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松嫩平原沙地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取生  裘善文 《地理科学》1997,17(3):259-264
松嫩平原沙地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潜力巨大。沙地合理开发的关键是采用沙地生态工程技术,沙地农业工程技术和沙地水利工程技术相结合建立高效稳定的沙地人工生态系统对沙地进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现代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的粒度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区沙地变化敏感粒度是>245 μm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尝试性地将其用于地质时期沙地演化研究。结合区域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的沉积相特征,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的时间演化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存在多次活化扩张和固定萎缩事件,除7.5 ka BP前为流动沙地占优势以外,其余阶段多在半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之间频繁转换,即使在全新世适宜期古土壤大规模发育期间仍存在局地短时间的沙地活化事件。  相似文献   

3.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沙地植被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森  赵文智 《中国沙漠》1994,14(1):68-74
沙地植被主要有沙地高山松林、巨柏疏林、砂生槐群系和固沙草群系。砂生槐+多花亚菊群落是本区沙地植被演替的顶极群落,高山松林疏林可能会成为本区人为演替顶极群落,风沙活动是影响本区植被演替的主导因子,半固定沙区仅生长砂生槐灌丛阶段是沙地植被正逆向演替的临界状态。砂生槐和高山松在沙地具有天然更新能力和生长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科尔沁沙地奈曼旗水稻生产潜力与增产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沙地水稻栽培试验资料,计算了科尔沁沙地奈曼旗的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沙地水稻的现实生产力与最大光能利用率为4%时的光温生产潜力较接近,进而分析了沙地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沙地水稻增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5.
松嫩沙地沙漠化的气候因素与沙地发育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宝林 《中国沙漠》1996,16(3):250-257
松嫩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也是我国沙漠化土地的东缘。其独特的气候条件使沙地的形成与发展、风沙地貌形态及风沙活动规律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通过对气候因素及其控制下沙地发育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该沙地形成演化及现代沙漠化的若干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张睎伟  王磊  汪西原 《干旱区地理》2019,42(5):1133-1140
为研究沙地信息提取的方法,采用基于CART决策树的面向对象方法,提取中卫市沙坡头区的沙地信息。首先对研究区进行多尺度分割和光谱差异分割得到对象层,然后选择合适的提取特征和训练样本点,最后输入选择的提取特征和样本点生成CART规则树,并对地物进行分类,提取出沙地信息。结果表明:采用面向对象的CART决策树方法提取沙地信息具有较高自动化程度和精确度,依此构建的CART决策树总体分类精度可达到77%,是最近邻分类结果的1.12倍,支持向量机分类结果的1.57倍,此外,NDBI(归一化裸露指数)、GSI(粒度指数)和SWIR 2(第七波段)均值可以成功的将沙地、戈壁和裸岩石砾地三个易混地物区分开来,是沙地提取过程中三个重要的特征指数。  相似文献   

7.
中国季风边缘区全新世沙地演化和气候变化自东向西具有明显差异性。东部科尔沁沙地、中部毛乌素沙地呈现典型三段式沙地演化过程,西部共和盆地呈现多阶段多反复的沙地演化特征。东部科尔沁沙地、中部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也呈现三段式,西部共和盆地由于地域特征气候变化相对复杂。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对各区产生差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控制的亚洲季风环流和有效湿度变化影响沙地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西部沙地与甸子地土壤动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殷秀琴  张宝田 《中国沙漠》1996,16(2):149-156
吉林省西部沙地和甸子地典型区土壤动物比较研究表明,沙地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数明显多于甸子地,而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数则相反。两个生境的稀有类群有明显差异,反映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指示作用。甸子地的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沙地。  相似文献   

9.
沙地降雨入渗水分动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刘元波  高前兆 《中国沙漠》1995,15(2):143-150
应用土壤水动力学基本原理,结合先进仪器的使用,从动力学角度,以能态观点定量研究沙地水分入渗动态。通过野外现场观测,分析不同深度含水率和吸力随时间变化过程,研究沙地降雨入渗水分传递过程,探讨入渗条件下沙地水分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部沙漠-沙地作为亚洲风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洲重要的粉尘源区。对松嫩沙地和欧亚黄土带最东端黄土沉积的源-汇系统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松嫩平原冰期-间冰期大气环流模式与粉尘传输路径之间的关系,并为区域生态环境和沙尘天气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集了松嫩沙地全范围的47件样品(<63μm)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建立了完整的松嫩沙地地球化学数据库,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频率模型进行物源定量重建,结合物源判别图解探讨松嫩沙地对下风向区域风尘物质的贡献度。结果表明:松嫩沙地处于化学风化初级阶段,沉积物的成熟度较低,由大多数初次循环和少数再循环沉积混合组成。定量重建结果将松嫩沙地划分为西北部、西南-W部、西南-E部3个分区,对哈尔滨黄土的贡献度依次为西南-E部(即松花江水系沉积物)40.5%~66.3%、西南-W部24.9%~48.9%、西北部1.9%~13.2%。物源判别图解表明哈尔滨黄土与现代尘暴粉尘有相似的源区,揭示了松嫩平原冰期-间冰期粉尘传输路径一直以西南方向为主,与冰期以西北风为主导的环流模式存在差异。哈尔滨西北方向粉尘源区(松嫩沙地西北部和呼...  相似文献   

11.
王金华  董玉祥 《中国沙漠》2015,35(3):582-591
以中国华南海岸沙地的典型分布区--福建海岸为研究区,以历史资料和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应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50多年来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6年来,福建海岸沙地总体呈减少趋势,经历了从1958-1988年裸沙地快速减少、耕地快速增加到1988-2000年裸沙地持续快速缩减、养殖用地与建设用地增加再到2000-2013年林地快速减少、建设用地迅猛增加的过程,地类转换主要为裸沙地向林地和耕地、林地向耕地和建设用地的转变。 建国后的治沙造林政策是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的基本影响因子,海岸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扩张等是研究时段中后期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疆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的天然植被对绿洲内部的农田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效益。对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的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的水平输沙通量和风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地表的输沙通量和平均风速从流沙地至半固定、固定沙地大幅度地减少。在0~202.5 cm高度范围,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水平输沙通量相比流沙地分别少了56.91%、90.23%;在0~70 cm高度范围内,输沙通量分别少了85.31%、99.55%;(2)平均风速越大,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相比流沙地的输沙通量减少得愈多,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近地表输沙通量与平均风速分别服从指数、线性和多项式函数关系;(3)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的有效宽度不小于1.74 km,才能保护绿洲免受风沙危害。  相似文献   

13.
以6个时期的TM影像为数据源,监测分析了1989-2014年贵南县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结果表明:25 a来贵南县土地沙漠化呈现整体逆转、局部发展的态势。就整体而言,1989-2014年沙漠化土地减少了32.0 km2,年均减少率0.91%;就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来说,极重度沙漠化土地增加28.2 km2,重度、中度、轻度、潜在沙漠化土地均减少,分别减少7.9、17.7、13.8、20.8 km2。贵南县土地沙漠化演化经历了1989-1999年缓慢逆转、1999-2004年快速逆转、2004-2014年缓慢发展3个阶段;虽然沙漠化整体呈现逆转,但极重度沙漠化土地一直增加,且最近10 a贵南县沙漠化土地增加、沙漠化发展增强,沙漠化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近18 a新疆沙地动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疆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状态与趋势指数模型分析新疆沙地的动态,依据沙地的转化方向及转化源探讨新疆沙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区沙地在1990—2000年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84.40 km2·a-1,草地转换为沙地的面积最大;2000—2008年呈减少趋势, 2000—2005年和2005—2008年减少速率分别为86.98 km2·a-1和118.26 km2·a-1,且主要转换为耕地。沙地面积的增加和减少受气候干湿变化和人类活动控制。同20世纪50—90年代相比,1990—2000年新疆沙地扩张速率降低了近一半,局部荒漠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原因为大规模的土地开垦与气候的暖湿变化。2000—2008年新疆沙地面积不断减少,原因为土地开垦模式发生着变化、生态建设的较快发展以及气候处于相对暖湿的状态。但一些地区沙化问题仍然存在,新疆干旱脆弱的生态环境本质没有根本改变,依然存在着土地沙漠化的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15.
王金华  董玉祥 《热带地理》2014,34(5):719-728
地处全球变化敏感地区的海岸沙地的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日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海岸沙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案例与技术方法,海岸沙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研究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国内外海岸沙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海岸沙地利用变化未来发展的情景模拟、海岸沙地利用演变驱动机理的定量分析、海岸沙地利用的整体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海岸沙地防护林地的合理开发与布局等。  相似文献   

16.
福建是中国南方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较大的省份,是华南沿海沙地的典型分布区。为定期、准确掌握福建沿海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按照国家要求,福建省已先后开展了5次(1994、1999、2004、2009、2014年)沙化监测工作。采用历次监测数据及前期相关历史资料、多期卫星遥感影像等,分析了1949—2014年福建沿海沙地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65年来福建沿海沙地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1949—1989年,沿海沙地总量保持稳定,但不同类型之间转换频繁。1989—2014年,沿海沙地总量减少迅速,大量以森林为主的固定沙地(丘)和沙化耕地向以居民点、工矿建设用地和养殖用地为主的非沙化地转变。海岸侵蚀和岸线后退是导致沿海沙地减少的重要自然原因,1949年以来国家及地方的治沙造林政策和沙荒地开垦耕种是1949—1989年沙化土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沿海沙地的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是近25年间沿海沙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宁夏沙地遥感宏观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宁夏1996年和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两期宁夏沙地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2000年宁夏有沙地面积313 498 hm2,与1996年相比新增加4 894 hm2、减少2 9705 hm2、净减少2 4811 hm2,净减少了7.333%。沙地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996年的6.533%减少到2000年的6.054%,平均每年净减少0.120%。同时,分析了全区沙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沙地增加的主要因素是草地沙漠化和耕地沙化,两者分别占沙地总增加量的78.463%和13.302%;沙地减少的相互主要因素是沙地开垦为耕地和沙地恢复草被变为草地,两者分别占沙地总减少量的50.025%和46.666%。  相似文献   

18.
张继贤 《中国沙漠》1989,9(1):75-84
厚田拙区的风沙化土地以风成沙丘、沙质风蚀坑、波状片状沙地、蔓荆子沙堆及河流沙质沉积阶地交错分布。河流沙质沉积阶地含量大于76.40%, 表层高达87.78%, 为该区土地风沙化提供了丰富的沙物质来源, 属潜在的风沙化土地。在河流沙质沉积阶地上形成的风成沙丘、波状片状沙地为严重的风沙化土地。文中以河流沙质沉积阶地及风成沙丘进行了水分状况及化学性质的对比分析, 以示由潜在的类型发展为严重风沙化的风成沙丘时, 水分条件, 养分、微量元素及矿物全量的分异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