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着重阐述HMS系统的振动控制机理及其分析模型。在对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HMS系统考虑其油液压缩性的“可压缩弹性”分析模型(简称“弹性”模型)。试验与分析证明,以该模型描述HMS的系统的工作状态是符合实际的。本文以所建立的“弹性”分析模型,对HMS系统各参数对底层柔性建筑抗震控制体系减震效果影响的规律性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对实际工程抗震控制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设有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的底层柔性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证明了设有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的底层柔性结构控制体系近似存在经典振型,其阻尼阵满足正交性条件,所以,可用振型分解法计算受控结构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3.
七层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支撑框架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层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支撑框架结构体系的模型,缩尺比为1:3,在振动台上进行了模拟地震动试验,结果表明:该体系的抗震性能较好,可使斜杆在预估地震强度的作用下先开裂并继续工作,从而减轻主体结构的地震破坏。并指出,该体系应进一步实现抗裂抗倒双重设防准则与其设计方法,研究发挥支撑的消能减震作用。这种抗震结构体系,已在天津市的轻质节能建筑中采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一座三层的耗能-隔震柔性底层钢管混凝土结构模型和一座三层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型的振动台实验,着重研究了耗能-隔震柔性底层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震效果,并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验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了两种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分布和地震累积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5.
针对固定增益变结构控制器应用于结构振动控制工程中可能引起控制系统过大的抖振,采用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调节控制切换增益的变结构控制方法对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振动控制问题进行研究。根据二次型最优控制方法设计了切换面;基于切换面存在的可达性条件推导出控制律的表达式。以一个三层框架结构模型为例来验证所提变结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地震峰值响应,且达到了削弱控制系统抖振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域和气候的特殊性,严寒地区的建筑结构设计应具有防寒、保暖、防冻且抗震的要求。为此,分析水平地震作用下严寒地区建筑结构振动响应。利用ABAQUS软件构建三维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考虑剪切变形的情况,选择软件中Timoshenko Beam单元,并对钢材和混凝土材料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建立建筑结构空间框架有限元模型。输入三种地震波形,分析严寒地区建筑结构振动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30℃之间时,不同地震波作用的建筑框架梁柱受剪破坏,层间位移变化幅度较大;随着严寒地区环境温度的降低,建筑结构顶端节点振动位移增加、受损程度较高、倒塌风险较大;在严寒地区建筑结构中设置防护围墙,具有节能低碳作用,可以实现建筑结构低碳环保的抗震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跨越自立式高压输电塔-电缆体系的简化抗震计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地震作用下,大跨越自立式高压输电塔-电缆体系是一种复杂的空间塔-缆耦联振动体系,工程中需要一种合理的抗震计算简图。本文是文献工作的继续,对60KV线路的某输电塔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塔-缆耦联振动的力学模型,采用作者编制的TCCV89计算机程序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本文结果可推广到具有n层电缆的输电塔。  相似文献   

8.
超高层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建筑型式,而超高层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是当前重要的关注之一。以某实际工程为例,通过“基于性能”地震分析计算平台OpenSees,建立相应的复杂超高层建筑结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基于现场微振动检测技术的动力特性参数识别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合理可靠性。进而,开展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分析,主要从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结构顶点位移以及损伤破坏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成果可为复杂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一座三层的耗能-隔震柔性底层钢管混凝土结构模型和一座三层普通钢筋混凝上结构模型的振动台实验,着重研究了耗能-隔震柔性底层钢管混凝上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震效果,并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验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了两种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分布和地震累积损伤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耗能-隔震柔性底层能够有效地吸收地震输入的大部分能量,防止和减小了上部结构的地震破坏.文中还讨论了耗能-隔震柔性底层结构中钢管混凝土柱与橡胶隔震器之间的轴力分配以及在水平变形下的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多层隔震结构提出了适合工程技术人员使用的基于单质点体系建立的等价线性化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结合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上部结构简化成单质点体系,基于最大设计位移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是一种实用设计法。文中以地下1层、地上5层的多层框架结构体系为例进行了分析,并与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设计计算方法具有计算简便,计算精度符合工程应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海上风电工程基础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海上风电工程基础与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采用ANSYS程序建立了三种基础型式的风电塔架结构数值模型,先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了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而分别将传统地震动和最不利地震动作为输入地震动,分析了三种基础结构体系的最大地震响应。结果显示:风电结构属典型的长周期结构,基础型式对结构的振动周期影响明显,单立柱桩式结构振动周期最长,八桩承台结构振动周期最短。地震作用下,单立柱桩结构的顶端位移响应也最大;振型反应谱法与传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响应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规范的要求,但最不利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响应偏大,不满足规范对位移的相关规定;组合三桩结构底部基础与结构连接处是应力集中区。海上风电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应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FEMA P58提出的新一代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方法。此法适用于新建筑和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能够评估未来地震下单个建筑的反应结果。评估结果用包括人员伤亡、修复和重建造价以及居住中断时间等的概率分布表达,便于设计人员与业主、投资人或房屋用户等进行沟通。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性能指标,可以比较不同结构体系潜在年平均地震风险或不同抗震加固方法的效果。业主可根据性能指标作各种决策,如结构体系的选择及房屋成本控制等。本法可对某一特定地震动强度或某一震级、震中距地震以及某一时间段内可能发生的全部地震情况下的建筑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采用隔震消能体系的抗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提出一种定量的控制计算理论和方法。这种理论和方法是在结构动力分析、1/4比例的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大批量的结构消能构件的低周疲劳试验的基础上建立的。作者对隔震消能体系的结构地震反应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进行了详细对比。作者并提出一套适用于隔震消能体系的抗震结构地震反应控制设计计算公式,该套计算公式可供工程设计采用。  相似文献   

1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确保全国地震区各类建筑具有合理抗震可靠度的关键性技术文件。本文结合工程抗震设计经验,对多遇地震结构承载力验算、抗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抗震性态设计、乙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竖向地震作用进行探讨。指出: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地震基本烈度,应采用基本烈度地震作用进行结构承载力和变形的抗震验算。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应按设防分类控制建筑震害、分类规定设计地震加速度、抗震构造措施不能降低。乙类建筑抗震承载力应适当增强。竖向地震作用应按设防烈度确定。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震波对建筑结构振动性能的影响,应用非光滑控制算法抑制该振动。首先根据李亚普若夫稳定性理论和齐次系统有限时间稳定理论,论证了所设计控制算法能够实现建筑结构振动的有限时间稳定。在考虑模型带有5%结构参数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对1幢受地震冲击的3层建筑进行数值仿真,对比分析了无控制、LQG控制和非光滑控制条件下的振动情形。为了防止控制器出力过大造成建筑结构的破坏和实际难以实现,仿真中对控制力幅值全部加以限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非光滑控制算法可使系统在有限时间内稳定,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一种柔性地下层和一个滑动摩擦表面相结合的新隔震体系供大家讨论。从分析上看,它比单纯的基础滑动和柔性首层的体系有明显优越性。对这种体系,我们推导了相应的数值计数方法并给出了初步计算实例。其结果表明,这种体系对减轻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是十分有效的。进一步的分析、试验和试建看来定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协办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全国结构减震控制学术研讨会” ,2 0 0 3年 1 1月 6日至 8日在广州市白云宾馆举行 ,3 0多个单位近 1 0 0位代表 (其中包括来自日本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代表 )出席研讨会 ,5个与减震控制有关的企业在会上作了产品展示。建设部抗震办公室、中国建筑学会…  相似文献   

18.
随着建筑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结构高度、跨度的增大,结构在地震和风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振动问题也日益突出,智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成为结构抗震控制技术领域最具前沿性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根据主动控制力学模型,基于最小储能原则,运用遗传算法,得到了主动杆件的最优布置位置和最优增益;进行了三层空间结构主动抗震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压电主动杆的控制效果与输入地震波的关系不大,而与结构自身参数关系密切,对结构进行智能控制之后抗震效果显著,结构各层的位移最大抑制达到14%,加速度的最大抑制达到21%。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典型建筑的地震损失预测方法Ⅰ: 结构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易损性分析是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多层砌体房屋结构、排架结构和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等3种城市典型建筑,首先给出了该类单体建筑的地震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然后对群体建筑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以及群体建筑的易损性分类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城市典型建筑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和评估提供参考,并为宁波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地震损失预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设有液质量控制系统的底层柔性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证明了设有液压 质量控制系统的底层柔性结构控制体系近似存在经典振型,其阻尼阵满足正交性条件,所以,可用振型分解法计算受控结构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