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国土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质类学术期刊。办刊30余年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地域特色。《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主要报道与沉积学或与特提斯地质构造域有关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正《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国土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质类学术期刊。办刊30余年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地域特色。《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主要报道与沉积学或与特提斯地质构造域有关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2):F0003-F0003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地质类学术期刊。办刊30余年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地域特色。《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主要报道与沉积学或与特提斯地质构造域有关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国土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质类学术期刊。办刊30余年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地域特色。《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主要报道与沉积学或与特提斯地质构造域有关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  相似文献   

5.
<正>《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地质类学术期刊。办刊30余年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地域特色。《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主要报道与沉积学或与特提斯地质构造域有关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CKN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同方数据、  相似文献   

6.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1):I0001-I0001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地质类学术期刊.办刊30余年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地域特色.《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主要报道与沉积学或与特提斯地质构造域有关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CKN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同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被超星数据库、中教数据库收录,并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各省(自治区)图书馆(资料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所收藏.《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为季刊,逢季末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7.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国土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质学术期刊。办刊20余年来,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主要报道沉积学、地层学、矿床学、岩石学,以及石油地质、构造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专业)方面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期刊、  相似文献   

8.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国土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质学术期刊。办刊20余年来,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主要报道沉积学、地层学、矿床学、岩石学,以及石油地质、构造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专业)方面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期刊、  相似文献   

9.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国土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质学术期刊。办刊20余年来,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主要报道沉积学、地层学、矿床学、岩石学,以及石油地质、构造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专业)方面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期刊、  相似文献   

10.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9,29(2):112-112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国土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质学术期刊。办刊近30余年来,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主要报道沉积学、地层学、矿床学、岩石学,以及石油地质、构造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专业)方面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期刊、  相似文献   

11.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国土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质学术期刊。办刊30余年来,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主要报道沉积学、地层学、矿床学、岩石学以及石油地质、构造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专业)方面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原《岩相古地理》,创刊于1981年)系国土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质学术期刊。办刊20余年来,已经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特提斯(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有些违法人员建立假冒网络投稿平台和投稿邮箱,并以审稿费、版面费的名义进行诈骗。对此,《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编辑部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编辑部郑重公告:《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网络投稿平台正在建设之中,目前尚未运行;《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是国家公益性科技学术刊物,在论文公开发表之前,本刊不以任  相似文献   

14.
亚洲特提斯域油气聚集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提斯域含油气性,特别是亚洲特提斯域油气聚集地质特征,举世瞩目。本文从亚洲特提斯域地质演化、构造单元划分着手,讨论油气地理分布、油气分布与盆地类型、油气盆地与沉积环境、油气分布与盆地保存的特点,进而对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富集基本因素进行总结。亚洲特提斯域含油气盆地是特提斯洋形成、演化、造山和消亡过程的沉积-构造产物,其盆地成因和赋存的油气具有特提斯固有的特色。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地理上主要分布于西亚段南带,其次为西亚段北带、东南亚段中带,再次为中亚段。分析发现,亚洲特提斯油气分布,就盆地类型而言,主要与前陆盆地、克拉通边缘盆地相关;就成烃物质的沉积-构造环境而言,多位于古赤道与45°古纬度之间,盆地形态主要与台地、环形坳陷、线形坳陷沉积-构造环境相关。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分布与盆地保存关系极为密切,盆地保存是盆地油气评价的先决条件。文章把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富集基本因素归纳为两点,一是盆地演化过程中具备广阔平缓、长期保持被动陆缘沉积-构造环境,二是盆地演化末期直至现今保持沉积物被埋藏、保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正>自2020年第1期起,《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栏目设置除"沉积地质"和"特提斯地质"两个传统栏目外,将新增"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城市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地质信息"、"学科综述与进展"等新栏目,欢迎广大地质工作者投稿本刊。  相似文献   

16.
喜报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成功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这是本刊自创刊以来首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近年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编辑部及主办单位高度重视办刊质量,为提升期刊质量,改选和扩大了编辑委员会成员,增加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专家,编委由原来的28人增至52人。为扩大稿源,编辑部主动向专家约稿,策划出版了多期专辑,对所收稿件认真审核,坚持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严把刊物的质量关。  相似文献   

17.
【意义】第21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2022年8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热点主要包括深时气候与环境、构造与火山沉积学、环境与灾害沉积学、生物沉积过程、陆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现代沉积过程、资源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和地球科学研究新方法技术。【进展】与往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相比,深时气候演化以及中新生代温室效应和极热事件、新生代亚洲—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机制及沉积响应、特提斯构造与沉积作用、亚洲大陆边缘源—汇系统与沉积机制、碎屑沉积和生物沉积作用、海盆与湖盆混合沉积过程与时空差异、火山沉积学与灾害沉积学、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与碳中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深海油气资源及沉积矿床等相关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结论与展望】国际沉积学大会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综合分析表明,未来中国沉积学研究应当不断推动沉积地质学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发展,创建具有中国区域地质特色的沉积学理论体系,为确保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作出地质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地质通报》2003,22(9)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沉积学报》编辑部组织发起的“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研讨会暨《沉积学报》创刊20周年学术报告会”定于2003年9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一、会议主要议题:1.研讨中国沉积学前沿研究领域及2020年发展规划。2.展示沉积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研讨中国沉积学的学科现状与对策。3.总结《沉积学报》及中国沉积学20年的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评选《沉积学报》1983—2002年重要论…  相似文献   

19.
《沉积学报》2007,25(6):875-875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沉积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沉积学报》第一任主编叶连俊先生因病治疗无效,于二00七年十二月二日0时十五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五岁。叶连俊先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70余年,为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他坚持创新、勇于开拓,他是我国沉积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沉积学和沉积矿床学领域先后提出过许多重要的地质科学理论学说;叶连俊先生长期担任《沉积学报》主编,关心、指导《沉积学报》的创建与发展;为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叶连俊先生一生光…  相似文献   

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我国地质工作正经历大变革、大调整,新时代地质工作要更好地支撑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能源矿产地质调查仍然将作为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编辑部与自然资源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