,确认了在马迹山港挤淤爆破中地震波对城门头景点的稳定性起主要的影响,并对其传播机理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对岩体裂隙进行的网络模拟结果揭示了爆破点与城门头景点之间岩体裂隙发育的宏观特征,对爆破震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了爆破在景点处所引起的波速,得出挤淤爆破不会对城门头景点构成破坏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煤系高岭土岩石巷道掘进爆破技术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宗琦  孟德君 《岩土力学》2004,25(6):984-987
煤系高岭土矿岩是尚待大量开发的重要非金属矿产。高岭土坚固性较低(f=3~4)、脆性较强,在其内进行巷道掘进爆破,除要保证有较高的掘进进尺、良好的周边成型外,还应尽可能地增大炮眼布置参数,同时,还应严格控制装药量,延长段问顺序起爆延迟时间,以提高爆破碎块的大块率。通过采用合理的掏槽方式、周边光面爆破参数和水垫层不耦合装药结构,并在无沼气危害的情况下,采用秒延期电雷管,取得了良好的爆破效果。综合分析实测结果表明:爆破进尺高、速度快、周边成型好、碎块抛掷作用小、高岭土矿岩大块率高。  相似文献   

16.
龚伦  仇文革 《岩土力学》2006,27(Z2):779-783
结合云南省盐津县白水江三级电站引水隧洞下穿内-昆铁路手扒岩隧道的工程实际,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及现场测试对既有铁路隧道受下穿引水隧洞施工产生的振动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及警示是偏于安 全、可行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比经验公式更接近工程实际;引水隧洞的掌子面距铁路隧道前后4D(D为引水隧洞开挖洞径)范围内施工时,需对铁路隧道交叉点处的振动速度进行监测,重点是竖直方向的振动速度;引水隧洞在铁路隧道正下方爆破施工时,爆破施工所采用的最大段装药量不得大于2.5 kg,以满足振动速度控制标准;施工过程中进行的爆破振动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爆破参数,是此类地下近接工程成功修建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水经注》中有关北京地理的科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著作之一,作者郦道元是北魏时期范阳(涿州—北京)人,因此书中对北京附近的水系和地理情况进行了描述。书中称拒马河为巨马水、大石河为圣水、永定河为漯水、清水河为清夷水、温榆河为湿馀水、潮白河为鲍邱水、泃河为泃水,称永定河出山段为清泉河、流经北京城内的什刹海和中南海为高粱河。对家乡附近的地理进行了描述,称房山为大房岭、石景山为梁山,记录了昌平县、密云戍、平谷县等行政区域,记录了羊头埠(羊头岗)、马兰(马栏)、芹城(秦城)、独乐水(独乐河)、良乡、居庸关、盘山等地名。记录了中国最早的首都——涿鹿,记录了中国现代首都蓟城(北京)内曾有蓟丘,说明永定河沟通了古今首都。记录了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戾陵堰和车箱渠。  相似文献   

18.
从战略目标、主业定位、理顺事企关系的思路和途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等方面简述了“江南模式”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江南模式”的特点,即具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适性,既有现实性又有动态性,指出“江南模式”的推行对于广东煤炭地质局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地勘单位加强战略研究和主业定位,理顺事企关系,提升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Since Dow (l972)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oil system atthe AAPG annual meeting in l972, after unremitting effol.tsand progressive perfection, it has become the petroleum systemaccepted by numerous geologists at present. The concept of pe-troleum system was introduced to our country in early l990s(I)ou, l999). In fact, as early as the 1960s, based on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at Songliao ba-sin and Bohai Bay basin, some viewpoints similar to petroleumsystem have be…  相似文献   

20.
滇池流域石漠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华  王宇  柴金龙 《中国岩溶》2011,30(2):181-186
位于云南省会昆明盆地内的滇池流域是滇中岩溶和石漠化较为发育的地区,石漠化总面积225.56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7.71%,占岩溶总面积32.69%。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望海山、大板桥—呈贡、黑林铺、海口、梁王山、上蒜片区,其中又以北东部的大板桥片区石漠化最为严重。石漠化已造成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危害。通过地面调查和ETM遥感解译,查清了流域内石漠化的发育分布与碳酸盐岩的岩性及其组合、岩溶作用、地形地貌、气象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工业污染关系密切。针对石漠化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生态修复、农田基本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建设、小集镇建设、土地合理利用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