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北方温室花卉栽培气象条件诊断分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花卉产业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在明确温室花卉栽培小气候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北方温室花卉栽培气象条件分析系统,用VB语言编制了系统软件。该系统由气候生态指标库、小气候要素模式库、小气候调控知识库、室内小气候诊断分析系统及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构成;该系统输入温室类型、花卉品种、季节、天气要素实况或预报值后,自动给出温室内部小气候要素值,判断适宜与否,提供调控技术措施。文章对该系统的不足及下一步的改进方向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
虎舌红人工繁育及无土栽培实验技术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研究,基本掌握了虎舌红生长发育与光、温、水、肥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人工繁育苗木、无土栽培的主要技术经验,为大余县大面积发展虎舌红这一珍贵花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限排温室气体的源、汇特点及其影响,概述了国内外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研究的沿革及发展趋势,阐述了在我国深入开展该领域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枣庄市大棚甜樱桃种植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甜樱桃的自然生长的气象条件,以及对塑料大棚内的温、湿度的调节控制,制造有利于樱桃生长的温室小气候,改变其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周期。  相似文献   

5.
温室蔬菜人工增施CO2气肥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前人在温室蔬菜人工增施CO2气肥方面所做的工作,分析了温室增施CO2气肥后,对蔬菜光合特性、营养代谢、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列出了几种常用的CO2气肥及其使用方法,最后给出了CO2气肥的适宜施放时间和适宜施放浓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填补《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有关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清单编制方法学指南的空缺,IPCC于2014年2月底发布了《对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增补:湿地》。该指南在考虑人类活动影响以及对湿地定义进行重新梳理的基础上,给出了湿地排干、还湿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估算方法;同时,也增补了滨海湿地、用于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估算方法。该指南的发布为清单编制者估算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湿地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提供了较全面的方法学。当然,受到科学认识水平与文献的限制,该指南在随排水流失的颗粒有机碳损失量的估算、随还湿来自于湿地外其他生态系统有机碳的进入所产生排放量估算等方面存在着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人们对温室增温效果的研究比较深入 ,但这些研究多侧重于塑料温室的制造工艺参数及增温幅度 ,对温室热量具体量化计算却很少涉及。在实际生产中 ,温室中的热量具体定量估算 ,不但为安排季节性生产 ,也为今后温室内优化种植结构提供依据。通过对温室的观测、研究 ,在温室内的热量具体量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并依温室内热量的估算结果及蔬菜生长规律 ,对温室生产流程作了规划。1 996~ 1 997年选择天水地区有代表性的温室 ,在扣棚季节内 ( 1 1~ 5月 )进行温、湿度 (高度为 1m)观测。资料值由自记仪器订正所得。1 塑料温室内的气温…  相似文献   

8.
根据观测试验及参考资料,概述了长春等北方地区花卉、蔬菜温室内小气候调控的基本原理及常规措施 ,包括采光设计与光照调控、温度、湿度调控及CO2 调控技术。温室的保温效果取决于合理的温室设计和温光调控 ,以便在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下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花卉或蔬菜产品。与自然气候相比 ,温室内小气候受人工干预和控制的因素较多 ,因而 ,温室花卉生产的成败除与温室性能、花卉品种选择有关外 ,关键是科学的小气候调控 ,即光、温、湿度及其配合情况的调控。本文根据温室气象观测结果及部分参考资料 ,概述普通日光和加温温室的小气候调控的原理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的实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作为一种经济激励型的环境管理手段,对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成本效率作用。详细介绍了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框架,并对其政策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李瑞英 《气象科技》2015,43(3):551-556
利用2012—2013年冬季菏泽巨野日光温室内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温室内最低气温、最高气温与当天及前一天温室内外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在删选出相关显著要素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温室内气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温室内最低气温与当天及前1天温室内外8个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比较显著,温室内最高气温与当天及前1天温室内外9个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比较显著,而且各气象要素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2主成分回归分别提取了影响温室内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的3个主成分因子,建立的温室内气温预测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3回代检验的结果为,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最低气温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在1℃左右,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最高气温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在1.5℃左右。经2013—2014年冬季的温室小气候数据应用检验结果为,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在1.1℃和1.5℃左右,其中晴天条件下的最低气温检验效果较好,绝对误差为0.9℃,寡照天气下的最高气温检验相对较好,绝对误差为1.4℃。  相似文献   

11.
酿酒葡萄冻害原因的初步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酿酒葡萄冻害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初霜冻的早晚和冬季的极端低温不是造成酿酒葡萄冻害的主要原因。品种间差异和栽培管理不同也不是造成酿酒葡萄冻害的主要原因,10月份的强降温、气温明显偏低(气温≤-5.2℃)才是酿酒葡萄树体冻害的主要原因。引种抗冻能力较强酿酒葡萄品种、选择适应的生长环境和掌握适宜的埋土时间,是防御酿酒葡萄冻害防御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222团发展酿酒葡萄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葡萄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对222团的气候资源进行初步分析,结合3年葡萄生产的实际,提出本地区适宜酿酒葡萄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美国红地球葡萄(RedGlobe),是我国近几年引进的葡萄新品种,其对气象条件的要求较高。本文分别通过温度、湿度、光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红地球葡萄生长的适宜气象条件,以便于今后在葡萄的生产过程中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环渤海地区葡萄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2019年研究区域内303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葡萄发育期资料和葡萄涝渍灾情资料,基于相对湿润度方法构建葡萄逐日涝渍指数M5i,以历史灾情反演和灾变过程解析为主线,采用正态分布的Lilliefors检验和t分布区间估计等方法,构建适用于中国环渤海地区葡萄主产区的葡萄涝...  相似文献   

15.
乌海市葡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及灾害防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凤琴 《内蒙古气象》2013,(3):23-24,39
葡萄是乌海市的特色农作物,乌海市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降水少,无霜期长,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葡萄生长。影响乌海市葡萄生长的主要灾害有霜冻、干旱、连阴雨和低温天气等,文章针对葡萄在各生育阶段的农业气象灾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日光温室加温是改善冬季日光温室作物生长温度环境的主要措施之一。选择典型节能型日光温室,利用暖风机加温试验研究加温方式作用下温室内温度时间、空间变化以及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和不同外界温度条件下的加温效果,并进行经济投入分析。结果表明:电暖风机加温后温室内温度明显提高且温度分布较均匀,平均温度较对照温室高4.23 ℃,其中平均最低温度提升效果最明显;低温天气时,平均温度比对照温室温度高4.24 ℃;寡照天气时,平均温度比对照温室温度高4.48 ℃。暖风机在外界温度-12 ~-4 ℃时对温室进行加温的效果最佳。通过对几种传统的温室加温方式经济投入的分析表明,电暖风机是一种投资小,耗能低,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加温方式。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While most of the world has pursued absolute emission limits for greenhouse gases,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has proposed an alternative policy formulation based, among other things, on reducing emissions intensity—that is, emissions per dollar of 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Critics of this formulation have denounced the general idea of an intensity-based emission target, along with its voluntary nature and modest targets.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intensity-based emission limits, distinct from the other features of the Bush initiative, offer a useful alternative to absolute emission limits. This essay makes the case that they do, based on how emission targets are framed. The argument draws on four key observation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ill continue to rise over the near term; absolute targets emphasize zero or declining emissions growth while intensity targets do not;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tegrally tied to emissions growth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and intensity targets need not be any more complicated to administer than absolute targets.  相似文献   

18.
为定量研究黄瓜生长发育对积温的需求,提高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的预测能力和种植效益,本文利用多年日常管理下日光温室内小气候和黄瓜生长的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年度不同茬口下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和果实的生长规律,以及黄瓜叶片和果实生长与所需有效积温的关系,并确定黄瓜植株致死的积温指标。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黄瓜叶片数随生育进程呈S型变化,一根黄瓜生长遵循先慢后快的规律;不同茬口的黄瓜叶片每增加一叶所需有效积温均呈不对称“U”型,即叶片生长初期和生长中后期,每增加一叶所需的有效积温多于叶片生长中期所需的有效积温,整个生育期内平均每增加一叶所需8—40℃有效积温为33—37℃·d;一根黄瓜从坐果到采收需要15—35℃的有效积温为110—130℃·d;若温室内反复出现10℃以下、5℃以上的温度条件时,且反复过程所累积的10—5℃有效积温达8℃·d左右时,黄瓜植株即会死亡。上述积温指标在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ims to advance two objectives: (1) identify and explo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urban areas in Asia at the regional level; and (2) explore covariates of urb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e use the Emissions Database for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 estimates for carbon dioxide, methane, nitrous oxide, and sulfur hexafluoride from 14 source activities for the year 2000, which are allocated on a 1/10° global grid. We extract emissions for 3535 urban extents all with populations over 50,000, accounting for approximately 91% of the region's urban population. We us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associate emissions with urban area and growth, economic, and bi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urban areas account for between 30 and 38% of total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or the region and that emission per capita averages from urban areas are lower than those at the national level. Important covariates for total urb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clude population size, density and growth rate, income per capita,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levation. This is a first and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regional baseline trends using these data and this top-down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