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基于卫星红外窗亮温探测上冲云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雪芹  黄勇  官莉 《气象科学》2013,33(1):71-76
上冲云顶是卷云砧上的穹顶状突起,表示存在强对流切变和强烈上升气流,是强雷暴的重要指示者.伴随上冲云顶的雷暴经常产生灾害性天气,如航空湍流、强降雨、冰雹、破坏性的风和龙卷等.本文以2010年9月6日发生在安徽北部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为例,用卫星红外窗区通道观测亮温探测上冲云顶,并将高时空分辨率的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的中尺度分析场资料与用红外窗方法探测到的上冲云顶进行定性比较,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强降雨过程的对流系统即为一个伴随上冲云顶的强雷暴系统,LAPS中尺度分析场资料客观地验证了上冲云顶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2007年汕头市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黄仪虹 《广东气象》2008,30(1):53-55
利用天气图、探空资料以及卫星、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4月17日傍晚汕头地区的一次短时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是一次锋面低槽暖区强降水过程,高空槽前强盛西南气流提供了丰沛的水汽,低空西南急流及切变是强降水的触发条件;地面中尺度切变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大暴雨的发生,而边界层的不稳定结构是当晚强降水的触发原因。多普勒雷达强度图上的“弓”形回波、速度图上的逆风区都是这次强降水的表现;而雷达风廓线图上,完整风廓线的出现、维持、破坏是强降水出现和结束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1引言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局部大气实施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等趋利避害的活动。目前世界上大规模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活动主要集中在增雨和防雹两个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干旱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人均占有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行增雨作业、不仅是农业抗旱的需要,而且也是水资源安全保障、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的需要,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了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在最近一个世纪里,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人类对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造成了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  相似文献   

5.
蔡定军  郑宏翔 《气象学报》1991,49(3):358-363
到目前为止,气象上已出现许多种计算涡度、散度的方案。如三点法(三角形法)、有限差分法(网格法、又称u、v分量法)、有限元插值法、面积膨胀率法、球面上的三角形法、以及在三角形法上通过地球投影发展而成的计算大范围散度、涡度的方案。纵观这些方案,有两个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一是球面上任意多边形内涡度、散度的计算,二是测站间风矢的连续性假设。除文献[4]外,上述方案都是在平面上计算涡、散度,有的方案计算周界长度或网格距时,虽然计算的也是地表弧长,但最终结果都是在球面拓展为平面的情况下得到的,这样做会给计算精度带来影响。文献[4]虽在球面上计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治理整顿的不断深入,结构调整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如何才能调整好结构,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关系到气象事业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大事.我认为,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一是要从认识上树立战略观念;二是要从行动上开拓务实;三是从组织上要加强领导  相似文献   

7.
吴春华  钱月平 《气象科技》2011,39(5):620-624
从风向变化的实际出发,根据平均风向的计算方法必须能反映前后风向相关这一实际情况,提出用梯形平均法来计算平均风向。理论分析和模拟检验表明:①理论上观测误差的处理上算术平均法和梯形平均法是等价的,拟合误差上梯形平均法优于算术平均法;②统计上算术平均法和梯形平均法都通过了Watson-Williams检验,但具体到平均偏差、可信度上,梯形平均法要优于算术平均法。所以梯形平均法是平均风向更适当的算法,建议作为风向平均值的算法。  相似文献   

8.
超长波活动规律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章基嘉 《大气科学》1979,3(2):99-108
一、引言 大气运动在空间上是多尺度的,时间上是多频率的。在整个北半球范围内,沿纬圈方向上波数为1、2、3的大气波动通常称为超长波。长波的水平尺度为几千公里,时间尺度为3—5天,而超长波的水平尺度在一万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在10天以上。可见超长波是大气中时空尺度最大的一类波动。  相似文献   

9.
1.一般方法 A)我们的方法是利用地面和高空的观测资料(预报因子),根据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一些气象参数的加权组合,详细说明局地天气要素(=降水量y的高比率)。所选择的是那些期望与降水量有物理联系的因子。季节(日序);在500毫巴位势高度上的局地变化(各种时间尺度上的观测);850、700和500毫巴上水平风的向量(各种观测时间内的数值中心);水平风向量的局地变化(各种时间尺度上的观测);700毫巴上的局地温度变化(各种观测时间内的数值中心);850、500毫巴上的相对涡度(各观测时间内的数值中心);850、500毫巴上的相对涡度平流(在各种时间尺度上计算的),各观测时间内850到500毫巴上的露点差;850、700和500毫巴高度上的湿度平流、垂直速度(用ω方程求出)等等。这个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可以从长期的记录中推导出一些单点和季节的稳定的预报关系。在中纬度,比较小的降水几乎占降水事件的90%,而且降水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内蒙古107个气象站T_(mean)、T_(max)和T_(min)的逐月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近54a(1961—2014年)和CWH时期(1998—2014年)的T_(mean)、T_(max)和T_(min)分别在年、季、月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初步探讨了内蒙古气温变化是否也有减缓或停滞现象,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减缓背景下,1998—2014年内蒙古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变暖减缓现象。年尺度上,气温响应最明显的是T_(max),T_(mean)次之,T_(min)最小;空间分布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响应相对较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但响应均不显著;季节尺度上,虽然春、冬季的气温呈下降趋势,但四季气温的响应也均不明显;月尺度上,2月气温响应最明显,其次是9月。1998—2014年内蒙古年平均气温的下降趋势主要是由春、冬两季降温引起的,而冬季气温的下降趋势主要是由2月明显降温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能见度观测     
一、关于能见度概念能见度是这样一个最大距离,在这个距离上物体可以被看见。世界气象组织对气象能见度的规定在白天是指这样一个距离,在这样距离上可以看到和辨认出一个以水平天空为背景的相当大的物体。在夜晚是指这样一个最大距离,在这个距离上可以看到中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遥感用于卫星之上,促进了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的发展。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广阔地域上大量的信息。如地球有72%是海洋,有80%的降水在海洋上,人们观测到的只有10%;在大陆上有25%的地方是永冻土,观测资料亦是缺乏的。而卫星遥感观测能够得到这方面资料的补充。又如在北太平洋上荒芜的埃尼威托克(Enewetak)环礁上也观测到大气污染物质,它们是漂洋过海而来的,因而大气化学和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而卫星遥感是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有利工具。气象卫星从事大气物理及大气化学研究越来越广泛,尤其是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链的场效机理与区链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清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30(3):31-36,F0003
在分析2004年12月、2005年3月印尼苏门答腊9.0、8.7级巨震和2005年6月17—23日西江大洪水前后数千张卫星遥感图像,以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链的场效机理与区链观。认为相邻异域链事件间不具备直接的传承关系。链事件的发生是由所在区域场的动力学环境、介质结构及诸多物理、化学因素组合的不均衡性与连续的、自然的系统演化过程决定的。前发链事件具有即时场效应和后期调整场效应,这些效应会以包含隐性、较小尺度事件的区域链接的方式向后传送。场中每点的动变皆有后效,且体现在或作用于过程、区域上,而非个别点上;或者说,作用于时空邻点上而非远程点上。各类动变效应在场与过程上的叠加与演化,会在条件"成熟"时导致较大链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结构特征、运动方式、动力环境、演化过程具有相对整体性的区域与其边界,是自然灾害链的发生背景,也是判定两事件间是否相关的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太阳能系统设计过程、热载计算以及其他应用,需要估算不同方位表面上的月平均太阳辐射。水平面上太阳辐射的月平均值在许多地方是可以得到的。然而,斜面上的辐射资料一般是没有的。Liu 和Jordan 提出了估算朝向赤道的表面上的各月日平均辐射的一种简单方法。这里介绍了他们的方法,并且与 Page 的研究和补充试验测量结果作了比较,然后又把这种方法推广应用到东南或西南方位的表面上。一、朝向赤道的表面上日平均辐射的估算水平面上各月日平均辐射(?)与日平均天文辐射(?)_0的比值可以表示为(?)_T,即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丽江机场自动观测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HYSPLIT轨迹模式,对丽江机场2019年8月8~9日出现的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丽江机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孟湾低压和南海台风提供充沛的暖湿水汽,与青藏高压引导南下的冷平流形成不稳定层结,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是暴雨发生的动力因素。此次暴雨过程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有三条,其中两条是由孟湾低压及南海台风带来洋面上的西南水汽输送和东北水汽输送,第三条是来自云南中部的云南本地水汽输送。三支通道中,来自洋面上的两支通道对暴雨的水汽贡献最大,分别为46%和30%,本地通道水汽贡献率最小;在500hPa高度层上,3条通道的水汽贡献率基本相当,600hPa高度层上西南通道和东北通道水汽贡献率均比较大,而700hPa高度层上西南通道水汽贡献率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和演变的根本驱动力,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热力差异是影响南亚季风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次季节、季节、年际和年代际等不同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与印度洋的热力差异对南亚季风活动的影响,回顾和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在次季节尺度上,主要聚焦在两者的热力差异对南亚季风爆发的影响;在年际尺度上,着重阐释了其对南亚季风强度年际变化的指示意义;在年代际尺度上,考察了热力差异和南亚季风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同时,本文对该领域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任何时候,高等学校都应该以教学为中心,这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部门的本质标志。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从其基本理念和表现形式上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地把教学等同于课堂,课堂等同于知识传授。因而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是传统模式特点的集中体现,也是传统教学弊端的集中表现。现代化教学是建立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对传统教学从制度上、方式上、物质上、价值层面上、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的灵活多变的崭新方式所进行教学”[1].  相似文献   

18.
柏舞 《气象》1980,6(3):36-37
气象科学的特点之一是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它所凭借的是观测资料。观测资料不经过数据处理是很难认识出规律的。所以,预报员的出发点往往是天气图,而非原始资料。在我看来,天气图是一个极成功的数据处理,是一个滤波。输入是原始资料,输出是天气图。或者说输入是信号加噪声,输出是信号的估计。在数学上这是一个还没有研究清楚的、新颖的模式。我说它成功,只要与地震预报情况比较就可知道。地震资料也有很多,例如地磁、地电、地应力、地倾斜、地下水等等。但对这些资料现在还不能像气象那样,将温、压、湿、风等观测资料统一地点在一张图上,画出等高线,温、压、湿、风的配置有某种规律,一目了然。而地震资料则显然还是孤立的,即使对单要素图的研究上,也还没有什么深刻的发现。只有在生动辩证地反映了发生发展变化的天气图序列上,才可能产生各种重要的大气物理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姚彬 《气象》1988,14(12):53-54
雨量量筒(雨量林)是与雨量器配套使用的,用来测量一定时间间隔内降水量的专用量器。它的刻度示值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降水量的测量结果。 雨量量筒是专用的玻璃量器,它与其它玻璃量器在容量上、单位上、使用上均不相同,只适用于特定口径的雨量器或蒸发器。目前,我国使用的雨量器承水口内径为  相似文献   

20.
柯甫 《气象》1976,2(1):29-31
一、天气学是综观分析大 气运动的学科 围绕地球周围的大气,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它是在不断地运动着。人们为了认识大气,预报天气,进一步控制天气,首先是在地球上一定的地点建立测站,观测气象要素(气压、温度、风等等)。然后把这些观测值通过电讯系统收集起来,填在特制的地图上,叫做“天气图”。然后再将图上所包含的天气事实,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综合分析,“天气学”就是如何对大气作“综观分析”的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