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二叠统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和最深刻的环境变化。对上二叠统的层序地层格架进行精细 描绘,建立高分辨率的地层序列,是深入了解此次事件及其演化的基础和关键。基于钻测井、岩心观测及地球化学分析测 试结果等资料综合分析,并运用小波分析技术,对黔西盘县上二叠统煤系进行了米氏旋回的识别和划分,结果表明,研究 区上二叠统煤系记录了稳定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天文轨道周期对其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影响,由长、短偏心率、地轴斜率和 岁差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分别为16.06~17.24 m、5.39~5.70 m、2.11~2.15 m、1.12~1.21 m,长偏心率周期对地层中沉积 旋回的控制和影响最强。对长、短偏心率周期进行滤波分析后,建立了上二叠统煤系“浮动”天文年代标尺,为约束同沉 积火山事件层(Tonstein) 的形成及其持续时限提供了年代学依据。以区域等时对比效果明显的长偏心率旋回为标尺,并结 合旋回沉积序列、旋回界面特征等,将上二叠统煤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划分为16个四级层序(对应于中期旋 回),建立了研究区高频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2.
范文博 《地质科学》2015,(4):1293-1305
旋回地层学是利用已知的地球轨道天文周期, 对地层记录的周期性变化进行识别、解释的地层学新兴分支学科。在过去近30年, 旋回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对于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重大地质事件的天文驱动、天文运行规律等诸多科学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 基于此研究建立的天文年代标尺, 也成为一种新的高精度地质定年方法, 被应用于国际地质年代表的编制以及地表地质过程年代及持续时间的精确标定。然而, 全球旋回地层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显生宙, 并以中、新生代最为详细。对于更早的占地球历史约7/8 的前寒武纪时期, 相关研究较少, 但一些新研究显示了可靠的天文沉积旋回可能存在的证据。因此, 前寒武纪有可能成为旋回地层学研究新的突破方向。中国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代地层沉积旋回非常发育, 具有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上二叠统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和最深刻的环境变化。对上二叠统的层序地层格架进行精细 描绘,建立高分辨率的地层序列,是深入了解此次事件及其演化的基础和关键。基于钻测井、岩心观测及地球化学分析测 试结果等资料综合分析,并运用小波分析技术,对黔西盘县上二叠统煤系进行了米氏旋回的识别和划分,结果表明,研究 区上二叠统煤系记录了稳定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天文轨道周期对其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影响,由长、短偏心率、地轴斜率和 岁差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分别为16.06~17.24 m、5.39~5.70 m、2.11~2.15 m、1.12~1.21 m,长偏心率周期对地层中沉积 旋回的控制和影响最强。对长、短偏心率周期进行滤波分析后,建立了上二叠统煤系“浮动”天文年代标尺,为约束同沉 积火山事件层(Tonstein) 的形成及其持续时限提供了年代学依据。以区域等时对比效果明显的长偏心率旋回为标尺,并结 合旋回沉积序列、旋回界面特征等,将上二叠统煤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划分为16个四级层序(对应于中期旋 回),建立了研究区高频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4.
宋翠玉  吕大炜 《沉积学报》2022,40(2):380-395
时间序列分析法是米兰科维奇旋回(米氏旋回)研究的主要方法。它利用数学变换对地层数据序列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识别地质记录中天文驱动形成的旋回信号,为年代校准、地层划分和古气候研究等提供重要依据。针对米氏旋回研究中时间序列分析法的主要步骤,分别从地层序列的数据类型、天文检验及天文调谐等三方面,阐述了现有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总结了其优势和局限性。在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米氏旋回研究中,不同地层序列数据对天文轨道驱动和非天文噪声的响应具有差异性,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指标中蕴含的地质信息有助于减小旋回分析中的不确定性;近年来涌现的新型天文检验和调谐方法促进了米氏旋回分析向定量化方向发展,但这些新方法仍需要进一步验证及改进。未来的工作中,地层数据序列的定量评价、多数据类型的信息优化等方面仍值得深入研究;面对多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有效整合现有方法的同时,也需要引入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将以白垩纪与碳循环相关的重大地质事件和温室气候变化的关系为主线,以大洋缺氧事件—富氧作用转变过程和机制研究为突破口,进行海陆相整合研究,重点追溯东特提斯洋和我国大陆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探讨这些事件与碳循环、快速气候变化的正/负反馈机制。项目将充分利用中国大陆发育完好的白垩纪海相、陆相地层及古生物记录,通过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全岩芯取样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途径,着眼于厘定反映地质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层位及标志和时间格架,解决高分辨率海、陆相沉积事件的精确对比,分析地层记录中气候标志和古生物类群的地理分布,集中研究陆地和海洋环境对同一事件的响应机制,重溯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过程及成因,探究陆相烃源岩大规模形成、陆地生物群更替与温室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之间的正/负反馈关系和机制等科学问题,为预测全球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ODP1148站深海沉积岩心的磁化率记录显示出较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中新世和渐新世的深海地层物性参数具有很强的斜率周期.Shackletoneta1.利用这一规律,以北半球高纬太阳辐射曲线作为天文调谐的目标,以ODP154航次的深海沉积岩心的磁化率记录作为调谐对象,将磁化率的极大值与北半球天文辐射的极小值相对应,建立了14~34Ma的天文调谐的年代标尺.采用相同的方法,利用南海北部ODP1148站深海沉积岩心的磁化率记录和北半球高纬太阳辐射曲线建立了南海中中新世天文调谐的年代标尺.调谐后的磁化率记录显示了很强的斜率周期和较强的岁差周期,并与太阳辐射在这2个记录上高度相关,此外偏心率周期在磁化率记录中也较显著.调谐后1148站的浮游有孔虫事件年龄与ODP154航次采用相同的天文调谐方法获取的事件年龄异常接近,而与传统方法获取的生物地层事件年龄有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利用天文调谐的方法建立中新世深海地层年代标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作者从生物和应用的角度,对国际盛行的多重地层划分“界线层型”提出质疑。认为“界线层型”划分的人为性很大,不利于在生产、科研中推广使用。主张采用以自然界线来统一划分地层的观点。根据近年来对事件地层学的研究成果,论证了以地质事件为基础的自然地层界线的理论性和普遍性以及在构造地质和层控矿床等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呼吁地质界积极开展事件地层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侏罗纪地质事件及其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符俊辉 《沉积学报》1998,16(3):147-152
在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纪地层中记录的地质事件。从煤层特征、颜色特征、岩性特征、孢粉组合特征、植物群特征和双壳动物化石特征等方面,建立了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纪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并认为这些生物事件和旋回沉积层的形成都与大范围内侏罗纪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末存在一次最为明显的升温事件。  相似文献   

9.
地质事件、序列和事件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造山带中,由于多期热-构造事件的影响,以及透入性片理和构造岩的发育,造成变质深成侵入体,构造岩和表壳岩鉴别的困难,。即使表壳岩系统也因强烈的变形而不能够完全运用叠置地层学的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事件地质学的思路和方法的应用颇为广泛。地质事件是地史演化过程中,不同于正常地质历史发展的突发性,或灾变性,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记录,在正确识别地质事件的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需建立地质事件的序列,事件序列的建立包括两个步骤,首先要在野外翔实的工作基础上建立地质事件的相对序列,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同位素测年方法标定主要或特征地质事件的时代,建立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地质事件群或组合则是成因上有联系,空间上相匹配,时间上有先后的一组地质事件,它比单独的一个事件更深刻地反映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和特点,正确归并和界定地质事件群在研究区域地质演化特征或进行大区域间的地质对比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和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旋回地层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地层分支学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以米兰科维奇天文轨道旋回为理论基础,以露头剖面、岩心等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球化学、光谱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天文轨道参数周期性变化在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响应.旋回地层学的基本地层单位米级旋回,相当于层序地层概念体系中的准层序,二者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异."天文地质年代表"的提出和"国际地质年表"把天文轨道因素作为确定地质年代的一种重要方法,突出显示旋回地层学在定量确定地质年代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在地层记录中识别出时间分辨率更高的亚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不仅是该学科最新进展,也是沉积学和地层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全球范围内已确认的新生代陨击天文事件有8次,根据陨击直接证据或板块构造演化等推测的陨击事件至少还有3次,这些陨击天文事件都对应了新生代不同程度的气候变化。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触发因素主要包括陨击天文事件、地球轨道参数变化、CO2浓度降低和全球碳循环变化、海洋及大气系统大量甲烷水合物释放、洋流变化及全球规模的构造运动(如构造隆升、超地幔柱、大规模火山活动)等,陨击天文事件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2.
ENSO对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和地温的影响及其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董安祥  李栋梁  郭慧 《冰川冻土》2004,26(6):772-778
研究了天文因素对近500 a来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 分析了近50 a来ENSO事件与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地温的关系. 结果表明: 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 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和秋季平均最低气温, 在El Nio年偏低; 而在La Nia年则偏高. 0 cm年平均最低地温、秋季平均最低地温和冬季平均最低地温, 在El Nio年偏低; 而在La Nia年则偏高. ENSO事件对从5 cm及其以下的地温没有明显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有准60 a和准19 a周期, 其可能是对天体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大连地区甘井子组是辽宁重要的新元古界层位,发育大量的碳酸盐岩.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野外实测剖面的综合分析,对大连地区新元古界震旦系甘井子组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了4个三级层序,15个准层序组和55个准层序.甘井子组碳酸盐岩沉积可划分为局限台地亚相和开阔台地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潟湖、潮坪、潮下低能和浅滩微相.运用区域大地构造和天文旋回方法对甘井子组环境演化进行探讨,认为其经历了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的演化过程.受扬子旋回末期低幅度的构造升降作用影响,大连地区南关岭期末期—甘井子期出现了5次短暂暴露,形成了5个层序界面.同时受周期性天文旋回的影响形成了准层序、层对等高频旋回.通过对大连地区甘井子组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演化研究,为探索辽东南地区的油气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e ongoing debate about the Messinian salinity crisis in the Mediternean is fuelled in part by the lack of an adequate time control. The most accurate and, at the same time, detailed constraints are nowadays provided by the astronomical dating technique. Here we present an astronomical age model for the cyclically bedded Tripoli diatomite Formation on Sicily (pre-evaporite Messinian, Italy) based on an integrated stratigraphic study of three key-sections, Falconara, Gibliscemi and Capodarso. Characteristic sedimentary cycle patterns allow (i) the sections to be cyclostratigraphically correlated, the 'bed-to-bed' correlations being confirmed by high-resolutio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biostratigraphy, and (ii) the Tripoli cycles to be calibrated to the astronomical record. Despite minor misfit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uning is evident from the match between precession-obliquity interference in the astronomical target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sedimentary cycle record. The tuning provides absolute astronomical ages for all sedimentary cycles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events. The base of the Tripoli is astronomically dated at 7.005 Ma, indicating that the onset of diatomite formation is diachronous in the Mediternean since it started 300 000 years earlier on Sicily than on Gavdos, south of Crete. The top of the Tripoli, and thus the onset of the salinity crisis proper on Sicily, arrives at 5.98 Ma.  相似文献   

15.
天文地层学的兴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天文地层学”是由旋回地层学等演变而成的一个新名词,可明确地与层序地层学等其他研究旋回的学科相区别。天文地层学的主要优点是把地质时间与天文因素相联系,它的研究成果可以有助于进行比阶一级年代地层单位更精细的划分;它是应用连续沉积物的自组织特性,求出其中由于响应天文轨道周期的影响而形成的旋回特性,可用以进行地层高分率的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6.
《地学前缘(英文版)》2020,11(4):1345-1352
One of the clocks that record the Earth history is(quasi-) periodic astronomical cycles.These cycles influence the climate that can be ultimately stored in sedimentary rocks.By cracking these(quasi-) periodic sedimentation signals,high resolution astronomical time scale(ATS) can be obtained.Paleoclimate proxies are widely used to extract astronomical cycles.However different proxies may respond differently to astronomical signals and nonastronomical noises including tectonics,diagenesis,and measurement error among others.Astronomical time scale constructed based on a single proxy where its signal-to-noise ratio is low may have uncertainty tha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but can be revealed by utilizing other proxies.Here,we test eight astronomical age models using two astrochro no logical methods from four paleoclimate proxies(i.e.,color reflection L~* and b~*,natural gamma radiation,and bulk density) from the Turonian to the Coniacian of the Cretaceous Period at the Demerara Rise in the equatorial Atlantic.The two astrochronological methods are time calibration using long eccentricity bandpass filtering(E1 bandpass) and tracking the long eccentricity from evolutive harmonic analysis(tracking EHA).The statistical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four age models from the four proxies are calculated to construct one integrated age model with age uncertainty in each method.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xtracting astronomical signals from multiple paleoclimate proxies is a valid method to estimate age model uncertainties.Anchored at the Cenomanian/Turonian boundary with an age of 93.9 ± 0.15 Ma from biostratigraphy,the ages for CC11/CC12(calcareous nannofossil zones),Turonian/Coniacian(CC12/CC13),CC13/CC14,and Coniacian/Santonian boundaries are 91.25±0.20 Ma,89.87±0.20 Ma,86.36±0.33 Ma,and 86.03±0.32 Ma in E1 bandpass method,compared with 91.17±0.36 Ma,89.74±0.38 Ma,86.13±1.31 Ma,and 85.80±1.33 Ma respectively in tracking EHA method.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within error and provide a reliable estimation of uncertainties of the ages.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中部尼玛盆地是一个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的新生代陆相裂谷盆地。交通不便和勘探程度较低等因素导致其高精度沉积旋回特征和地层学一直鲜有研究。尼1井是盆地内第一口地质探井,通过对该井古近系牛堡组三段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证实了天文轨道周期对盆地内湖相地层的沉积具有显著影响。滤波分析显示牛堡组三段保存了41个短偏心率(~100 kyr)周期,76个斜率(~54 kyr)周期和178个岁差(~23 kyr)周期,平均沉积速率为92.03m/Ma,沉积时限~4.1 Myr。此外,结合Fischer图解与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确定牛堡组三段湖平面经历了1次长周期的升-降变化过程。综合分析,认为尼玛盆地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主要受天文旋回周期影响下的湖平面变化所控制。  相似文献   

18.
Postsedimentary transformations of rocks impede the use of isotopic methods for the paleo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nd correlation of geological events. This fact was demonstrated previously based on the study of Neoproterozoic-Cambrian rocks (Vinogradov, 2008). Detaile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shows that the younger (Paleozoic) rocks were also subjected to alterations of composition and initial isotope ratios. As compared to Precambrian rocks, Paleozoic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much narrower scatter in isotope ratios of cyclical elements. This situation significantly complicat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isotopic variations, and correlation of geological events is difficult or even impossible. Thus, isotopic methods can apparently be used adequately for the chemostratigraphic analysis only since Mesozoic.  相似文献   

19.
关于深水环境下内波、内潮汐沉积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向东 《地质论评》2013,59(6):1097-1109
深水环境下内波、内潮汐沉积从在地层记录中被发现已过去20年,在这20多年里虽然积累了不少资料,但至今未对内波、内潮汐沉积进行细分。本文以地层记录中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为基础,结合内波、内潮汐的破碎过程和海洋物理学中内波的研究现状,对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的分类进行了探索。将其分为3个层次下的9种类型,分别为:正压内潮汐沉积、斜压内潮汐沉积、正压短周期内波沉积、斜压短周期内波沉积、等深流叠加内波沉积、低密度浊流叠加内波沉积、长周期内波叠加沉积、驻波沉积和其他内波叠加沉积。地层记录中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分别归为:正压内潮汐沉积、正压短周期内波沉积和长周期内波叠加沉积3类,其余类型尚未被发现。这样的分类较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在现代海洋中内波、内潮汐无处不在,但地层记录中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却少得可怜的现象,同时将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和海洋物理学中对内波的研究结合起来,并能将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研究背景之中,使之可以和大洋突发事件、天文旋回及大洋环流等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