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汪文云  张朝晖 《中国岩溶》2009,28(3):319-323
长期开采活动使得老万场金矿大量石灰岩出露于地表,区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通过对老万场金矿石灰岩和红土矿体藓类植物优势种类生物量和饱和吸水量进行测定发现:石灰岩表面优势藓类土生对齿藓、小反纽藓、云南墙藓、硬叶对齿藓、芽孢银藓生物量分别高达859、364、292、228、215g/m2,饱和吸水量分别高达1780、9170、1530、2980、2120 g/m2;红土矿体表面优势藓类土生对齿藓、硬叶小金发藓、硬叶对齿藓、梨蒴小毛藓、芽孢银藓生物量分别高达854、596、333、158、134 g/m2,饱和吸水量分别高达3070、10020、1440、1710、4130g/m2。结果显示土生对齿藓在石灰岩和红土矿体表面都是主要的生产者,表现出极强的吸水能力。藓类饱和吸水量与生物量密切相关,生物量较大的藓类植物吸水能力相应较强。特别地,土生对齿藓对该矿区石漠化治理和红土矿体水土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普定县喀斯特受损生态系统石生藓类为研究对象,对其区系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共有石生藓类植物8科24属54种,其中丛藓科和灰藓科为优势科,扭口藓属、真藓属、曲柄藓属、拟合睫藓属和细喙藓属为优势属;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在0.471~-0.297之间变化,均匀度指数在0.617~0.566之间不明显变化,受损区域藓类植物多度明显低于水土保持长期观测样方(E);有丛集型(53.8%)、交织型(26.9%)、平铺型(11.5%)和悬垂型(7.7%)4种生活型,主成分分析(PCA)显示不同样方中的苔藓植物生态分布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贵州5种喀斯特石生藓类成土及保土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普定喀斯特石生穗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 julaceum)、扭口藓(Barbula unguiculata)、真藓(Bryum argenteum)、美灰藓(Eurohypnum leptothollum)和东亚砂藓 (Racomitrium japonicum)的成土特点和保土效益。结果显示:5种石生藓类的成土率在45.0%~842.8%之间,最高为穗枝赤齿藓的842.8%,最低为真藓45%;成土量与成土率趋势基本一致,美灰藓最高为1 970.5 g·m-2,真藓最低仅为14.85 g·m-2。苔藓层对提高土壤抗冲性具有极其显著的增强作用,随苔藓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冲刷坡度的增大而减弱,苔藓层厚度≥2.5 cm,坡度≤20°时能有效地控制土壤的流失。   相似文献   

4.
李芳  王智慧 《中国岩溶》2019,38(2):243-251
为探寻喀斯特峰丛节齿藓类(Arthrodontae mosses)的生态分布规律及环境因子的影响,选择贵阳市思雅河3座典型喀斯特峰丛为研究对象,利用藓类综合优势比、Sorenson相似性指数及RDA对节齿藓类的生态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座喀斯特峰丛上共发现节齿藓类植物11科、26属、74种,其中顶蒴单齿藓26种,顶蒴双齿藓21种,侧蒴双齿藓27种。Ⅰ号峰丛以侧蒴双齿藓为主,综合优势比为100%,Ⅱ号、Ⅲ号峰丛则以顶蒴单齿藓为主,综合优势比分别为81.80%、69.75%。节齿藓类在喀斯特峰丛上的分布在坡底以侧蒴双齿藓为主,其综合优势比为97.06%,坡中、坡顶以顶蒴单齿藓为主,其综合优势比分别为86.23%、90.76%。坡中和坡顶的顶蒴单齿藓物种相似性指数最高,为27.91%;坡中和坡顶的侧蒴双齿藓物种相似性指数最低,为11.63%。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是影响顶蒴单齿藓类分布的主要因子,侧蒴双齿藓类的分布则主要受到相对湿度的强烈影响;而顶蒴双齿藓类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影响。   相似文献   

5.
贵州喀斯特地区5种石生藓类的持水性能及吸水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贵州普定石漠化区域常见的石生穗枝赤齿藓( Erythrodontium julaceum )、扭口藓( Barbula unguiculata )、真藓( Bryum argenteum )、美灰藓 (Eurohypnum leptothollum) 和东亚砂藓 (Racomitrium japonicum) 为对象,研究它们的持水性能和吸水特征,为喀斯特生态系统水循环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种石生苔藓植物的储量在0.71~3.91 t·hm-2之间,以穗枝赤齿藓的3.91 t·hm-2储量最大;东亚砂藓的最大持水率最高,为761.9%,美灰藓的653.8%次之,真藓的551.7%最小;最大持水能力穗枝赤齿藓和美灰藓占据较大的优势,保水率美灰藓38.2%最强,东亚砂藓为33.6%次之,真藓15.2%最弱。5种石生苔藓的吸水过程包括外和内吸水两种途径,其吸水饱和的时间物种间存在差异;吸水动力学曲线均表现为S型饱和曲线,水分在25 g以下时,植物水分吸收速度与水分加入量成正比,当外界水分增加到25 g以上后,植物水分吸收速度逐渐趋于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6.
张一修  王济  张浩 《中国岩溶》2010,29(2):128-133
分析贵州喀斯特矿区及矿山废弃地的分布、开发与利用现状,得出矿区废弃土地生态 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重金属污染严重。研究发现赫章等地土壤中锌含量达到162.23 ~ 877.88 mg/kg,铅为37.24~305.56 mg/kg,镉为0.50~16.43 mg/kg,大大超过当地土壤的背景值;(2)生境干旱;(3)水土流失加剧。据调查,贵州矿山土壤的平均侵蚀模数一般都高达5 00 0~15 000 t/(km2?a);(4)生物多样性差。进而介绍矿区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复垦现状, 并提出贵州喀斯特矿区废弃地土壤环境治理的关键问题及相关研究技术:喀斯特矿山土壤改良机制研究;植物—微生物综合治理手段研究;循环利用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龙里典型喀斯特地区马尾松纯林及马尾松- 阔叶树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个群落的生物量、营养元素贮量、分布及循环特征。结果表明: 马尾松纯林、马尾松- 阔叶树混交林的生物量分别为40. 62t /hm2、48. 32t /hm2 ,混交林的乔木层总生物量比马尾松纯林高18. 97% ,根系生物量较纯林高65. 12%。混交林乔木层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含量整体大于马尾松纯林,两群落乔木层N、P、K、S的含量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叶> 根> 枝> 干。混交林乔木层各元素的积累量分别比纯林高47. 97%~ 197. 67% ,凋落物层各元素贮量比纯林高85. 40%~ 318. 301%。混交林的年归还量、年存留量和年吸收量均大于马尾松纯林,且各元素循环系数大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林与阔叶树混交可以有效地提高群落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昆明地区岩溶洞穴洞口带苔藓植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西南岩溶洞穴植物区系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作者曾两次对云南昆明地区12个岩溶洞穴进行了野外考察和苔藓植物标本采集工作。其中含昆明市石灰岩洞穴1个, 石林县石灰岩洞穴5个和宜良县白云岩洞穴6个。根据采自12个岩溶洞穴洞口带的164件苔藓植物标本研究, 本文首次报道昆明地区洞穴苔藓植物10科18属25种。昆明地区洞穴中分布较多的苔藓植物科有丛藓科( Po ttiaceae) 5属8种,凤尾藓科( Fi ssidentaceae ) 1属4种,柳叶藓科( Amblystegiaceae ) 3 属3 种和青藓(Brachytheciaceae ) 2属3种。溶洞中较常见的4种苔藓植物种类是萤光苔类植物光苔Cyathodiumcavernarum Kunze ( 见于6个溶洞中) , 小凤尾藓Fissidens bryoides Hedw ( 见于4个溶洞中) , 橙色净口藓Gymnostonum calcareum Nees et Ho rsch (见于3 个溶洞中)和长叶扭口藓Tortella tortuosa( Hedw ) Limp ( 见于3个溶洞中)。野外观察表明,受洞穴弱光环境生态因子的限制, 昆明地区洞穴苔藓植物主要生长于洞穴洞口0~ 26m带范围内; 2种丛集型藓类植物, 橙色净口藓Gymnostonumcalcareum Nees et Horsch, 和钩喙净口藓G.recurvirost re Hedw 参与洞口带钟乳石或石笋钙华沉积。   相似文献   

9.
籍烨  张朝晖 《中国岩溶》2015,34(6):599-606
文章对贵州省清镇市站街镇林歹二矿铝土矿区的四种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藓类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有藓类植物10科22属37种,其中丛藓科(Pott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和灰藓科(Hypnaceae)为本矿区的优势科,真藓属(Bryum)、曲柄藓属(Campyloopus)、毛口藓属(Trichostomum)和青藓属(Brachythecium)为优势属。黄牛毛藓(Ditrichum pallidum)、疣肋曲柄藓(Campylopus schwarzii)、日本大丛藓(Molendoa japonica)等为优势种;铝土矿区苔藓植物生活型以矮丛集型居多;单一物种群落在这一矿区的苔藓植物群落中占有一定优势。苔藓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油菜种植区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矿区树林区,废石堆积区和细小矿石及矿土堆积恢复区这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指数较小;Pielous均匀度指数表现为矿区树林区(0.8525)>废石堆积区(0.8327)>矿区油菜种植区(0.7650)>细小矿石及矿土堆积恢复区(0.6229); β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细小矿石及矿土堆积恢复区—废石堆积区(0.5000)最高,最低为细小矿石及矿土堆积恢复区—矿区树林区(0.1538)。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出细小矿石及矿土堆积恢复区和废石堆积区中的苔藓植物组成有较大差异性,小曲尾藓(Dicranella grevilleana) 和长尖扭口藓(Barbula ditrichoides)分别是矿土堆积恢复区和废石堆积区的特征种。相关性较高的苔藓植物种类在岩溶型铝土矿区环境中经常伴随生长。   相似文献   

10.
桂林喀斯特石山苔藓植物生态分布的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雅丹  谢强 《中国岩溶》2003,22(4):299-305
通过以桂林喀斯特石山地区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取样调查,选择植被比较完整的样地进行典型样点取样,共选取样地15处,样点34个,采集鉴定苔藓植物40种,分属19科32属,其中苔类8科8属8种,藓类11科24属32种。以山顶、山腰、山脚和土生、石生、树生以及干湿状态环境因子组合共划分出18种不同的样点环境类型,应用数学生态学等级分划分类方法的组分析技术,以苔藓植物种在某一样点环境中存在与否的二元数据进行样点类型分划和确定临界种; 并通过样点共有种或相异种的分析,探讨不同环境条件下苔藓植物生态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 1)运用等级分划分类法组分析技术进行桂林喀斯特石山地区苔藓植物生态分布的研究是可行且有效的; ( 2)桂林喀斯特石山地区的苔藓植物分布与湿度状态关系最为密切; ( 3)桂林喀斯特石山地区苔藓植物与环境最佳适应可依次以小凤尾藓( Fissidens bryoides [ L. ] Hedw . )、尖叶提灯藓( Mnium cuspidatumHedw . )和灰羽藓( Thuidium glaucinum Mit t )作为分划特征种。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石漠化等级对土壤养分贮量与经济价值的影响,以贵州省金沙县喀斯特山区无石漠化农耕地(Ⅰ)为对照,在研究潜在(Ⅱ)、轻度(Ⅲ)、中度(Ⅳ)、重度(Ⅴ)石漠化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土壤养分库贮量计算方法和价值替代法计算评估了不同石漠化等级下土壤养分贮量及其潜在价值。结果表明:(1)0~40cm土层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分别为32.31~104.12g/kg、1.35~2.87g/kg、76.90~124.00mg/kg、0.49~1.12g/kg、1.03~10.71mg/kg,12.25~26.22g/kg、114.35~245.35mg/kg;(2)土壤养分总贮量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贮量依次为3.79~61.41t/hm2和2.55~48.56t/hm2、0.13~1.36t/hm2、0.04~0.52t/hm2、1.07~10.97t/hm2;(3)土壤养分总价值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价值分别为0.86~9.80万元/hm2和0.08~1.55万元/hm2、0.29~3.08万元/hm2、0.04~0.53万元/hm2、0.45~4.64万元/hm2;(4)土壤养分贮量、价值均以Ⅰ最高,Ⅴ最低,随着石漠化程度加剧,土壤养分含量、贮量和价值均下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石生穗枝赤齿藓对喀斯特环境变迁的水分及光合生理适应,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提供依据。选择贵州普定石漠化区域交织型石生穗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 julaceum (Schwaegr.) Par.)为材料,测定水分和光合生理等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石生穗枝赤齿藓水势(Ψs)、自由水含量(Va)、组织总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RWC)降低,束缚水(Vs)、水分饱和亏(WSD)和Vs/Va比值增大,复水后各水分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RWC与qN负相关,与Fv/Fm、Yield、ETR、qP、Pn呈正相关关系;叶绿素含量总体呈出先升后降再升高的趋势。轻度干旱胁迫Pn逐渐下降,重度急剧下降,光合作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随干旱胁迫进程蒸腾速率(Tr)的变化未见显著差异。复水后各荧光参数在轻中度胁迫下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重度胁迫较难恢复到对照水平。喀斯特石生穗枝赤齿藓具有适应岩溶干湿交替的水分代谢和光合生理机制,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先锋物种。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succession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 and their microstructure variability, we conducted this work in Shapotou revegetation region at the southeast edge of Tengger Des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SCs generally succeeded as a pathway of “Algae crusts, algae–lichen crusts, lichen crusts, lichen–moss crusts and moss crusts”. Occasionally mosses directly occurred on algae crusts, and BSCs succeeded from algae crusts to moss crusts. Crust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was a common phenomenon, from top to bottom an inorganic layer, algae-dense layer and algae-sparse layer were divided in algae crusts; a thallus layer, rhizoid layer and sub-rhizoid layer in lichen crusts; a “stem-leaf” layer, rhizoid layer and sub-rhizoid layer in moss crusts, respectively. The main crust binding organisms varied from filamental cyanobacteria (dominated by Microcoleus) in algae crusts to lichen rhizoids, free-living cyanobacterial filaments and fungal hyphaes in lichen crusts, and to moss rhizoids and fungal hyphaes in moss crusts. The dominant phototrophic organisms varied from Microcoleus (algae) in algae crusts to Collema (lichens) in lichen crusts, and to Bryum (or Didymodon and Tortula; mosses) in moss crusts. Total phototrophic biomass increased while the free-living algal biomass decreased with the succession of BSCs. In addition, exopolysaccharides and fine particles accumulated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succession of BSCs, all of which lead to a gradual increase in crust thickness and porosity, while decrease in the bulk density.  相似文献   

14.
广西平果县果化生态重建示范区面积600hm^2,为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居民贫困、石漠化严重。2001年以来,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建立了适合峰丛洼地地貌结构特点的复合型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开发20多种乡土树种,人工诱导封山育林310hm^2,开发表层岩溶泉、岩溶天窗和隐伏岩溶管道水资源每年1万多立方米,引进了多种优质高效果树和药材,培植了生态产业,在土地整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措施对岩溶土壤进行了改良,在开发引进多种适宜优质牧草的基础上发展家庭养殖业,提高了生态和农业生产的效果和效率,不但石漠化得到治理,峰丛洼地生态逐步恢复,而且农民纯收入年均增加20%,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石冠腐殖土在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具有维系喀斯特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截留沉降养分和水分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以云南石林为例,选择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和次生林生态系统,实地取集各类小生境的石冠腐殖土样,并进行NH4+-N吸附实验,探究石冠腐殖土对NH4+-N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结果表明:石漠化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和次生林生态系统每平方米岩石投影面积的石冠腐殖土分别为40.45±25.38 g、38.89±9.92 g和397.66±142.71 g;石冠腐殖土对NH4+-N的吸附动力学遵循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2 min内能完成吸附量的65%~75%,吸附平衡时间约为20 min;腐殖土对氨氮的吸附量随加入NH4+-N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等温线符合Boxlucas1模型,依据此模型计算出的石漠化生态系统石冠腐殖土的吸附性能最大,最大吸附量约7.79 g/kg,人工林次之,为5.29 g/kg,次生林的吸附性能最小,吸附量仅为4.73 g/kg,腐殖土对氨氮的截留率为20%~50%。   相似文献   

16.
贵州香纸沟岩溶藓类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藓类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维持了丰富的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2006年11月26日至2007年1月26日, 对贵阳市香纸沟岩溶沉积环境中8种藓类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进行了野外生态调查,采集样品和标本48份。经室内对附生水生原生动物培养、分离和鉴定, 揭示了该区岩溶藓类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具有下述特征: ( 1)水生原生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含24科26属36种。( 2)水生原生动物群落含6个功能营养群。其中,原生动物光合营养群( P群, Photosy nthetic auto tro phs) , 占总数的25% ; 细菌取食者群( B群, Bactivores detritivores) , 占总数的44. 44% ; 腐生营养类群( S群, Saprotrophs) ,占总数的2. 78% ;食藻者类群( A群, Algivores) ,占总数的11. 11% ; 非选择性杂食者群( N 群,Nonselective omnivores) , 占总数的11. 11% ;食肉者群( R群, Raptor s) ,占总数的5. 56%。( 3)根据岩溶水流、基质和藓类植物特征,划分该区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生态群落为4个类型和8个亚类型。   相似文献   

17.
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特性及其今后研究方向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15  
李阳兵  王世杰  王济 《中国岩溶》2006,25(4):285-289
岩溶石漠化退化土地是目前西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岩溶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具有不同于其它生态脆弱区土壤的特征,本文将其归纳为成土速率决定的在人类活动尺度下土壤不可再生性即脆弱性、土壤侵蚀(土层丢失)的独特性、土壤退化过程中空间分布的斑块化及其与岩性的相关性、土壤退化过程中有机碳活性成分下降和来源变化、土壤退化导致岩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中断。因此,在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研究中,要加强对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特性及退化恢复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