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中国与伊朗关系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朗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也是中国中东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中伊关系的发展演变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及各界人士对中伊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研究内容来看,中伊关系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中伊外交、经贸合作、能源合作、文化交流及农业合作等五方面,尤其以中伊外交和文化交流研究比重最大;其次为中伊贸易合作和能源合作研究,中伊农业合作研究相对较少。而对中伊工业经济、技术合作、跨国投资、国际旅游、劳务输出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则鲜有触及。今后国内中伊关系研究应该从两方面继续深化:一是研究视角还需进一步拓宽,尤其是对中观和微观层面上中伊具体合作项目的研究;二是研究的领域还应继续扩大和深化,中伊工业经济、技术合作、跨国投资下的具体合作项目研究应成为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概括了中国与伊朗建交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两国间商品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关系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中伊关系对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大国话语权、能源安全战略、经贸和投资战略、对伊斯兰世界影响力和中美关系博弈的重要影响,最后从特殊重要性国家、石油贸易伙伴关系国等方面对中伊关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战略定位分析.  相似文献   

3.
伊朗位于亚洲东西交通要冲,交通区位和地缘优势显著。伊朗在铁路、公路、港口,以及跨国输气管道建设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融资问题是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伊朗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和改造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中伊双方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伊朗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体现了其为地区性大国的利益选择、战略布局和"第三方外交"的传统,中国应充分审视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和利益布局,了解工程市场机遇和风险,同时还应关注合作中的潜在竞争者,知己知彼,寻求多边战略价值和利益契合点,促进地区发展,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相似文献   

4.
伊朗位于亚洲东西交通要冲,交通区位和地缘优势显著。伊朗在铁路、公路、港口,以及跨国输气管道建设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融资问题是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伊朗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和改造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中伊双方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伊朗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体现了其为地区性大国的利益选择、战略布局和"第三方外交"的传统,中国应充分审视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和利益布局,了解工程市场机遇和风险,同时还应关注合作中的潜在竞争者,知己知彼,寻求多边战略价值和利益契合点,促进地区发展,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伊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节点国家,研究中伊贸易结构与潜力不仅可以深化两国经贸合作,更有助于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基于此,该文利用2010—2016年中伊双边贸易数据,结合比较优势指数、互补性指数以及劳伦斯指数,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两国贸易的结构;其次通过建立引力模型,评估中伊双边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6年中国对伊朗出口贸易额增加48.01%,促使双边贸易逐渐趋于平衡;2)伊朗较好地发挥了对中贸易的互补优势,而中国未能发挥对伊贸易中石料等产品的互补优势;3)中伊双边贸易产品出口结构年际变化呈明显不规律性;4)中伊贸易潜力缩小16.89%,双边商品贸易发展空间有限,需要开拓新的贸易类型。研究认为未来中伊两国需要建立贸易应急备案,增强贸易互信,加大文化交流,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实现创新驱动,寻求双边贸易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吴传钧院士对发展中国农业地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传钧先生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热衷于农业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农业地理学的带头人。在70多年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生涯中,农业地理学既是先生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他科研工作的重点。先生在农业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及其贡献可简要归纳为3个方面:①缘于深厚的农业地理情结,率先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②结合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精心组织和深入开展农业地理学理论的系统研究与总结;③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率先研究提出中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机制和方向。这些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东大国之一,亦是中国战略合作伙伴的伊朗是"一带一路"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交通枢纽,科学合理测度其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可提升对伊朗国内发展态势的认知,对加强中伊政治经济合作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丰富世界地理研究领域中东区域的典型案例.运用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重心分布、密度等指标,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偏移-分享分析法等研判1986年~2016年伊朗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央高原西北部、里海沿岸平原;人口密度整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人口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伊朗的人口流动以邻域地区和城市之间的流动为主,主要流向经济发达的北部和西北地区,这也与人口重心在西北地区的空间路径依赖惯性趋势吻合;伊朗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演化分异呈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人口密度较高和较低的区域均出现空间集聚特征,密度高高集聚区位于北部、西北部山地和德黑兰周边与中央高原交界处,且逐渐向东南方向延伸;密度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地和西南地区,且变化甚微.  相似文献   

8.
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存在着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应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洛阳市培育特色农业以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立足优势产业、瞄准增收、合作共赢、产业融合、种养结合等为突破点的经验模式值得借鉴。在以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选准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创建品牌,培育竞争优势;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效益;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伊双边贸易得到了较好发展。两国之间贸易的特点是中伊双边贸易额增幅较快,但相对于中国对外贸易总的发展还存在差距;原油在中伊贸易中处于支配地位,同时非石油产品贸易也获得了较快增长;在中伊双边贸易中,贸易不平衡问题突出,中国处于较严重逆差状态;经济技术合作和直接投资促进了中伊贸易的增长。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产生上述特点的原因以及中伊双边贸易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2000年以来国际学术界对农业的环境影响的文献,认为该领域受学者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相关研究领域逐步拓宽,研究所涵盖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且研究使用的方法更加多样化。主要研究专题包括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农业环境,农业化学物质使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农业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建立系统性生态指标,使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信息技术和建模分析等。众多国际研究为研究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迪。尤其是专业村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导致的投入变化以及组织方式的特殊性及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国是全球政经版图的主导力量,其关系性质对区域、全球发展和经济合作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结构性变动、资源和市场高度对外依赖性引发了大国博弈新态势。在资源争夺加剧的地缘经济时代,如何平衡国家间的资源竞合关系是当今政治地理学的时代命题。以中日两国2000—2017年资源贸易为例,以库仑引力模型构建地缘经济合作强度指标,探讨中日资源贸易的地缘经济规律。研究表明:①中日两国资源贸易的地缘经济合作强度多为负值,总体上竞争大于合作,2008年后两国地缘经济关系进入矛盾与对抗新阶段;②按照竞合关系可将中日资源贸易货物分为强竞争型、波动竞合型以及合作潜力型,其中化石能源、稀有金属和农产品是影响中日两国地缘经济竞合关系的关键资源;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化是中日资源贸易关系变动的重要外因,对发展权的争夺构成两国在世界市场资源博弈的内在根源,稀有金属为中国捭阖两国关系提供了地缘政治杠杆。  相似文献   

12.
李金叶  谷明娜 《干旱区地理》2018,41(5):1097-1105
农产品贸易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及其增速存在区域间与区域内国家间双重差异性和阶梯性特征,东盟地区是沿线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额最高的区域,中亚地区是沿线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占比较低但增速较快的区域;改善贸易结构、优化贸易环境是实现沿线国家互动共赢共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3.
伊朗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了解伊朗的发展格局有助于帮助“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执行和实施。而城市又是一国经济发展的载体,因此,研究伊朗城镇空间的时空变化能够从宏观上了解伊朗,进而为今后两国的合作提供参考依据。此研究基于2000—2015年伊朗影像数据,利用数学统计、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对伊朗城镇空间演变进行时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伊朗城市扩张力度逐年增加,经济发展困境并未对城市扩张速度造成较大影响。2)伊朗西部49.35%的国土分布着81.62%的城镇建成区。全国城镇建成区呈现出形似“蟹钳”的集群-不规则轴线型分布,即“一片区、上钳线、中钳线、下钳线”的空间分布格局。3)伊朗城镇空间分布在整体方向即分布重心上向西北方迁移,但具体形态上东北方影响力度更大。4)伊朗城镇空间分布存在区域不均衡性,但是这种不均衡性在时间序列上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14.
大国因素对当今中国-伊朗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伊朗都是世界上文明的古国.两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进口国,伊朗则是世界上石油储量占第三位、天然气储量占第二位、欧佩克内部能源出口量占第二位的能源生产和输出大国,两国间经贸发展的前景广阔.但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却会对中国-伊朗之间关系的发展设置障碍,带来正面或负面、现实或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及其周边国家间地缘关系解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地缘关系研究作为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地缘关系的定量研究,是对传统地缘关系研究的重要补充。利用新闻媒体大数据GDELT从全球性的视角将中国及其周边国家间地缘关系综合表达为合作与冲突关系,通过有序聚类方法识别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合作与冲突的阶段划分,并对不同阶段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关系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利用社区探索等工具对合作与冲突网络进一步剖析和解译,最后对不同时段内突出的双边关系进行对应分析,以及以中国为中心的均衡度分析。结果发现:1979-2017年中国及其周边国家间合作与冲突关系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3个阶段,中国逐渐成为网络的中心,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以俄、日、韩为支撑的广泛合作格局;中越、中日、中俄、朝韩等各阶段突出的双边关系表现出各异的发展态势和驱动因素;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均衡,与此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冲突范围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6.
中非农产品贸易强度及其国际地位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和非洲农业合作日渐频繁,中非农产品贸易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非农产品贸易在全球中的横向对比、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为掌握在全球背景下中非农产品贸易关系及强度的历史状况,利用FAOSTAT中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对中非农产品贸易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农产品贸易展开横向对比,并对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贸易强度的历史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尽管非洲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但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持续徘徊在低位,并无显著变化;2)中非之间的贸易关系在1986-2013年间的变化并不突出,欧美仍是其主要的贸易伙伴;3)大多数非洲国家对华年次贸易频率低且贸易量小;4)南非、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马里、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马达加斯加、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尔等国不仅拥有较多农用地资源,且具有较好的对华农业贸易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地缘位势视角下中美俄与伊朗的地缘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厘清空间视角下权力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地缘位势模型,刻画“9·11”事件后中美俄在伊朗的地缘位势演化特征,结合国别研究尝试解读中美俄与伊朗的地缘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在伊朗的地缘位势在负向高位区间频繁波动,俄罗斯的位势在正向中位区间小幅波动,美国和俄罗斯的波动呈现“强-强”机制,中国的位势变化则与其较为剥离,呈“S”型曲线大幅增长。2)中美俄在伊朗的地缘位势是地理位置、地缘外交、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理位置是基底要素,地缘外交是决定要素,地缘经济是驱动要素,地缘文化是协作要素。3)中伊的地缘战略空间互补性重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双边经贸依赖的加深提升着地缘关系的强度和密度;美伊的地缘关系偶有缓和但总体较差,呈现出的波动性是国内政治生态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的双重应答;俄伊地缘关系紧密缘于传统地理空间邻近和地缘战略考量,两国间存在着由经济利益、政治选择、安全保障等各种因素构成的稳定却复杂的地缘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establish a model that expresses the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in China, and present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the coupled processes involved in changes in these factors at the county level. Thus, we develop two coefficients on the basis of county-level statistical data for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for the years 1991, 2000, and 2010, namely, the grain-labor elasticity coefficient (GLEC) and the agricultural labor-transfer effect coefficient (ALTEC).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different kinds of coupl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co-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For example, between 1991 and 2010, countie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different coupled modes (i.e., in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decreasing agricultural labor, in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and de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account for 48.85%, 29.11%, and 19.74% of the total across the study area, respectively. Interestingly, a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decreasing agricultural labor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s of China, while a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is primarily concentrated in pastoral areas and agro-pastoral ecotones in underdeveloped wester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a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decreasing grain yiel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is concentrated in areas that have experienced a rapid development transition in agriculture, especially the developed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lso show that between 1991 and 2010, 1961 counties experienced a decline in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of these, 1452 a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grain yield, 72.38% of the total. This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shows a stepped fluctuation and has continually strengthened over time. Data show that mean values for the GLEC and ALTEC increased from–0.25 and–2.93 between 1991 and 2000 to–0.16 and–1.78 between 2000 and 2010, respectively. These changes in GLEC and ALTEC illustrate that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on increasing grain yields has gradually diminished. Final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at the ‘Hu Huanyong Line’ is a significant boundary sub-dividing this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labor.  相似文献   

19.
中俄科技合作的拓展和深化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两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互补性为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新世纪以来,中俄科技合作日趋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程度日益深化,形式和层次向更高水平发展,对促进两国外交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两国不断提升的政治关系还很不相称。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俄科技合作,一要提高对俄科技合作的定位和认识,制定对俄科技合作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将中俄科技合作作为我国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面。二要加强对俄科技合作的投入和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渠道,形成中央投入、地方配套和社会资金集成使用的多渠道科技合作投入体系。三要完善中俄科技合作中介服务体系,强化信息服务、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大力发展国际化专利服务,引导、鼓励和扶持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中俄科技合作战略与政策研究,加强中俄科技合作工作宣传展示,扩大影响,形成示范效应。四要强化中俄科技合作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既懂科学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和国际惯例、了解世界市场动向、掌握本专业知识和贸易以及俄语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