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模拟和数字地电、地磁类观测资料。四川地区地电6台站的26测项模拟观测,在汶川8.0级地震前仅出现1项中期异常,异常台站比1/6=0.17;异常测项比为1/26=0.04。对"九五"到"十五"期间四川地区数字化改造或数字地电观测资料,没有分析检测出异常项。四川地区6个台的地磁垂直分量整点值的日变形态在震前2天出现波谷分裂的异常现象,由于平时出现此类异常频繁,若用于预测无统计学的显著意义。可见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电和地磁类观测资料结果出现的异常现象比例是极低的。同时对疑似或有争议的异常测项进行分析说明,对汶川8.0级地震前电磁类异常少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玉门Ms5.9地震前的原震区历史地震进行了简要叙述,并用地震活动性各项异常指标作了趋势判定,对地电前兆临震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甘肃12个地电观测台32个测项中检索到了7个地电观测台13个测项电阻率(电磁波)有异常存在,同时地震活动性频度、C值、6值、GL值、η值在玉门5.9级地震前也出现了中、短临异常。利用这些异常现象分析研究了玉门5.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趋势异常和前兆临震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朱航 《四川地震》2000,(3):57-60
1999年 11月 30日在四川省安县、绵竹间 (10 4°2 4′E ,31°2 4′N)发生了Ms5 0地震。笔者根据成都台地电NE道视电阻率观测资料 ,在震前发现了异常现象 ,经过落实后确认了异常 ,并结合地震活动形势作出了其后一段时间在绵竹附近地区可能发生 5级以上地震的判断。事实证明成都台地电资料具有一定的前兆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4.
1.前言笔者通过对大量地电资料的分析,发现深埋电极进行地电观测,能够排除表层干扰,突出地震异常。本文利用深埋电极的地电观测资料,总结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地电异常特征。2.菏泽5.9级地震前的地电异常菏泽5.9级地震前,震中周围300km范围内的地电异常反应是不同的(图1)。现分述  相似文献   

5.
盈江2014年5月24日和30日5.6和6.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震兆、滇西实验场(24°~28°N,98°~102°E)地震短临动态跟踪综合预测方案和地下流体前兆存在中短临异常现象。根据异常分析,做出了准确的地震短临预测。  相似文献   

6.
唐山地震应变-电阻率前兆及虚错动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玉林  卢军 《地震学报》1996,18(1):78-82
研究了唐山地震周围240 km内16个地电台及大同6.1级地震周围50~60 km内2个台地电记录的全过程,排除了干扰,在确定可靠前兆异常的基础上,研究了地电前兆场的分布规律,证明了地电前兆场与震源应力场之间存在物理联系.对比了同震电阻率变化符号分布与震源机制结果,表明同震电阻率变化与地电前兆变化符号相反,分布相似.因而认为唐山地震前后的地电观测表明,唐山地震是一个弹性回跳过程.提出了唐山地电前兆的虚错动模式,即设想地电前兆是由一个与地震时产生的实际错动符号相反的虚错动所产生的应变积累而引起的.结合所求得的10-7~10-5应变范围内放大系数K=(/)/的非线性特性,根据断裂力学理论,选取合理虚错动参数,计算了唐山地电前兆的理论分布.与实际地电前兆对比表明,半定量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从而证明虚错动模式对唐山地电前兆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对大量地电资料的分析,发现深埋电极进行地电观测,能够排除表层干扰,突出地震异常。本文利用深埋电极的地电观测资料,总结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地电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8.
华北北部6级地震前后的地电阻率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河北张北等3次6级地震前后地电异常的变化及特征。结果表明,6级地震的地电前兆能显示出0.5a左右的趋势异常变化,但台项少,强度弱,分布零散,远不及7级强震前的异常显著。发现个别地震前地电正常年变化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完全破坏了原年变规律,出现了可辨认的异常变化。认为用地电方法在目前实现中强地震的准确预报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9.
大同和张北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健  高战武  吴昊 《地震》2004,24(4):106-112
对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和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前, 华北地区以及震中附近出现的长、 中、 短期地震活动异常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二次地震前有较多相似的地震活动异常出现, 并且异常的空间位置也相似。 分析认为,产生这些相似异常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二次地震的孕育都与山西断陷带和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活动有关。 震前短期阶段多次出现小震活动沿断裂带有序分布, 表明强震前孕震构造控震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0.
地电中期前兆异常特征及其对强震中期趋势的判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系统处理地电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7级以上强震的地电阻率趋势异常特征及其与孕震过程的相关联系.地电早期快速下降和其后缓慢发展的稳定形态特征是强震地电趋势异常的一个基本特征.一般早期下降和缓慢发展变化的平均持续时间之比约为1∶4;此外,还研究了唐山7.8级和松潘7.2级地震地电趋势异常发展变化的扩散特征,以及唐山地震地电前兆信息量的时空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这两次地震地电前兆趋势异常的扩展速度分别为90 km/a和100 km/a.地电趋势异常变化特征为强震趋势背景判定和中期预报提供了一些指标.   相似文献   

11.
对大同、代县两台地电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并用地电实用化攻关判别异常指标和经验公式检验,在1990年度报告中试预报:忻州──大同一带将发生6.0级左右地震。结果在1991年忻州、大同老震区相继发生了5.1级地震和5.8级地震。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根据汶川8.0级地震后各地上报的宏观异常现象,开展调查分析。这些宏观异常现象主要包括动物异常、地下水位异常、地象异常。地震序列前期宏观异常现象出现多,后期出现少。2008年5月25日青川6.4级地震前后几天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相对更突出。研究认为,汶川8.0级地震后大量宏观异常现象分布范围很广。其中,地象异常以及地下水位宏观异常现象集中,主要沿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分布。  相似文献   

13.
1975年2月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8月四川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大量动物宏观异常现象的出现为短临预报的发布提供了决定性依据;2008年3月于田7.4级地震、2008年5月汶川8.0级地震、2010年4月玉树7.1级地震等也再次发现了强震前大量的动物宏观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表重力值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四川地区2018年3月—2022年4月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得到重力场等值线变化图,研究2022年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震前约一年半进入重力变化显著时期;(2)芦山6.1级地震对马尔康6.0级地震的发生有促进作用;(3)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前震区重力变化等值线出现类似于四象限区域的分布特征,显示该处应力高度集中;(4)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地震震中区处于零值线附近且零值线在此处转折弧度较大,是构造带易发震的薄弱位置。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5月30日盈江卡场发生6.1级中强地震,地震前在震中地区约200km的较大范围内出现高温泉水井喷(高压喷射泥砂),地下水翻花冒泡、发浑、变色、水量增大,动物习性异常等数十起宏观异常现象(表1),有的异常如:荷花热水塘温泉表现出明显的水位上升、  相似文献   

16.
日本利用电磁波预报地震人们已开始注意震前能观测到电波及电流等异常现象可用于预报地震。以阪神大地震为契机,日本文部省地学审议会修订了地震预报计划,决定在电磁现象研究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从而,气象厅也开始了全新的研究。通过在地表测定地下电流(即地电)检测异...  相似文献   

17.
从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发展历史入手,简要介绍了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特征.叙述了于田 7.4级地震的宏观异常现象,并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认为该次地震的宏观异常现象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短临异常特征,在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般较多地集中分布在离震中相对较近地区或高烈度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大姚6.2、6.1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滑动方向拟合法反演出大姚两次强震的构造应力,定量给出其构造应力变化量。以反演得到的2003年大姚6.2、6.1级地震构造应力为基础,分别计算两次强震后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大姚6.2级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是否触发了6.1级地震。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发生后震源区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S1作用由北东向近水平作用为主转为北东东向水平作用,6.2级地震对6.1级地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余震震中分布、震源机制解、地震记录波形、等震线分布形态、地裂缝及地质构造资料,对大同一阳高震群序列中5.7、6.1、5.6级三次地震的破裂方向进行探讨。认为5.7级地震破裂方向为近东西向,6.1、5.6级地震破裂方向为北北东向,由二组破裂形成共轭剪切破裂,大同一阳高震群序列就发生在共轭剪切破裂面上。 1989年10月18日—19日在山西大同—阳高—带相继发生了5.7、6.1、5.6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笔者参加了地震现场分析预报组的工作,工作中发现5.7、6.1、5.6级地震破裂方向并不一致,有必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从地电瞬时观测值突跳的角度,分析了菏泽5.9级地震前后的地电观测资料,发现其突跳频度和幅度均有明显的异常显示,研究地电阻率的这一变化,对地震的短临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