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选取1991—2007年宁夏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经济发展与工业"三废"排放量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的计量模型,分析它们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宁夏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U"形曲线,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均呈倒"N"形曲线,第一次下降的拐点分别出现在2015年和2007年,生活污水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正"N"型。结果表明,宁夏工业废水、废气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仍处于上升期,环境污染物排放量EKC的转折点尚未达到。参照发达国家经验,同时结合宁夏"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20年宁夏人均GDP达到10 000美元时,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将出现EKC的拐点,工业废水排放量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不能出现拐点。同时,根据污染物和经济发展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不同污染物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理论基础,选取1981年以来工业废水、SO2、烟尘、工业废弃固体等污染物有效排放量为环境指标,采用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通过二次及三次方程拟合回归,建立最优模型,分析了山东省经济不断发展与污染物排放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进行三次曲线回归模拟效果较好,四项环境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均呈现出近似“N”形的特征,污染物排放随着人均GDP增长都已经渡过了峰值,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近几年来,下降趋势停止并产生波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与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环境保护政策有显著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污染治理投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建议,避免环境污染水平随经济增长再次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为理论基础,选取山东省1981年以来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探究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演替轨迹。结果表明:山东省工业废水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EKC呈"倒U形右侧"曲线特征,SO2与烟尘的EKC呈"N形"曲线特征;研究时段内,污染物排放量均已渡过峰值,其后随人均GDP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是2002年以来,下降趋势停止并产生波动。分析表明,山东省EKC特征与工业结构变化、环境保护投资、环境政策取向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4.
丽江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西琴  何芬  张兵 《地理研究》2010,29(5):927-934
以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以及固体废弃物储存总量表征环境污染的综合水平,研究丽江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4~2007年丽江市环境污染状况随经济增长呈现波动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大体呈现"倒U形+U形"的变化特征。其中"倒U形"的峰值出现在1998~1999年人均GDP为2000~3000元之间,"U形"的低谷出现在2001~2002年人均GDP为3000~4000元之间。进一步分析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等单项指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别呈现"U形曲线的下降阶段"、"U形曲线的上升阶段"和"倒U形+U形+倒U形"特征,即M形。分析表明,上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与污染物排放量、产业结构变动、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环保政策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1985—2006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自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Grossman)和克鲁格(Krueger)利用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得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后,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利用EKC研究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选取河南省1985-2006年共22年间的经济与环境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河南省经济发展与工业"三废"排放量的计量模型,分析工业"三废"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河南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正"U"形 倒"U"形曲线左侧,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倒"U"形左侧曲线,即河南省工业"三废"排放量仍处于上升期,除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已初见转折外,其余尚未达到环境质量趋好的转折点,今后仍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的广州城市环境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问题的凸显,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中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引入城市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的研究中,选取广州市1990―2007年的一组环境变量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13.0软件为分析工具,研究环境变量随人均GDP的变化规律,预测环境变量的未来发展走势。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代表环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只是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过程的定量描述而已。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改善环境,只有经过"后治理"阶段才会出现环境质量的好转。如果只有"先污染",而没有"后治理",环境质量是不可能出现好转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意义在于强调环境政策和环保投入在改善环境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推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兰州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兰州市经济发展与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的互动作用分析,说明兰州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呈倒"U"字型关系。在人均GDP达到7500元时,废水、工业烟尘排放量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倒"U"字型曲线顶部,其后经济发展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分析表明:兰州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受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刻影响;产业结构是影响环境污染物组成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条件影响兰州市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库兹尼茨关系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大多数学者研究环境库兹尼茨曲线(EKC)时,都隐含地假定一个地区人均污染与相邻的地区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因而其得到的估计结果可能出现偏误,进而将结论应用到环境政策方面也令人难以信服。为克服上述缺陷,利用中国28个省域1993~2005年的面板数据,应用考虑空间效应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的环境库兹尼茨曲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我国的区域污染存在空间相关性,因此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更适于研究EKC曲线;(2)区域污染排放不仅受本地区人均收入影响,而且相邻区域的污染物排放也对本地区有重大影响,即污染物排放具有空间溢出作用;(3)我国居民环境质量-收入弹性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质量在居民消费需求中比重并不高。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71,自引:10,他引:171  
选取北京市 1985~ 1999年经济与环境数据 ,通过分析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 ,探究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演替轨迹 ,以建立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 ,为评价北京市环境政策提供依据。实证研究表明 :北京市自 1985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其环境恶化程度在下降 ,且已进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后期阶段。北京市各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 ,但比发达国家较早实现了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 ,且到达转折点的时间跨度小于发达国家。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及北京市政府近 10年来 ,尤其 1995年以来有效环境政策和巨额环境投资以及科技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0.
张宏  侯国林  黄震方  方叶林  涂玮 《地理科学》2015,(11):1419-1428
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周庄、锦溪、千灯3个古镇为例,采用5种旅游废弃物排放量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其环境库兹涅茨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古镇旅游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旅游收入之间关系存在差异。旅游发展生命周期处于相对成熟阶段的周庄,污水、粪便、垃圾排放量与人均旅游收入分别存在"U型"曲线关系、"U型"曲线关系、单调上升线性关系;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锦溪相应指标表现为"倒U型"曲线关系、"N型"曲线关系、"N型"曲线关系;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千灯则表现为单调上升线性关系、"倒U型"曲线关系、线性上升关系;3个古镇气态旅游废弃物环境影响较小。2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古镇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之间均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3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古镇旅游废弃物环境质量影响具有差异性。周庄水环境指标COD、NH3-N呈现下降趋势,TP年际之间无显著差异性。锦溪水环境指标COD、NH3-N年际之间无显著差异性。千灯水环境指标COD自2009年后显著降低,TP呈现下降趋势。4加强旅游废弃物治理是实现水乡古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   总被引:60,自引:6,他引:54  
王西琴  李芬 《地理研究》2005,24(6):834-842
摘要: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理论基础,分析天津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不同,出现波动性特征,呈“U型+倒U型”。其中第一阶段为1992年前,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随着工业废水治理力度的提高,污染恶化趋势有所遏制,1992-1993年为“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低谷;第二阶段为1992年-1998年,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固体废弃物与气体污染程度逐渐增加,环境污染水平有所提高,1997-1998年出现“倒U”型曲线的高峰;第三阶段为1998年后,随着综合治理措施的不断加强,城市环境质量总体处于好转态势,曲线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分析表明,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环境政策取向、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等因素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1,自引:5,他引:46  
以西北地区五个省会城市所在的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近50年西北地区城市气候的变化趋势,考察了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发现西北地区大城市存在显著的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和暗岛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发展与城市气候变化之间的回归模型,证明西北地区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不完全符合库次涅茨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13.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地理科学》2018,38(3):351-360
空气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以中国2014年150个地级市作为样本数据,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作为全面衡量空气污染的指标,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空间异质性视角出发,分析了不同城市外商直接投资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外商直接投资由于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此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二氧化硫和PM2.5浓度的提高均是导致空气污染加剧的重要因素;而环保意识的提升则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民用汽车保有量变量在统计上不显著。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估计结果来看,不同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东北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最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境污染变动的时空特征及其经济驱动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祖海  雷朱家华 《地理研究》2015,34(11):2165-2178
基于2003-2013年经济与环境污染数据,运用EKC模型、Moran's I指数、LMDI指数,将污染排放的经济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消费效应、能源开发效应、技术污染效应,探讨中国环境污染变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环境污染总量未到达EKC曲线拐点,处于EKC曲线左侧。在时间维度上,规模效应加剧了环境污染恶化,其他效应的变化间接改善了环境状况。在空间维度上,规模效应的高值聚集区是东部地区;结构效应、能源消费效应、技术污染效应的高值聚集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低值聚集区多为东部和东北地区;能源开发效应是全国范围的整体偏低。中国污染重心在113°E~115°E,32°N~34.5°N的区域内移动,以北京—吉林—广东—浙江等省份所构成的区域,受不同经济效应影响,在向东、向西之间“抉择移动”。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演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与环境演化关系的EKC经验曲线起源于对世界各国截面数据的分析。然而,这一经验曲线却被广泛用于一国一地区的时间序列分析和政策讨论。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在地理条件、经济结构、发展途径、社会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其经济发展与环境演化的关系在时间进程中的轨迹未必遵循同一经验规律。该文对湖南省经济发展和7个环境指标的15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虽然经济发展与部分环境指标的演化呈倒U型关系,但经济发展与多数环境指标演化的关系却显示了正U型的趋势。因此,在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演化关系、特别是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必须认识各地特有的环境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Elucidating the complex mechanism between urbanization, economic growth,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s fundamental necessary to inform effective strategies 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a balanced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over the period 1997-2010, this study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urban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a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using panel cointegration and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Results showed that urban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CO2 emissions are integrated of order one. Urbanization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growth, both of which increase CO2 emissions in China and its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CO2 emiss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But economic growth had a larger impact on CO2 emissions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Panel causality analysis revealed a bidirectional long-run causal relationship among urban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CO2 emissions, indicating that in the long run, urbanization does have a causal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oth of which have causal effect on CO2 emissions. At the regional level, we also found a bidirectional long-run causality between land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it might be difficult for China to pursue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policy and to control urban expansion without impeding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ong run. In the short-run, we observed a unidirectional causation running from land urbanization to CO2 emissions and from economic growth to CO2 emissions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Further investigations revealed an inverted N-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not support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 hypothesis. Our empirical findings hav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policy-makers in formulating effectiv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strategies for China.  相似文献   

17.
王毅  苗转莹  陆玉麒  朱英明 《地理学报》2022,77(10):2529-2546
在中国经济和城镇化都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厘清经济发展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将宜居性作为一项“要素”引入生产函数研究框架,构建了经济发展对城市宜居性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基于2005—2019年中国4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 2005—2019年中国大中城市的宜居性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存在明显的维度分异和空间分异特征。② 总体上经济发展对城市宜居性的提高具有抑制效应,但这种效应在不同时间阶段和不同城市规模中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对于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前,以及规模较大的直辖市和部分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这种抑制作用比较显著;而进入新常态阶段后,经济发展对城市宜居性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③ 经济发展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还存在门槛效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影响效应呈现出显著的倒“N”型门槛特征。当经济发展使职工平均工资处于6万元至8万元时,经济发展能明显提高城市宜居度。经济发展本身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单一门槛抑制效应,但其负向影响呈现出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从“宏观指引”和“微观行动”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庄大昌  叶浩 《热带地理》2013,33(6):731-736
以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广东省1991―2011年的经济发展与废水排放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广东省经济增长与废水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计量模型。结果表明:1)广东省废水排放总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与GDP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库兹涅兹曲线关系。2)工业废水排放量与GDP之间出现了脱钩效应,工业生产对资源环境压力逐步降低。3)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却相对较快,逐渐成为废水排放的主体,致使滨海水体中无机氮与磷酸盐的含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滨海地区水质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多,直接威胁到滨海地区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4)从渔获率的年际变化来看:近年来广东省滨海水域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尽管EKC理论表明经济增长最终会改善环境质量,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广东省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滨海生态环境保护区,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