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桥台在桥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桥台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桥梁的抗震性能。在国内外大量震害中发现大量由桥台破坏引起的桥梁损坏,而且这些破坏常常伴随着由于液化引起的地面大变形。为研究液化场地中桥台滑坡机理,采用完全耦合的有效应力分析方法,利用修正的PasterZienkiewicz Mark-Ⅲ模型来模拟砂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液化特性。研究台顶梁重和液化层位置对桥台位移的影响,并分析夯实作用对砂土液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得出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而且简单的夯实不能降低砂土液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黄土室内液化试验饱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液化是黄土地区的三大典型震害之一,是黄土动力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截至目前,室内动三轴液化试验仍是研究黄土液化的主要方法,而试样饱和度的高低是影响黄土液化试验结果的关键因素;首先从土的性质和饱和的主要指标对砂土和黄土饱和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而后通过对现行的主要饱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归纳总结了黄土室内液化试验饱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同时结合黄土本身大孔隙、弱胶结的特性,就现行主要饱和方法对黄土饱和的适用性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每一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反压饱和方法在黄土饱和中的应用现状,对该方法在黄土饱和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黄土场地震动液化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度大的黄土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液化和震陷,已在室内动力试验和古地震的调查中得到了证实。目前工程规范对黄土的液化预测判别尚缺乏经验,暂未列入规范。本文介绍了一些黄土地基处理施工的实例,证明饱和黄土在受到机械振动或冲击作用的影响后,会产生液化使所处理的地基下沉,对开展黄土液化机理、液化判别与危害评价方法及工程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岸水平场地液化侧向大变形机理及软化模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依据震害现象和实验探讨近岸水平场地地面液化侧向大变形机理,改进现有软化模量分析技术,给出一套地面液化侧向大变形的分析方法。近岸水平场地侧向大变形机理因地基中孔隙水压力升高、土体模量衰减、土骨架变软使偏应变得到充分发展所致,其水平永久侧移可用从底部到顶部呈增加形式的整体变形描述。利用本文方法,对1995年阪神地震中近岸沉箱岸壁和土体液化侧向大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与震后实测结果和试验结果在主要特征上一致,说明改进的软化模量法可以用于地面液化侧向大变形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砂土液化诱发地面侧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砂土液化诱发地面侧移的机理,提出了估计砂土液化诱发地面侧颓废不久位一种新方法。该方法是用饱和砂层中水压力的发展,在每个应力循环内对土壤的抗剪强度进行修正,然后在每个应力循环内应用Newmark刚性愉模型计算地面侧向永久位移,对比计算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物理机制上更加合理,计算结果与宏观震害现象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6.
坝基地震液化特性及动力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考虑水库大坝地基地震液化及动力特性,首先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混黏土的粉土、粉砂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孔压累积特性,提出了选择双幅应变达到5%作为土样液化的标准;然后采用现场标贯试验和室内动三轴试验对水库坝基中的粉土、粉砂层进行了液化判别,并对判别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在液化判别的基础上利用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对坝基土体进行了考虑渗流和不考虑渗流的地震液化的非线性动力有限元分析,并将液化的判别结果与现场标贯试验、室内动三轴试验的判别结果进行对比,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下管线是生命线工程的主要部分,已经成为现代工农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的大动脉。已有震害调查表明,饱和砂土液化引起的地基大变形(侧向变形和沉降)是导致强震区生命线工程震害的主要原因。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差分分析方法来研究砂土液化引起的大位移对地下管道的破坏特征,分析砂土液化的斜坡变形特征、孔隙水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砂土液化引起的大位移对地下管道有破坏作用,导致管道变形规律与其斜坡的位移规律相同,地下管线的变形随着振动频率和幅值的增加其非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1920年海原地震中石碑塬地区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滑移特征及滑移距离,对石碑塬液化滑移区进行钻孔勘探、取样以及探槽开挖。分别对钻孔及所取试样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及颗粒分析、室内动三轴试验,得出石碑塬液化滑移区地层分布情况、震时液化土体层位以及不同地震烈度条件下砂质黄土层的液化情况。综合分析钻孔勘探、颗粒分析、动三轴试验结果,揭示出海原地震中石碑塬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砂质黄土层液化后在自重应力以及地震力的共同作用下"托浮"第一古土壤层以及上部"粉尘化"的非饱和黄土层沿缓斜坡运动,并利用液化滑移地层滑距公式对滑移距离进行估算,得到结果为223.35 m,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粘粒含量对甘肃黄土抗液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黄土是介于砂土与粘土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土壤,它具有砂土的某些特性,又具有粘土的某些特性,存在一定的粘塑性。通过对含粘粒黄土所做的实验研究,包括:粘粒含量不同的原状土样所做室内的动三轴试验、激光粒度分析试验、化学分析和电镜扫描,试验结果分析对比后,得出了含粘粒黄土抗液化性能的特性。并得出以下结论:(1)粘粒颗粒级配不同,也引起黄土动力稳定性的变化;(2)液化强度与粘粒含量并非呈单调增加关系,无论固结压力如何,粘粒含量Pc=15%左右时抗液化性能最低;(3)粘粒含量为一定值时,液化孔压比偏大,偏离这一值时,液化孔压比偏小。  相似文献   

10.
化学灌浆黄土地基的抗液化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开明  周健  王兰民 《地震研究》2003,26(4):396-399
以兰州车辆整备场路基的加固工程为例,详细评价了化学灌浆法的加固效果及其抗液化性状,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和室内动三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化学灌浆不仅提高了黄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而且增强了抗液化能力及抗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地震与地壳形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台站地倾斜资料空间连续性不好 .为此在场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逐步订正法将地倾斜观测资料内插到 1°× 1°的经纬度网格点 ,引入曲面总曲率的概念计算格点上的Gauss曲率 ,并推广到格点化的有限区域上得到表征曲面形态和变形强度的地表形变场 .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合理地弥补资料不连续的缺陷 ,并在地表形变场上捕捉到一些关键的地表形变特征 ,如地凸区、地凹区、鞍形场等 .为地震分析和预报中如何拓展和利用大范围时空信息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 .  相似文献   

12.
钢框架带悬臂梁拼接节点的抗水平地表变形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层单跨带悬臂梁段拼接钢框架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表变形的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钢框架带悬臂梁段拼接节点在地表水平变形作用下的附加应力和变形规律。主要研究在水平拉伸和水平压缩作用下,拼接节点处腹板拼接板和上下翼缘拼接板内产生的附加内力及变形曲线,分析了上下翼缘拼接板和腹板拼接板中间位置点的变形值随着试验加载值的增加而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水平拉伸作用最为不利;拼接节点虽会产生附加变形,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弹性阶段,卸栽后可以恢复,表现出良好的抗变形性能。最后给出建议:在地表变形地区新建或加固改造钢结构建构筑物时,采用钢框架带悬臂梁段高强螺栓拼接连接,可以很好地吸收变形能。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评价安哥拉红砂场地的自重湿陷特征,开展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对地表及不同深度地层变形、水分入渗规律和浸水前后标贯击数进行监测与研究,并对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结果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浸水后红砂地基表现为持续抬升,变形曲线可分为陡升、缓升、不稳定和趋于稳定4个阶段;深度8 m以上红砂地层为湿陷沉降变形,累计沉降量为5.6 mm,远小于室内试验计算的自重湿陷沉降量137 mm;红砂竖向渗透速率和水平渗透速率均较大,浸水和停水后红砂含水率变化较快,红砂持水性较差,浸水过程中红砂地层的饱和度小于80%,为非饱和渗透;浸水后红砂地层标贯击数显著降低,具有显著的软化特性。红砂较大的渗透系数和较差的持水性导致红砂很难达到饱和状态,是自重湿陷沉降量实测值远小于计算值的因素之一,一般工程建设中建议可不考虑红砂地基的湿陷特性,而将其按软化特性进行设计。研究结果不仅可指导红砂场地未来工程建设,还可为其他砂土湿陷性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依据邯郸地区地质构造及20多年的观测资料,系统研究了地下水位、地壳形变的正常与异常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本区地形变的主控因素是西部太行山隆起和东部华北平原大幅度沉降的继承性运动,造成地形变向东南方向倾斜;在大区域的周期性强降水后由于地质构造因素地形变向西北向倾斜,形成水位和形变的正常动态变化.采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异常,显示一部分反向西北倾斜的异常与华北的中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故强降水引起的地倾斜变化不应看作干扰,而是一种引起地壳变形地震前兆的外动力因素,应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针对经典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构建液化场地高桩码头三维数值模型,并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加固区距码头的距离、碎石桩直径和长度等参数对液化场地高桩码头加固效果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加固参数下液化场地高桩码头变形受力规律。研究发现:液化场地高桩码头抗震性能与这些参数呈正相关,并且大直径和长尺寸碎石桩可以有效地控制地震过程中高桩码头的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研究工作对液化场地高桩码头地基加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雷达干涉PS网络的基线识别与解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序雷达干涉图中的永久散射体(PS)可看作“天然GPS点”, 以构成网络用于监测长期的地表形变. 本文提出采用邻接矩阵拓扑模型对基于Delaunay剖分算法生成的PS网络进行基线识别, 并采用时序相干最大化算法求解PS基线的线性形变速度增量和高程误差增量. 该数据模型和计算方法被应用于探测香港地区2006~2007年间的区域地表沉降. 实验研究采用由Envisat卫星ASAR传感器对该地区成像所获取的时序SAR影像作为数据源, 并联合该地区12个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的观测数据予以大气修正和地面控制. 实验结果表明, 该模型和方法应用于地表形变测量是有效的和可靠的, PS网络方法探测地面沉降的精度约为±2.0 mm/a.  相似文献   

17.
砂土自由场地震响应的离心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离心机模型试验是研究岩土地震工程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使用层状剪切箱,通过干落法制备了均匀的砂土模型,进行了离心机振动试验;观测了振动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发展,土体的加速度响应、侧向变形以及竖向沉降。结果表明,土体的运动和变形与孔隙水压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但离心机中的试验现象和现场观测的现象存在显著区别。研究结果增强了对振动过程中土-水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同时为自由场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的验证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首先基于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变形受周围地基土变形控制这一相互作用特征,在反应位移法的基础上讨论两种简化分析方法:一种是将土层变形施加在模型边界模拟地震作用;另一种是将土层加速度施加到整个模型上模拟地震作用。这两种简化分析方法都避免了反应位移法中弹簧刚度的取值问题,提高了计算效率。其次分析不同地震动强度、不同侧边距的计算结果,并用动力时程分析的计算结果校核,分析两种简化计算方法的精度。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两种简化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都令人满意,使用强制反应位移法时建议侧边距取两倍结构宽度,使用反应加速度法时建议侧边距取三倍以上结构宽度。  相似文献   

19.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组合限位振动台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淼  孙欢  段燕玲 《地震学刊》2014,(1):107-112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会产生过大变形,导致隔震支座侧倾失稳,隔震体系破坏。设计制作了3层基础隔震钢框架实验模型和11种U型钢板I型铅棒组合限位器,进行了U型钢板静力加载实验和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软碰撞限位振动台模型实验。实验表明:①静力加载时,U型钢板具有很好的弹性性能;②动力作用下,组合限位器残余变形较小,仍具有良好限位复位能力;③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软限位效果良好,同时控制上部结构层间变形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在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简化分析方法中,强制反应位移法将土层变形施加在有限元模型侧边界模拟地震作用,反应加速度法将土层加速度施加到整个有限元模型上模拟地震作用,此外还有仅将土层加速度施加到土层模型上模拟地震作用的方法。上述方法均规避了反应位移法中关于弹簧刚度的取值问题,提高了计算效率。本文以1个双跨箱形结构为例,用动力时程分析的计算结果作为校核,分析了强制反应位移法、反应加速度法和仅将土层加速度施加到土体中的简化分析方法在不同侧边距条件下的计算精度,再结合常用的反应位移法,对比分析了4种简化分析方法的误差。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强制反应位移法时,侧边距取为1倍结构宽度导致的误差最小,反应加速度法和仅在土体施加加速度的简化方法对侧边距取值不敏感,反应位移法在角点造成的误差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