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湘西头坡脑汞锌矿成矿流体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怡然  丁振举 《世界地质》2018,37(1):124-139
湘西头坡脑汞锌矿床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矿床受北西向构造带控制,赋矿围岩为寒武系中统敖溪组第三段细晶白云岩,矿石矿物主要为辰砂及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石及方解石。头坡脑汞锌矿床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纯液相包裹体,部分气液两相包裹体及少量纯气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84.3℃~183.9℃)、中高盐度(6.16 wt%~22.24 wt% NaCl)及中高密度(0.97~1.10 g/cm~3)等特征。气相成分测定显示包裹体中气相成分主要为CH_4,少量N_2及CO_2,液相成分为H_2O,成矿流体富烃。氢氧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δD(-105×10~(-3)~-46×10~(-3))和δ~(18)O_(H_2O)(-7.1×10~(-3)~11.4×10~(-3)),指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建造水,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根据头坡脑汞锌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流体特征、流体来源及区域成矿特点,认为本区汞成矿事件应当为上扬子台褶带构造运动长期性和持续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龙山铅锌矿区次生氧化富集带内的菱锌矿床,位于马蹄寨复向斜北西翼,主要赋存于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上部和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底部的硅化体与灰岩接触界面附近,呈似层状、透镜状和原生铅锌矿床或硅化体产状基本一致。矿石成分主要为菱锌矿,次为异极矿、水锌矿。物相分析表明,菱锌矿主要以碳酸锌形式存在,次为碱式硅酸锌,属菱锌矿异极矿混合矿相。形成机理是:区内原生硫化物铅锌矿床(化)的下伏围岩属易溶性块状纯灰岩,处在潮湿气候下的长期氧化作用过程中,由于灰岩自身的溶解剂作用,和矿体(硅化体)底部灰岩层间及构造裂隙的控制,于碱性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茂祖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着重研究了赋矿地层、铅-锌矿体赋存及矿化特征,并通过该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温度方面的研究,综合分析后认为,茂祖铅-锌矿床的成因属同生断裂控矿的热水喷流-沉积改造型.  相似文献   

4.
凹子岗锌矿床为近年来在湘西鄂西地区发现的具有代表性铅锌矿床,锌矿体严格受地层层位及岩相古地理条件限制,震旦系上统灯影组二段为主要含矿层位,局限海台地潮下相有利于锌元素的原始富集,滩后斜坡或潮道中的角砾状云岩为工业锌矿体形成的必要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显示本矿床为沉积改造成因。水系沉积物锌异常、闪锌矿淋滤后在地表岩石表面所形成的暗红色锌晕等为该类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大硐喇汞矿田中锌矿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廖震文 《贵州地质》1999,16(4):315-320
本文简要介绍了大硐喇汞矿田中汞矿床、锌矿床特征。着重从矿田地化特征、汞矿体、锌矿体产出位置关系、矿石自然类型、结构构造、围岩蚀变、成矿温度、成矿时代等相似性质角度提出汞、锌矿床成形成于同一成矿体系中,它们就位于不同构造部位是由于Hg、Zn元素地球化学行径差异和沉淀行铂所至;锌矿体多而小的现象成矿期后地壳抬升,沿断裂构造发育线状剥蚀后的残留面貌。提出了在远离断裂的汞矿间歇带内寻找容矿层遭剥剥蚀程度低  相似文献   

6.
这一铅锌矿床氧化带内的菱锌矿晶体形态种类较多,变化也大,是氧化带分带和形成条件的重要指示体。作者对氧化带不同部位的各种形态的菱锌矿晶体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该氧化带内有菱锌矿新的单形z{0552}和新的聚形:c{0001},e{0112},r{1011},z{0552}。此外,我们对菱锌矿的结晶习性和分带性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云南茂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茂祖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着重研究了赋矿地层、铅-锌矿体赋存及矿化特征,并通过该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温度方面的研究,综合分析后认为,茂祖铅-锌矿床的成因属同生断裂控矿的热水喷流-沉积改造型。  相似文献   

8.
质疑了张志斌等(2010)一文关于东升庙-三贵口锌多金属硫铁矿矿床锌矿体和硫矿体的分类及其各类矿体形态、矿石结构构造和稀土配分模式等方面的依据以及一些论证过程,否定了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锌矿体为沉积形成矿源层,后期改造成矿的观点和其得出的下一步找矿方向。锌矿体主要有9号、2号、11号等6个矿体,硫矿体主要有1号、3号、4号等4个矿体。呈层状整合分布于石墨片岩中且和后者具有一致的稀土配分模式的9号和其他矿体一样都是沉积喷流过程的产物,其矿石结构也支持这一点。在东升庙-三贵口地区下一步的找矿方向应该是寻找下部的根部矿体。  相似文献   

9.
成矿带位于北秦岭北部晚元古代-早古生代裂谷带南缘的变质火山岩区,受油房-皇台断裂的次级分支断裂及燕山-印支期的侵入岩体及次火山岩脉的联合控制,成矿地质条件与甘肃白银厂铜-铅-锌矿田相类似,成矿带内地表已发现多条铜-铅-锌矿(化蚀变)体,找矿潜力较大,只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有望找到与白银厂铜-铅-锌矿田相类似的大型一超大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0.
谭华 《广西地质》2012,(7):26-29
文章在简述牛角塘锌矿床的地层、构造特征基础上,重点分析其矿(化)体、矿石质量、围岩蚀变、激电中梯等方面的特征,总结其成矿控制条件,依次对找矿潜力区进行划分,认为牛角塘锌矿床外围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林青 《四川地质学报》2011,31(1):37-39,46
脚根玛锡锌矿床产在燕山晚期绒依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北缘小岩珠的北东侧,矿体赋存于上三叠统图姆沟组变质砂岩夹板岩的北北西向构造破碎带中,已圈定矿体5个,其中①、③号为主矿体,锡矿规模为大型、锌矿规模为中型,矿床成因为构造热液型。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发现的维拉斯托锡锌矿是继20世纪末该矿区铜锌矿之后的重要找矿进展,已控制Sn金属资源量10万t。成矿作用与隐伏花岗岩体有关,该岩体侵入于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矿化类型包括岩体顶部的花岗岩型锡锌矿、岩体外侧的石英脉型锡锌矿以及外围的铜锌矿。针对花岗岩、各类矿体开展了岩石学、矿床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初步查明岩浆演化机制、矿床成因及三类矿化的关系。细粒斑状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139.5±1.2)Ma(MSWD=3.3)。岩石中发育多级斑晶,结晶(沉淀)顺序为钠长石→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石英、黄玉、锡石、闪锌矿。花岗岩富Si O2贫Al2O3、Ti O2、TFe2O3、Ca O等,高Rb、Cs、Nb、Ta及W、Mo、Bi、Cu、Zn、In等元素,低Sr、Ba等,钠长石An0.3,与锡钨多金属矿成矿花岗岩性质相似。岩浆晚期经历了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浆液过渡态流体),自硅酸盐相中分离出富Si、富F和富S的流体相,分别形成花岗岩型矿石中的石英、黄玉、锡石-闪锌矿囊状体(珠滴),伴随熔融包裹体和熔流包裹体,晚期逐渐、连续地向热液阶段过渡。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在岩体顶部形成花岗岩型锡锌矿石,热液阶段在岩体外侧和外围形成石英脉型锡锌矿及铜锌矿、铅锌银矿。这些矿体连同成矿花岗岩共同构成岩浆-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锡林郭勒—赤峰地区,很多脉状铅锌银矿的成矿作用与酸性侵入岩有关,深部可能存在大规模岩浆-热液型锡(钨)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13.
蒙古国图木尔廷敖包大型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国图木尔廷敖包锌矿床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一处夕卡岩型大型富锌矿床, 锌矿体主要产于矽卡岩中。锆石SHRIMP铀-铅测年结果显示, 与锌矿床有关的黑云母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240.9 ± 3.4 Ma, 属于早三叠世。元素地球化学和钕-锶同位素研究表明, 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火山弧环境, 其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年轻的下地壳, 成岩过程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矿石硫和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黑云母花岗岩, 部分来自围岩地层。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前人对黔西北猫猫厂-榨子厂铅-锌矿床的控矿构造、矿体产出特征及深部找矿前景的地质认识。通过对该铅-锌矿区的F2断层的走向延伸及规模、榨子厂的采矿情况、猫猫厂Ⅰ号矿体和Ⅱ号矿体的产状等问题的重新认识和研究与分析,结果认为,矿区NE与NW向断裂构造是两个独立的控矿系统;猫猫厂浅部铅-锌矿体产于F1断层下盘,F1断层应为导矿构造,而非容矿构造;与滇东北矿山厂、麒麟厂铅-锌矿的对比而具有共性,但个性更明显;对猫猫厂—榨子厂矿区的找矿前景不应盲目乐观,但也不应放弃深部探索。  相似文献   

15.
左洪发 《安徽地质》2009,19(3):186-189
安徽省怀宁县小园易(铜)矿位于怀枞坳褶断束的隆起区之“洪镇褶断束”的北段,月山岩体北枝与西枝的内凹转折处。是长江中下游含矿岩体之一,以铁、铜为主,并含有多种金属元素。本文对怀宁县小园圣走(铜)矿的矿床特征、成因以及控制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青藏高原北缘喀喇昆仑铅锌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的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矿石矿物以菱锌矿、白铅矿、水锌矿为主,也是世界第二大非硫化物铅锌矿床。矿体呈似层状产出,埋藏浅,主要为褐色块状矿石,Pb+Zn平均品位近30%。可分为3个成矿阶段。早期铅锌硫化物成矿阶段(方铅矿、闪锌矿、方解石)、中期铅锌非硫化物成矿阶段(菱锌矿、锰氧化物→菱锌矿、白铅矿、石膏)与晚期表生氧化阶段(水锌矿)。硫化物阶段方铅矿的δ34S为-18.9‰~-4.2‰,非硫化物阶段热液石膏的δ34S为-20.6‰~-7.5‰,继承了硫化物阶段矿物的硫同位素特征。Pb同位素组成集中,具有地壳来源特征,二叠系—白垩系可能提供了金属成矿物质。方解石的δ18CPDB为0.6‰~3.1‰,δ18 OSMOW为15.3‰~24.6‰,菱锌矿的δ18 CPDB为-2.7‰~4.5‰,δ18 OSMOW为10.4‰~26.1‰,来源于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白铅矿的δ18 CPDB为-7.7‰~4.3‰,δ18 OSMOW为9.3‰~24.3‰,同位素发生漂移,可能是与大气降水的混入有关。硫化物成矿阶段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3 He/4 He值为0.05~0.39 R/Ra,40 Ar/36 Ar值为296.2~428.9,方铅矿中流体包裹体的3 He/4 He值为0.03 R/Ra,40 Ar/36 Ar值为290.0,成矿流体可能为中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的还原性壳源流体;非硫化物成矿阶段菱锌矿中流体包裹体的3 He/4 He值为0.10~0.43 R/Ra,40 Ar/36 Ar值为290.6~295.3;白铅矿中流体包裹体的3 He/4 He值为0.08R/Ra,40 Ar/36 Ar值为293.5,成矿流体可能为中低温、低盐度、中密度的壳源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流体。综上所述,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床是盆地边缘褶皱逆冲+构造流体+次生交代成矿系统的产物,硫化物成矿阶段为构造热液成因,非硫化物成矿阶段为围岩交代成因,后期发生叠加氧化作用,形成大量水锌矿。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主要地体地壳短缩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美凤  李亚林  黄继钧 《地质通报》2010,29(203):286-296
在对喜马拉雅、拉萨和羌塘3个地体已有的有关地壳短缩研究成果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3个地体进行了平衡剖面恢复:北羌塘侏罗系短缩率为25.18%,南羌塘短缩率为33.57%;对拉萨地体南段(措勤盆地南部坳褶带)上白垩统恢复得出其短缩率为20.68%,北段中部坳褶带到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短缩率为25.3%;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东段的郎杰学地体三叠系短缩率达75%,大于前人研究的特提斯喜马拉雅56%~60%的短缩率。通过对比,对3个地体短缩变形的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各地体内部短缩作用并不是一个连续均匀的过程,陆内变形主要是通过稳定地体边界和大型逆冲构造带来吸收的;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新生代内部变形较小。  相似文献   

18.
湖北凹子岗锌矿床Rb-Sr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亮  段其发  周云 《中国地质》2015,(1):235-247
凹子岗锌矿床位于黄陵背斜东部,是近年来在湘西鄂西地区发现的代表性矿床。锌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赋存于灯影组二段,含矿岩性为一套角砾状泥粉晶云岩,严格受地层层位及岩性控制。文章运用闪锌矿Rb-Sr同位素测年方法,测得凹子岗锌矿床成矿年龄为431~434 Ma,相当于早志留世,代表了矿床的主成矿阶段年龄。闪锌矿具有较高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0.71119~0.71136),反映成矿物质或成矿流体由基底岩石和震旦系碳酸盐岩地层共同提供。凹子岗锌矿床早期成矿作用与早志留世的裂谷盆地伸展运动关系密切,晚期成矿作用与加里东运动关系密切,是伸展环境盆地流体运移的产物。加里期运动与黄陵周缘铅锌矿的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凹子岗锌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喀斯特成因,可分为深埋藏成岩成矿阶段和热液喀斯特化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9.
CSAMT法具有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工作效率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勘查领域。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CSAMT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技术,以及在老矿山勘查深部铜锌矿体中的应用及效果。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主要地体地壳短缩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喜马拉雅、拉萨和羌塘3个地体已有的有关地壳短缩研究成果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3个地体进行了平衡剖面恢复:北羌塘侏罗系短缩率为25.18%.南羌塘短缩率为33.57%;对拉萨地体南段(措勤盆地南部坳褶带)上白垩统恢复得出其短缩率为20.68%北段中部坳褶带到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南缘短缩率为25.3%;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东段的郎杰学地体三叠系短缩率达75%.大于前人研究的特提斯喜马拉雅56%~6O%的短缩率.通过对比,对3个地体短缩变形的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各地体内部短缩作用并不是一个连续均匀的过程,陆内变形主要是通过稳定地体边界和大型逆冲构造带来吸收的;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新生代内部变形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