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垃圾灾害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灾害是21世纪的最大公害之一。该文运用大量的国内外事实资料,论述垃圾灾害发生的特点,形成机理及现状灾情,提出了垃圾灾害综合整治的资源化,无害化,最小量化和管理科学化对策,旨在卢作为垃为害最大制造者人的类的清洁生产意识和全过程控制意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建立全球性持续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与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发展对洪水灾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大发展,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城市化大发展的10年,城市数量、规模都发生巨变。而城市化的大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对洪水灾害的发生和破坏程度有着很大的关联。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使城市周围的生态、河湖环境恶化,同时城市化的本身发展改变了城市地表结构和产生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对洪水灾害的破坏程度加大。合理有效的加强城市供给水设施和城市防洪设施是城市化发展中有待加强的。城市生态建设和垃圾的合理堆放和处置是减少洪水灾害破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电子垃圾,亦称电子废物,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其范围包括所有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尤以废旧电脑危害最大。我国目前已进人电器、电子产品报废的高峰期,迅速发展的电子垃圾严重污染环境,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存,对国计民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电子垃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已与人口、资源、环境一起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四大问题,自然灾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然灾害。预防灾害胜于应对灾害,成为大家目前公认的事实。灾害意识教育是全人类的重任,国际中小学正规课程中灾害意识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灾害意识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我国在近年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却仍较为淡薄,防灾减灾教育与培训没有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占据应有的位置。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灾害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呼唤全民的灾害教育,并且清醒地认识到灾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基于灾害损失历史统计数据,借助于内外集模型(IOSM)进行自然灾害风险分析。首先确定观测区间并检验观测样本的分布形式,基于此确定其可能性-概率分布矩阵PPD,然后计算灾害损失的风险期望值,并基于ArcGIS制作不同灾害情境下各灾害损失指标的风险分布图。针对苏州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选取受灾人口、倒塌房屋、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作为灾害损失指标进行灾害风险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灾害类型下各灾害损失指标的风险水平和复现期不同,其中台风导致200万人口、12 500hm2农作物受灾和42.5万间房屋倒塌的复现期均为7.2~7.5a。2)不同类型灾害的损失特征和程度不同,台风对人口、农作物和房屋的影响最大;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说明洪涝灾害后果最严重;风雹对各项指标的影响都比较小,与其影响区域小、持续时间短等局部灾害特征有关。3)各类型灾害损失风险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对台风导致的灾害损失风险分析表明,吴中区、吴江市、常熟市和张家港市的灾害风险最大;常熟市和吴中区台风导致受灾人口和农作物减产的风险最大,市区周围台风导致受灾人口风险最小;常熟市台风导致房屋倒塌的风险最大。4)灾害发生概率及其可能性共同决定灾害损失风险。研究成果对民政部门制订、调整、规划救灾对策以及民生保险预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的多准则决策模型、最大熵模型、信息量模型三种常见模型为研究对象,选取河西走廊和张掖市为地理区划(大中)、市域(小)空间尺度研究区,构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完成基于三种模型的两种空间尺度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制图,基于甘肃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数据从模型验证、空间自相关、精度对比和尺度效应等角度对比分析三个模型应用于不同空间尺度的适应性,并给出优选模型。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是河西走廊(地理区划)空间尺度上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的优选模型;多准则决策模型不适用于张掖市(市域)空间尺度评价,且三个模型运行结果均没有河西走廊(地理区划)空间尺度上表现良好;三个模型的尺度效应明显,在地理区划空间尺度上应用较良好,缩小至市域空间尺度上模拟结果误差增大;不同空间尺度上,最大熵模型均优于多准则决策模型和信息量模型,适用于地理区划(大中)、市域(小)空间尺度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7.
1999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国际减灾战略,2002年,减灾被确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可见灾害教育始于学校,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学校尤其中学开展灾害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防灾避灾的知识能力,并不同程度地改变学生的观念和行为。目前,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灾害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灾害意识和灾害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显得薄弱,与我国自然灾害多样并多发的实际国情不太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李树民  成韬  汪涛 《地理教学》2021,(5):7-10,41
灾害地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受、理解以及人类与其理性相处和和谐共生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为了便于灾害地理教育操作和实施,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灾害地理教育课程校本建构,实现灾害知识接受学习和实践体验的无缝衔接,努力回答新时代灾害地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根据福建省气象台和宁德市气象台提供的超强台风"桑美"的风情、雨情、水情、潮情和灾情资料,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对"桑美"的致灾机制和灾情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桑美"的致灾因子强度超强,最大风力超过"卡特里娜"飓风,主要通过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及其引发的灾害链致灾;灾情特重,主要以人员伤亡和船只沉毁、房屋损毁为主.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与台风致灾因子强且"三碰头"有关外,还与福建东北部多山、港湾地形潮水上涨巨大、山地性河流短促、人们防灾意识薄弱、防灾工程水平低、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等有关.为此,提出若干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福建省气象台和宁德市气象台提供的超强台风"桑美"的风情、雨情、水情、潮情和灾情资料,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对"桑美"的致灾机制和灾情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桑美"的致灾因子强度超强,最大风力超过"卡特里娜"飓风,主要通过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及其引发的灾害链致灾;灾情特重,主要以人员伤亡和船只沉毁、房屋损毁为主.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与台风致灾因子强且"三碰头"有关外,还与福建东北部多山、港湾地形潮水上涨巨大、山地性河流短促、人们防灾意识薄弱、防灾工程水平低、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等有关.为此,提出若干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了情景模拟、现场观测和访谈等方法研究了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旅游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1)游道两侧垃圾散落严重,且多分布于隐蔽区域;(2)公园内存在诸多隐形休息区,同时也是旅游垃圾管理的盲区;(3)环卫设施设计忽视人体工学原理;(4)垃圾分类概念模糊,缺乏规范标准;(5)环境教育意识淡薄,多流于形式。研究发现依据旅游垃圾的二次利用性进行分类、重视环境教育、合理设计和布局环卫设施、科学分类收集和合理分类处理等措施有利于西山森林公园旅游垃圾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2.
台风引发的连续暴雨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开展台风危险性评估,旨在识别台风灾害高危险区,为京津冀地区台风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根据1974-2015年间影响京津冀地区的台风资料,选取该地区148个国家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包括最大日降水量、累积降水量及最大风速3个指标。借助Gumbel分布,求出各气象站点5 a、10 a、30 a及50 a一遇水平下的气象指标数值,利用ArcGIS空间插值表征其空间分布,据此评估京津冀地区台风危险性。结果表明,50 a一遇下台风灾害最大日降水最大值为190.62 mm,累积降水量最大值为253.04 mm,最大风速最大值为16.81 m/s。其中北京东南部、天津北部、河北省东南沿海地区和太行山一带的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区为高危险区。  相似文献   

13.
遥感技术在中国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遥感以其快速、准确和实时地获取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数据的优越性,成为城市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对中国遥感在城市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总结,主要包括:城市绿地、城市水体、城市大气遥感、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垃圾堆放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及在城市交通、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遥感在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应在3S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技术方法和规范,并加快城市环境遥感监测的指标体系和国家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4.
姜文正  赵媛 《地理教学》2014,(12):36-38,59
随着高频、高强的自然灾害暴发,提高全民的防灾、抗灾意识早已提上日程,加强对中学生的灾害教育迫在眉睫。初中地理课程为落实灾害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着重分析了地理课程进行灾害教育的意义,并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多维度对比和分析了"2011版地理课标"与"实验稿地理课标"中有关灾害教育内容的变化,据此详尽阐述和剖析了初中地理教材的变化内容及变化特点,旨在为中学地理教师提高地理灾害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情景模拟的上海中心城区建筑暴雨内涝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权瑞松 《地理科学》2014,(11):1407-1411
暴雨内涝灾害是上海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背景下,随着城市人口、财富的不断积聚,沿海城市的脆弱性增强,面临的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形势更加严峻。基于情景分析视角,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评价上海中心城区建筑暴雨内涝灾害脆弱性。结果显示:仓库与旧式住宅是暴雨内涝灾害中脆弱性程度最大的建筑类型。整体上,杨浦、普陀、徐汇区建筑脆弱性程度最大,长宁、虹口、闸北建筑脆弱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卢湾、静安与黄浦区建筑脆弱性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人为动力泥沙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人为动力泥沙灾害是人类活动无意地导致地表物质侵蚀、输移、沉积过程中的渐近或超临界现象 ,它具有独特的社会学及灾害学属性。按人为驱动力形式、灾害所在地貌部位、灾害的表现形式及具体灾害现象 ,人为动力泥沙灾害系列可划分为 :流域水系、沟道坡面、河道及平原河口海岸四个泥沙灾害类 ;各灾害类包括侵蚀型、搬运型、堆积型、复杂型及关联型五种泥沙灾害型 ;共 54个灾害种。这是一种比较综合、系统的人为动力泥沙灾害类型划分。从流水地貌、泥沙运动及灾害学相结合出发 ,人为动力泥沙灾害具有以下特征 :1地理地带基础上的加剧性特征 ;2人文环境影响下的渐变性与急变性特征 ;3盲目性驱动下的无序性特征 ;4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等。人文环境的变化是人为动力泥沙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加强管理力度 ,提高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才能控制人为泥沙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各地极端气候事件有上升趋势。其中以洪涝和干旱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最大、最频繁。在长期应对干旱灾害的经历中,北美洲各国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干旱灾害应对模式,通过立法、风险管理、制定干旱计划、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多种手段降低干旱灾害带来的损失。通过文献查阅与综述方法,结合北美洲国家相关网站介绍...  相似文献   

18.
廖苗  李树民 《地理教学》2021,(11):17-19,24
本文依托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以"海啸灾害"主题学习为例,通过多情境、多课程、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探究灾害地理教育校本化的实践策略,链接学生经验和新技术,让学生经历"基于情境""基于学科""基于主题"的实践过程,以期实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灾害意识、减灾能力、责任担当等优良品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于粤西、粤东、粤北西部和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根据对泥石流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泥石流灾害虽然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明显高于滑坡、崩塌灾害,且呈现频率低、规模大、成灾快、损失严重、时空分布集中、危害范围广等特点.文中最后提出了广东省泥石流防治对策:提高防灾意识,做好防灾规划;注重对低频泥石流的防范;因地制宜采取防治措施;加强预防监督,社绝人为灾害.  相似文献   

20.
运用灾害熵浅析沙尘暴强度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信息熵原理为基础,引入灾害熵概念,评价自然灾害的发生的不确定性和根据各致灾因子的强弱,确定灾害事件的重要性因子,构建灾害信息量计算模型。并以新疆境内达坂城、精河、哈密、吐鲁番、鄯善等五个地区的多年沙尘暴灾害统计数据为研究实例,计算分析了灾害次数、灾害熵。经过分析得出:哈密地区的沙尘暴灾害不仅灾害强度最烈,致灾因子亦最为活跃。通过应用灾害熵及其相应的修正模式,可以定量的确定灾害的影响强度,定性地说明致灾因子的多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