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登陆北上影响山东的9216号强热带风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少林  顾润源 《气象》1993,19(10):29-32
对北上影响山东造成重大灾害的9216号强热带风暴进行了分析。涡度诊断分析和能量场分析表明,该热带风暴低压一直沿着正涡度中心及高能轴方向移动。暴雨中心集中在高能舌顶热附近,并与正涡度中心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热风暴常出现在地面和中、低空流场近于一致的地区.本文对1960-1986年的逐日高空、地面天气图资料进行了统计,并对11次塔里木热风暴个例作了分析.注意到塔里木热风暴除受热低压、高空槽的影响外,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进有联系.是以特定的大尺度环流系统为背景,在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下低空偏东急流动量下传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次暴雨过程,检验了中尺度重力波对暴雨的触发作用。检验结果和理论吻合:暴雨过程地面有中低压和中高压相伴出现,暴雨中心并不与地面中低压中心重合,而是位于中低压和中高压之间且偏于高压一侧。  相似文献   

4.
2010年3月5日闽北经典超级单体风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3月5日16:20(北京时,下同)-19:50发生在闽北的强对流天气主要由中尺度对流回波群中的3个局地强风暴引起的,其中最强的单体是一典型的经典超级单体风暴,它在沿途220 km产生了强降雹.本文利用建阳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资料和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单体的演变特征和环境条件.结果表明:(1)经典超级单体出现在具有地形锢因特征的地面中低压内,该低压则处于高空槽前、西南中空急流下方、850 hPa锋区切变南侧以及低空急流前方;该单体在地面中低压西部冷锋上生成后沿着地面辐合线移动并穿过低压中心,到达低压东部的静止锋冷区后减弱,生命史为4 h 52 min,并始终维持相对的孤立状态,平均移速为75 km·h-1,属于高质心对流系统.(2)成熟阶段(15:57-18:47),该单体维持中等强度以上的中气旋及相关的有界弱回波区(BWER)、低层钩状回波等经典超级单体特征,并出现了3次高峰,相应的中气旋在高峰期均有增强并向地面伸展.其中,在第二次高峰期出现了垂悬回波下降和钩状回波更新以及BWER消失现象,这一期间出现的龙卷涡旋特征进一步表明产生龙卷的可能性很大;在第三次高峰期也出现了类似演变特征,但更为典型的是中气旋最终发生了锢囚,形成长达30 min的涡旋状回波.此外,在第一和第二次高峰期风暴左前方多次出现了阵风锋回波,而右后侧却未出现此现象,这也是一种有利于风暴维持的特征.(3)主要的风暴尺度环境特征是中等大小的对流有效位能、大的深层垂直风切变(0~6 km风切变是39 m·s-1)、强的相对风暴入流(17 m· s-1,0~2 km)和高的相对风暴螺旋度(418 m2·s-2,0~2 km);与典型的经典超级单体风暴环境不同的是:风随高度顺转(90°,300 hPa以下)不仅表现在低层还表现在中上层(25°,500~300 hPa).最后对风暴成熟阶段的3次高峰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王啸华  黄荣  李杨  沈阳  慕瑞琪 《气象科学》2020,40(4):546-553
利用现场调查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资料,对2019年6月29日发生在宝应县的一次风灾过程的强风类型和风灾强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本次被大风损坏的物体倒伏方向比较一致,没有辐合状特征,碎片散落范围较小,符合直线型雷暴大风特征物的分布特征。从瓦片碎片分布和树木折断后倒伏的方向判断,地面大风的风向主要为西南或偏南。对照EF等级标准估计产生风灾时短时阵风最大风力为11级左右。(2)6月29日02时,地面气旋从金湖进入宝应后向东偏北方向移动,在低压中心附近由于气压梯度力产生了极大风速4~6级的旋转风,风速较大的区域位于低压中心南侧,风向为西南风。闪电监测资料显示当时宝应境内雷电活动较弱,表明与之对应的对流风暴强度较弱,达不到形成龙卷风所需要的对流强度。(3)雷达资料分析表明该对流单体不具备超级单体回波结构特征,径向速度也没有识别出中气旋和TVS。中层的径向速度大值区下传,在近地面产生强辐散气流叠加在气旋中心南侧西南风上,增大了地面风速,因此,此次风灾是由气旋中心南侧西南风与小尺度对流风暴导致的下沉出流叠加所形成的强风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高原气象》2021,40(3):569-579
利用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WRF对2015年4月28日冷涡背景下发生在苏皖地区的冰雹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讨论了此次过程中对流系统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其组织发展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导致冰雹的对流系统在发展、传播及组织过程中与中尺度重力波相联系,重力波源于地面中尺度低压附近的初始对流的强烈发展,在条件性不稳定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传播,激发并组织形成一列波状结构的对流风暴,这列风暴动力结构高度组织化,上升-下沉气流相间排列,每个风暴内伴有强盛的上升气流,位于风暴后侧的下沉气流至地面后在风暴低层前后两侧各形成一支次级环流,将这列风暴单体有序地组织成波状对流带,对流风暴与重力波通过wave-CISK机制相互促进与发展,导致苏皖北部出现冰雹带。随着大气层结不稳定进一步发展,重力波的传播环境不再适宜,对流风暴列发展不平衡,波列前端的风暴单体加强,后部的风暴减弱,波列状结构特征逐渐改变。  相似文献   

7.
李严萍 《广西气象》2007,28(A01):51-52,6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2006年7月16-17日宜州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地面赤道辐合线与今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减弱成的低压环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单站资料和物理量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前宜州上空有深厚的不稳定层结存在。  相似文献   

8.
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观测特征和维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帆  褚颖佳  胡鹏  刁秀广 《气象科技》2018,46(2):336-342
2016年6月14日一个长生命史的超级单体风暴在山东产生了大范围的冰雹和雷暴大风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其天气背景、雷达观测特征进行分析,对其维持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华北冷涡的背景下,在较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和中等强度对流有效位能环境条件下,地面中尺度辐合中心触发生成强对流风暴;维持阶段风暴右前方低层一直存在暖湿气流的入流槽口,垂直结构呈现出经典超级单体的结构特征,中气旋发展深厚且强盛,最大垂直涡度在1.0×10~(-2)s~(-1)以上,每次单体强中心高度的跃升和快速下降均伴有一次地面大冰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维持阶段地面冷池边界扩张与低层垂直风切变大小相当,达到平衡状态,在风暴前方形成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大于150m~2·s~(-2)的风暴相对螺旋度环境,风暴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移动,这些都是超级单体风暴维持较长生命史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朱全明 《气象》1991,17(6):41-45
本文应用逐时地面和台风加密观测资料及常规资料,对89.9大范围台前龙卷天气的形成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1)龙卷天气三个峰值期和集中区的出现与地面中尺度切变线和中低压有密切联系;(2)切变线和申低压位于暖脊附近,切变线和中低压的附近各有一个较强的辐合中心与之配合;(3)龙卷的发生与中尺度辐合中心和1小时强降水中心的活动密切相关;(4)龙卷的发生区、强度和中尺度辐合中心,地面ΔP_1负中心的位置和强度相对应;(5)中层的强风和低湿以及空气的潮湿不稳定也是龙卷形成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9910号强热带风暴造成粤北暴雨的天气学分析,可看到强热带风暴外围的中低空偏东南急流和东路弱冷空气的相互作用,在登陆减弱后的热带低压东北象限的粤北形成一条东西向的中尺度辐合线,并提供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再生,形成多个中尺度云团,造成距离热带低压中心二三百公里外的华南北部普降暴雨到大暴雨.  相似文献   

11.
李清森 《气象》1988,14(7):27-30
本文分析了张家口8次雹暴短时特大暴雨天气(文中统称“块水”)的地理分布及个例得到以下结果:1,当地67%的强风暴特大暴雨落在仅占全区总面积15%的高原边界和高原斜坡地带。这主要与洋河河谷的东南风急流的水汽输送有关;2,河谷急流上所出现的最大脉动风速与风暴发展有直接联系;3,地面最大水汽辐合中心出现在中尺度低压的东半部,它们对强风暴落区有明显的指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带通滤波法分析浙江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天气系统。结果表明:(1)分析的五次暴雨过程都与中尺度地面低压有密切联系;(2)中低压是暖性的,有一较强的中尺度水汽辐合中心与它相伴,位于它的北部或东部;(3)暴雨的发生与水汽辐合中心密切相关,暴雨的地点、雨强和水汽辐合中心的位置、强度相对应;(4)地面中低压的发展与300hPa上发散流场和辐散中心的出现,以及对流层内非热成风涡度和上升运动的发展等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现场灾调资料、Micaps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广州SA雷达资料等,对2018年8月31日广州番禺龙卷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龙卷发生在14:25前后,路径长度约80 m,最大破坏宽度约52 m,破坏等级为EF1级。龙卷发生在季风低压活动天气背景下,中低空西南急流的叠加交汇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条件;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深厚的湿层和极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较大的低空垂直风切变、较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和较大的能量螺旋度,为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小尺度涡旋是对流风暴触发的有利中小尺度系统;龙卷产生在微型超级单体风暴中,伴有弱中气旋,龙卷触地前后伴有风暴质心明显下降、中气旋强度增强和直径尺寸明显缩小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1热带风暴移动过程简介9505号强热带风暴干8月12日上午在大亚湾登陆,粤中和粤东遭受了风暴的严重损害。8月8日08时热带低压中心从西太平洋中部启动向西北方向移动,9日08时起,沿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风带向偏西方向移动,10日20时发展为热带风暴,中心移到中沙群岛东北115“E附近时开始北翘,在北移过程中发展为强热带风暴,12日上午9时在大亚湾登陆,13日在福建西部减弱消失。这个热带风暴移动路径异常,环流变化复杂,预报难度较大。2热带风还北翘原因的分析热带风暴中心在南海东北部的北翘是这次预报的难点和关键。10日08时500hPa…  相似文献   

15.
台风尼伯特(1601)残留低压局地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民  王坤  孙刚  缪燕  陈铁  丁爱萍 《气象科技》2018,46(1):139-148
利用常规观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FNL逐6h的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及GPS-PWV资料等,对江苏南通2016年7月11日一次大暴雨到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过程发生在台风尼伯特(1601号)残留低压、高空冷涡低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台风残留低压北侧倒槽顶部大的气旋性曲率和高空槽前减压导致低层苏南附近α中尺度低压生成,台风残留低压并入该低压,使低压发展,气压梯度加大,气压梯度力做功使动能增大,导致低空西南急流形成,利于暴雨发生;α中尺度低压内先后有D1、D2和D3等3个β中尺度低涡生成,其中D3造成了南通地区的大暴雨,中心位于南通大学附近,最大雨强达151.2mm·h~(-1)。(2)南通地区对流风暴触发后,降水的凝结潜热释放增强了对流风暴内的上升运动,促使低空中尺度偏东急流和其左前侧β中尺度低涡D3的形成和发展;之后,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加强了对流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使D3右侧多个低质心的γ中尺度单体风暴强烈发展且受低空风影响移动缓慢,强降水得以持续和跃增。(3)风垂直切变突增时间较强降水出现峰值时间早约30min,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的低空辐合(辐散)较对流风暴的发展(减弱)明显提前,对临近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莉  郭成香 《广西气象》2007,28(A01):9-11
0604号强热带风暴之所以能经历长途的、长时间的强降水,其根本原因在于高空北风层的降低和急流轴左侧风速梯度最大处,促使中低压发展,使热带低压在西南移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减弱填塞,相反得到补充发展。另一关键原因是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辐合上升区,而对流层高层为辐散区,致使产生了强烈的抽吸效应,对流云团得到发展,从而产生持续性暴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对流层中下层资料,对1995年2月发生在渤海地区的一次气旋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500hPa上的暖平流是地面低压迅速发展的决定性因子;从低层西北部进入低压中心的冷平流是地面低压生成气旋的启动条件;500hpa的正涡度平流对气旋的维持和发展起主要作用。同时,揭示了气旋向暖平流和正涡度平流区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2010年福建一次早春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探空、地面资料以及建阳、龙岩、长乐三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3月5日福建中北部地区5cm强降雹的两个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干暖盖、强垂直风切变、中高层正涡度区及地面中尺度低压为超级单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场。两个超级单体都是由多单体合并后发展起来的,在成熟阶段以右移为主,属长寿命右移风暴:第一个超级单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形作用和新单体的并入经历了3次加强过程,低层出现明显的钩状回波、中高层三体散射特征;第二个超级单体经历了多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3个阶段,成熟阶段低层呈现出明显的倒"V"形回波特征,中高层有明显向右伸展的云帖。两个超级单体风暴的中气旋都是由中层发展起来,随着中气旋强度不断加强和厚度加大,最强切变中心突降时出现冰雹、大风强对流天气。通过对第一个超级单体中气旋流场分析,发现风暴前、后侧的下沉气流与低层入流形成了明显的辐合旋转作用,下沉的干冷气流进一步推动低层的暖湿入流,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并在风暴顶形成强辐散,使得风暴长时间维持。第二个超级单体在风暴减弱阶段,风暴右侧出现中气旋分裂,之后减弱、消失。产生强对流天气时,中高层维持高反射率因子,出现三体散射现象、风暴顶强烈辐散以及较大的VIL密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长生命史超级单体结构特征与形成维持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海英  陈海山  刘梅  沈阳 《气象》2017,43(2):141-150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4月28日冷涡背景下发生在苏皖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此次过程中导致苏南区域性冰雹的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结构特征及形成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冷涡后部偏北急流的建立及其携至南下的冷平流,促进了条件性不稳定层结和深层垂直风切变的发展,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地面中尺度低压及与之伴随的辐合线是对流风暴的触发机制之一。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起源于对流层中层,成熟阶段具有高度组织化的动力结构,风暴内伴有显著旋转特征,中层旋转最为明显,风暴内中层及以下对应较深厚的辐合区,风暴顶则表现出明显的辐散特征,有利于风暴内上升气流和风暴低层暖湿入流的增强,促进了低层较丰富的水汽向风暴内输送,导致对流风暴的垂直增长和强烈发展。冰雹出现前后,风暴顶高、质心高度呈现波动特征,冰雹出现在对流风暴顶高及质心高度迅速下降阶段,质心高度下降趋势更显著。超级单体风暴较长时间维持与对流层中层持续南下的冷平流、强垂直风切变的维持及风暴内旋转特征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20.
"2003.6.17"滇中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何萍  李宏波  何德锋 《高原气象》2005,24(2):240-246
结合大尺度环流的高通滤波、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诊断,用Shuman—Shapiro中尺度滤波方法,对2003年6月17日云南中部的楚雄市至南华县一带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热带中尺度气旋东南移并发展造成的;地面强冷空气侵入中尺度低压导致对流发展,是热带中尺度气旋加强的原因;大尺度环流下,孟加拉湾、南海和北部湾形成的两条水汽输送带通过热带低压,为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能源保障;地面中尺度低压中心和与之配置的切变线北侧对特大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