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双赢战略的澳门—珠海旅游互动发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保继刚  朱Hong 《热带地理》1999,19(4):348-352
通过对澳门和珠海旅游业发展及优劣势的分析,探讨了两地合作发展旅游业的可能,指出澳门珠海两市的旅游互动发展,是玫种基于双赢互惠战略的举措,两地应积极利用不让回归契机,通过全面,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协调,通过在政策,合作手段及合作项目等方面的突破和最大限度的变通,力求达到发挥集中和集团优势的目的,即依靠发挥1+1〉2效应,提升两地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期促进两地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澳门旅游业的经济定位与粤澳旅游互动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回归后澳门经济定位的几种主张,肯定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澳门的经济定位是:袖珍型国际旅游观光城。然后通过对澳门和广东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互补性的分析,探讨了粤澳两地合作发展旅游业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指出澳两地旅游互动发展是一种基于双赢的互利互惠的战略,它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领域旅游业的国际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回归前夕看澳门旅游业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伟臣  黄少辉 《热带地理》1999,19(3):258-263
介于旅游博彩业在澳门经济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在澳门回归前夕, 对其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对于澳门未来的恰切定位及增进外界对澳门的了解, 意义重大。本文在对澳门的旅游发展历史、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现状以及旅游业在现阶段澳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定位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澳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机遇与挑战、合作与发展思路。并以香港为参照系, 论述澳门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和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4.
孙贤国  陈艳 《地理研究》1999,18(4):337-341
改革开放以来,澳门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创建良好条件,发挥两地在工业、金融贸易、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协同作用,将会有利于实现澳门回归的平稳过渡,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珠海自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以来,通过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地发展成为珠海的一大经济支柱。珠海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是,旅游资源有多大潜力?今后应怎样扬长避短、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业取得更大成效?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研究解决哪些问题?这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与澳门经济合作的现状,从长远、整体利益出发,针对两地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弱点,认为澳门回归后,珠江三角洲与澳门应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如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合与协调,促进工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深化和加强第三产业合作的层次等。通过合作建立新的经济优势,进一步提高彼此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两地经济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合作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俊鸿 《热带地理》1997,17(2):196-202
本文对粤港澳三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相互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根据三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鲜明的旅游形象以良好的合作历史等基础,展望了1997年和1999年港澳两地回归祖国后粤港澳三方旅游业合作的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建立粤港澳大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产品设计工作,进一步加深旅游业界的联系和合作,以及建立粤港澳区域旅游信息网络等合作途径。  相似文献   

8.
深圳、珠海大型主题公园布局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保继刚 《热带地理》1994,14(3):266-272
主题公园是深圳、珠海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旅游开发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深圳、珠海主题公园的现状,剖析了两个典型案例,然后分析了影响两地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并对两地主题公园未来发展提出看法,最后讨论了区位条件良好、区域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地区的旅游开发模式,并对广东主题公园开发热提出忠告.  相似文献   

9.
中部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河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中部崛起"战略也为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实现资源、市场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已成为中部各省的共识.通过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背景分析和中部旅游合作的目标定位,结合中部区域整体旅游产品结构分析,从调整方向、调整内容以及调整途径3个方面对中部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的河南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内地与香港旅游业跨区域协作的实施途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总结了进入90 年代以来内地与香港旅游业跨区域交流的几个新特征,即两地游客互访市场增长迅速、旅游业资金技术联系日趋频繁、协作形式趋向多元化和高层次;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两地间开展跨区域旅游协作所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经济基础与地缘基础三方面的前提条件和门槛限制,并探讨了今后内地与香港开展跨区域旅游协作的几个重点实施途径,提出了把握一个中心、面向两个市场、开拓三个合作领域的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浩  陆林  章锦河  郑嬗婷 《地理科学》2008,28(1):113-118
以往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多是将城市作为客源地和旅游通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较少,多侧重城市旅游形象及旅游开发与规划等方面,涉足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则更少。中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批具有雏形的城市群,因此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中国发展较早且较为成熟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珠三角区域形态以及区域空间连接度、通达度进行了度量,分析了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空间等级结构和旅游流的空间组织,构建了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型,得出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发展与香港、澳门密不可分,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强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使得加强更大区域旅游合作显得更加必要。随着港澳深珠跨海大桥的修建,珠三角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林  汤云云 《地理科学》2014,34(1):10-18
以珠江三角洲(下称珠三角)都市圈国内主要客源地2009~2011年度中国100强旅行社官网旅游线路报价单为基础数据,研究了珠三角都市圈发展较为成熟阶段的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及目的地类型,发现:① 珠三角都市圈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总体上以营区基地式和完全环游式为主。不同客源地旅游者行为模式差异较大,广东省内旅游者以单目的地式和港澳小环游为主,其余客源地旅游者多采用营区基地式、往返式、区域环游式和完全环游式等旅行模式;② 珠三角都市圈各城市在旅游线路中出现的频次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现出3个等级层次关系,不同城市在大小珠三角都市圈以及不同客源地旅游线路中的角色与地位不同,据此得出珠三角都市圈各客源地的空间行为模式图;③ 比较大小珠三角都市圈在空间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发现港澳与珠三角地区在旅游发展上逐渐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但实现三地旅游一体化尚待时日。  相似文献   

13.
打造高品质旅游集聚地并构建多站点景区游览环线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论文基于2006—2018年288个城市评选的最高级别景区——“5A”景区的数据,将“5A”景区划分为自然类、人文类、综合类3类,借助ArcGIS、Stata等工具探索了“5A”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定量探讨了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首先,中国“5A”景区存在“东中集聚、区域失衡、禀赋不一”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类景区数量严重不足。其次,高级别景区能显著推动本城市的旅游发展,并存在显著的空间合作与空间竞争效应。其中,同省邻近城市的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空间竞争效应,且主要表现为对同类型景区间的竞争,竞争范围为0~400 km;跨省邻近城市的高级别景区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空间合作效应,且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景区间的合作与互补,最优合作范围为200~400 km。最后,对比各省域内部景区空间分布发现,同一省域内城市多以自然类或人文类“5A”景区中的某一类景区为主,即同一省域内部可能存在针对同类景区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研究结论将为旅游资源的空间配置和空间优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杜洁莉  张跃 《热带地理》2022,42(11):1931-1942
为探究后疫情时期“城市―郊野”旅游流移动态势及旅游发展趋势,以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网络为对象,搜集疫情发生前后各两年(2018年1月―2021年12月)的网络游记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疫情前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郊野”的旅游流分布状况及游客选择偏好进行比较。研究表明:1)疫情后大湾区整体旅游网络密度相对疫情前大幅度下降,特大城市尤其境外城市旅游受疫情影响更为明显;旅游网络联通性弱化严重,聚集效应变差,更趋向于分散和割裂。2)疫情后旅游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弱化,核心区和边缘区的界限变得模糊和淡化,部分郊区、乡野景区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明显增强,成为新的核心区。3)疫情后港珠澳及广州等传统核心城市节点在网络的联通性、控制力弱化,景点凝聚子群从疫情前呈现广州与佛山、珠海和澳门等珠江口西侧旅游城市群的高凝聚性,转变为疫情后多点化发展的趋势,郊野凝聚子群强化,旅游呈现郊野化趋势。4)景点网络从疫情前的广州―香港―澳门3核心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疫情后的广州―澳门―深圳-佛山4核心的“四驱多动”关系,港珠澳大桥在网络中的联动性下降。流动性限制与旅游驱动力是后疫情期旅游结构变迁的双向动力,疫情后大湾区旅游...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文海  孙建平  余菲菲 《地理研究》2015,34(9):1795-1806
分析了安徽省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以各市2001-2013年的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结果表明:① 安徽省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状模式、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演化阶段;② 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际旅游空间差异更是大于国内旅游,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南强北弱”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③ 安徽省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特别是入境旅游呈现出典型的首位分布,其总收入、国内旅游首位度大致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演变,入境旅游首位度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首位城市主要在黄山市和合肥市之间展开竞争;④ 旅游产业要素从时间角度看,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增长迅速,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安庆、六安等地,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主要集中在合肥、黄山等地;⑤ 影响安徽省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政策、交通网络、旅游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16.
苏海洋  刘人怀  文彤 《热带地理》2022,42(2):220-235
通过构建“城市+城市+旅游”的数据收集方法,从"百度中文"与"谷歌英文"搜索引擎中获取粤港澳大湾区两两城市旅游信息的共现频率,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角度探讨城市旅游信息联系强度和网络结构特征的异同点。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信息联系紧密并走向一体化,国内旅游市场更加稳定。功能分工和市场影响力出现分化,以佛中莞珠惠等第二梯队城市集聚引领的旅游合作模式主导国内旅游市场,以港广深澳等第一梯队城市分别带动其他城市的旅游联动模式主导国际旅游市场。互联网反映的城市群旅游关系更像是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的旅游功能组织体系。互联网这一低门槛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得第二梯队城市在国内旅游市场中“逆风翻盘”,第一梯队城市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强者恒强”的状态同时并存,从虚体空间层面揭示了旅游目的地空间关系的马太效应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非均衡性旅游地空间竞争中搭便车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客源市场的公有性以及景区产权界定不清,加之市场进入成本较低、机会主义等因素导致旅游地空间竞争中的搭便车行为,搭客源市场便车是主要类型之一。信息不完整、虚假广告与推销、低价竞争、游客心理的变化是客源市场搭便车行为的特殊原因。概述搭便车的几种应用理论,并构建二阶博弈模型来研究非均衡性竞争中关于客源市场的搭便车行为,研究发现:在非均衡性竞争中,搭便车行为因资源禀赋的差异而表现不同,资源异质性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搭便车现象。同时,资源同质性竞争容易形成区域空间形态的单核结构,而资源异质性竞争更容易形成区域空间形态的双核或多核结构。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中国游客重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以中国游客的赴日旅游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演变,并以县域为研究单元,结合集中指数、竞争态,分析中国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发现:①出入境门槛的降低极大地促动着中国公民赴日旅游的快步发展,中国业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入境旅游市场;②赴日中国大陆游客的旅游活动空间特征看,广域化和聚集化兼具,即分布广泛,但区域差异显著且日趋扩大,导致“富益富,贫益贫”的局面;③不同竞争态类型的目的地在空间上类聚,造成增长区和落后区的空间分异,东京-大阪连线区域显示绝对优势。这种格局的形成是由目的地区域旅游供给能力的区域差异、中国游客需求的初级性特点、旅行社产品供给等各方利益诉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跨行政等级主体的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存在制度与地理双重边界,跨珠海-澳门(珠澳)边界活动更具复杂性。以珠海拱北口岸的跨边界大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身份属性将其分为内地访澳旅客、内地通勤劳工、来陆娱购澳人以及在陆居住澳人四大类。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采用时空路径和2-模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探究在边界效应作用下居民跨边界活动的时空特征及社会交往特征,并对跨边界活动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边界效应下大湾区居民跨珠澳边界活动空间的交互性不足,个人活动主要集中在局部空间。在局部空间下,内地访澳旅客与来陆娱购澳人跨边界活动内容和交往对象单一,活动交往以工具性联系为主,缺乏信息与感情的传递;内地通勤劳工跨边界交往对象多样化,社会网络密度较大,但社会网络往往是由“强关系”创造的人情网,社会文化边界仍有待消融;在陆居住澳人跨边界社会网络密度以及联系多样性较大,具有良好的社会交互预期。居民的跨珠澳边界活动受到一国两制与通行制度制约、异质文化与梯度经济吸引以及社会心理与差异性政策调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入境旅游空间聚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济发展迅速,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达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入境旅游发展优势。系统收集2000~2009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25城市入境旅游数据,利用市场占有率、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对入境旅游地域分布的空间聚集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空间聚集性,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和高级别旅游景区(点),如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宁波、嘉兴、镇江等城市;外国游客占主导,以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英国等国家游客为主,台湾是稳定的客源市场;入境旅游的空间聚集性在逐渐下降,而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