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引言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会形成不同的构造应力状态,并造成不同的活动方式.地震是在地应力差异性较大的情况下发生,其破裂的序列、大小在总体上与构造带的活动密切相关.中强震及强震一般发生在活动显著的构造带上及其交汇部位.因此在这些构造带上利用地震活动的频度、强度、空间分布的定量化分析,确定各构造带的微动态是一种可  相似文献   

2.
依据地震活动资料研究龙陵—澜沧地震带分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强震的震害影响场及构造能流图象分析结果,提出了龙陵-澜沧构造带的分段结果,并通过带内地震迁移规律,对1988年耿马7.2级地震后未来地震活动趋势作了初步估计:永德及北西地区和澜沧及其南东地区存在发生7级及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下次大震可能将发生于永德地区或其北西更远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东西构造带形成机制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李四光教授在研究中国和东亚各种类型构造体系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地壳表面存在着沿一定纬度分布的东西向构造带。以后又进一步讨论了它们长期发展的历史和它们在全球的规模。他从不同类型构造体系在地壳上分布和排列的规律,探索构造运动的起源,认为这些构造体系所表现的方向性显然与地球的旋转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成生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地球自转角速度发生变化时,它的离心惯性力也随着发生变化,离心惯性力的水平分力推动着地壳的定向水平运动——经向和纬向水平运动。  相似文献   

4.
以热水及矿水的水文地球化学场为主要标志,以构造格局和构造活动性、历史地震活动规律为主要划分依据,再结合地球物理场、地温场及区域地层的组合分布状况,进行了地震危险区带的划分。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地震危险区、23个危险亚区和30个危险带,并对各个危险亚区和危险带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进行了论述。通过对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水文化学场的研究,分析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性,确定地震与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化学场的耦合关系。这对地震水文观测孔的布置和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期监测地下水中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就有可能为预测预报地震提供一种新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5.
地球韵律的时空表现及动力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文章介绍了大洋底1566Ma以来六个时段增生构造的划分,前五个时段平均30Ma,具一定韵律性,以此与中国大陆175Ma以来岩浆 构造活动的分段进行了比较,它们共同的韵律时段是(30±8)Ma。文中还介绍了一组全球地震活动的分幕性及其空间展布的有趣现象,包括低、中纬度与高纬度地震20年左右的交替活动,南、北极区地震的交替活动,Ms≥8级大震呈现正交型与斜交型全球图像的分幕性交替活动,还有地球转速加速期和减速期地震发生地区的韵律性分布等。就上述中期和短期的地球韵律表现,进行了地球韵律判定的复杂性和动力学背景的讨论,强调了地球韵律的应用和地球本体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1992-2011年地球低阶重力场系数J2先后发生了两次异常变化,时间段约为1997-2000年、2007-2010年;根据中国地震台网(CSN)公布的地震目录,收集1990-2012年间发生在中国大陆MS≥3.0的所有地震资料,初步分析了J2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文中分别对浅源(深度范围0≤h≤70 km)MS≥5.0、MS≥6.0和中源(深度范围70≤h≤300 km)MS≥3.0、MS≥3.5、MS≥4.0地震总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地震活动频次随时间变化的时间序列。文中将地震频次时间序列与地球低阶重力场系数J2长期变化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浅源地震活动存在3个明显的峰值,第一个峰值和第二个峰值出现的时间段分别和“98异常”、“07异常”时间段吻合,第三峰值时间段和地球自转速率转变时刻吻合;(2)中源地震活动与浅源地震活动存在差异,前者仅存在两个明显的峰值,第一峰值出现的时间段和“98异常”吻合,第二峰值相对于“07异常”出现后移现象,然而小波多分辨率分析显示地震频次时间序列的小波细节系数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段和“07异常”非常吻合;(3)中国大陆发生的7级以上的地震,62.5%位于J2异常变化期间、纬度集中分布于J2节点线35.3°附近。这些结果表明:J2异常变化可能会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产生较显著的影响;地球自转速率转变的时刻对浅源地震活动产生较显著影响,而对中源地震活动影响不明显。最后从地球重力学以及J2变化与地球自转的关系方面分析J2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显示:1992-2011年间J2发生的两次异常变化的时间间隔大致为10 a,这和地球自转“10 a起伏”变化相吻合,这些结果对中国大陆地震孕育过程规律的认识以及地震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全球大地震时空分布与动力学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根据最新的全球大震资料划分了 10 0a来全球特大地震的时空演化过程 ,表现为环太平洋带与近纬向活动带两种强震分布图像 ,以 2 0a左右的时间段交替出现。逆冲和引张型地震释放了全球强震能量的主要部分。逆冲型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在喜马拉雅碰撞边界和巽他弧也有发生。引张型地震主要出现在洋脊和裂谷地区。而走滑型地震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陆内部、北美板块西边界和加勒比板块的周边、西南太平洋带、以及地中海 -喜马拉雅带部分区域 ,呈近纬向分布。地幔对流的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分量的比率 ,决定了逆冲、引张与走滑型强震的能量释放份额。地幔运动在地表体现在逆冲、引张与走滑型强震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在时间上的演化形成了全球强震活动环太平带与近纬向分布图像的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8.
地球演化过程中金属矿产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全球重要金属成矿区(带)的综合性分析对比研究,从古大陆成矿作用地球动力学角度入手,讨论了地球各圈层金属元素的起源和间分布特点,探讨了地球不同演化阶段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耦合机理,揭示了成矿流体的来源、迁移和金属巨量堆积过程,阐述了前寒武纪和显生宙(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重要金融矿床的形成环境、就位特点和保存规律,建立了综合性成矿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9.
全球构造是百余年来国际地学界普遍关注的最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近十多年来研究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揭示出全球现今大洋中脊系统良好的定向性与等距性分布规律、地球各圈层不等速的西向运动规律及其他全球构造运动与地球自转的种种相关性;证明大陆板块内部存在不同类型的强烈陆内造山作用;发现了古今不同时期巨厚的大陆山根与岩石圈的去根作用等重要现象。当今全球构造研究出现若干新的趋势。在全球构造驱动力源与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开始由单一动力驱动机制研究转入多种动力因子所构成地球动力系统的综合研究。大陆动力学中的山脉隆升过程与隆升机制、陆内造山机理、大陆岩石圈去根作用等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中国颇具特色的大陆地质构造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众多地球科学家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近年来,我国地球科学家提出“陆缘构造扩张”观点,较好的解释了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于新生代发生扩张离散运动的原因。本文基于“陆缘构造扩张”观点,探讨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东亚陆缘带是具有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的扩张带,此构造带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征是频繁的地震活动和明显的地热异常。东亚陆缘扩张带地震层析成像显示,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并平卧于670km相变界面之上。这种图像可能是俯冲后撤导致陆缘扩张的结果。热模拟及地球动力学计算表明:俯冲后撤时间距今约76Ma,海沟带后撤为陆缘壳体的生长留下空间,并形成东亚陆缘壳体增生扩展的前沿带,陆缘扩张量约700km。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中生代火山岩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林强 《世界地质》1999,18(2):14-22
东北亚中生代火山岩包括大陆边缘北北东向线型火山岩带,以及大陆内部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中国大兴安岭等面型火山岩带。它们是东北亚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时期深部地幔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东亚大陆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产物。对它们的研究涉及古生代古亚洲构造域闭合过程的深部地幔的动力学和地球化学演化历史,以及东亚大陆边缘由被动边缘向活动大陆边缘转换历史。古亚洲域大洋岩石圈向地幔深部潜入而引发的热地幔  相似文献   

12.
南海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扩张结束以后,新构造运动活跃,但各区域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及运动特征有较大差异。本文综合分析了南海各区域构造演化事件、现今构造格局及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认为南海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为中中新世(约15 Ma)较合理。在此基础上,收集和整理了南海及邻区最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海海域新构造期地层差异升降、活动断裂、天然地震以及岩浆活动等新构造表现形式进行了综合分析,系统总结了南海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根据活动断裂、天然地震以及岩浆活动等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认为南海海域新构造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较大的耦合性。本文根据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将南海及邻区划分为1个强构造活动区、3个中等强度构造活动区以及1个弱构造活动区,并结合研究区应力场特征分析,认为南海新构造运动主要受控于东部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东亚大陆边缘的持续俯冲碰撞作用。  相似文献   

13.
闽粤台琼海岸大震构造的定量标志:兼论定性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毕福志  袁又申 《地质学报》1997,71(4):306-315
本文论述闽粤台琼海岸大震区的莫霍面隆起幅度、第四纪抬升幅度和晚全新世海岸抬升幅度为主的大震构造的定量标志,以及某些定性标志。另外,对地表隆起带的定量标志研究方法作了简要地叙述。我国台湾是世界著名的新构造带和大震区.福建、广东和海南各有一个海岸大震区。这些大震区海岸必然遗留下许多地壳活动的遗迹。其中海岸活动遗迹,由于海平面作标志面,则可确定某一个时期的海岸升降幅度,甚至正反向的升降周期和升降速率。  相似文献   

14.
试论西藏活动构造带及其对地震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西藏地区分布有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活动构造带。本区地震绝大部分属于浅源地震。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复发周期短的特点。地震震中主要分布于活动构造带的边界断裂附近。但在边界断裂转折或交叉部位,震中分布的密度最大,震级较小;而边界断裂的其它部位,一般密度小,震级大。地震断裂带的力学性质主要与其走向有关。北西向为右旋走滑断裂,北东向为左旋走滑性质;近南北向为张性正断层性质。本区控震构造应是活动构造带,发震构造应是活动构造带中的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西部及邻区有一个以中国南北地震带—蒙古东部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蒙古西部地震带为3条边而组成的巨型中亚三角形地震带,其大地震发生的强度之大、频度之高以及重复率之高、重复周期之短,在世界大陆上绝无仅有。这些大地震在空间上受到大地构造位置、构造应力场-滑移线场、介质力学条件、壳内低阻流变层和先存力学脆弱带等五位一体的复合控制,震中主要分布于3条边与活动断裂带交叉处的中—上地壳中;在时间上存在以21.5 a±为最小单元的多种周期。印度板块的持续顶撞和推挤,是该带大地震孕育的能源,而太阳黑子活动和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可能是该带地震的触发因素。以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标志,中亚三角形地震带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107.5 a活动中周期。果真如此,则未来数十年内在该三角形的3条边及其周缘,可能分别发生若干个M≥8.0级大地震和多个M≥7.0级强地震。  相似文献   

16.
地球长波辐射与特大森林火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广猛 《地学前缘》2004,11(2):424-424
过去人们把森林火灾原因归结于雷击、气温高或人为因素。1994年东北林业大学的王述洋等人将天、地、生的相互作用原理和规律引入森林火灾研究,初步阐述了森林火灾年季变化与太阳黑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北太平洋海温、地震活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森林火灾重灾时段多与地球自转运动速度急剧变化、强地震高发期相伴。既然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具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形成条件大致相近,周期性变化规律,其诱发因素主要是地震和降雨,本文采用统计法和标准点密度法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了分析,并根据地质背景条件及气象周期,地震活动规律预测了灾害的多发部位和多发时段。  相似文献   

18.
三江构造带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启棠 《云南地质》1997,16(2):156-164
从大地构造、地壳结构与地震区域断裂带的特殊性角度阐述本区发震构造的背景。对三江断裂带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点和地震发生带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从复杂的地震地质环境中分析了解云南地区地震活动频发原因。  相似文献   

19.
马宗晋  王琦 《地质学报》1992,66(4):315-326
按照地震线的判定原则,利用美国大陆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震中分布图,并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画出了美国大陆地区的地震线和地震密集带,分析了美国大陆总体的和分区的地震构造格局特征,并与中国大陆的地震构造格局作了比较。结果说明,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地壳内部活动构造的信息,大陆的地震构造格局不仅受原有构造格架和现今边界动力环境的控制,而且还可能受更高层次的全球构造动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震迁移的类型、特征及机制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震活动的迁移是指地震沿着某一方向循序地发生,是地震活动总体无序中局部出现的有序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区域上典型的地震迁移现象可以发现,迁移可划分为沿断裂走向的纵向迁移、垂直断裂走向的横向迁移与岩石圈尺度的深源迁移三大类。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可初步归纳出纵向迁移(包括单向、双向、反复和跳跃式迁移等常见形式)、横向迁移和深源地震迁移的主要特征,并初步估算出了不同类型迁移的速度值,其中沿全球板块边界纵向迁移平均速度约为V=569 km/a,沿亚板块边界的平均速度约为V=120 km/a,沿大陆内部断裂带平均速度约为V=50 km/a。横向迁移相对比较复杂,初步发现在东亚存在两种速度分别为约20 km/a、50 km/a的迁移现象。而深源地震迁移速度的全球平均值大约为360 km/a。地震的纵向与横向迁移都存在不同层次和级别,也存在多种不同频率、能量与速度的形变波与迁移现象,这很可能是区域上大地震丛集活动过程中断层相互作用、地震应力触发和岩石圈尺度的形变波传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大空间尺度上的地震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显然可为开展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