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洁 《气象》1977,3(5):7-7
一、观风 风是气之脉,观风能识天。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久晴风大雨,久雨风大停。 群众好经验,唯物又辩证。 春南转北雨,北风雨南停, 和南天气晴,紧南雨快成, 仲春东南早,风紧大旱生。 夏日北风雨,七月西风水, 旋风落地旱,乱风是雨媒, 初夏怕西南,雨急风雷随。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七年为我县四十余年来的罕见干旱年。在长期干旱持续的情况下,县委及广大干群对何时有一场好雨极为关切。我们在总结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摸索了久早转雨的中期预报方法,比较准确地报出了关键农事季节的三场久早转雨预报,取得了为农业服务的主动权。现以一九七七年四月中旬的久旱转雨预报为例。将我们制作中期预报的基本思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天气背景、物理量场和单站要素等方面建立柳州市的久晴转雨三维动态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4.
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中央气象台精细化预报产品在汉中市的检验结果表明:一般性降水和晴雨预报准确率较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暴雨以上降水准确率较低,参考性较差;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明显高于最高气温,对本地预报有较好的指导性。气温预报存在季节性误差,最高气温误差夏季大于冬季,而最低气温误差冬季大于夏季。气温预报误差还受天气变化影响,转折性天气时最高气温预报误差较大,晴转阴或晴转小雨时为正误差,晴转明显降水时为负误差,阴转晴或雨转晴时为负误差;11、12、1月晴天时最低气温预报误差较大,基本为正误差,其余月份误差较小且无规律。  相似文献   

5.
《气象》1977,3(4):14-15
我们从划分天气阶段入手,根据各个天气阶段环流形势不同的特点,分别选取预报指标,建立模式,从而提高了预报准确率。 一、夏季天气阶段的划分 我县群众中广泛流传着“久旱必有一涝”、“久雨必有久晴”等反映天气变化具有阶段性的谚语。经分析表明,这种阶段性的变化,与控制本站上空的主导环流系统的维持和更替密切相关。例如,当大陆副热  相似文献   

6.
红云与天气     
陈洁 《气象》1978,4(11):13-13
早晨或傍晚,天空往往飘着绚丽的红云,有时绯红,有时紫红,有时淡红,霞光映照,光彩夺目。我地流传着不少有关红云的天气谚语,下面谈谈我们学习群众经验、观测红云的体会。 早红云与晚红云 “早发红云晚发雨,晚发红云晴几天”。我们统计了86次,  相似文献   

7.
驻马店每年6,7月进入汛期以后,阴雨连绵,雨量集中,往往造成山洪暴发,河道漫溢,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的安全。因此,做好夏收夏种和汛期的预报,当好党政领导的气象参谋,是气象服务站的首要任务。 “久晴必有久雨”是我县广泛流传的一条群众经验。经过我们反复下乡访问老农,才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1975,(2):30-31
我们河南省气象台在制作长期预报过程中,提出“天气阶段”这一概念,运用“天气阶段”制作夏季旱涝预报收到了一定效果。一、什么是天气阶段根据我省广泛流传着的“久雨必有久晴”,“久旱必有一涝”等谚语体会到,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冷暖空气活动规律及天气过程和要素变化具有相似  相似文献   

9.
广文理 《气象》1976,2(2):16-16
“倒风要下雨”,是我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条看天经验。自1965年8月以来,我们遵照毛主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对“倒风要下雨”这条群众经验先后进行了120次的观测、验证和运用。实践证明,这条群众经验用来预报由睛转雨的转折性天气,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
蒋秋明 《气象》1978,4(1):35-35
我们在观天看物测天气的过程中,发现久晴之后天空呈现灰色或大雾时,预示当天或第二天要转阴雨。 一、为啥久晴出现灰雾要转阴雨呢? 我们认为天气久晴,大气中水汽含量少,能见度一般较好,没有暖湿气团移来,天空不易呈灰色,更不易形成大雾。所以,久晴天边呈灰色,远处山色模糊不清,或出现大雾,是天气将要发生转折的征兆。 二、对久晴灰雾现转阴雨的验证。 1.对天边呈灰色的验证:我们共观测到久晴天边呈灰色36次,后期降雨、降雪有31次,其中当天转阴下雨的8次,第2天降水的18次,第8天降水的5次。  相似文献   

11.
苏耀墀 《广东气象》2007,29(B12):38-40
通过对2006年12月13日江门地区由晴转雨天气过程预报偏差的分析,认为预报员不能只是对某个天气系统进行单一的分析,而应该细致分析主要影响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天气变化所起的作用;还应该仔细分析数值预报中个别因子的变化原因,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析应用。  相似文献   

12.
北京2016年“11·20”初雪预报偏差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翟亮  郭淳薇  马新成  赵玮  雷蕾  郭金兰 《气象》2018,44(1):151-158
通过分析2016年11月19—21日的EC再分析数据、风廓线雷达数据等多种资料,发现北京2016年11·20初雪天气预报偏差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回流“冷垫”缺失、850 hPa切变线偏南、整层可降水量不足等是造成这次雨雪天气过程总降水量偏少的主要原因。②北京平原地区水汽通量辐合相对较弱、雨转雪的时间较预报晚3 h左右、-18~-9℃层饱和程度不足、雨转雪后影响系统也已过境北京等是造成北京平原地区,尤其是北京城区降雪量不足的原因。③“回流”冷垫未形成、低层暖平流强盛是造成0℃层高度下降缓慢的主要原因。本文并通过相似天气个例对比发现:此类北京地区高空水汽饱和程度不足的雨转雪天气,雨转雪的时间点预报尤其需关注0℃层高度变化,当0℃层高度下降至100 m以下时,才可能出现雨转雨夹雪或雪的天气。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宁夏久旱转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08年7月中旬宁夏久旱转雨过程的环流演变及各种物理量场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期宁夏上空长期维持稳定的"西高东低"环流型;大尺度环流形势的调整,特别是中纬度环流形势向"东高西低"转变,是久旱转雨的必要条件。进一步分析发现,这次过程是典型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北抬西伸型,副高584 dagpm外围的"SW"气流增强,也与高空冷槽、低空急流、低涡切变和不稳定层结(能量)的发展等有关;久旱转雨时水汽、热力、动力等物理量场的变化也较明显,降水产生在低层高能舌、水汽辐合带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气流区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宁夏夏季久旱转雨预报概念模型及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气象局全国城镇天气业务产品检验评估报告和山东省预报质量评估系统检验结果,对200¬7年1月—2015年2月山东省城镇天气预报质量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晴雨(雪)和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幅度均高于全国平均,降水预报准确率低于全国平均,技巧评分处于全国平均水平。(2)山东省内晴雨(雪)、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最高的区域分别是鲁南、鲁西北和半岛,降水预报准确率半岛和鲁南明显高于鲁中和鲁西北地区。(3)山东省晴雨(雪)预报正确率夏季最低,冬季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春季最低,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秋季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夏季最高。(4)各市气象台预报相对省气象台指导预报有正的订正技巧,晴雨(雪)预报技巧评分鲁中地区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15.
邹树峰  朱官忠 《气象》1995,21(6):24-28
对1994年6月下旬山东省久旱转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及服务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预报过程表明,充分了解和掌握西风带系统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影响,抓住引起副高突然西进北上的环流特征,将经验预报指标、数值预报、客观预报方法三者结合起来,配合使用,是做好这次重大转折天气预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云向与天气     
李源 《气象》1978,4(5):6-6
在群众中常流传着“云跑西,披蓑衣;云跑南,雨成团;云跑东,一场空;云跑北,雨没得”等谚语。气象员也有许多关于用云向测天的经验,比如高、中云从西南方向或偏西方向有系统地侵入,予示天气不久由晴  相似文献   

17.
吴华洪 《贵州气象》2005,29(2):34-36
介绍了在充分分析初始场的基础上,配合数值产品的850hPa温度场及地面气压场预报未来5~7d天气晴、雨、冷、暖的预报模式。并在成功地对2003年冬末春初长时间的高危森林火险天气进行防灾减灾决策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2004年的雪凝、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及大型活动进行了“精细化”的防灾决策及气象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18.
2019年后汛期广东省24 h晴雨预报准确率为72.7%,暴雨预报TS为26.4,日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04、0.93℃,省级网格各项目均优于数值模式。与前汛期相比,Grapes3 km与ECMWF在后汛期的相对预报能力有明显变化。气温检验发现主客观预报对晴转雨时的最高气温,以及弱冷空气或持续降水影响期间的最低气温预报误差较大。以台风"白鹿"和"杨柳"为例,对台风外围环流影响的最高气温、最高气温的变温进行检验,发现模式对变温预报的标准偏差小于最高气温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主客观预报的变温空间分布特征均十分相似,空间差异小,无法体现局地增温,并且对距离台风较远地区的增温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实例分析比较了在降水概率预报中微量降水时预报量取不同数值的不同预报效果,得出了“最佳”数值,并与公式推导计算的结论相一致。如在样本中剔除微量降水个例,可提高方程对晴、雨天气的判别能力。在降水概率预报(以下称 POP)中,如何处理微量降水,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果当降水量 RR=0时,取 y=0,当 RR≥0.1时,取 y=1,而当 RR=0.0时,(记 y 为 y_(0.0))y 取作0或1似均欠妥。如下节图1所示,问题可归结为 y_(0.0)取何值,才能使回归方程(?)=b_0+b_1x 对整个样本配合得更好。李法然等指出微量降水时的环流特征介于晴、雨之间,就多数因子的状况看,它们更接近于晴天的情况,因而把 y_(0.0)取为0.4,即略偏于晴天一侧。这种处理从预报实践经验出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此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说起贵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流传甚广的谚语:“天无三日晴”。此说最早见于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中贵州的情况:“又多雾、雨,十二时天地阴忽,间三五日一晴霁耳。然方晴倏雨,又不可期。故土人每出必披毡衫,背蓑笠。笠以备雨也。谚云‘天无三日晴’”。从文字中可看出,王士性在贵州旅游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