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居民住宅区通名的发展趋势(一)新的居民区通名频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区通名的种类一下子变得多姿多彩,数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居民住宅区的通名用字达20多个,主要包括"园、苑、城、府、家、居、庭、舍、邸、座、村、寓、墅、堡、院、阁、坊、轩、堂、山庄、  相似文献   

2.
马仁锋  陈佳锐 《地理研究》2022,41(3):764-776
地名通名是不同地方地名具有共性特点的通用部分,表征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变迁的认知。梳理多学科视域研究进展诠释地名通名文化景观解析逻辑,基于EOF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构建地名通名文化景观解析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地名通名文化景观格局及成因。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名通名文化景观用字比例受河网水系影响最大,地名通名文化景观用字类型丰富度在41个单元中总体呈现内陆到沿海且沿东北-西南方向递减趋势。②长三角地名通名文化景观分布异质性显著,呈现典型非均衡集聚,空间上形成皖中、苏南、浙北和上海等东西条带状的一级中心位于长三角中部,两个团块状次级中心分列南北;长三角地名通名文化景观分布呈显著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热点区为双中心格局且分布于安徽西部和浙江南部等地,冷点区为单中心格局且分布在东部沿海呈纵向连续带状分布。③长三角地名通名文化景观分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影响明显,主要分布在海拔0~200 m、地形起伏度小于20 m、坡度小于5°的平原地带,人口集聚、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便捷性对地名通名传承影响深远。地名通名文化景观解析模型研究有助于提升地名命名科学性和规划管理协调度,为推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汉语地名通名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名通名含义及地名类别的划分(一)地名通名的概念地名中用来区分地理实体性质类别的词,称为地名通名,如山、河、湖、海、村等。从古至今,地名通名由简单到复杂在不断变化,早期的地名用字,专通名不分,没有通名的概念,但往往用偏旁来反映地理实体的类别。如带  相似文献   

4.
地名标准化工作开展可以聘请高校语言文字学者为顾问,研究当地地名通名词义,推荐合适用字。在实地调查后,本着尊重历史和当地居民习惯的原则规范地名用字(比如"巨、柜、具"等规范为"埧","更、大"规范为"埂、埭")。跨省、市分布的地名通名在规范时各地应该加强联系沟通,避免同一通名在不同行政区域里采用不同的汉字的书写(比如"浜兜"义通名浙江如今多统一为"兜",但江苏吴江一带却规范为"斗")。  相似文献   

5.
GIS支持的广东地名景观EOF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彬  岳辉 《地理科学》2007,27(2):281-288
将广东全省划分为86个行政单元,并选取64个典型地名的通名,运用EOF模型进行运算;选取累积方差超过70%的前三项做主成分分析,并借助G IS技术输出其各自的空间分布图。研究发现:64个通名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地表现为不均衡性,即普遍分布和相对集中同时并存。以塘、坑、山、水等反映地貌特征的通名分布较为普遍,而以沥、厝、屋、板、六、都等民族或族群的方言通名分布则较为集中,其中以涌(冲、埇)、朗(塱)、沙、排、寮、塘、潭、沥、滘、基等通名主要分布在粤方言的珠江三角洲水网密集区,以坪、背、坑、岭、屋、畲(輋)、磜、溪等通名主要分布在粤东北和粤北及其它客家人分布区,以厝、洋、垄(垅)、田、寨、华、美(尾)等通名主要分布在粤东潮汕和粤西南雷州半岛福佬人分布区,以洞(垌、峒)、罗、六(箓、菉、弄)、板(曼、迈、麻)、那(纳)、古(过)、都(多)、云、栏(兰)等通名则主要分布在与广西交界的粤西和粤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6.
周文德 《中国地名》2013,(10):12-15
至2009年,重庆市辖境内共有1048个政区地名,其中,区名19个、县名21个、街道名156个、镇名574个、乡名278个。不计“乡”、“镇”、“街道”、“县”、“区”等政区通称,仅对专名部分进行考察。一共有310个地名尾字,其中,通名汉字100个。这100个通名汉字中,自然地理实体通名最多,52个,占了总数的52%;聚落通名11个;人工建筑地物通名31个;行政区划通名6个。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区划通名中的“省”、“县”、“乡 (镇 )”等用词中指代性都是明确的,都有一个确切的含义。而通名中的“市”,它可分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及县级市等多种级别的“市”,它的跨度为省级、副省级、地级、副地级、县级等,它的功能有综合性城市、钢铁城市、煤炭城市、森林城市、旅游城市、港口城市、口岸城市等,人口多则逾千万 (如上海市 ),小则七八千 (如二连浩特市等 ),不但跨越多种行政区划级别,而且其含义不仅仅是原来的“市”字,内涵模糊不清,外延大小不定,是行政区划通名中最混乱的一个称谓。   “市”,原…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对江苏地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20多个地名通名用字及较为独特的几个地名首字的词汇意义、地理分布及历史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江苏省乡镇地名可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类型,同时还存在诸多地域特征鲜明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地名学的基础研究中,地名通名的定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给某个通名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义,取决于定义者对通名所涉及的自然或人文现象的认识程度,尤其是能否在分析地理、历史、语言等背景的基础上,对通名蕴涵的科学意义作出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抽象性表述。一般而言,越是司空见惯的语词,定义的难度越大。外国文献中对一些地名通名的定义,对于我们具有参考意义。美国地名委员会在编辑《海底地名》(Geographical NamesofUndersea)时,整理了50多个地名术语的定义,归纳了他们对于海底地物的认识。从地物与地名的关系着眼,海…  相似文献   

10.
李波  王荣 《中国地名》2012,(3):16-18
一、地名管理的基本原则(一)规范地名的专名与通名。一般来说,地名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习惯上将地名的专名称为名,将通名叫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地理名称;地名通名是表示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实体的类型、隶属关系、形态和性质的规定称呼,专名只有与通名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治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对福州市鼓楼区居民区、道路和公园3种功能区的城市绿地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不同功能区绿地表层土壤(0~20 cm)PAHs的污染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区不同功能区绿地表层的土壤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多环芳烃污染,检测的15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在不同功能区绿地表层土壤不同深度分布存在差异。在0~10 cm土层中,PAHs含量表现为:居民区道路公园,而在10~20 cm土层中则为:公园道路居民区,且在该土层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总体高于0~10cm的含量。参照荷兰土壤PAHs污染标准,鼓楼区绿地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PAHs污染,其中10~20 cm土层中多环芳烃的超标率高于0~10 cm。不同功能区绿地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为生物燃烧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一片片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商贸区、居民住宅区、不断涌现,除了一些旧地名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通名。如  相似文献   

13.
在韩国,地名通名被称为后部要素。所谓后部要素,自然是相对前部要素而提出的概念,韩国地名大部分是由前部要素结合后部要素而构成的。前部要素对应的是我国地名学研究中的"专名"。专名的形成和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认识相关,体现着各式各样的"命名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名的"得名之由"。而通名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  相似文献   

14.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格调高雅、环境优美的住宅区高大建筑群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大厦名称作为现代城市地名的一部分,存在着发展快、管理难的问题。这些高楼大厦的命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情况: 1.通名求大 通名的求大,是要在通名的使用上显示自身企业的规模庞大,从而在心里上占有“非我莫属”的优势。“公司”、“商店”等一般用语,在日渐膨胀的求大趋势中,似乎已失去了吸力。公司变成“集团”,这要有法律上的依据,不是谁想取就可以取的,爱大的人便找出了一个公司的译名“托拉斯”(t…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海域辽阔,海岛众多,是世界上海岛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先民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开始认识海岛,开发海岛、利用海岛,并形成了约定俗成,层级清晰,普遍通用的海岛通名用词体系。  相似文献   

16.
翟军 《中国地名》2011,(6):43-44
城镇居民区地名的“通名”,指其名称中的“通用部分”,表达此类人文地理实体的共性——性质与用途,与标识其个性的“专名”——城镇居民区名称中区别个体的“专有部分”相匹配。如果说,专名关系一地,通名影响一片,城镇居民区通名规范化已成为社会变革与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名的文化感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体讲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种语言文字表现。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如在哈瑞斯堡、俄亥俄河、哈特拉斯海角、纽约市这些地名中,哈瑞斯、俄亥俄、哈特拉斯、纽约是专名,堡、河、海、角、审是通名。其中专名特指某一地理实体并用以区分同类地物,起定位作用,通名则概括某种地物的共性,起定性作用。无论专名还是通名,对于文化而言,地名在体现世界地名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深刻地指示着历史上重大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民族迁徙、宗教信仰等状况。因此,应该说,地名对于理解文化现象,了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雍正时期,改土归流过程中,对原土司地区的很多地名进行了更易。总体上看,通名更易多于专名更易,改土归流方式影响新地名是否具有歧视性,全新地名多由新设行政区域命名而来。  相似文献   

19.
刘烜 《中国地名》2014,(4):20-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不断扩张外延,而城区管理片区如街道办事处辖区、居委会辖区及各类生活小区等通名由于缺少规范,已经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海南方言地名的标准化处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峙字地名的标准化处理的质疑 “峙”字作为我国沿海各地岛礁通名的由来已久。在浙江、广东和海南均有含峙字之地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峙字作为岛礁通名或专名的约200余处。 海南方言中,“峙”读dī音, 而作为岛屿通名时则读为du;前者为文读,后者为白读。地名学者曾庆刚先生在其《“峙”小考》文中,有:“‘峙’,其标准读音有二:一读shì,二读zhì,笔者认为,作为地名用字的标准读音应读作shì。……另外,从方言读音考之,亦可证明这个“峙”是广东和海南土生土长的。”“……故可以说,‘峙’不论读si、shì、du,都是‘小岛’的意思,是中国地名专用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