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在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寻华南虎再引入的可能性,2012及2013年,我们在该保护区开展了关于华南虎猎物分布的评估调查。2012年2–4月以及2013年5–6月,我们通过样线调查法在3个功能区共设置了12条固定样线。在样线调查中,我们一共记录到112处有蹄类痕迹。同时,我们于2012年在该保护区还设置了20台红外相机用来进行有蹄类以及捕食动物调查,并于第二年在原有调查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相机的布设面积,相机数量由20台增加到30台。红外相机调查结果显示,两年调查共有2930个照相日,总共拍摄到6641张有效照片,拍摄到的有蹄类动物包括:黄麂(Muntiacus muntjak),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以及野猪(Sus scrofa)。对于照片数据,我们使用SPSS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功能区中有蹄类种群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核心区与实验区中有蹄类动物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功能区的比较中则未见显著性差异。此外,我们通过Arc GIS软件分析以及Salford Predictive Modeler软件建立了不同决策树模型,进一步展示了该自然保护区中哪些区域是有蹄类最适宜的分布区。结果表明,苏门羚更多地分布于核心区,黄麂以及野猪主要分布于实验区,而毛冠鹿则在三个功能区的分布范围较为平均。基于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以及分析,我们对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策略以及管理技术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很少见到关于气候变化影响亚洲北山羊物种栖息地的研究。通过调查气候变化对塔吉克斯坦东部亚洲北山羊(Capra sibirica)分布的影响,并采用生态位建模比较了亚洲北山羊的适宜栖息地的当前与未来分布情况。预计到2070年,现有适宜栖息地的18%(2689 km^2)将变得不适宜亚洲北山羊的生存,损失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域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新的适宜栖息地可能会扩展到当前亚洲北山羊范围之外:到2070年将扩展30%(4595 km^2)的范围,这些区域与亚洲北山羊现有的分布有很强的相关性。东南部的损失与该地区当前大多数的亚洲北山羊栖息地重叠,主要出现在比研究区域海拔低得多的区域(3500–4000 m)。当同时考虑损失和收益时,亚洲北山羊可能会净扩展到新的适宜栖息地。到2070年,亚洲北山羊的平均栖息地增加量约为30%(1379 km^2),表明适宜栖息地已向北部低温栖息地转移。研究结果有助于规划气候变化情景下塔吉克斯坦东部山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潜在影响。应该特别注意东南地区的高地山羊种群,那里的栖息地可能由于气候对山区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变得不适合该物种继续生存。  相似文献   

3.
黑鹳(Ciconia nigra)是世界濒危鸟类之一,在中国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掌握河北涉县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中黑鹳种群数量、分布区域和活动规律,2018年3月~2020年2月,采用样带和样点相结合的方法,沿布设的固定观察样线和在观察样点,对黑鹳进行了观察和记录,研究河北省涉县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内黑鹳的活动情况、个体数量和分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黑鹳具有明显的日活动节律和季节活动规律,5月、8月和10月其个体数量较多,6~7月其个体数量较少,在各观察样点平均只记录了2.88只,尤其以清漳河赤岸段和茨村段的黑鹳个体数量变化最为明显,说明涉县清漳河湿地已经成为黑鹳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在黑鹳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獭是河湖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也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种。开展水獭种群分布、数量和活动节律等方面的监测和研究,对水獭及其生存的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19年6—11月,利用红外触发相机在九寨沟保护区的树正沟对水獭种群进行了监测。4个点相机累计782个工作日,动物有效探测次数为452次,其中水獭有效探测次数为41次,相对多度指数为52.43。水獭拍摄时间间隔为0.06—65 d,平均为12.07 d。九寨沟水獭主要以单只活动为主(占81.5%),2只同时活动的现象有8次(占19.5%),且均在秋季。九寨沟水獭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日活动节律属于双峰型。水獭日活动强度在夏、秋季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獐(Hydripotes inermis)的最新种群数量与分布状况,于2007年3~5月,在江苏省盐城滨海湿地用样线法对獐的春季种群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獐在盐城滨海湿地有2个分布区,一个在射阳县境内,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中心,扩散至射阳芦苇公司及其周边区域;另一个位于大丰县境内,从大丰麋鹿保护区的第一核心区至第三核心区及周边荒地.獐在盐城滨海湿地的总数量在372只左右,其中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分布獐的数量和密度最高,其数量约为327只,密度为1.9只/km2.与20世纪90年代调查数据相比,獐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开封市化肥河污灌区土壤重金属(Cu、Zn、Pb、Cd、N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Cd含量超标严重。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将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为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3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污灌区不同重金属污染样点的土壤动物个体与种群特征。结果表明:(1)污灌区土壤动物优势种群为线虫和等节跳科,总的个体数量和种群数量春季(分别为3158只和74种)均多于秋季(分别为1963只和57种)。(2)3种不同污染级别土壤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春季均少于秋季,春季样点间的种群相似性低于秋季。(3)土壤动物水平分布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较大,污染土壤与对照土壤中土壤动物数量有显著差异;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样点,土壤动物的表聚性较低。(4)土壤动物密度-种群指数(DG)秋季大于春季,春秋两季都随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的增大而降低。(5)土壤动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表现为个体数量较种群数量明显,水平分布较垂直分布明显,春季较秋季明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生态退化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研究,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沙米荒地、白沙蒿、柠条、沙冬青、人工乔木林+樟子松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明显不同,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种群数量差异显著(P<0.05),细菌种群数量最高,其次为放线菌,真菌种群数量最小.通过主成分分析,影响该保护区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种群总数量的主要因子是植被、土壤有机质、pH、土壤速效钾、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土壤放线菌、土层深度、土壤真菌种群数量和土壤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8.
2006/2007夏季对南极长城站地区的企鹅种群数量、分布及其繁殖行为进行了生态学调查与研究,共记录到5种企鹅:白眉企鹅、阿德利企鹅、纹颊企鹅、王企鹅和帝企鹅,前3种企鹅在本地区繁殖,后2种为本区旅鸟。阿德雷岛是本地区最重要的企鹅繁殖地,2006/2007南极夏季阿德雷岛上繁殖的企鹅约为9724只,繁殖期后的企鹅总数约为17220只,繁殖成功率为0.40—1.41只/对。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初步分析了近年来在本地区繁殖的企鹅数量与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乡区灌溉图集》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图集为12开本,含三个图组(一、序图,二、地理条件与水资源图,三、灌区图),计58幅,照片99张(其中彩照18张)各幅图的背面均附有文字说明。图集中还有水利建设基本情况等表格6个。整个图集已通过技术鉴定。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灌溉为主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已成为监测陆栖哺乳动物和地栖鸟类的常用技术手段。为监测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资源,于2019年7月—2020年9月,在保护区内选取30个红外相机位点共布设58台红外相机,累积工作29730个工作日,共获得99850份图像及视频数据,采集独立有效照片5744张;共观测到野生陆生脊椎动物9目19科29种,其中兽类5目10科15种,鸟类4目9科14种。观测到的动物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Panthera uncia),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分别为北山羊(Capra sibirica)、马鹿(Cervus canadensis)、猞猁(Lynx lynx)、赤狐(Vulpes vulpes)、黑鸢(Milvus migrans)以及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森林生境中,兽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马鹿(RAI=60.569),鸟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RAI=0.854);高山草甸及裸岩生境中,兽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马鹿(RAI=18.693),鸟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暗腹雪鸡(RAI=0.316)和黄嘴山鸦(Pyrrhocorax graculus,RAI=0.854)。物种累积曲线结果显示:兽类物种数在200 d之后几乎不再增长,而鸟类物种数在100 d之后增速放缓但一直持续增长,表明时长450 d的红外相机监测力度对保护区中的兽类而言较为充分,对鸟类而言还不够充分。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野生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提供数据参考,为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湿地丹顶鹤的分布动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工程及水产养殖区、水稻田、芦苇茬、盐田扬水滩等人工湿地丹顶鹤(Grusjaponensis)的分布动态调查结果,分析出丹顶鹤的最佳生境,进而提出对该种群与栖息地的管理举措。该项工作主要借助望远镜、照相机监测,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数量,历史数据则引用参考文献。结果表明:各类人工湿地中丹顶鹤的分布数量为528只,已超过越冬总数(967只)的一半,达到54.1%。其中生态工程及水产养殖区为丹顶鹤最佳生境,其次分别为水稻田、芦苇茬和盐田扬水滩。根据分布动态调查结果,对未来丹顶鹤的分布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有第三极之称。那里的自然奥秘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可是在30年前,人们对那里的自然奥秘知之甚少,甚至没有拍摄到一张令人满意的照片。  相似文献   

13.
稀有濒危物种的重引入是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但重引入的风险很高,大多数重引入项目都以失败告终,因此亟需成功经验。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可视为生态保护领域最成功的重引入案例之一,通过重引入和迁地保护,阻止了该物种的灭绝之路。清朝(1644-1912)年间,最后一群麋鹿被圈养在皇家猎苑,随着清朝的灭亡,仅存的麋鹿被劫掠至欧洲各大动物园,其中一群麋鹿被圈养在英国十四世贝福特公爵的乌邦寺庄园。1985至1987年间,乌邦寺分两批将38只麋鹿重引入到中国,饲养在北京麋鹿苑。1986年又引入39只到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年来,麋鹿种群得以重新恢复,超过700只麋鹿被从最初的2个分布地输送到另外82个分布地,截至2021年,全国麋鹿种群数量达到9136只,其中野生种群数量达到2855只。北京麋鹿苑的麋鹿数量为186只,江苏大丰麋鹿数量为5681只。然而,目前麋鹿保护仍面临严峻挑战。种群缺乏遗传多样性,近交退化现象严重,导致较高的流产率,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麋鹿寿命降低。环境因素如污染、生境破碎化等导致野生种群数量进一步降低,形成离散种群。此外,当前麋鹿保护缺乏国家层次的总体规划、协调一致的监测平台,对于圈养种群尚未制定繁殖策略。最后,麋鹿保护也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我们建议形成国家层次的麋鹿保护总体规划,并构建国内外麋鹿种质资源共享数据库,涵盖世界范围内所有的迁地保护种群,以长效保护这一曾经野外灭绝的物种。  相似文献   

14.
郑州黄河湿地大鸨越冬情况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7年到2009年以样线法和样方法研究了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大鸨越冬情况。结果表明,郑州黄河湿地是大鸨稳定的越冬栖息地,且存在数量较多的种群,期间有24次监测记录,监测到的最大种群数量为96只。作为大鸨的越冬栖息地,保护区应努力做好生境保护,加强科研监测,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退化程度不同的4个典型断面胡杨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胡杨种群密度从英苏断面的8.01株/(25 m ×25 m)下降至依干不及麻断面的0.62株/(25 m×25 m),同时伴生种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②胡杨种群整体分布不均匀,幼苗和小树缺乏,中龄和老龄植株所占比例较高。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幼苗和小树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而中龄和老龄植株所占比例明显增加。③胡杨种群整体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聚集度Moristia指数Iδ 从英苏断面的1.67增至依干不及麻断面的4.99,并且幼苗和小树发育阶段的胡杨种群分布格局因植株数量的不断减少,逐渐由聚集分布过渡为随机分布,而中龄和老龄发育阶段的胡杨种群均为聚集分布。④影响胡杨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地下水埋深,浅层土壤含水率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鄱阳湖区农田已成为越冬白鹤的重要觅食地,白鹤在农田的数量动态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选择白鹤集中越冬的五星、康山垦殖场,采用样线法调查了2020—2021年越冬季两处垦殖场农田的白鹤种群动态。结果表明:7只白鹤2020年10月底到达五星垦殖场藕田觅食,11月有1523只,12月有693只,2021年1月有420只,2月1次调查记录到80只,3月白鹤北迁;康山垦殖场稻田白鹤数量在12月初开始增加,12月有1163只,1月有1536只,2月1次调查记录到543只,3月北迁。五星垦殖场农田白鹤数量高峰期在2020年11月,单次记录达2282只,康山垦殖场高峰期在2021年1月,单次记录达2000只。白鹤全球种群数量现存约3500~4000只,两个垦殖场越冬期单次调查记录均超过白鹤全球种群总数量的50%,农田对鄱阳湖白鹤越冬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温州地区海滨沼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滨沼泽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沿海各省均有分布。现以温洲地区为例,对海滨沼泽的概念、类型成因以及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海滨沼泽是沼泽自然综合体的一个类型,是近岸陆地为海水和地表水所浸渍而过渡湿润了的地带,有喜湿性植物的生长(包括藻类植物)和底栖生物种群的活动,在嫌气环境下有潜育化现象的发生,有一定数量有机质的积累(包括底栖生物种群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深圳湾是水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内的重要滨海湿地之一,为数以万计的迁飞水鸟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通过比较深圳湾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2号~4号鱼塘生态恢复前、后的水鸟物种和种群数量,以水鸟为指示物种,分析2号~4号鱼塘生态恢复项目的具体成效。研究结果表明,2号~4号鱼塘进行生态恢复后,水鸟群落的物种和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与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间(恢复前)相比,2018年9月~2019年5月期间(恢复后),水鸟物种数量和种群数量分别增加了28种和13 737只;鸻鹬类是生态恢复区域的主要栖息类群;水鸟群落的Margalef指数逐年增大;2017年9月~2018年5月期间(恢复后),鱼塘生态恢复区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621)、Pielou均匀度指数(0.688)都最大,说明该时间段水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且群落中不同物种种群数量分布相对均衡;鱼塘生态恢复后,春、秋迁徙季水鸟群落的物种和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鸟类群落的多样性现状,分别于2019年9月至12月、2020年9月至12月、2021年3月至7月、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的每月中旬,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在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南侧10 km范围内的区域中,开展了野外鸟类调查,研究了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农田和灌丛中鸟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多样性和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研究区中,分布着18目48科174种鸟类,以雀形目鸟类占优势,古北界物种的数量最多,鸟类群落的种群总数量为82 983只,鸟类群落的优势物种包括豆雁(Anser fabali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灰鹤(Grus grus)、鸿雁(Anser cygnoid)、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麻雀(Passer montanu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罗纹鸭(Mareca falcata)和白骨顶(Fulica atra);在研究区的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农田和灌丛中,分别记录了14目34科69种、16目40科117种、17目...  相似文献   

20.
红外相机在物种多样性监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我们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间,在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雪豹(Panthera uncia)栖息地约400km2的范围内系统性地布置了62台自动红外相机,以期了解该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估测该地区的鸟兽物种总丰富度,评估红外相机在该地区鸟兽调查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关键物种的栖息地利用及种间相互作用进行探究。调查共回收红外相机57台,累积相机工作日10171天,拍摄到野生动物有效独立事件2868次。记录到至少17种哺乳动物,分属5目11科,记录到20种鸟类,分属4目7科,其中豺(Cuon alpinus)为IUCN濒危物种,雪豹和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为易危物种,兔狲(Felis manul)、香鼬(Mustela altaica)、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和秃鹫(Aegypius monachus)为近危物种。使用Chao2和基于出现率的盖度估计(incidence-based coverage estimate,ICE)两个统计量进行物种总丰富度的非参数估计,并做物种稀疏曲线,对取样强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红外相机对兽类和雉类物种的取样较为充分,而对鸟类的取样还不完全。使用占有率模型(occupancy modelling)对欧亚猞猁(Lynx lynx)及其潜在猎物物种的栖息地利用与种间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表明调查范围内,欧亚猞猁对栖息地的利用与海拔因素无关;高原兔(Lepus oiostolus)和高原山鹑(Perdix hodgsoniae)在栖息地利用上倾向于与欧亚猞猁相回避,而鼠兔(Ochotona spp.)对栖息地的利用则与欧亚猞猁相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