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崔树强 《海洋科学》2002,26(7):42-46
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特点和原因,分析了黄河断流的变化趋势及断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造成的影响,指出断流不仅加重三角洲地区今后防洪的负担,而且对三角洲环境变化将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黄河断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流域降雨量的减少,水土保持减水是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但人为用水如城乡工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加剧了黄河的断流;人为引水过程中的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乃至严重浪费,流域引水管理混乱,水资源统一调配的机构和机制不健全,缺乏具体有效的控制引水措施和手段是导致近年来黄河断流加剧的根源,黄河断流对三角液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是严重的而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造成了三角液地区水资源的极度匮乏,影响三角洲地区水质质量,造成地下水质恶化,区域植被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变差,陆区农业及海区渔业生态系统失调,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洱海生态环境恶化及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宝汉 《海洋与湖沼》1994,25(3):312-318
由于70年代中期西洱河电站建成发电引起洱海水位下降,加之流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及酷渔监捕,不合理引种等原因,使洱海生态环境发生了变迁。湖泊面积缩小5%左右,容积减少14%左右;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土著鱼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水在维管束植物覆盖面积达27%,生物总量达56.3万t。为此提出保持水位植树造林,控制点,面源污染,适度捕捞及加强管理等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海岸带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岸带地区是福建省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在众多涉海行业和部门都逐渐把开发重点转向海岸带的形势下,使海岸带生态环境面临着较大威胁。本文分析了福建省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生态环境脆弱、陆源污染加剧、富营养化、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和综合管理薄弱等。同时,文章重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提出了解决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的五项对策。 1.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特点 福建省海岸带地处太平洋西岸的我国东南沿海,南接广东省饶平县、北邻浙江省平阳县、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与台湾最近处为平潭县,至台湾新…  相似文献   

4.
论福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当前福建海洋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对海洋开发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开发利用盲目性较大;近海捕捞过度,渔业资源衰退;技术水平较低,综合开发不够;环保重视不够,局部质量较差。要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海洋意识;加强宏观调控,统筹规划管理;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完善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管海;依靠科技兴海,提高开发水平;开发保护并重,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南海地区海—气热交换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林  蔡剑平 《海洋预报》1993,10(4):47-53
本文利用EOF方法,对南海地区(0°-20°N,104°-136°E)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变化中前三个特征向量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模态一表征了南海地区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气候变化特征;模态二反映了南海地区感热和潜热通量变化与南海ITCZ变化的联系;模态三反映了南海地区感热和潜热通量西北-东南向的半年周期振荡。在热通量的年际变化中,夏季(6-8月)的第一特征向量含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6.
厦门市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与管理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发明  谢在团 《台湾海峡》2003,22(4):531-536
本文介绍了厦门市无居民海岛的总体分布情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建立统一协调海岛综合管理体制,实施开发利用许可证制度;编制厦门市无居民海岛开发保护规划;加强对海岛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控制海岛开发强度;建设“数字海岛”等开发和管理保护厦门市无居民海岛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湖泊沉积物中色素的研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湖泊沉积物作为揭示古环境、古气候变迁的最佳载体,它完整地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气候、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的演化轨迹。而沉积色素是研究湖泊沉积的重要代用指标,它们对于重建区域初级生产力、反演区域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本文在综述国际上生物色素在湖泊沉积中研究进展的同时,着重阐述了它们在湖泊沉积物中的保存、生物输入源的识别以及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动态;讨论了色素在利用湖泊沉积研究环境变化方面的发展前景,指出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沉积色素将在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演化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影响着海岸的变迁。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是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可了解人为因素对三角洲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对海岸侵蚀的影响。根据1987年和2001年两期卫星遥感图像和2001年野外调查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1987年至2001年土地利用/覆被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地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阐明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比整个环渤海地区速度快,草地、滩地和不明地类这3种类型大量减少,其他类型增多。从变化率来看,养殖区、库塘、油田用地增长最快。库塘、海滩养殖区等类型的增加,滨海草地的减少,使海岸侵蚀加剧。  相似文献   

9.
论近海资源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关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海洋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海洋经济领域的体现,是一种技术上应用得当,资源利用节约,生产集约经营,生态环境不退化,可以实现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深度开发和循环再生,经济上持续发展和社会曾遍接受的海洋开发模式。近海资源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近海资源,才能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只有提高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有效地保护好近海资源。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海洋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经…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地区海岸线空间分布和类型对沿岸生态环境状态和人类活动具有指示作用。近年来该地区海岸线不断变化,生态环境平衡状态遭破坏,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文章以环渤海海岸作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提取研究区不同类型海岸线,并从自然因素和以围填海为人工驱动力的外在表现对海岸线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环渤海地区海岸线总长度分别为2 455.8km、2 666.8km和3 049.7km,呈逐年增加趋势;前后5年以及10年间的围填海总面积分别为448.5km2、1 151.5km2和1 558.7km2,其直接导致自然岸线萎缩和人工岸线增加,建设围堤变化尤为突出,长度从2000年的374.5km增长到2010年的1 145.9km;研究区内开发建设活动频繁,尤其是津冀沿海港口建设规模大、数量多,是环渤海沿岸开发强度最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48年来黄河入海水沙过程及其对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下游入海水沙现今出现急剧减少的趋势.水沙的季节性变化影响着年内的径流量、输沙量的分配情况.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而后者占主要地位.水沙的锐减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负面影响.黄河干流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库尤其是龙羊峡水库对入海水沙起着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形成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经进一步论证,认为黄河断流对湿地水环境的直接影响是相当微小的。根据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鱼类资源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学特点的分析,认为在每年4~6月份鱼、虾产卵、孵化的高峰季节,由于黄河断流入海水量不足,会对鱼、虾产卵、孵化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对黄河口及其附近海域鱼类资源大幅度衰减的原因,还应结合近年的海洋捕捞业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属于过度开发的河流.长期以来。重视经济社会效益,而较为轻视环境和生态效益;上世纪80~90年代,下游出现连年断流及"二级悬河"两个突出问题。过量引黄,引黄总水量大大超过母亲河的承受能力,生产用水与社会用水大量挤占冲沙用水及生态用水,是上述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保持河流永续利用,根本对策是在全流域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型社会。节制社会经济用水;变粗放灌溉为科学灌溉;工业广用循环水;城市绿化及冲洗采用中水。制止对水质的污染。我们认为恢复黄河生态良性维持应包括三方面的指标:(1)下游排洪主槽通过调水调沙逐步恢复到6000m~3/s的过洪能力;(2)河水污染程度应稀释和降解到至少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3)保证湿地及河、海、空中生物的良性生长环境。只要全流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经过10~20年的努力,上述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相似文献   

14.
末次冰期以来黄河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黄河在末次冰期时代解体消亡,在晚更新世末期贯通,贯通后下游经历了漫流,填淤泻湖,堤坝束可决口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基于莱州湾西部13个岩心柱样粒度组分与参数,运用Flemming粒度三角图,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对岩心柱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将莱州湾西部划分为4个区域,即现代黄河口侧缘、广利河口北潮滩、莱州湾南岸和中部浅海区。根据粒度曲线特征,分析了每个区域内沉积环境的时空变化。结果证明:莱州湾西部百年来沉积特征建立在黄河形成沉积环境之上,沿岸短源河流对沉积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现代黄河口侧缘沉积环境受黄河影响至今,沿岸河流改造作用较小;广利河口北潮滩沉积环境形成于黄河行水期间,目前广利河水系对原有沉积环境改造作用明显;莱州湾南岸小清河、弥河取代黄河成为影响沉积环境的最重要因素;莱州湾中部海域则受到沿岸河流的综合影响。沉积环境以广利河口为界限,呈现南北分异。北部沉积环境随时间变化明显,在垂向上反映了黄河多期次行水带来的沉积特征;南部沉积物质来源依次为广利河、小清河、弥河,沉积环境在水平方向上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6.
挖沙降河是减沙入海沉沙的治河方法,它可以充分开发黄河的水沙资源,改良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此方法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效益高,是黄河三角洲经济向良性循环发展的良好决策。  相似文献   

17.
黄河断流对三角洲油气开发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断流对三角洲海上油气开发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对流域的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黄河断流对整个流域海上开发环境的影响深远,解决起来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从1999年的情况看,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和措施得当,黄河断流的状况已得到很大缓解,黄河断流已由先前百天以上减少到1999年只断流41d(利津站)。2000年至今,黄河尚未发生过断流。本文从许多学者的研究资料入手,讨论黄河断流对三角洲油气开发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多年固定断面的测量资料和海洋地质研究所1988年两个航次调查结果,结合黄河水沙资料的分析,对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地貌演化及形成机制进行了论述,尤其对三角洲前缘的地貌演化趋势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9.
河口砷(As)的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Waslenchuk和Windon在研究美国东南部一些河口砷的行为时,认为砷在河口的行为是保守的。Howard在调查英格兰南部的Beaulieu河口砷的行为时,发现有转移的迹象。黄河口及其近岸海域溶解砷的调查目的是想了解砷在黄河口的行为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伟  陈沈良 《海洋科学》2011,35(7):61-66
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实测水深数据,分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了研究区湿地面积与黄河入海沙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初期,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呈快速增长之势,但滩涂面积变化较复杂,1996年实施清8出汉工程后,低潮线至水下-2,-5和-6m湿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