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对地震综合预报认识的回顾虽然地震综合预报与单项预报几乎同时产生,大体平行发展,但是对于综合预报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它的基础是什么,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认真讨论。这也许与我国地震预报实践主要是从1966年邢台地震的强余震预报开始,恰逢我国政治上十年动乱有关。当时,大震频繁,社会强烈要求地震预报,党和周总理关心地震事业的发展,可是国内  相似文献   

2.
假定余震的二条统计规律logN_∑=a-bM与n(t)=A/t~p,仅仅在余震活动是单个主震断层活动的结果时才成立。若一次地震活动存在多个主要破裂面,则相应关系与以上关系将出现明显的差异。在1976年8月松潘地震活动中观测到了这种差异。该次地震活动有两次7.2级主震,形成二个北北西向的倾滑断层。根据上述观测到的异常及余震区的扩大,小震应力降的时空变化特征等,有可能对第二次7.2级主震及若干强余震作出预报。  相似文献   

3.
赵兴兰  华爱军等 《地震》1995,(2):182-186
本文利用1970-1992年山东及邻区11次震群资料,对其单项及综合指标作了计算和研究,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判断其前兆性。同时对前兆震与未来强震距离、间隔时间作了统计、并对其预报的成功率、虚报率、漏报率进行了贝叶斯估计。  相似文献   

4.
强震等震线、 余震区形状与地震构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2010,30(4):32-39
本文通过对川滇和华北地区不同地震构造环境中, 1966年以来强震的等震线长宽比、 余震区长度的对比研究, 认为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 余震区长度都与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相关。 对于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和余震区长度, 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的影响相同的是, 都与发震断裂是否位于活动地块边界, 位于哪一级活动地块边界, 是与边界方向一致的大断裂, 还是配套小断裂等有关。 最重要的是与活动断层的规模, 尤其是与发震断裂的长度有关, 也与震级有关。 不同的是, 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明显受地表覆盖层的影响, 而余震区长度与地表覆盖层关系不明显, 似乎与震源破裂面长度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和邻区震群研究及其综合判定指标预报效能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0年以来江苏及邻区10次震群资料,对其单项及综合指标作了计算和研究,根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程式指南》判断其前兆性。另外,对前兆震群与未来强震距离,间隔作了统计,并对其预报效能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位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标志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地下水位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标志体系的主要依据是:从以往的震例中总结、统计出的多种异常特征参量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判定震级的异常标志有:异常分布范围、异常时空转换、异常数量、异常形态异常时间和异常幅度;判定发震时间的异常标志有:异常开始和转折时间、异常数量、异常形态异常时空转换和异常速率;判定发震地点的异常标志有:异常空间分布图象、异常数量  相似文献   

7.
地震形势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中国大陆板块内部地震活动与其周缘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可以确定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主体和地震活动高潮时间.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用长时间、大面积的地震活动信息,对重点监测区未来地震作出时、空、强综合评判.全文分为三部分: 1.地震强度的预报.对于确定的能有效地估计未来地震强度的5项地震活动性指标,选择加权平均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监测区未来地震的震级给出明确的结果. 2.发震地点预报.对于扫描单元定义了反映b值时空变化的二项指标:b值异常次数A_y;和b值异常均值b_(yi).通过对二项指标空间分布的综合分析,可以估计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 3.发震时间预报.把缺震时间T_l与b值回升时间T_(bu)作为描述大震前平静过程的二项定量指标.在对未来地震强度作出模糊综合评判后,可用T_l,T_(bu)二项指标综合推断监测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 总结的九个震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地震预报定量化、实用化,可以用于地震形势的预测和中、短期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北戴河震情窗进行了唐山强余震及北三省交界区中强震的预报,取得了一些实用性震例,得出了震级和时间的预报指标。并提出应在唐山震区周围寻找若干个“震情窗口”以形成一个区域性窗口网络来进行唐山晚期强余震或新区中强震的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9.
在《天津双桥咸水层井水位动态映震敏感条件与监视预报效能剖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较恰当的数学处理及合适的异常指标,由计算机自动识别出了1977年以来的18次异常。 根据异常—发震时间、井—震距、异常性质作了统计计算,得出了最佳发震时间为异常出现后87天至117天,最佳发震距离为井震距66公里至86公里。由异常幅度、面积、陡度特征及其与地震发生地点的关系,广泛地模拟专家依据本统计之外的地下水异常特征、异常井点位及其与断层的关系,给出了地点加议统计发震概率。正演检验表明,预测发震时间、地点、震级与实际发生的地震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0.
口 目 作 者 用 页邢台6.1级主余震的前兆系列 蒋明先 111震群研究进展和问题 朱传镇 114山西地震带现今活动的危险性 吴开统31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频度特征 任振起36山西的弱震活动 赵学普 4 12电感法测量中的导线绝缘度与测值 张志勇11峰峰站电感法地应力单元件预报地震的研究 马兴国 3 14影响水准观测精度的几个问题 赵保军19浅谈倾斜仪的灵敏度 陈淑贞 4 29“模糊关系方法”的震级预报模型 陈大业41强震预测中的W参数初探 姚殿义 李文英47工程设计地震参数 陈达生 120太原台井水位异常与地方震关系的初探 孙玉杰15临汾地下水观测网的设…  相似文献   

11.
强余震的灾害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开统  李文喜 《中国地震》1995,11(4):368-373
极震区的烈度分布是由主震和大余震产生的。最重的地震灾区为余震区,其范围可由震级与地震区烈度的统计关系求得。在震级与震中烈度关系中,初期余震的烈度略高于主震,晚期强余震的烈度比主震的低。不同烈度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可通过烈度与损失率曲线进行评估。强余震和后续强震的人口伤亡比主震轻。  相似文献   

12.
应力应变短临跟踪预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我省应力变台站20多年的资料中,选取对应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60多个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表明应力应这异常形态的时间特征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在较明显的关系。依据异常的“出现、转折、结束”等特征,总结了短期和短临预报的方法和指标,对发震时间进行追踪分析;对震级和震中距的预报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华南中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增强平静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华南地区19次中强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平静特征,并据此提取了华南地区短期预报指标,即增强—平静后,3个月内发震;地震发生在异常平静区;震级一般为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震群型的邢台大震序列、主震—余震型的唐山大震序列、前震—主震—余震型的海城大震序列为例,取余震区中的余震来研究强余震前的b值异常变化。结果发现,强余震前的b值确实发生异常变化,其变化形态与大震前b值在较大区域内的变化相似,即震前有个明显的峰值期。而且,这种变化形态与地震序列类型无明显的关系。强余震与大震前b值变化的相似性,可能表明发生在余震区中的强余震也经历着与大震孕育发展的类似过程。但孕震时间比大震短。利用余震区内的强余震震前的b值异常变化,可对大震后不太长的时间内的强余震进行临震预测。  相似文献   

15.
对河北省各前兆学科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清理,提取了本学科判断中强地震由中期进入短临阶段的关键性指标,总结了近20a来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中强地震短临异常与发震时间的统计关系,此基础上,建立了短临综合预报的概率。运用这一模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对应效果。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窗口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弱震活动资料筛选出3个具有中短期预报效能的地震窗口,分析了Ms≥5.0地震前各个窗口的异常特征,提取出半定量的中短期预报指标.即:在中强地震前80%的异常出现在地震前1~6个月,以中心异常出现时间向后推1~6个月作为预测的发震时间;异常幅度与未来震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对于7级以上大地震,古浪窗的显异常主要对应边界水平剪切走滑活动断裂上发生的地震;舟曲窗和乌海窗的显异常主要对应活动块体内部挤压逆冲断裂上发生的地震.而5~6级的中等地震没有明显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地震形势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虞雪君  姚立xun 《地震学报》1990,12(3):265-273
由中国大陆板块内部地震活动与其周缘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可以确定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主体和地震活动高潮时间[1].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用长时间、大面积的地震活动信息,对重点监测区未来地震作出时、空、强综合评判.全文分为三部分:1.地震强度的预报.对于确定的能有效地估计未来地震强度的5项地震活动性指标,选择加权平均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监测区未来地震的震级给出明确的结果.2.发震地点预报.对于扫描单元定义了反映b值时空变化的二项指标:b值异常次数Ayi;和b值异常均值byi.通过对二项指标空间分布的综合分析,可以估计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3.发震时间预报.把缺震时间Tlb值回升时间Tbu,作为描述大震前平静过程的二项定量指标.在对未来地震强度作出模糊综合评判后,可用Tl,Tbu二项指标综合推断监测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总结的九个震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地震预报定量化、实用化,可以用于地震形势的预测和中、短期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了首都圈地区(38.5°~41°N,113°~120°E)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本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普遍性特征,应用孕震模型对地震活动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了应用地震活动异常进行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文中还提出了应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进行预报的综合判别指标,当其达到给定阈值时,再考虑地质构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的自然概率、大震后的减震作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的分布及其预报效能等因素,给出二维的综合概率分布图,把概率值较高的地区作为未来一、二年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此外还进行了震级、时间预测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用B值横截距预报强余震震级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  吴开统 《中国地震》1989,5(4):59-69
本文在G-R(logN=α—M)关系的基础上,探讨用b值横截距法预报地震序列强余震的震级。选用我国1966—1986年21年内有完整资料的58个Ms≥5.0地震序列,用b值横截距法进行预报检验。这些地震序列的位置分布较广,遍及全国各大区,而且要求每个地震序列满足震级M≥Mo(起始震级)的地震个数不少于50个。统计结果表明,对预报序列中强余震的吻合率为93%以上。另外,我们还用b值横截距法对序列的晚期强余震预测及在主震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预测强余震进行了探索,表明它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199年大同--阳高地震现场进行分析预报工作的情况,叙述了预报强余震制定地震类型、进行后期安全预报的作法,指出要搞好现场分析预报工作,需要思想上立足有震、应迅速编制现场地震目录、现场分析预报应以测震学方法为主、要保持不同时段分析预报人员的合理结构、努力做好现场工作记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