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珠江三角洲空间分布呈现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基础上,采用动态局部调整模型对1992~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在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城市中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广东省的区位选择,除受到城市区位特性因素的影响外,更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即与城市已有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呈正相关,存在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的提出了通过产业集群培育和升级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外商直接投资持续集聚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非洲外商直接投资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统计和整理非洲外商直接投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非洲外商直接投资(FD I)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特点,引入吸收FD I业绩指数,采用变异系数计算模型,探讨了非洲FD I在空间序列上的差异,并对非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前景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非洲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在波动中逐步提高,FD I流入量增幅较大,但其占世界FD I流入总额比重一直很低,且有下降趋势;非洲FD I的区域和国别差异均很大,但分布不断向均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广东省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外部引擎,并对区域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产生显著影响。选取1979—2014年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生产总值(GDP)数据并构建VECM模型,采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格兰杰检验等方法研究FDI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关系。结果表明:长期中,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具有正向的稳定均衡关系;短期中,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比较显著,成为影响广东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外向型因素。  相似文献   

4.
借助Arcgis、GeoDa软件组织和提取空间数据、制图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根据1997-2007年浙江省各县(市)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对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整体上呈南北分异的空间格局,其分布重心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演变;集聚程度很高,但集中指数有逐年减小趋势;2000年前外商直接投资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2000年后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全省外商直接投资分布的空间格局表现出南北差异在扩大、北北差异和南南差异在缩小的趋势,说明长三角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立 《福建地理》2006,21(2):23-27
外商直接投资是福建具有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简要阐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及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根据2004年《福建省统计年鉴》试进行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省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以吸收更多的外资,同时更应重视加强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引导,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相似文献   

6.
美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异动态变化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分异变化必然导致美国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区域分异的动态变化。本文借助定量分析方法对美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异动态变化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美国外商直接投资有向沿海沿边集中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差距在持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分布与美国人口和产值分布之间的匹配呈加强趋势,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导向性进一步明显;外商直接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有很强的互动关系;美国制造业分布区位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具有较强的刚性,其聚集作用一般不会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较大的改变;外商技术导向性投资要付出较高成本;美国矿业分布对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降低,外商资源导向性投资进一步弱化。  相似文献   

7.
外商直接投资是福建具有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简要阐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及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根据2004年<福建省统计年鉴>试进行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省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以吸收更多的外资,同时更应重视加强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引导,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相似文献   

8.
深入了解中亚五国的投资现状和投资潜力,对中国如何在这一地区进行有效投资具有重要意义。采用FDI业绩指数与潜力指数评价方法,运用UNCTAD和世界银行的数据,对2002—2011年中亚五国利用FDI的业绩和潜力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亚五国引资业绩突出,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国利用FDI业绩不平衡;中亚地区引资潜力变化趋于平缓,并略有下降;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利用FDI的综合能力较强,乌兹别克斯坦利用FDI的潜力突出,吉尔吉斯斯坦引资潜力较弱,塔吉克斯坦总体尚处于落后状态。在新形势下,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应明确各国的比较优势,适当调整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49  
本文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带省区和沿长江流域省区的“T”型轴线上,90年代以来呈现由南向北以及沿长江向中西部地带转移的趋势。从传统因素、集聚因素、风险因素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形成及其演变的原因,并得到一系列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余慧  贺清云 《热带地理》2007,27(6):543-547
以我国东、中、西部有典型代表的10省市与湖南省为研究对象,设定有代表性的区位因素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对各省市外商直接投资区位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相关因素的横向分析和对比来探讨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条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区域的全球化水平和外贸依存度、信息化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状况、地理区位和区位惯性基本上决定了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位选择;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成本、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有一定的影响。湖南省在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科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上有一定的优势,劣势则表现在外贸依存度、融资能力、工业化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11.
The spatial inequalit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can intensify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proceeds, foreign investors are changing their behaviors in FDI location, based 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equality, this research employs spatial statistics and analyses to examine the change in the spatial inequality of FDI among regions and among prefectural cities, and uses regression models and spatial regime analyses to investigat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equality from 1990 to 2010.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FDI clusters from the eastern/coastal region to the interior shows the trend of FDI convergence among regions. However, increasing numbers of FDI clusters and hot spots show the increasing divergence among cities within three regions. Agglomeration effects have replaced institutional factors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DI inequality among cities. Additionally, special economic zones, coastal open cities,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and development zones lost their advantages in FDI as more reforms set in. The spatial regime analyses further indicate the significance of market size in FDI in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FDI in capitals and municipalities.  相似文献   

12.
以广东沿海红树林为研究对象,结合谷歌地球引擎(GEE)云计算平台,以1986—2018年32期3 359景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随机森林(RF)方法提取1986—2018年广东省红树林面积,比较全省沿海城市红树林年际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景观斑块角度分析广东省红树林斑块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86—2018年红树林遥感分类总体精度均高于90%,广东省沿岸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其在2014年后变化幅度逐渐减小。2)从各沿海城市来看,红树林共分布在14个市内,其中湛江和阳江是红树林面积分布最大的2个城市;各市红树林面积变化可分为先减后增、波动增加和无明显变化3类。3)1986—2018年广东省红树林斑块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斑块平均面积(MPS)呈上升趋势,红树林破碎化程度减轻。获取年际红树林面积分布信息和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可为红树林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数据和参考,服务于红树林生态恢复和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广东欠发达地区多属于生态敏感或脆弱地区,其发展受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特别明显,同时这些地区又是全省的生态屏障,加强保护,发挥其生态功能不仅有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全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有效推进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缓解山区面临的不断增长的生态压力,建议实行生态移民政策,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控制人口密度,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将部分人口转移到城镇.  相似文献   

14.
从行政及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基础设施、科研实力、社会服务、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市场容量 8大要素 4 8个方面对四川省 2 1个地级区域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阐述该区域投资环境的区域差异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对外开放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开放与河南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相关性。由于河南的对外开放度还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河南经济发展还不具备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河南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在18个地(市)分布格局都是集中于局部地区,集中程度先增大后减小。这种格局对各地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在SPSS 13.0统计软件支持下,对广东省21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并将第一、第二和综合主成分按其得分水平进行了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各主成分所代表的经济活力、农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潜力,在省域范围内的地域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且三者间差异较大.据此提出了有利于广东省城镇空间合理有序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新贤  高向东 《地理科学》2019,39(12):1866-1874
基于2000、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资料,对比分析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城镇化的差异。结果表明: 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的集聚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省际流动人口表现为“聚中有散”,即集聚程度较高,分散化迹象趋于明显;省内跨县流动人口则表现为“散中有聚”,其较为分散地分布省会、地级市等大中城市,在向前1%城市集聚。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受政府和市场力量双重作用的影响,省际流动人口倾向于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工资水平的省会级城市;省内跨县流动人口更看重就业机会,更偏向地级市,财政支出对其流入地选择影响更大。 省际、省内跨县流动人口对2010年全国城镇化水平的贡献分别为4.24%,2.74%,前者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优化,后者则强化着中西部大中城市“一城独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广东城市化及其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朱竑  薛德升 《热带地理》2001,21(1):17-31
在阐述广东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广东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有明显阶段性、地区发展不均衡、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及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等特征,并探讨了广东城市化模式的选择,指出广东城市化应该根据广东发展的实际和各地差异,走一条大、中、小城市融合、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朱媛媛  汪紫薇  罗静  崔家兴 《地理科学》2021,41(11):1947-1958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测度了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河南省2006—2018年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时空耦合协调水平及具体类型特征,并定量探测了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要素。研究表明:① 2006—2018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39稳步上升到0.784,基本实现了“濒临失调→中度协调”的跨越,空间上呈“北部高南部低、中部高东西低”的特征。② 河南省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特征分异明显,长期为粮食安全滞后型市域占比29%,长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市域占比53%。③ 影响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核心要素转向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外部经济变化对其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敏感性逐步降低,科技进步始终是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促进力。研究旨为中部农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给的使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在SPSS 13.0统计软件支持下,对广东省21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并将第一、第二和综合主成分按其得分水平进行了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各主成分所代表的经济活力、农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潜力,在省域范围内的地域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且三者间差异较大.据此提出了有利于广东省城镇空间合理有序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