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张家口台VS型垂直摆倾斜仪从2003年安装运行至2011年,9年未进行调零操作,仪器调零频次远低于其他台站。采用极差分析的方法对垂直摆倾斜仪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认为张家口台VS型垂直摆倾斜仪工作状态较其他台站同类仪器稳定。通过对张家口台VS型垂直摆倾斜仪减少调零频次的技术措施进行分析,认为在形变观测中采取洞室保温防潮、增加信号输出防雷、减小仪器摆体底脚高差、在放底脚垫块处进行整平抛光、仪器摆体安装在洞室中部等措施,可以减少仪器的零点漂移,保持仪器工作状态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行研制的763型三分向光记录长周期地震仪系统已于1980年6月底在牡丹江市通过鉴定。这套仪器是为使我国地震观测台网走向类似于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仪器标准化而设计的。是我国地震台网长期空缺的一种重要观测手段。长周期拾震器分竖直向和水平向两种,竖直向为拉柯斯悬挂结构,采用恒弹性合金绕制成零始长度弹簧,摆的零位可以遥调,仪器被密封在抗压密封罩内,成功地消除了气压的浮力效应;水平向拾震器仍采用伽登-盖特旋转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我国763长周期地震台网建设中有关仪器的安装调试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认为水平摆安装的关键是两组交叉簧片;垂直摆则是零长弹簧的补偿精度和密封;电流计要特别注意吊丝的导流丝的安装。仪器安裝完毕后必须进行一致性对比、零位周期效应、振幅效应、夹摆试验及开路零漂等一系列调试和性能测定。此外,文章就日常观测中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提出故障判断的方法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仪器在较大波动幅度的影响下产生自动调零(电磁阀门开启),与地震信息混在一起,难以直接使用原始数据。合理消除自动调零带来的影响,还原真实情况,成为台站必须解决的问题。采用确定校正值的方法,力图还原为连续记录,结果发现:处理后的资料可以和另外一台没有调零动作的体积应变仪器的原始资料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对六十年代生产的烟熏记录地震仪进行技术改造:保留烟熏记录,保留65摆(或DD—1摆)以ARA积分放大器代替线性放大器,以线性笔头代替积分记录笔,增配电子报警器及交直流自动切换电源,组成新的地震观测仪器系统。技术改造方案在广东地震台网实施、两年来仪器运行正常、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6.
GS-15型重力仪是利用摆杆位移大小来量度重力相对变化的精密仪器,摆杆位移是通过电容换能进行测量。由于该仪器为开环检测系统,而且系统的末级加接0.01Hz的有源滤波器,这样就失去了大于0.01Hz的高频成分,且使潮波产生相位失真,同时还存在着电路非线性带来的测量误差,因而测量精度难以提高。为此笔者对GS-15型重力仪加装了电磁反馈装置,将开环检测改为闭环检测,利用电磁力使重力仪摆杆始终处于零电平的动态平衡状态,以电磁反馈输出大小来度量重力的变化,这样就将开环检测系统改装为平衡电桥闭环检测系统,其时间常数为2秒。 改装后,消除了电路的非线性影响,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记录的固体潮含有丰富的谐波,同时系统还增加了一路稳态零位输出,为地壳形变、地震预报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了波群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卫星所携带的磁通门磁强计会随时间发生零位漂移,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补偿.基于行星际磁场的剪切阿尔芬波动特性,利用Davis-Smith方法可计算磁强计的零位磁场.本文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总磁场幅度BT及压缩波动对Davis-Smith方法所产生零位补偿的误差特征.我们发现,BT越大,零位补偿误差越大;且当压缩波动频率和剪切波动频率不同时,磁场各分量的零位补偿之间的比值与对应背景磁场的比值近似相等;压缩波动的幅度越小,零位补偿的误差趋于更小;此外,压缩波动的频率和初始相位等也会影响零位补偿的误差.这些误差特征可为提高零位补偿的可靠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7年9月长汀地震台安装了VP宽频带倾斜仪,从这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该仪器自动化程度、观测精度较高,能够为地震分析预报提供比较可靠的观测数据,但其稳定性较差,如:VP宽频带倾斜仪输出零漂较严重,常常需要调零,虽增加了自动调零装置,可通过网络实现远程调零功能,避免因人员进洞对仪器产生干扰,但调零模块经常出现故障,不是电机过载,就是芯片烧坏。本文通过对VP宽频带倾斜仪在日常观测中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寻找解决仪器故障的方法,并对VP宽频带倾斜仪日常维修进行总结,以备在今后的观测过程中快速判断仪器故障原因,及时完成仪器维修,确保资料连续可靠。  相似文献   

9.
石英摆倾斜仪是监测地球固体潮汐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银川基准台小口子观测站的SQ-70D石英水平摆倾斜仪数字观测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排除干扰因素,客观的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发现特征,以便在日常分析处理中排除各类干扰因素,如自然环境干扰、人为干扰和调零标定干扰等,争取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误导,为台站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10.
为弥补对SQ-70D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状态监控的不足,结合实际工作中仪器故障特点,采用C#语言开发水平摆状态监控软件,采用MSChart控件,可查看仪器记录的数据曲线;利用数据异常识别算法,可对水平摆靠摆进行报警;通过Telnet功能,实现对仪器网络异常的自动维护;利用免费短信提醒,仪器出现异常时通知工作人员。软件在丰宁地震台的应用,提高对水平摆异常处理速度,加强对水平摆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11.
1 研究背景 水管倾斜仪是我国重要的地球物理观测仪器之一,是一种自动测量地壳倾斜变化,进而获取固体潮信息的高精密仪器.为保证观测数据的长期有效性,需对该仪器进行调零操作.传统调零由手工调节垂直微调装置旋钮完成(聂磊等,1984),操作步骤如下:水管倾斜仪测量数据超出量程,观测人员进入硐室,打开其钵体上端的罩子,调整垂直微调装置旋钮,带动调节线性差动变压器位置,从而达到仪器调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江苏常熟台VS与VP两个型号的垂直摆倾斜仪记录的2015~2016年地震事件波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记录远震时,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明显优于VS型垂直摆倾斜仪;在记录近震时,VS型垂直摆倾斜仪会产生同震阶跃,变化幅度大于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的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13.
对鹤岗地震台水管倾斜仪和垂直摆倾斜仪记录到的同震响应资料进行分析,认为:水管仪和垂直摆对不同震中距的地震记录存在较大差异;水管仪稳定性较好,而垂直摆实际灵敏度更高;两种仪器记录的同震响应与震级、震中距及震源深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在地震前兆仪器金属水平摆JB仪和石英摆SQ仪中使用的配套电源由于记录图纸型号的变更而满足不了仪器的正常记录,原来配备的配套电源对于记录使用的灯泡在断丝情况下也没有报警信号,影响了仪器数据的记录质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金属水平摆JB仪和石英摆SQ仪使用的配套电源进行重新研制。文章介绍了新配套电源的基本构成,硬件组成...  相似文献   

15.
一种自动测量和记录的高精度仪器 CZB-1型竖直摆钻孔倾斜仪由河南省地震局马鸿均等人研制成功。这种仪器由井下探头、地面控制箱、模拟记录仪和计算机4部分组成。探头内装有摆长为10厘米的小型竖直摆倾斜传感器、高灵敏度的电容测微器以及遥控调整结构。探头将地壳的微小倾斜变化转变为电信号,经电缆送到地面控制箱,把信号分为两路,一路送模拟记录仪,记录连续变化,另一路送到由接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在四川省西昌数字测震台网"十五"项目中安装BBVS-60和CMG-3ESPC三分向宽频带地震计记录时遇到的零漂问题。通过实例证明了在一体化的地表观测房中,通过修建微型地下室构筑坑式摆墩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宽频带地震计记录时遇到的零漂问题,确保宽频带地震计正常记录工作。优点有:(1)满足了宽频带地震计对观测环境条件的要求;(2)大幅度降低了工程造价;(3)便于地震计维护;(4)有效地降低了地表噪声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8—2021年巴里坤地震台水平摆观测资料,选取典型受干扰曲线,分析其变化趋势,总结仪器运行中存在的各类干扰因素。研究发现,干扰主要包括自然干扰(降雨、气压、雷击)、人为干扰(进洞巡检、调零标定、仪器维修)、仪器自身故障(数采故障、光源灯故障)等。  相似文献   

18.
宁波地区历史记录以来最强冷空气过境,引起VS垂直摆记录不规则抖动,本文选取气压变化数据和扰动时段垂直摆观测数据,对VS垂直摆记录资料进行矢量、差分和精度分析,分析发现:气压变化和垂直摆产生扰动时段一致,差分值最大变化是正常变化的2.7—2.9倍,且相位滞后明显。此研究冷空气对VS垂直摆的影响特征和机制提供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运用频谱分析、互相关分析及观测精度等方法,对朝阳地震台石英水平摆倾斜仪与VP宽频带倾斜仪2014年1月至8月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VP记录的频率成份较石英水平摆多且复杂,其记录的信息要多于后者,VP垂直摆观测精度总体上优于模拟观测,可以替代石英水平摆。  相似文献   

20.
袁顺  王宝柱  冯磊  李晓东 《内陆地震》2013,27(2):175-180
对新疆测震台站地震计频发的零位漂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阐述了针对该地震计故障而研制的地震计自动监控设备的研究思路,对该地震计自动监控设备的工作方式与原理进行说明,提交测试结果。对自动化、智能台站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