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将足够的应急资源配送到合适的应急处置空间位置。本文构建了一个多源点多目标应急资源调度模型,该模型以最短应急处置时间为规划目标,以应急资源运输和应急工程构建时间之和必须小于污染物扩散到应急处置空间位置的时间、多个应急资源仓库综合调度资源数量必须满足处置需求为约束条件;在应急资源出库和装卸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根据污染物沿河流扩散的动态过程,运用Dijkstra算法实时选择应急资源配送的最优路径,计算各个仓库所需调度各类资源数量以及资源到达应急处置空间位置所需的时间;最终导出一个策略方案,并根据应急资源到达处置位置所用的时间与污染物扩散到该点的时间之比,评估该方案的决策风险。以突发六价铬污染为研究案例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验证各个应急处置空间位置能否作为应急处置点,获得应急处置空间位置最合理的应急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车辆动态的最优路线以及各应急处置点资源调度方案的决策风险评估结果,从而提高应急管理的决策效率,降低决策风险,该模型在救灾、溃坝等其他类似领域也具有一定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应急疏散是减少突发事件情况下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疏散决策的科学性至关重要,实现应急疏散应用模型与GIS的集成是提高应急疏散决策效率和水平的关键。本文根据城市应急疏散决策需求,设计了突发事件模型库,基于模型库对城市应急疏散GIS进行了设计。以有毒气体泄漏和爆炸为例进行了实验模拟,实验表明在模型库支持下的城市应急疏散GIS的辅助决策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村镇应急公共设施选址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急公共设施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和实践通常围绕城市展开,中国村镇地域广阔、环境复杂,传统方法规划的应急公共设施布局无法满足村镇的需求。因此,针对村镇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应急公共设施布局优化十分必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 建立包括地理因素、交通条件、人口分布情况和危险源分布情况在内的应急设施适宜性用地指标体系,并避免在地质灾害、洪水等灾害高发区域建设;② 对仅需要承担应急服务的设施,建立集合覆盖模型和最大化覆盖模型两级选址模型进行分析,对需要承担公共服务和应急服务双重任务的设施,建立集合覆盖模型和p-中值模型进行分析;③ 以响应覆盖率、交叉响应率作为效率性评价指标,最大响应时间、平均响应时间作为公平性评价指标,综合评价设施选址方案。本文以神农架林区松柏镇为研究区域,以消防设施和应急医疗救助中心分别作为两类典型应急公共设施进行布局,得到以下结论:① 应急设施适宜性用地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综合评价应急设施选址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② 对多选址方案进行对比,模型计算结果在效率性和公平性指标方面优于原选址方案,同时结合人口分布、实际用地情况和成本因素能够确定更为优化的布局方案,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应急疏散是救灾工作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路径规划能有效缩短疏散时间,减少人员伤亡.本文以疏散总时间最短为目标,考虑需求控制,容量限制,交通延误,公平分配和资源节约等约束条件,对经典Dijkstra算法进行改进;并采用混合拆分疏散方法,构建洪灾避难应急疏散路径规划模型.运用C#语言编写算法,求解最佳路径,基于自主开发的应急疏散分析工具MiniGIS,对规划路径进行动态模拟,依据反馈逐次优化算法.结果表明:理想算法,延时-改进算法,逆行-改进算法均能为县域尺度的洪灾避难疏散路径选择提供参考,但理想算法适用于组织简单,高度有序的疏散情景,延时-改进算法考虑了除交通拥堵之外的延误,与真实情况更为接近,逆行-改进算法避免了因中途路径调整而出现的"回头路",在时间最短次优的条件下,更有利于疏散过程管理与资源节约,其结果被认为是此次应急疏散路径规划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5.
提高公安派出所的治安防控能力是解决我国城市治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公安派出所空间位置优化和警力分配两个角度出发,针对当前公安派出所空间位置布局较为随意及警力资源紧缺的现状,以及多目标优化的需求,结合新兴空间大数据和犯罪数据,进行派出所多目标空间优化研究,包括派出所空间布局的数学期望、量化指标以及多目标空间优化模型,并在相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犯罪热点和房屋建筑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开展派出所警力(治安和户籍分类)的空间分配研究。以兰州市中心城区为分析区域开展公安派出所空间位置优化和警力分配实验,结果表明:① 在不增加派出所数量、最大维持原有空间布局的前提下,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降低派出所服务区重叠度(17.2%)和平均响应时间(6.67 s),提高面积覆盖度(12.01%)和需求点覆盖度(7.25%),并有效提高研究区内各区域应急响应时间的公平性(基尼系数由0.382降低到0.268);② 数据分析发现,城市犯罪热点以及房屋建筑空间分布均存在空间分异现象。理解并量化分析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优化派出所治安和户籍警力的配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危及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事故灾害时有发生.因此,为应对城市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城市必须建立一种应急机制或综合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管道分析是GIS技术在城市应急管理模型中的具体应用,利用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对地下网管进行综合管理,可以将管线信息有序的存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更新和资源共享.本文以广州大学城管道数据为数据研究基础,结合国内外管网数据模型,在先前开发完成的广州大学城可视化平台基础上加入横断面分析、垂距分析和爆管分析三个分析模块,对管网模型进行了算法改进并编程进行了技术实现,这三个功能模块可以直观地让管理员清晰地了解地下管线的走向和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方便管理各种事务,防止和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尽可能地减少灾害的影响范围.这三个功能可以应用于管道设计、铺设、维修等工作,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建设起着保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分析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自然灾害发生后,准确把握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应急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本文以台风“利奇马”为例,基于“新浪舆情通”系统搜集的相关微博、微信、论坛、网站等全网舆情数据,探究台风灾害全过程舆情信息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灾害舆情信息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① 相比于灰色EGM(1, 1)模型,ARIMA模型对于舆情的短时预测具有较高的适用度,所预测的舆情信息的时序变化与利奇马台风的生命周期相符;② 舆情的空间分布具有聚集性,其分布与受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受灾区经济状况和网络普及率影响;③ 灾情严重程度与原创舆情信息的相关性高于转发舆情信息,原创舆情信息更能反映受灾地区的实际受灾情况。研究内容为应急管理部门及时掌握舆情走势并调整应急救助决策提供了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城市医疗设施空间分布合理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的增加,医疗设施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公共设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的不断扩张导致医疗机构的分布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城市规模,如何能够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居民的需求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根据统计资料建立武汉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医疗机构分布、人口等数据库,分别从可达性和公平性角度评价武汉市医疗设施的空间分布合理性,并利用地理空间可达性评估法和基于交通网络行进时间成本法分别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医疗设施可达性进行评价。就医可达性评估显示,武汉市居民就医便捷程度总体上较好,并以长江和汉江的交界地区为中心,呈四周放射状分布。通过引入需求指数、医疗机构规模、区域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利用基尼系数、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分层异质性评价医疗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公平性。结果表明,武汉市医疗机构分布按人口分布合理,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主城区;地理分布上城郊地区医疗机构相对稀少。最后,依据可达性和公平性评价结果,对武汉市医疗设施布局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应更多考虑改善郊区等交通欠发达区域居民的就医条件,从而完善城市医疗设施分布。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地学传感器种类与数量日益增加,为了高效管理对地观测传感网中的传感器资源,以及分析对地观测应急事件的特点和传感器应急观测规划的需求,本文提出面向应急观测规划的对地观测传感器资源集成管理方法。其包括对地观测传感器信息资源组织与索引、天基传感器对地观测覆盖计算、面向应急协同观测的元数据查询设计。鉴此,本文以Java平台和传感网信息模型规范SensorML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面向应急观测规划的对地观测传感器集成管理工具GeoSensorQuery。最后,以长江流域中游洪涝监测传感器规划为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突发事件发生后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测绘应急会商服务系统解决救灾现场、后方指挥中心与各应急参与单位之间沟通协调不便的问题。该文在对会商业务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系统总体架构、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系统关键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省级测绘应急会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思路。研究了音频、视频、标绘、文字等多种会商方式集成的模式,基于数据推送的协同标绘方法,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的灾害影响范围分析方法等。山东省测绘应急会商服务系统可为多级多方异地会商提供平台,适用于多种应用模式,可以服务于应急响应不同阶段。在应急响应抢险救灾阶段指挥调度、应急响应中综合评估以及应急现场综合服务等方面,为预案制定、规划设计、灾损评估及各种决策等提供内容丰富、高效便捷的地理信息服务,实现"现场—指挥中心"一体化协同应急,提高应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各类突发事件处置应对的能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前如何根据用户需求以及时空制约条件合理安排就医出行,在海量的医疗机构中实现就医地点的合理推荐是人们的迫切需求。区别于常见的个性化医疗信息推荐方法,本文综合考虑医疗机构的实时资源规模、医疗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前往机构的时空制约,提出一种面向就医地点推荐的个人时空可达性分析方法,并将方法运用于居民的就医出行场景中,实现就医地点的有效推荐。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借助从高德地图API以及医疗健康网站中获取的地理信息数据与医疗机构资源数据,在不同用户、时间和地理位置的情境下,设置2处高校图书馆、2处居民点以及2处大型交通站共6个场景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个人时空可达性方法,能够有效度量医疗用户个体至就医地点间的可达程度,可解决不同时空情境下的就医地点推荐问题,同时也为相关智慧医疗技术的功能建设提供方法支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特征,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导致养老、医疗等服务设施的社会需求量急剧增加,中国现有的养老产业发展水平难以适应需求。养老机构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研究对于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促进城市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道路交通网络为基础,利用Arc GIS网络分析法和最短距离模型对武汉市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测算,以期为养老机构的合理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由于城镇化发展迅速、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使得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医疗服务压力增大,因此进行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州市主城区为例,医疗数据来自于福州市卫健委,利用爬虫技术获得小区户数进行人口估算,基于早、中、晚各时段的实时路况信息,计算居民点到医疗服务设施的最优路径旅行时间,并绘制医疗服务等时区,利用高斯距离衰减函数改进的两步移动搜法(Gaussian-Two 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 Ga-2SFCA),考虑出行模式,对福州市主城区二级以上医院进行可达性分析。结果表明:① 驾车出行模式下,医疗服务覆盖率和居民就医可达性要明显好于公共交通出行模式;② 驾车出行模式下,医疗服务可达性受出行时段影响较大;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下,各时段差异较小;③ 随着时间阈值的增大,居民点的医疗服务可达性等级提升,且高等级可达性范围逐渐扩大;④ 驾车模式下的医疗可达性空间分布和道路保持一致,呈现出“环线层次”的现象;而公共交通模式下的可达性空间分布由于受到城市公交微循环系统的影响,呈现出“轴向扩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对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分析评估城市医疗设施服务范围,对解决医疗供需矛盾,提升城市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医疗设施服务覆盖评估,多忽视交通网络与人群分布因素,致使城市医疗服务存在不少覆盖盲区。山地城市复杂地形环境影响居民出行能力与出行方式,增大医疗设施服务覆盖的难度,传统方法难以对其准确评估。本文在分析比对现有医疗可达性研究方法优劣势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主城区为实验区,试图针对性地采用优化两步移动搜寻法,并根据网络地图数据、官方统计数据,基于GIS平台建立医疗设施可达性分析模型,从市域、片区与社区3个层级科学评估医疗设施服务覆盖范围与各街镇医疗可达性。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更能处理海量医疗数据,准确模拟医疗服务范围,并输出全层级医疗设施服务覆盖评估结果,更适用于交通复杂的山地地区与多层级医疗设施服务覆盖评估。综合评估显示,重庆市主城区医疗设施服务存在大型综合医院空间分布不均、基层医疗设施内部覆盖不全的问题,并且医疗覆盖度较好的街镇仅占总数的33.1%。据此,建议老城区集聚的优质大型医疗资源向新城地区共享的同时,按照地理区位与技术能力划分、组建层级完备的医疗片区,补齐老城区基层医疗服务的短板,以期完善重庆主城区医疗设施配置。  相似文献   

15.
就医可达性是衡量区域医疗公平性的标准之一,为均衡医疗设施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可达性计算方法,但仍存在研究最小基本单元尺度较大、供需点间时间估算忽略路网的通达性和实时路况等问题。本文利用高德地图获取依据实时路况规划最优驾车路线的时间,通过2SFCA评估北京市1 575个居民点在工作日的5个时段和4种出行时间阈值内到达208所医院的可达性。结果表明:北京市就医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随搜索阈值的增大,分布形态由多峰值分布向以西城区和东城区为中心的环状扩散分布转换。时段分异特征显著,各时段可达性为一般及以上居民点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夜晚、中午、下午、早高峰、晚高峰。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valu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patial layout of shopping malls and identify the urban area with poor shopping mall accessibility, as well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assist decision-making for planning. Using the case of Nanjing, China, this study developed a method to evaluate the accessibility of shopping malls by three transport modes(car traffic, public transit, and bicycle). Specially, we divide the urban space into a regular hexagonal grid and harvest the total travel time from each of 7204 hexagon centroids to each of 129 shopping malls using the Baidu Internet map. The door-to-door travel time approach is used to evaluate all travel stages(walking, waiting, transfer, and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travel time calculations. We further divide the shopping malls into two levels(super-regional and regional) based on the Dianping App's information and develop the indicator of accessibility to shopping malls: the number of shopping malls within tolerance time thresholds and apply the closest facility and cumulative opportunities methods to measure accessibility sco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essibility estimations vary greatly with transport modes. The accessibility of shopping malls presents a concentric ring trend centered on the city center under the car traffic and bicycle modes. And public transit accessibility tends to axially extend due to the topology of bus routes and metro lines. In particular, we observe that the accessibility of shopping malls in Nanjing has an uneve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ith high accessibility valu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s and lots of underserved areas in urban fringe regions. Based on the accessibility measurements, we finally map the poor accessibility area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implications for urba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7.
On analyzing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 in the modern urban road traffic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 alternative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for urban traffic planning should include the basic scheme, the extended scheme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heme. This stud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designed the alternatives for Changchun's county-level road and urban road system planning, and used the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 to simulate, optimize and analyze those alternatives. Thereafter, some methods including the correlation func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assess and rank those alternatives for recommending two best alternative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to the indicators, such as the total emission amount of CO, the total emission amount of nitrogen oxides, the noise value, the road construction cost, the fossil oil consumption and the traffic capaci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tudy would provide substantial supports for decision-makers to make more scientific decision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rban traffic in Changchun City.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人口实时分布与动态变化特征是城市规划与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受数据获取手段的局限性,准确地获取城市人口的实时分布状况一直是技术瓶颈,而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普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途径。本文基于移动通讯信令的连续轨迹数据,实现了城市精细尺度人口分布时空估算的方法流程,并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对城市人口分布特征及时空移动过程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① 在数据方面,基于移动通讯信令数据估算城市人口分布的方式样本覆盖广、时空精度高、时效性较强且支持时空尺度灵活多变的应用研究需求,能够定量地描述城市人口分布时空动态特征且能推算城市真实人口规模;② 在人口分布时空特征方面,上海市在全市尺度上,各时段人口空间分布较为稳定且差异较小,而在中心城区日间人口较夜间人口呈现更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③ 在人口移动时空特征方面,城市功能承载区与其它区域之间人口移动很少,早晚高峰期各城市功能承载区之间人口移动均体现为中心城区与其它新城之间的移动,且2个方向移动人数较为平衡;各城市功能承载区内均有超过半数的人口全天仅在其所在城区内部活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上海城市规划、应急管理、交通出行等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