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前,在勘探队的机械修理工作中,使用电焊加工的方法,日益广泛.尤其是电焊堆补另件翻新的工作经验,在勘探队大力推行以后,使得电焊工作更加繁忙.原有电焊设备的勘探队感到满足不了要求,而缺少电焊设备的勘探队则更感需要.最近,一○五勘探队李树棠同志在技术革新中,提出了利用盐水电阻的方法进行电焊,获得了成功.克服了设备缺乏的困难.同时,该队亦利用土法制造了电焊条,试验结果,尚属可行,解决了焊条供应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测量器     
为了保证巷道开拓的方向、位置、规格达到要求,我们制成了土测量器,解决了无经纬仪或用经纬仪受磁反映限制的影响,满足了施工的需要。该仪器的整体如图所示,上部有一薄铁板制成的准具(瞄准具),与固定在活动圆盘3上的弧形刻度盘2连接,活动圆盘与固定刻度圆盘4以螺钉为轴连  相似文献   

3.
土水准仪     
《水文》1959,(7)
用途及特点。可以代替水准器檢查水尺零点高度,及短距离水平測量,构造簡单,任何地区都容易自造。原理結构:利用水桶內水平面,代替水准气泡,来测水平。其結构用木貭作一个圓底(1),再在圓底(1)上作一个与此底盘垂直的支架(2),支架上装一  相似文献   

4.
土测深仪     
山西省册田水庫水文站1963年試制成功一个土測深仪。仪器的結构如图所示,土测深仪由直徑为2.5分米的上下两个鉄盘組成。两盘用三根长度相等的絕緣綫相联,以保持两盘相互平行而且距离均在0.2米左右。每盘各钻小孔10余个,以减小测深仪的入水阻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静压桩贯入过程中桩土界面土压力的变化特性,开展了室内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桩沉桩模型试验。采用双壁模型管桩分离内外摩阻力,在桩身安装微型土压力传感器,监测桩-土界面土压力,分析了沉桩过程中压桩力与桩端阻力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静压桩沉桩过程中桩土界面土压力的分布特征,明确了桩土界面土压力在沉桩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退化效应,揭示了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桩沉桩过程桩土界面土压力的变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压桩力随贯入深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长,在贯入后期闭口桩的压桩力明显大于开口桩的压桩力;桩端阻力基本呈现出线性增长,在沉桩过程中桩端阻力占压桩力的比例较大,占比为62.3%;在静压桩贯入初期,桩土界面土压力的增长速度较低,随着静压桩的逐渐贯入,桩土界面土压力呈现出线性增长且增长速率较快;在同一深度处,随着静压桩的逐渐贯入桩土界面土压力出现明显的土压力退化现象,在深度20、30、40、50、60、70 cm处,土压力依次平均退化14.6%、13.8%、13.2%、9.2%、7.2%、6.1%。  相似文献   

6.
非饱和土库仑主动土压力统一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非饱和土双应力状态变量抗剪强度统一解,合理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建立了非饱和土库仑主动土压力统一解,并对其进行可比性分析,将其计算结果与非饱和土朗肯主动土压力统一解进行对比,得出各因素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中间主应力和基质吸力对库仑主动土压力的影响显著,随统一强度理论参数和基质吸力的增加,库仑主动土压力不断减小直至为0,证明了考虑中间主应力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自承载能力和强度潜能,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库仑主动土压力随墙背倾角与填土倾角的增大而增大,随有效内摩擦角和基质吸力角的增大而减小,外摩擦角的影响不显著。非饱和土库仑主动土压力统一解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朗肯主动土压力统一解为其特例,其结果对边坡、基坑等工程的土压力确定和支挡结构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湿陷性和渗透性是黄土类土最主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在黄土类土地基上进行建筑时,影响建筑物稳定的主要条件之一就是湿陷性。在黄土类土分布地区修建水利工程时,首先遇到的也常常是湿陷問題和渗透問题。加以黄土类土的湿陷性与渗透性具有与其他土类不同的特点,因此湿陷性、渗透性  相似文献   

8.
桩—土非线性土阻力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基桩动测时桩周土阻力随桩身位移变化的基础上,对高应变情况下桩侧土阻力和桩端土阻力提出了相应的模型,并利用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砾质土做为土石坝防渗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多项工程砾质土防渗材料的大量这人外试验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当击后砾石含量及〈0.074mm细粒含量控制在某一界限范围内,砾质土的渗透系数就能满足防渗要求,其击后干密度大于与土料母岩性质、风化程度关系密切;并提出了砾质土最大干密度经验公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各地都在开展水化学分析工作,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蒸溜水是較多的。为了解决蒸溜水的制取,我  相似文献   

11.
冻土融沉系数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融沉系数是估算冻土融化后沉降量的重要参数指标。融沉系数与冻土中的含冰量和干容重有关,含冰量大则冻土融化后的沉降量大,因此融沉系数大,在饱和状态,干容重较大的冻土,融沉系数较小,基于冻土融沉试验结果分析,建议引入界限孔隙率以此界定过大的冰含量完全用于沉降。将融沉分为3个状态来分析:非饱和、饱和以及过饱和(超过界限孔隙率状态),给出的3个状态下的融沉系数计算方法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具有较好的预报结果,从而使得融沉系数更容易评价。  相似文献   

12.
考虑含水率影响的非饱和原状黄土冻融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铁行  罗少锋  刘小军 《岩土力学》2010,31(8):2378-2382
提出了用于非饱和原状黄土增湿的蒸汽增湿方法,给出了蒸汽增湿试验步骤,通过对比试验分析确定了适宜的试验参数,从增湿后水分分布是否均匀、土体密度是否改变等方面论证了蒸汽增湿方法的有效性。对含水率的测试结果表明,微波炉法测试结果能满足精度要求,酒精燃烧法在测试较高含水率时误差较大。进一步应用蒸汽增湿法得到的不同含水率原状土样测定了非饱和黄土冻融后的强度指标,揭示出当非饱和原状黄土含水率过低时,冻融作用对黄土的粘聚力值基本没有影响,当含水率较高时,经历冻融循环后黄土粘聚力值较冻融前降低,冻结温度越低以及冻融循环次数越多,降低值越大。经历冻融循环后黄土内摩擦角值较冻融前增加,冻结温度越低,增加值越大。在含水率较低时冻融循环次数几乎不引起内摩擦角值发生变化,在含水率较高时冻融循环次数越多,引起内摩擦角增加值越大。  相似文献   

13.
王铁行  杨涛  鲁洁 《岩土力学》2016,37(Z1):72-78
黄土作为特殊土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季节性冻土地区,以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的西安Q3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GDS三轴渗透仪测量不同干密度原状黄土竖直向及水平向渗透系数。结果表明,原状黄土水平向渗透系数大于竖直向渗透系数,水平向渗透系数和竖直向渗透系数均随干密度增大而减小;原状黄土渗透各向异性随干密度增大而增强。在封闭系统下用冻融循环箱对干密度相同而初始含水率不同的原状黄土进行冻融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后试样水平向及竖直向渗透系数均随冻融时试样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冻融后黄土渗透各向异性随冻融时试样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弱。随着冻融次数增加,黄土水平向及竖直向渗透系数先增大然后趋于稳定;黄土渗透各向异性随冻融次数增加而显著改变,表现在黄土的水平向渗透系数与竖直向渗透系数比值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最后通过观测黄土的微观结构分析了其对黄土渗透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饱和粉质黏土反复冻融电阻率及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伟  汪稔 《岩土力学》2010,31(3):769-774
针对青藏铁路北麓河粉质粘土,利用冻融循环全过程电阻率试验设备获取封闭系统下冻融过程电阻率、土体温度场、冻胀融沉变形量全过程曲线,探讨了饱和粉质黏土正冻正融过程电阻率及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过程中电阻率与冻融变形的变化是实时的、完全同步的,利用电阻率特性研究冻融过程土体结构变化是可行的;每次冻融冻土电阻率随着冻融次数增加呈指数关系减小,融土电阻率随冻融次数增加呈指数关系增加;每次冻胀量与融沉量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平均干密度随冻融次数增加而增加,并且经过5次冻融循环后冻胀融沉量和干密度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非饱和黏土的冻胀融沉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礼舟  许强  黄润秋 《岩土力学》2011,32(4):1025-1028
通过非饱和黏土的冻胀融沉试验,分析了非饱和黏土在不同含水率(饱和度)和密度情况下冻胀融沉变化特征,探讨了非饱和状态下不同含水率对热传导的影响规律,重点研究了冻胀过程中冻结锋面的移动规律。在一定冻结条件下,冻结锋面移动速度与干密度和含水率有关,尤其是含水率对冻结锋面移动速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含水率越大,冻结锋面移动越快。根据该非饱和冻土的试验与分析,旨在为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非饱和冻土的强度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冻土的强度是由土颗粒与冰的结合强度所决定,冰含量(或初始含水量)和干容重是非饱和冻土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干容重越大,土骨架能够承受荷载的有效面积越大,冻土的强度也越大.同样干容重下的非饱和冻土,冰含量越多,冰与土颗粒的结合面积越大,承受的荷载能力增强,冻土的强度越大.为此,提出冰饱和度的概念,建立了非饱和冻土强度与饱和冻土强度关系,它涵盖了干容重和冰含量的影响作用,揭示了非饱和冻土强度的机理.通过试验验证,该关系式与试验结果具良好吻合.  相似文献   

17.
饱水砂土反复冻融时成冰条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王家澄  程国栋 《冰川冻土》1992,14(2):101-106
  相似文献   

18.
冻融循环作用和初始含水率是影响粗颗粒填料水分迁移特征和冻胀融沉变形的两个主要因素。为明确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同初始含水率粗颗粒填料的水分迁移特征及细观机制,采用荧光素为追踪剂,以CT细观机理观测为研究手段,开展了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粗颗粒填料的一系列冻融循环试验,探究了温度场和冻深变化、水分迁移图像、补水量变化、最终含水率分布及CT值变化规律等。试验结果表明,冻深基本随冻融循环的次数增加不断加深,初始含水率越大,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冻深的变化越稳定。外界补水量和液态水迁移高度与初始含水率呈负相关。CT扫描结果分析表明,经历多次冻融循环后,试样中的水分迁移导致土体孔隙结构及颗粒构造发生变化,试样的密度普遍增加,孔隙率以减小为主,进而导致土体发生相应变形。  相似文献   

19.
Microstructure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a compacted lime-treated soi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nder a given compaction energy and procedure, it is known that maximum dry density of a soil is lowered due to lime addition. This modification of maximum dry density could alter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soil.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lime-stabilization on a silt soil microstructure and then on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 investigation at the microscopic level with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 showed that lime treatment induced the formation of a new small class, with a diameter lower than 3 × 103 Å in the compacted soil. This clas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ce in dry density between the treated and the untreated sample after compaction. It is shown that this small pores class was not altered by the compaction water content, the compaction procedure or the dry density. As in untreated soils, only the larger pores were modified by the compaction water content and the compaction procedure in the lime treated samples.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ppeared to be only related to the largest pores volume of the tested silt, regardless of lime treatment. Therefore,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even if addition of lime resulted in a dramatic change of the maximum dry density of the tested silty soil, its effect on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s limited.  相似文献   

20.
非饱和(冻)土导热系数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喜忠  李宁  赵秀云  李婧 《岩土力学》2010,31(9):2689-2694
岩土材料的导热系数是岩土工程温度场分析及建筑热工计算中的重要参数。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基于归一化导热系数概念和以土的干燥和饱和状态导热系数为基准的非饱和土导热系数的通用预估模型。通过对文献中328组实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将同类土在不同密实度条件下的各种导热系数-含水率曲线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可以得到惟一的归一化导热系数kr与饱和度Sr(归一化含水率)关系,1/kr与1/Sr呈相关性较好的线性关系,而每支1/kr-1/Sr直线均通过坐标(1,1)点的斜率由土质类型决定。据此提出了一个集成土质类型、密实度(孔隙率)和含水率(饱和度)等因素综合影响的融土和冻土导热系数通用预估模型,并给出了导热系数预估模型中土质参数的取值范围,以及融土和冻土处于完全干燥状态和饱和状态的确定方法。对预估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非饱和土导热系数预估模型具有较好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