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并时代这个时代 ,恒星演化过程已经终结 ,宇宙中绝大部分的物质都被禁锢在简并天体中。本文中 ,“简并”指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量子力学状态 ,与伦理、道德等毫无关系。简并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冰冷的褐矮星、白矮星以及中子星。黑洞也可以包含一些以前恒星的物质。褐矮星是一种“不称职”的星 ,因为质量太小而不能维持氢聚变 ,它们一开始就具有简并的核 ,进入简并时代 ,它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 ,仅是更冷了一点儿。白矮星是大多数普通恒星的余烬。质量在 0 0 8到 8个太阳质量之间的恒星都将演化成白矮星。无论褐矮星还是白矮星其数量都可…  相似文献   

2.
本文验证了恒星目视表面亮度参数Fv与色指数(V-I)之间的单值关系并将其应用于白矮星半径测定研究,对68颗白矮星求得了平均线半径为0.0103R⊙;在对DA型和非DA型白矮星的关分别进行考察中发现:平均来说,非DA型白矮星的线半径比DA型白矮星小12%左右。  相似文献   

3.
白矮星是小质量与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最终产物.在与白矮星有关的研究中,白矮星的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参数.对斯隆数字巡天(SDSS)中的DA白矮星样本进行了详细的、与速度分布相关的研究,希望从中寻找到速度分布与其质量的联系.根据白矮星的自行和光谱移动确定了每颗白矮星的切向速度和视向速度.白矮星速度随其质量的分布图支持单星演化形成的白矮星的质量越小其弥散速度就越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具有不同质量的恒星在耗尽其热核能源后,最终可能会坍缩成为性质完全不同的致密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从20世纪30年代起,黑洞的观测及其证认一直是天体物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首先简要地回顾了恒星级黑洞的形成及其候选天体的研究历史;然后介绍了如何从观测上证认恒星级黑洞:接着详细讨论了恒星级黑洞的质量和自转参数的测量方法;最后介绍恒星级黑洞观测及其证认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做出结论:目前已经有充分的证据宣告在部分吸积X射线双星中存在恒星级黑洞。  相似文献   

5.
仅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采用了地面和空同时的光谱观测激变变星中正处于吸积过程的白矮星,在激变变星(CV)的研究方面出现了全新的途径。这些光谱探测开拓了恒星包层、角动量团儿CV演化中吸积物理学研究的新前没中。这篇评论包括了激变变星中的白矮星研究的方方面面:(1)表面温度;(2)吸积加热和冷却的不;(3)在高度倾斜的CV中吸收幕帘(盘的上面的大气)的影响和特点;(4)白矮星光球的化学丰度;(6)吸积带;(7)吸积的模拟。  相似文献   

6.
宇宙信息     
老年恒星的水喷流 当一颗类太阳恒星到达生命尽头,在最后坍缩成白矮星前,会抛散它的外层大气。然而,令天文学家感到困惑的是,这些球状恒星抛出的发光残骸云竟呈一种奇怪的形状。有些理论家提出这些恒星肯定以某种方式发射形成行星状星云的物质喷流。如今,这类喷流已被观测到。  相似文献   

7.
极易误解的若干天文概念张明昌图1恒星的赫罗图,90%的恒星在主序上,上方是巨星,左下方是白矮星包含25颗恒星。这是一个年青的星团,在这个星团中恒星还在形成。M8礁湖星云是最有趣的天体之一,差不多用什么型号的望远镜都能观测,在最好的条件下细心观测能够...  相似文献   

8.
DB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种简并星,它可分为DA、DB、DC、DF和DG 5种。其中,DA占90%,剩下的大多是DB。 关于DB白矮星,我们知道的很少,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原因: 1.在DB恒星大气中富含氦,这给恒星大气模型的计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DB星要远远少于DA星,一般说来它们也要暗得多,对最近的DB星,其距离约是40pc,而视星等大于14~m。这样,高质量的光谱就很少; 3.它的光谱对引力g不是很敏感,所以要测量g就需要非常好的光谱。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银河系中心仿佛藏在一堵厚厚的“砖墙”后面,即使哈勃空间望远镜也难以洞穿。最近,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一个科学家小组用位于智利的口径6.5米的麦哲伦望远镜利用比较容易穿透尘埃的红外光,拍摄到银心附近充满恒星的美丽景色。此外,他们还搜索了与×射线发射源有关的特殊恒星,发现这些×射线源很可能与大质量恒星无关,也就是说它们是白矮星而不是黑洞或中子星。  相似文献   

10.
赵卉青  万籁 《天文学进展》1989,7(4):321-327
白矮星、红矮星、O型和B型星、Herbig Ae/Be星、Ap和Am星是一些具有重要天体物理意义的恒星,精确测定它们的一些基本参数以及在HR图上的位置,对于研究这类恒星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精度的恒星三角视差将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值得信赖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一部分引言中,说明现代恒星演化学说的分歧主要是在恒星形成主序星以后的演化.本文叙述三种学说:第一种是质量固定的恒星演化学说,第二种是微粒发射的恒星演化学说,第三种是主序星径向白矮星的演化学说.第二部分介绍第一种学说,指出困难之点在恒星脱离主星序演变成红巨星、超巨星后,怎样演化到白矮星的问题,观测资料既贫乏,理论方面更是空白.第三部分介绍第二种学说,指出这学说蕴含着下面的假定:或是否认主序星原始光度函数的存在,或是要求主序星的原始质量 m_0和原始平均分子量μ_0的关系 m_0(μ_0)恰好是因微粒发射后所演变成的质量 m 和平均分子量μ的关系 m(μ).这两者都是很少可能的.而这学说所根据从内部结构理论得到的主要数据,就近几年来好些同类研究,用较精密方法所得的计算结果来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这学说的可靠性是很小的.第四部分介绍第三种学说,指出这学说的主要关键在一般的主序星能否因自转而使恒星的化学成份保持为内外均匀的星型,从而在赫-罗图上自主序星向左演变,演化为白矮星.  相似文献   

12.
贫金属富碳恒星(Carbon-Enhanced Metal-Poor, CEMP)是研究宇宙早期恒星性质和化学演化的极佳样本,通常认为来自双星.目前发现的贫金属富碳星中有9颗天琴RR变星(RR Lyrae star, RRL),其中至少7颗未表现出任何双星特征.传统双星物质转移模型不足以充分解释贫金属富碳天琴RR变星(CEMP-RR Lyrae)单星的形成.之前研究表明氦白矮星和赫氏空隙星(HG)的并合模型可以解释部分富碳红巨星单星的碳增丰现象,因此贫金属富碳星单星也可能来自氦白矮星和赫氏空隙星的并合模型渠道.通过详细计算的氦白矮星和赫氏空隙星并合模型来检验这一演化渠道,结果表明:该并合模型在后续的演化过程中,其重力加速度、温度、表面碳丰度均能与观测符合较好.由此,氦白矮星和赫氏空隙星并合模型极有可能是贫金属富碳天琴RR变星的形成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3.
首先,描述了白矮星的颜色特点和光谱型分类。白矮星是大多数恒星的终极状态,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冷却。根据表面大气成分,它被划分成DA和DB等不同的光谱型。对某一颗白矮星来说,其光谱型分类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其大气包层中的元素含量被对流过程改变引起的。为了对各类光谱型有更深入的研究,样本的完备性不可或缺。得益于近十几年来大型巡天项目的开展(如斯隆数字巡天、郭守敬望远镜的光谱巡天等),目前通过光谱证认的白矮星已超过4×10~4颗,其中绝大多数是H主导的DA型白矮星,另外还包含2 000多颗He主导的DB白矮星。此外,GALEX项目和GAIA卫星分别提供了有价值的白矮星紫外数据、空间位置和速度等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对于白矮星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随后,对白矮星的大气参数、质量和运动学等内容作了简单的总结。人们利用模板匹配测量了绝大多数已知白矮星的大气参数,并获得了DB型白矮星的有效温度与紫外颜色间的线性关系。基于斯隆数字巡天的光谱数据,白矮星的质量分布和质量-半径关系也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小质量白矮星具有较大的速度弥散,而大质量的则相反。最后,讨论了白矮星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这些机制都是基于现有的理论模型得到的。随着巡天项目中白矮星样本的增加,现有的模型会逐渐被修正和完善,新的模型也将随之建立。  相似文献   

14.
《天文爱好者》2008,(6):42-43
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白矮星,他们称之为“碳脉冲白矮星”(pulsating carbon white dwarf)。之前。人们观测到了两种类型的白矮星:外层为氢的白矮星(约占80%)以及外层为氦的白矮星(氢壳层已被剥离开去,约占20%)。2007年底,又发现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热碳白矮星”,即它的氢和氦外层都被丧失一空,  相似文献   

15.
发现星际苯     
星际空间充满了不同的原子和分子,有些是完全超出意料的。一个西班牙天文学家小组根据欧洲空间局的红外空间天文台的资料,第一次发现了苯。 这种分子是在原行星云CRL618——一个围绕着一颗已坍缩成白矮星的恒星的发光的尘埃和  相似文献   

16.
EasyNight 《天文爱好者》2020,(2):63-65,86
找到天狼星很容易,但是你能找到天狼星的伴星吗?我们常说的天狼星其实指的是天狼A,是一对双星里的主星,它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1.5等的亮度雄霸冬季夜空,天文爱好者们一定都看过这颗恒星。在这个双星系统里,还有一颗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大名鼎鼎的伴星——天狼B。它是一颗白矮星,以大约50年的周期绕着天狼A运行。  相似文献   

17.
<正>X射线是高能天体物理的重要研究波段,研究天体的X射线辐射对认识它们的形成和演化、限制宇宙中的恒星形成历史、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等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作者以X射线双星、特别是含有白矮星为致密吸积星的X射线点源为对象,通过数值计算和观测两种手段,研究这类源形成和演化中的一些重要过程、演化产物、和Ia型超新星可能的前  相似文献   

18.
《天文爱好者》2014,(2):24-31
上个世纪,天文学家有力地证明,我们现在居住的宇宙起源于大约138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后不久,基本粒子和简单的原子(氢和氦)形成。宇宙在膨胀中冷却,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恒星得以形成。在这些恒星的核心发生的核聚变产生了很多新的元素,如碳、氮、氧等。另外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比如铁,则是在更加猛烈的超新星爆发中产生的。与此同时,宇宙中出现了行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等各种天体。今天,新的恒星依然不断从大爆炸、恒星风和超新星爆发所遗留的气体中产生出来。现在的宇宙似乎有利于行星的形成和生命的发展,不过在遥远的将来,情况将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1973年C.W.Allen的名著Astrophysical Quantities第3版(简称73ApQ)问世后,不久便成为天文界引用最频繁的工具书之一。天体物理的进展要求改进和增补不少数据,1981—1982年出版的Landolt—Brnstein Numerical Data and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天文与天体物理三个分册(简称LB)显然起了重要的作用。进入90年代,把有关数据编集成新的专书,早就是天体物理界的基本愿望。本书正是适应这样的需要和愿望而出版的。 全书分成九部分,即常用常数、行星与卫星、恒星(包括太阳)、星团与星协,恒星环境(产星区,恒星早期演化、星际物质)、恒星演化末态(白矮星,脉冲星、可能的黑洞)、相互作用双星(激变双  相似文献   

20.
白矮星演化与宇宙纪年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霞  赵刚 《天文学进展》2004,22(1):57-70
近几年白矮星研究在理论与观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推动了白矮星宇宙纪年学的应用和发展。白矮星宇宙纪年学,即利用白矮星的演化结果计算白矮星理论光度函数,并通过与现测光度函数的对比来确定天体年龄。简要描述了白矮星的基本性质,回顾了白矮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基本方法;介绍了白矮星宇宙纪年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银盘、球状星团、疏散星团以及银晕年龄确定方面的应用现状。白矮星宇宙纪年学是一个很新的研究领域,但它已经在确定天体年龄方面显示出很大的潜力。最后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