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湿地环境的改变对湿地鸟类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传统以美学为主的景观设计和以水质净化为目的的人工湿地设计难以改善湿地鸟类及其栖息地数量锐减的现状。从湿地景观设计中涉及到的主要鸟类及其栖息地需求、鸟类栖息地恢复等方面对基于鸟类栖息地恢复的湿地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进行综述。水鸟是湿地景观设计中重点关注的对象,以湿地水鸟栖息地需求研究为基础,结合成功案例探讨湿地水鸟栖息地的引鸟设计、生境规划、引鸟效果和管理策略。针对现阶段鸟类栖息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鸟类栖息地规划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湿地被称为汞的活性库,鸟类在汞的生物富集和搬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鸟类汞富集程度与营养级及年龄呈正相关,在其组织器官中,羽毛、肝和肾中的汞富集含量高。食鱼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顶级消费者,汞富集程度最高,鸥类、鹭类等常见食鱼鸟是推荐的指示生物。在极地等偏远地区,生物富集和生物搬运的协同作用对汞迁移的影响大于大气沉降,粪便、羽毛是鸟体排出汞的主要方式。由于鸟类的周期性迁徙,以及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强度不同,鸟类对汞的生物搬运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和方向性,影响其生物搬运汞的因素主要有新陈代谢、迁徙、栖息地景观特征和气候变化等。鸟类的组织器官乃至种群参数已经被广泛用于汞污染监测中,鸟的羽毛和卵因具有汞富集程度高、易于获取、无损伤性、可以长期保存等优点,所以是推荐的可以采集的样品材料。未来加强鸟类食物链结构分析、室内控制毒理实验、鸟类迁徙生态等基础研究,可提高鸟类作为汞污染指示生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在南极长城站区附近活动的6科11种鸟类的数量、分布、繁殖、行为、栖息环境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作者认为:(1)在长城站区附近分布的鸟类全为肉食性种类;(2)企鹅在整个食物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亲鸟的护幼行为较强;(4)所观察到的鸟类全为早成或半早成鸟,但亲鸟育雏期又都较长,这是一种特殊习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在南极长城站区附近活动的6科11种鸟类的数量、分布、繁殖、行为、栖息环境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作者认为:(1)在长城站区附近分布的鸟类全为肉食性种类;(2)企鹅在整个食物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亲鸟的护幼行为较强;(4)所观察到的鸟类全为早成或半早成鸟,但亲鸟育雏期又都较长,这是一种特殊习性。  相似文献   

5.
鸟类善于飞行,区系组成复杂,是自然界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依据130多年的经典文献资料,再结合30多年来动物地理学研究结果,通过在全疆范围内的实地调查,新旧分布区GPS卫星定位,在地图上点线测距,对42种鸟类(隶属11目、22科、35属)入侵或扩张的性质、路径、距离、速度进行分析和估测。新疆约有10%的种类存在明显东扩倾向,物种入侵度0.099 5,东扩距离600~1 300 km或者更远。分析原因,鸟类繁殖区域或分布区域的变化与以往的"灭四害"运动造成种群密度降低而形成"真空"地带,外来物种乘虚入侵。国人长期的捕鸟与吃鸟习惯,人们的放生行为,灭鼠和灭虫引发的真空和天敌数量锐减,持续的环境污染造成诸如麻雀(Passerspp.)、喜鹊(Pica pica)和乌鸦(Corvusspp.)绝迹,全球气候转暖改变了一些物种的迁移规律,人工绿洲扩大与相互贯穿,为外来生物扩散创造了条件。绝大多数种类属于自然扩散,约占91%,只有少数种类属于"人为引入"。71.4%的入侵种已经逐渐变成留鸟或繁殖鸟。以欧金翅(Carduelis chloris)为例,它最初只出现在伊犁谷地,在向东拓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越境、定居、繁殖、建群、扩散等一系列过程,每年东扩距离50~70 km,经过10余年已经从一个迷鸟、旅鸟、冬候鸟,变成了夏候鸟、繁殖鸟、留鸟。一些种类的扩散或入侵可能是辐射状的,在局部表现为"东扩"。受时空条件的限制,还有一些种类的扩张原因不明。在新疆,有"东扩"倾向的种类远不止这42种,一些小型鸟类,如鹨、莺、雀和鹀类等,其拓殖规模尚不清楚。由于扩张过程会遇到种种阻力,如个体之间的联系与繁殖群体数量不足,还会出现野生物种自然杂交、遗传侵蚀、基因污染和种族灭绝现象。新纪录频繁出现(约占57%)以及鸟类东扩都是环境剧烈变化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人为干扰对西洞庭湖鸟类群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在2013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湖南省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将该保护区的生境分为水域、天然洲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丛、杨树林和居民区5种类型,前两种生境为天然生境,后3种生境存在人为干扰;记录了各生境下的鸟类种类、数量、行为等基本数据;计算了每种生境下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种间相遇概率;对鸟类群落组成、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不同生境下鸟类群落结构进行差异性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记录到鸟类11目24科39种;其中,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种类最多,有8科15种;鹭科(Ardeidea)鸟种类最多,为4种;在地理分布型上,古北界鸟最丰富;在居留类型上,冬季以冬候鸟和留鸟居多,受保护鸟占总种数的一半以上;芦苇丛的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和种间相遇概率是5个生境中最高的,但优势度较低,水域、天然洲滩的鸟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均匀性和种间相遇概率都高于居民区和杨树林,但居民区和杨树林的鸟类群落优势度比其他生境高。因此,该保护区应该加大退林还湿、退田还湖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护湿地鸟类。  相似文献   

7.
吴佳雨  杨梦夏  周侃 《地理学报》2023,(11):2850-2863
全球鸟类多样性正面临巨大威胁。现有关于鸟类特征与其城市化响应的研究多聚焦于地方或区域尺度,采用分类变量对鸟类城市耐受力进行分级,且较少考虑物种间进化关系,致使鸟类特征与其对城市化响应的关联机制存在诸多争议。因此,本文综合了2012—2020年中国范围内952036个鸟类公民科学观测数据和多种连续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城市与建成区比例、人口密度和夜间灯光强度),基于系统发育的视角,从国家、省域和城市尺度探究中国鸟类的城市化响应模式及空间适应性。结果表明:具有较多的窝卵数和食性泛化的鸟类是最能适应城市化的物种。非系统发育和系统发育两种视角度量得出的鸟类城市化响应模式不同,表明物种间进化关系的确掩盖了鸟类在城市适应性上的表现:同一进化枝系上在建筑崖壁上筑巢的鸟类更易适应城市建成环境。此外,不同纬度背景下影响鸟类城市适应性的决定性因素有所不同:高位觅食在高纬度城市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食虫鸟在中纬度区表现出高城市耐受力,而迁徙鸟是低纬度区预测鸟类高城市适应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疆克拉玛依市玛依湖区的鸟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7月~2018年6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克拉玛依市东部玛纳斯河下游的玛依湖区(分为上湖区、中湖区和下湖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鸟类群落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玛依湖区,共记录到鸟类17目39科99种;其中,有留鸟13种(占该区鸟类总物种数量的13.1%),冬候鸟7种(占7.1%),夏候鸟55种(占55.6%),旅鸟24种(占24.2%);在鸟类区系方面,有北方广布种37种(占37.4%),古北种29种(占29.3%),全北种20种(占20.2%),中亚种11种(占11.1%),东洋种2种(占2.0%);该区鸟类群落的优势种为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和崖沙燕(Riparia riparia);该区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8种,国家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56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上湖区中鸟类群落的物种数量、个体数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相对最大;与夏季和冬季相比,春季和秋季鸟类群落的物种数量、个体数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都相对偏大;对鸟类食性统计发现,在玛依湖区,食肉—食虫性鸟最多,有60种,植食性鸟最少,仅有9种,还有杂食鸟30种。  相似文献   

9.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收割是芦苇湿地管理的主要手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分别比较了芦苇收割前、后鸟类群落及鸟类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芦苇收割当月的鸟类物种数比收割前一个月明显减少,有10种鸟消失,而收割后一个月比收割前一个月另增加了6种鸟。除了一些鸟类物种消失外,收割导致了7种鸟的密度大幅下降,消失和密度下降的鸟的物种多为对芦苇较为依赖的物种。芦苇收割当月与收割后一个月的鸟类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647;收割后一个月与收割前一个月的相似性系数最低,为0.423。芦苇收割后一个月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0.859 7,收割前一个月的多样性指数(0.734 6)次之,收割当月的多样性指数(0.604 4)最小;收割后一个月的均匀度指数(0.698 6)最大,收割当月的均匀度指数(0.580 4)次之,收割前一个月的均匀度指数(0.564 6)最小;收割当月的优势度指数(0.434 5)最大,收割前一个月的优势度指数(0.367 2)次之,收割后一个月的优势度指数(0.240 3)最小。在水平空间上,收割前一个月与收割次月鸟类物种分布特征一致,鸟的数量在芦苇湿地—水域、芦苇湿地—陆地区域较多。在垂直空间上,收割前一个月鸟的种类和数量在芦苇丛的下层居多。研究认为,芦苇收割的即时效应为对芦苇依赖性强的鸟的物种消失;之后则有新的物种加入;鸟类多样性经历短暂降低后,最终高于收割前。当地芦苇整体收割的方式对鸟类密度、冬候鸟越冬、特化种觅食影响很大。基于对鸟类群落和种群的保护,芦苇收割可以采取适当保留水域和陆地边缘芦苇带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鸟类环志是根据标记个体研究鸟类生活史、种群动态,特别是研究鸟类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在鸟类集中的地点(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中途停歇地)捕捉鸟类,将带有国家环志中心通讯地址和唯一编号的特殊金属环或彩色塑料环固定在鸟的小腿或跗蹠上,然后在原地放飞,以便在其它地点再次捕捉或观察到。无论是再次观察、捕捉并放飞,或偶然发现其死亡个体,都可以告诉我们许多与鸟类有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上海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迁徙水鸟的重要栖息地。近10余年来,保护区面临着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鸟类栖息地退化、土著植被萎缩等生态问题。通过实施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新建了25 km长的围堤从空间上阻断了互花米草扩张途径,并形成了"围、割、淹、晒、种、调"的生态治理方针。工程在鸟类栖息地优化区内营造了鸻鹬类主栖息区、苇塘区、雁鸭类主栖息区、鹤类主栖息区和科研监测管理区,并总结出各生境类型的地形要素与群落要素配置特点与管理要求。工程还支持了潮间带滩涂土著植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的种群重建与复壮任务。最后,通过规范工程的后续管理和成效监测,为保护区的后期建设规划和科学管理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广州南沙湿地鸟类迁徙规律,揭示鸟类整体迁徙动态变化,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在每月下旬日落前3 h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对南沙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 2014—2018年共记录到鸟类139种,以冬候鸟为主。2)鸟类物种数年际波动较大,丰富度年际变化不明显,即鸟类种类在逐渐增加的同时,个体数量趋于稳定。3)鸟类月度变化呈现明显的候鸟迁徙规律,越冬期急速上升,繁殖期平缓。越冬水鸟迁飞时间有提前的趋势,且在富有食物来源的浅水滩涂地和在无瓣海桑等高大茂盛的红树林群落有更多种类与数量的水鸟分布。最后,建议在注重绿化连续性和整体性的同时,保护和管理鸟类的栖息环境,适当扩大滩涂地面积,增加红树林种植面积以及合理地围垦,科学维持浅水滩涂和红树林种植面积比例,吸引更多越冬候鸟。  相似文献   

13.
北京翠湖湿地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2011年对翠湖湿地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翠湖湿地记录到鸟类17目40科166种,其中非雀形目鸟类108种,雀形目58种。从居留型来看,旅鸟种类数量最多,留鸟和夏候鸟次之,冬候鸟最少。翠湖湿地拥有多种珍稀濒危鸟类,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3)的34种,属于北京市保护野生动物(2007)的68种;翠湖湿地还拥有一些被列入双边国际协定保护中的候鸟,如《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翠湖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在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候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5年3—9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富锦国家湿地公园进行鸟类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公园内鸟类共12目20科28属50种,以雁形目最多。首次在公园内发现东方白鹳和白额雁。鸟类时空分布差异显著,春季鸟类最多,夏季最少;春秋季以鸭科为主,夏季以鸥科为主;明水面、沼泽湿地和人工岛是鸟类主要分布区域。鸟类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而物种均匀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应加强对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1997-2008年对福州滨海湿地水鸟进行了调查,记录到水鸟共132种,隶属9目21科,以鸻鹬类和雁鸭类为主,居留型以冬候鸟和旅鸟为主;拥有多种珍稀濒危水鸟,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有15种、IUCN名录的有16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有16种。水鸟主要分布在闽江河口、福清兴化湾、福清湾、文武砂、罗源湾。同时针对福州滨海湿地水鸟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鸟类在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强  吕宪国 《湿地科学》2007,5(3):274-281
湿地是鸟类的聚居地,一方面湿地为鸟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境,另一方面鸟类的分布、数量、繁殖、生理等特征对湿地所承受的种种干扰有所响应。因而鸟类可以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从湿地植被、湿地水环境、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污染、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几方面论述了鸟类作为指示生物的作用。鸟类是湿地中主要的顶级消费者,其生存与低营养级生物乃至无机环境密切相关,而且所处营养级与人类更接近,所以鸟类作为指示生物不仅适于快速的生态系统水平的评价,也对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风险有参考价值。在未来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中,繁殖分布范围大的鸟类、顶级肉食性鸟类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黑河流域中游位于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境内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是候鸟在迁徙飞越干旱荒漠、草原的过程中获得丰富食物、水源和得到良好休整的重要驿站,这里水禽资源丰富,共分布有水禽49种,其中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13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32种。必须从保护湿地水禽的生存空间、加强疫源疫病监测、加强基础研究、恢复水禽栖息环境、提高保护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水禽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我国鸟类资源丰富,但缺乏专业的鸟类救护机构,故缺乏成熟系统的鸟类救治经验。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鸟类栖息地,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鸟类会被救助。研究以鄱阳湖地区救护鸟类为对象,对2012-2014年期间救护档案进行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救护鸟类总共有15只,其中13只为成年鸟,2只幼鸟。救护鸟类中雁属的数量最多,达到7只。救护鸟类的来源主要包括: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移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监测站移送、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移送和市民移送4个方面,其中管理局送过来的鸟类数量最多,达到了10只,占总数的66.7%。救护鸟类所受伤害症状主要有3类:骨折、中毒和外伤。造成伤害的危险源可分成4类:天网、投毒、天敌和其他。救治成活率达到了80%。通过本研究,为野生鸟类保护和救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颖  段霞  吴康 《地理科学》2020,40(5):786-792
剖析北京“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在针对“新鸟”进笼“老鸟”去哪问题,“老笼”空间结构合理优化问题,“老鸟”涅槃“新鸟”培育问题,“老鸟”和“新笼”承接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应完善京津冀产业链协作,“腾笼换鸟”拓展区域联动发展空间;东西城合并成首都特区,“腾笼换鸟”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切实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腾笼换鸟”提升企业内在动力机制;规划建设“微中心”小城镇,“腾笼换鸟”促进北京人口有效疏解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区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79种鸟类,隶属12目27科。其中,冬候鸟40种、留鸟31种和夏候鸟8种。红树林区古北界鸟类41种,东洋界鸟类35种,广布种3种。分析了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区鸟类分布和年变动情况,比较了福建省6个红树林区湿地鸟类季节型的组成,指出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鸟类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