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道了对塔里木西部奥依塔克斜长花岗岩的研究结果. 该岩体出露面积约60 km2, 侵入于中元古代片岩、千枚岩和下石炭统火山岩中. 其主要的岩石组合为英云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 含少量的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 岩石中的长石以更(奥)—中长石为主, 部分含极少量的条纹长石. 通过SHRIMP U-Pb测年, 获得锆石U-Pb年龄为(330.7±4.8) Ma.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岩体富Na低K(Na/K = 4~87, 摩尔数比), 属于Na质系列侵入岩. 岩石的稀土总量(ΣREE = 50~220 mg/g)与SiO2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轻重稀土基本没有分异[(La/Yb)N = 0.5~1.5], 有中等的Eu负异常(δEu = 0.3~0.6). 微量元素特征表现出高的Y含量及低的Sr/Y比值(~1.0). Nd同位素组成表明岩石有相对“年轻的”T2DM(470~580 Ma)和正的Nd初始值[εNd(331 Ma) = 6.23~7.65]. 上述特征与产于洋岛或洋脊的斜长花岗岩非常相似. 然而区域地质特征(尤其是它的规模)并不支持它直接来自地幔的玄武岩浆结晶分异形成. 推测其原始岩浆是来自“年轻的”玄武质地壳经过50%左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闪长质~英云闪长质岩浆. 原始岩浆经过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并侵入到中上地壳形成该岩体. 结合前人对区域地质研究的结果, 表明该岩体为石炭纪天山造山带大陆裂谷作用在塔里木板块内部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焦文强  向宏发 《地震地质》1989,11(1):99-100
自1986年引进芬兰LKB公司生产的Quantulus-1220高灵敏度低本底液体闪烁计数器(以下简称液闪仪)以来,笔者已测量14C年代数据413个(截止到1988年4月11日),为地质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尺度  相似文献   

3.
自国家地震局1982年以(82)震发办字第245号文件发出《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地震年鉴)的通知》至今,《中国地震年鉴》已连续出版22卷(包括1949—1981年版补编本),共计1780万字,35110册。这22卷《中国地震年鉴》全面地记载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从建国到21世纪初的发展进程,真实反映了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地震预报等研究领域的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反演问题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的优化与正则化方法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7月21日~25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会议推举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副所长杨长春研  相似文献   

5.
“地质中的稀罕事件(Rare Events In Geology)”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3月3—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瑞士、加拿大、美国、英国、奥地利、苏联、意大利、法国等国的著名地质学、古生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专家、学者汇集一起,交流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稀罕灾变事件  相似文献   

6.
岳尚华 《地球》2012,(10):68-69
为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的资源建设,国土资源部于2010年3月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提出了"将地质资料管理职能向市(地)、县(市)延伸"的理念和目标。这一理念顺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探索与思考,论证了这一理念的必要性,并根据现存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岳尚华 《地球》2012,(10):19-23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重整我国地质资料的工作也提上议事日程。从1952年8月31日原地质部成立地质资料组开始,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自地质资料馆成立60周年以来,我国地质资料工作随着时局变化,在起伏中不断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起步与发展阶段、动荡阶段、恢复发展阶段、馆藏与行政分开管理阶段、全面发展阶段。起步与发展阶段1952年9月6日,地质资料组设  相似文献   

8.
1982年2月,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上海静安区退休工程师协会共同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14)C单板计算机。经一年多的连续使用,工作可靠、性能稳定,计算准确,给濒于淘汰的老液闪仪配上了智能器件,使~(14)C测量技术向自动化方向挪动了一步  相似文献   

9.
引言1 999年 8月 1 7日新疆头屯河上游庙尔沟一带发生滑坡 ,滑坡体长 70 0 m,宽 3 0 0 m多 ,滑向 1 5 0°。滑坡舌推挤到庙尔沟—昌吉公路西北边缘 ,对交通造成威胁。文中我们对滑坡的结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图 1 滑坡区地质示意图( 1)第四系  ( 2 )第三系  ( 3)白垩系  ( 4)侏罗系  ( 5 )三叠系( 6 )二叠系  ( 7)石炭系  ( 8)断层  ( 9)滑坡Fig.1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landslide area1 滑坡区的区域地质条件从大地构造角度看 ,滑坡位于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凹陷。在地貌上滑坡区是头屯河侵蚀区 ,河流切割深度1 0 0 m,发…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发起的"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11月21-23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1.
姜大明 《地球》2014,(5):102-103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4月10日国土资源部第2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105°~120°E,20°~35°N的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区,自有史记载以来,少有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却有不少5~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研究此类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很有必要。对此,经初步分析认为:1)中国东部大多数中强地震发生在早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带附近;2)中国东部大多数5~6级中强地震都与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分布有关;3)具有明显第四纪活动的构造地貌特征的地区,如线性断层地貌或地貌面的线性分布区具备孕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4)有历史记载以来4~5级地震活动带的空区或缺震地区,也存在发育5~6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由统计单元(29°~34.5°N,110~123°E)中强震活动性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中强震的发生呈现出300年大周期的特征,而安徽未来10年处于中强震的300年周期中的弱活动周期内。结合安徽省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安徽省未来中强震活动场所以32°N以南为主,并且重点应关注六安—霍山地区。其次,安徽西北阜阳一带新构造活动特征及历史地震活动特征显示该区存在构造地震空区,未来有发生中强震的地震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4.
1987年6月22—26日,国家地震局在山东蓬莱县召开了重新评定鲁南地震区划工作(简称鲁南项目)三级课题验收会。会前6月16—20日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还组织了9名地震地质专家对1668年郯城一莒县8~(1/2)级地震震中及  相似文献   

15.
由山西省地震局、临汾市政府、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联合筹备的“1 30 3年山西洪洞 8级地震 70 0周年纪念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研讨会” ,于 2 0 0 3年 9月 1 7日~ 1 8日在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召开 ,9月 1 9日~ 2 1日进行了野外地震地质和 1 30 3年地震遗址考察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 ,山西省副省长梁滨 ,临汾市副市长高清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国瑜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坪以及来自全国的近 1 0 0位科学家参加了研讨会。在 1 30 3年洪洞 8级地震纪念会上 ,邓起东、高孟潭和苏宗正等 3位研究员就1 30 3年洪洞地…  相似文献   

16.
中央     
《地球》2013,(10):6-6
正姜大明: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助力"中国经济升级版"9月14日下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七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评选出14名第13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主任姜大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利用好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这一重要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地  相似文献   

17.
《地震地质》1982,4(2):1
1982年1月27日,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向战斗在地质战线的广大会员和全体地质工作者,致以热烈地祝贺。 中国地质学会,是我国广大地学工作者的学术性组织,是我国自然科学界成立的最早学会之一。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地质科学的交流任务。六十年来不断地发展壮大,它的会员由26名发展到四万余名。许多老一辈的地质学家,为了我国地质事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安危,历尽艰辛,兢兢业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 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 发生了MW7.9地震. 这一地震是在青藏高原长期隆升和向东推挤的背景下形成的. 发生地震的区域有以下典型的地质特征: 不是陡峭山前的活动汇聚造山带(包括地形起伏大于4 km的情况), 而是缺少高活动强度的低角度逆冲断层;虽拥有年轻的高地形(距今15 Ma)和加厚的地壳, 但是却只有低的GPS缩短率(小于3 mm/a), 并且缺少同时代的前陆沉积. 在我们看来, 青藏高原东部下面的地壳加厚不是因为上部地壳的大范围缩短, 而是由于位于软弱层(低速层)中的深部地壳的韧性增厚. 横跨龙门山的晚新生代缩短量可能仅有10~20 km, 且伴有主要造成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差异抬升的褶皱和断裂. 5月12日的地震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相对四川盆地的带有缓慢的汇聚和右旋走滑的长期抬升. 5月12日地震邻区内GPS确定的速率表明, 该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大约为2 000~10 000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早期地震地质调查研究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时若 《中国地震》1991,7(1):80-88
本文根据有关的史料及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论述了我国地震地质从无到有的过程。将我国早期(解放前至“文革”前)地震地质进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述评,为我国早期地震地质研究史填补了空白。  相似文献   

20.
1977年10月19日平果5.0级地震造成的山石滚落和地下水变化,是该次地震的重要的地质效应。这些地质效应加重了平果地震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