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坝上高原近90年以来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史料和降水量资料,建立了自1900年以来坝上高原旱涝级别(5级)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周期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坝上高原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42年和9年周期,自60年代初以来该区进入干旱少雨阶段,并将持续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此外,还有一些短周期,如4-5年和2-3年等,因而,在今后10年内,干旱和少雨仍将持续,土地沙漠化也将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清代雨雪档案和现代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自然降水入渗试验结果及雨雪分寸与降水量统计关系,重建南京1736~2006年逐季和年降水量。分析显示:(1) 18世纪春、冬季为多雨期,秋季为少雨期;19世纪秋、冬季和全年为多雨期,春季为少雨期;20世纪上半叶,4季和全年均为少雨期;自20世纪末期始夏季和全年进入多雨期。(2) 年降水变化存在2~5 a周期,经历1851~1860年和1893~1894年两次突变。研究结果与区域内其他旱涝等级或降水量序列有较好可比性。绝大多数粮食欠收年对应于降水异常年,生长期为干旱异常的欠收年数量多于为洪涝异常的欠收年。  相似文献   

3.
试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类型的划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以干燥度作为主要指标并参考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及气温较差等,结合地形因素将青藏庙的多年冻土划分为:湿润,亚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5种类型,并对各类型代表性和冻土地区进行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4.
王宇  张成诚 《热带地理》1996,16(4):325-330
本文应用云南26个代表站1956-1990年供35年的5月除水量资料进行EOF分析,研究了云南5月降水量变化的分布特征,并归纳总结了云南1956年以来5月降水颁类型。研究表明,云南5月水前3个特征场时间系与同期热带太平洋海温有明显的遥相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SPEI法的陇东地区近50 a干旱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陇东地区近50 a平均逐月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方法、反距离加权插值(IDW)、功率谱分析、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等方法分析了陇东地区近50 a来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显示:近50 a来陇东地区干旱化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趋势显著。持续干旱事件次数增多,持续干旱累积时间增长,以春夏连旱、伏秋连旱的次数增多为显著特征。发生干旱的周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表现不一致,随着时间尺度的增长,干旱出现的周期也在变长。干旱发生频率不断加快,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干旱事件的频率显著上升。近50 a来干旱频率较高的区域在环县西北部和六盘山以西静宁等地,干旱高频区逐步向中南部和东部转移。通过与其他方法对比分析和历史资料比对,证明SPEI在陇东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在年降水量450-600mm的黄土高原旱作区,耕作土壤持水性好,渗透性强,具有显著的水分吐纳和调节功能,2米土层内可容纳550-600mm的水分,雨季降水是土壤水分补给的主要源泉,土壤蓄水量的高峰期和低谷期落后于降水的高峰期和干旱少雨期,蓄水量低谷期出现在6月中旬,元月上旬前后是蓄水是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7.
海拔4000m-5000m以上的昆仑山高原面上,有风沙土分布。高原风沙土的特点表现在:形成历史久,分布广,类型多,植物恢复缓慢。高原面上气候干旱、植物被稀疏、大风频繁,构成了风沙土形成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8.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是一种适用于非线性、非平稳序列的信号分析方法,将EEMD应用于气候要素时间序列,可提取真实可靠的气候变化信号。根据北京地区历史时期干旱灾害资料,采用EEMD分解方法对明代(1368—1644年)北京地区干旱灾害等级序列进行多时间尺度的分析,获得简洁且平稳性较好的固有模态函数分量,并与所统计的明代北京地区干旱灾害频次多项式拟合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将EEMD应用于干旱灾害等级序列,可以提取干旱灾害中各个尺度的变化,对明代北京地区干旱灾害进行多尺度分析。明代北京地区干旱灾害存在着2.8年、6.3年的年际周期,11.5年、26.6年、53.6年的年代际周期和118.7年、299.5年的世纪周期。北京地区干旱灾害在明代整个时间跨度上呈现着先增加后微减的变化趋势,总体而言明代中期以后旱灾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9.
近45 年青藏高原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文纲  李述训  庞强强 《地理学报》2008,63(11):1151-1159
利用青藏高原60 个气象站1960-2005 年的土壤温度观测资料, 采用Mann-Kendall 法和功率谱方法对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进行趋势突变和周期检验, 并以主成分方法考察 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浅层土壤温度自1970 年以来升高趋势明显, 1969-1970 年为明显的突变点; 40~320 cm 的深层土壤温度存在3.25 年的显著周期变化; 浅 层土壤温度空间特征则主要体现为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变化型。同时以浅层土壤温度梯度 (10~20 cm) 的变化特征讨论了青藏高原地气间能量的交换关系以及浅层土壤温度梯度对高原 多年冻土的响应, 认为高原地气温差和浅层土壤温度梯度之间存在一种涨落机制, 体现的是 高原地气间的耗散结构关系; 而浅层土壤温度梯度分布特征对高原多年冻土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滇西北高原1961-2009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滇西北高原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滇西北高原冬季、夏季和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是一致多雨或少雨型,且均具有经向分布特征,其次为"西北部-东南部"或者"西部-东部"反位相振荡型。冬季、夏季和年平均降水量的两种主要空间分布型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均以年际变化为主,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4年以下的高频振荡时域内,其次是周期为12年的年代际变化。近48年来,滇西北高原冬季和年平均降水量随时间变化总体上均以增加趋势为主,增加趋势不明显,夏季降水量变化则呈减少趋势,其中香格里拉县夏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盆地降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盆地是新疆,也是全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在全世界也是最干旱少雨的地区之一。可是至今为止,人们对这一地区的降水分布和降水特征认识尚不够清楚。本文从讨论盆地降水的分布规律)入手,分析了盆地的干旱少雨特征,以及形成少雨中心的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干旱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黄土高原51站40年气象观测资料及修正palmer干旱指数,主要采用EEOF(扩展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等分解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土壤干旱演变。结果表明:40年来干旱趋于加重;1973年、1989年为Petitt变点,1973年之前旱年相对较少,1989年之后干旱年份明显增多干旱加重;干旱最敏感区(变化大值区)在高原腹地,高原周边地区干旱变幅较小;干旱变化振荡周期以2~4年为主;干旱准2年振荡的空间演变清晰,干旱移动方向和强度变化比较明显,在5个月之内强度、范围加大,大值区数值增大并向周围扩展旱情加重,再经过5个月后干旱大值区的数值下降快于周围,从敏感区向高原四周扩散;干旱变化强度、位相等具有区域差异,主要存在高原西部、晋中盆地、高原东北部、关中平原、渭河上游区等5个次区域。  相似文献   

13.
1901-2012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多时间尺度干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干旱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出发,利用CRU最新数据,计算了考虑降水和气温双因子影响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并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进行对比,分析中国西北地区东部1901-2012年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特征。本文不仅对百年来CRU资料的可靠性进行检验,而且对SPEI在西北地区东部的适应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CRU资料可靠性较好,但由于CRU资料本身的属性,1920年以前资料的可靠性不确定。从干旱事件的发生强度及干旱范围分析,SPEI在西北地区东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SPEISPI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波动变化一致,短时间尺度主要表现年内或季节特征,长时间尺度则侧重表现年际、年代际特征。将研究区分为高原东北区和陕南区进行分析,1901-2012年高原东北区有4个干期,陕南区有5个干期。针对温度变化对西北地区东部干旱的影响及与SPI对比表明,高温对干旱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阿尔金-东昆仑山是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它和西昆仑山一起共同组成高原的北缘山地,这一庞大的山系与喜马拉雅山脉遥相对峙,共扼于青藏高原的南北两侧,增添了“世界屋脊”的雄姿。阿尔金-东昆仑山具有高耸的地势,复杂的地形。由于地处内陆,毗邻极度干旱的塔里木盆地及其中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因而在气候上干旱少雨,整个山地以高寒荒漠自然景观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年际变化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对1961-1999年46个站点最大冻深度的年际变化采用旋转主成份(REOF)分析,发现存在4个变化敏感区,青藏高原东北区,青藏高原东南区,柴达木盆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区,4个变化异常敏感区的最在 土深度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的趋势。其中,进入20世纪90年代,高原东北部,高原东南部和高原南部区土厚度表现出变薄趋势,其代表站的最大冻土深度平均比80年代变浅0.02,0.05,0.14m,反映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呈现出与全球气候增暖的趋势势,柴达木盆地和高原中部则表现为与前2个区域相反的变化趋势,即进入20世纪90年代,冻土深度有所增加,其代表站的最大冻土深度较之80年代加厚0.57米,由于土壤质地和溶质的差异,4个敏感区最大冻土深度在高频段上具有不同的周期;柴达木盆地和高原南部具有2年的周期;在较低频段上,均表现为14年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复杂多样。根据垂直自然带所处的温度、水分条件,以及垂直带谱特征,划分了季风性湿润、亚湿润和大陆性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两大系统,共19种带谱带型。并分析了高原垂直自然带的地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700 hPa热带流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对2006年1~3月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得到2006年云南出现冬春连旱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为西风带强劲,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高度场偏低,中低纬地区高度场偏高,使得冷空气和暖湿气流难以交绥,致使云南缺乏降水条件,长时间持续干旱少雨天气。对红河州的地貌和土壤进行分析,发现海拔高差悬殊,土壤保水性能差,是红河州中北部地区旱情更为严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马梓策  孙鹏  张强  姚蕊 《地理科学》2022,42(1):152-162
选择4种遥感干旱监测模型,与土壤相对湿度(RSM)和自校准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探讨了研究区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作物缺水指数(CWSI)和植被供水指数(VSWI)更适合监测华北地区的土壤水分,在草原区和农区CWSI干旱监测较好,在森林区和荒漠区VSWI干旱监测效果较好;研究区干旱化趋势有所减缓,且2007—2011年为干旱到湿润的转折区间;干旱空间分布呈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的变化趋势,阿拉善高原的干旱最严重,而大兴安岭山脉基本无干旱发生;干旱整体上向好的趋势发展,尤其是鄂尔多斯南部、山西省、燕山山脉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交界处的农区,且易旱区重心有向西移动的趋势,该成果可以为区域农业干旱监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530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分区及北方旱涝演变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朱亚芬 《地理学报》2003,58(Z1):100-107
使用我国东部地区530年来100个站的旱涝等级序列作REOF分解,根据前7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荷载区分布,将中国东部地区分成7个旱涝气候区,即东北区、华北北区、华北南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区及西南区.在分区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地带旱涝演变特征.自1470年以来中国北方的旱涝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16~17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干旱频繁,尤其在东北区、华北南区及西北区普遍出现严重干旱.18~19世纪,华北北区干旱发生较多,东北区以涝为主;而华北南区及西北区旱涝交替发生,但变化幅度相对较缓.华北北区及华北南区分别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突然从涝相气候跃变为旱相气候,这两地区的干旱持续近百年,是我国北方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五百多年中,东北区、华北北区及西北区极端干旱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具有两头多而中间显著减少的特征;而华北南区一直是极端干旱多发区.中国北方各个旱涝气候区的旱涝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年代际振荡特征.4个地区的旱涝变化都存在20~3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除西北区外的三个地区的旱涝变化都存在70~8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东北区及西北区的旱涝变化存在40~5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另外,准1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存在于华北北区和南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春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利用1951~2004年54年88个站3~5月日降水量资料,计算云贵喀斯特地区春旱强度指数,对该区春旱强度指数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云贵喀斯特地区春旱强度指数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结果表明:全区范围内春旱强度指数序列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和突变点,春旱强度指数存在22年左右的周期特征。特重区、严重区13~15年的周期也很显著,并存在2~3年的主周期;中旱区和轻旱区还具有9~11年的周期,存在3~4年的主周期。根据主周期进行预测,特重区、严重区干旱程度将加重;轻旱区、中旱区干旱程度将减轻。同时还分析了春旱的分布特征、形成的环流场和物理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