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长白山天池地区全新世以来火山活动及其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白山火山全新世规模最大的喷发活动发生在公元1199-1200年,即800年前的大爆发,被确定为普林尼或布里尼(Plinian)式喷发。这次大爆发形成体积巨大的、分布广泛的以空中降落堆积物为主的火山喷发碎屑堆积物,在长白山火山周围,远至日本都留下了地质记录。文章辨认并划分了这次大爆发火山碎屑物的成因类型:火山喷发空中降落堆积物(airfalltephra)、火山碎屑流(pyroclasticflow)状堆积物和火山泥流(lahar)堆积物,并且点、面结合,近、远和国内、国外兼顾,分析了这些火山碎屑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而确定这些火山碎屑物分别属于两次普林尼式爆发。第1次(早期)普林尼式爆发称赤峰期,火山喷发模式为:普林尼式喷发柱(赤峰空落浮岩层)-火山碎屑流(长白山火山碎屑流层),随即主要由火山碎屑流诱发火山泥流(二道白河火山泥流层);第2次(晚期)普林尼式爆发称园池期,喷发模式为:普林尼式喷发柱(园池空落浮岩火山灰层)-火山碎屑流(冰场火山碎屑流层)。在层序上将气象站期碱流岩置于800年前大爆发火山碎屑物之下是正确的,其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2.
刘祥  隋维国  向天元 《地质论评》1999,45(7):196-203
东北地区有4个活火山群,它们是长白山火山群 、五大连池火山群、龙岗火山群和镜泊湖火山群。这些活火山群中的活火山有潜在的喷发危险,一旦再次爆发,由火山喷发空中降落堆积物、火山泥流、火山碎屑流、火山碎屑崩塌和熔岩流等造成的灾害和环境污染将是巨大的。当务之急是重塑火山喷发历史和模式,编制火山灾害预测图。东北地区火山灾害类型如此之多,影响范围如此之广,进行专项火山灾害调查研究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火山历史上最大火山爆发火山碎屑物层序与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白山火山历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发生在1199~1200年。这次大爆发分为两次普林尼(Plinian)式喷发:第一次(早期)喷发称赤峰期,第二次(晚期)喷发称园池期。赤峰期喷发模式为:普林尼式喷发柱(赤峰空落浮岩层)—火山碎屑流(长白火山碎屑流层)—火山泥流(二道白河火山泥流层),主要由火山碎屑流诱发火山泥流;园池期火山喷发模式为:普林尼式喷发柱(园池空落浮岩火山灰层)—火山碎屑流(冰场火山碎屑流层)。两次普林尼式喷发空落火山碎屑物总量约120 km3,长白火山碎屑流层总量约8 km3,冰场火山碎屑流层总量约0.5 km3,火山泥流堆积总量约为2 km3。主要论述了这次大爆发的火山喷发碎屑堆积物的层序和分布。  相似文献   

4.
当代火山喷发碎屑堆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祥 《世界地质》1996,15(1):1-6
火山喷发碎屑堆积物主要分为:火山喷发空中降落堆积物、火山碎屑、流状堆积物、火山泥流堆积物和火山基浪堆积物。简述了这些火山碎屑堆积物的成因及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天池火山潜在的火山灾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世界上著名的具有潜在灾害性喷发危险的火山 。该火山于公元1215年发生一次大规模的爆炸式喷发,其爆发指数为7,是世界上较罕见的一次大喷发。以这次大规模喷发为参照系,采用“以古论今”的原则,将未来潜在的火山灾害分为降落灾害、火山碎屑流灾害、火山泥石流灾害3种主要类型,对这3种灾害分别确定了分布范围,并划分了灾害程度带。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火山1000年前大喷发,火山泥流堆积物沿松花江中上游分布。距火山较近的是火山泥流的岩屑流堆积,远离火山变为火山泥流的超高密度流堆积。探讨了火山泥流的成因,并指出长白山火山一旦再次爆发,火山泥流将是主要的火山灾害,沿松花江中上游可能造成巨大破坏,并可能危及鸭绿江、图们江中、上游。  相似文献   

7.
刘祥  隋维国 《地学前缘》1999,6(4):396-396
东北地区是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新生代火山500多座,火山熔岩和火山喷发碎屑堆积物分布面积5万余km2。火山活动最强烈的时期始自渐新世,直至现代,分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三个高潮期。东北也是中国活火山最多、活火山群最集中的地区。它们是:①长白山火山,历史记载长白山火山有5次喷发,分别发生在公元1413,1597,1668,1702,1903年。长白山火山1000年前的一次大爆发,火山灰向东一直到达日本,超过1000km,因此是世界历史时期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这次大爆发的火山泥流沿松花江…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公元946年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Millennium Eruption,ME)形成的火山碎屑堆积物体积高达100~172km3,并可分为大规模的ME-Ⅰ和小规模的ME-Ⅱ两个喷发阶段。通过对围绕长白山天池火山53个典型露头剖面进行火山地质测量(单元构成、垂向堆积序列和堆积特征),结合筛析法粒度分析、偏光显微镜成分分析,刻画了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堆积物特征,探讨了相和亚相划分,并建立了火山碎屑流搬运和堆积模式。根据火山碎屑的堆积特征,将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堆积分为峡谷充填火山碎屑流相(包括块状峡谷充填亚相和层状峡谷充填亚相)和火山碎屑流冲击扇相(包括扇头亚相和扇体亚相)等两相四亚相。峡谷充填火山碎屑流相主要发育在天池火山锥体周缘距离喷发中心8~23km左右范围内(坡度在15°~60°之间)的火山U型谷中;火山碎屑流冲积扇相主要发育在距离喷发中心23~45km左右范围内,地形相对平缓的熔岩台地处(坡度在5°~15°之间),火山碎屑流的搬运不受地形限制,一般形成较大纵横比扇状堆积。块状峡谷充填亚相和扇体亚相以块状混杂堆积为主要特征,而层状峡谷充填亚相和扇头亚相则以多火山碎屑流单元垂向叠加为主要特征。多单元叠加现象是由搬运过程中火山碎屑流单元发生分离增生作用形成。根据火山碎屑流的最大分布范围和厚度,如果再次发生与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类似规模的普林尼式喷发,至少距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中心45km范围内具有巨大的火山碎屑流灾害风险。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堆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变规律,对火山碎屑喷发灾害的预防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火山灾害与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火山分布,平均每年约有50次喷发。火山喷发在给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灾害。火山灾害取决于火山喷发的类型、性质、规模和所处的地点等因素。火山喷发动力作用引起冲击波、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火山喷出的气体、灰烬、碎屑流和熔岩流等也会造成很大灾害。由于火山造成的灾害严重又来得突然,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认真监测以掌握火山活动的脉搏。火山监测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基础地质调查,二是火山活动指标的监视和测量。在中国,具有潜在危险的火山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五大连池、台湾、雷琼、腾冲以及西昆仑阿什库勒等地,其中潜在危险最大的是长白山火山。  相似文献   

10.
老黑山火山碎屑降落堆积物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祥 《沉积学报》1997,15(1):71-76
由中心式喷发形成的老黑山火山碎屑降落堆积物,主要是玄武质火山渣、火山弹、火山饼和少量岩屑。在火山爆发自身能量和北北西风的影响下,形成高耸的火山渣锥和向南南东展布的低缓的火山碎屑席地貌景观。区域上系统测量了火山碎屑席中火山碎屑的厚度、最大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和中值粒径,均呈现规律性变化;剖面层序则反映老黑山火山经过两个大喷发阶段,多次脉动式喷发。经估算,老黑山火山碎屑席中火山碎屑量比火山渣锥中要少得多,老黑山火山碎屑属“建造火山锥”火山碎屑沉积。据投点,老黑山火山喷发属斯通博里型。老黑山、火烧山火山仍有再次爆发的可能。未来火山喷发的潜在危险主要来自火山喷发空落堆积物。老黑山、火烧山火山的南东、东和南,包括五大连池市在内有必要对未来火山爆发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1.
火山灾害区划是防御和减轻火山灾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以中国境内规模最大、喷发危险性最高、潜在火山灾害最强的长白山天池火山为例,回顾我国火山灾害区划研究历史,讨论典型火山喷发活动引起的主要火山灾害类型、成灾机制和灾害效应,总结不同历史阶段各种不同类型火山灾害区划图的优缺点,并结合目前国际上火山灾害区划的研究现状和编图技术,对我国未来编制具有概率含义的火山灾害区划图的思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Yu  Hongmei  Xu  Jiandong  Luan  Peng  Zhao  Bo  Pan  Bo 《Natural Hazards》2013,69(3):1369-1388
Natural Hazards - Tephra fallout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hazard caused by volcanic eruption, and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hazards at Changbaishan volcano, Northeast China.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an...  相似文献   

13.
四海龙湾玛珥湖沉积物中碱流质火山灰的来源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四海龙湾玛珥湖位于东北新生代龙岗火山区内,在玛珥湖沉积物距湖底69-70cm处分离出新鲜的火山灰。根据火山灰产出的层位、原生沉积特征、形貌和碱流质化学成分特征,属于长白山天池火山公元1199-1200年大喷发的产物。这一结果不仅表明天池火山历史时期大喷发的规模比原来估计的还要大,并且为建立千年以来四海龙湾沉积物及古气候演化的时间标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全球主要火山灾害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火山灾害各种致灾因子的物理过程和灾害特点,根据文献中记载的全球火山灾害,在进行火山灾害分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全球火山灾害分布特征.全球主要的火山灾害分布在8个主要区域.有记载的火山灾害在热带占73%,远高于火山喷发分布于热带区的比例.全球两个最强烈的火山灾害分布区都是围绕着位于板块结合部表现为复杂构造结的班达海和加勒比海,而且每一个灾害区都有3条分支.热带区第3个灾害区为中非区,地幔上隆是这里主要的动力学背景.本文还研究了1700年以来火山灾害时间分布特征,以及1993年以来各种火山灾害发生频次.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世界著名的火山之一,是我国规模最大、最具有潜在喷发危险的一座近代活动火山。目前国内外许多火山学者为了研究天池火山最近一次大喷发年代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较为精确的^14C年代资料,但地直未取得有关这次大喷发历史记载的证实。本文通过再次收集和查阅上千万字的文史古籍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考证和分析,首次发现了白头山天池火山于公元1199 ̄1200年间一次特大喷发的历史记载。这对于长  相似文献   

16.
Far-travelled ash layers from explosive volcanic eruptions can provide invaluable marker horizons for dating and correlating regional to global sedimentary archives. Here, we present a new cryptotephra associated with the ~5.9 cal ka bp Towada-Chuseri eruption (To-Cu) in a peat sediment record from northeast China. This tephra exhibits a rhyolitic glass composition tha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widespread tephra layers around the region of Japan and northeast China. Our findings extend the known range of this ash significantly, making it now traceable about 1200 km from its source, Towada volcano, Japan. Notably, this tephra provides an important isochron for synchronising palaeoenvironmental studies during the mid-Holocene period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central Japan, Japan Sea and nor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17.
Pyroclastic surge is a dilute and turbulent flow of volcanic gas and tephra that is commonly generated during explosive volcanic eruptions and can threaten lives along its flow paths. Assessing its travel distance and delineating future volcanic hazards have therefore been major concerns of volcanologists. Historical eruptions show that most pyroclastic surges travel a few tens of kilometres or less from their sources. Aeolian or aquagene processes have therefore been evoked for the emplacement of supposed surge deposits much beyond this distance. Here we show that a Cretaceous tuff bed in Korea was emplaced by an exceptionally powerful pyroclastic surge that flowed as far as the most powerful pyroclastic flows that formed the low-aspect-ratio ignimbrites (LARI). Thi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interpreting ancient volcanic eruptions and delineating volcanic hazards by pyroclastic surges, and casts intriguing questions on the eruption dynamics and physics of long-runout pyroclastic surges and their distinction from LARI-forming pyroclastic fl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