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兴凯湖长269 cm的沉积岩心的研究结果显示:沉积物的色度和磁化率特征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沉积物明度分别与红度、磁化率、黏土和有机质含量之间及磁化率与黏土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红度高值与明度低值对应暖湿气候环境,磁化率低值反映沉积物较粗的较低湖面,对应冷干气候。28480~26160 cal.aBP,湖区处于温湿气候时期;22880~18170 cal.aBP,岩心孢粉浓度很低,流域处于末次盛冰期疏桦林草原环境;18170~12650 cal.aBP处于Bφlling/Older Dryas/Allerφd暖期。岩心深度90~78 cm段,对应于新仙女木期;11500~4570 cal.aBP,进入全新世暖期,其中8000~5000 cal.aBP,本区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适宜期);4570~1470 cal.aBP气候变为凉干;1470 cal.aBP以来,流域又变为暖湿气候环境,同时,人类活动逐渐增强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定西鲁家沟黄土剖面15 ka以来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鲁家沟黄土剖面粒度、磁化率、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和14C测年结果,分析和讨论了定西地区近15 cal.kaBP以来气候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15 cal.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末次冰期晚期(14900~11200 cal.aBP),气候较为寒冷干旱;(2)全新世早期(11200~7560 cal.aBP),气候开始转暖转湿,但整体上较为寒冷;(3)全新世中期(7560~3600 cal.aBP),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风强盛;(4)全新世晚期(3600~1200 cal.aBP),气候变得干旱,夏季风强烈减退,风尘堆积旺盛,形成了现代黄土和表土层。该区末次冰期晚期以来的环境变化是不稳定的,气候存在频繁次级波动。1500~1200 cal.aBP的晚全新世期间,有机质含量出现峰值,表明气候总体向干旱化发展的同时,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AMS14 C对巢湖西岸杭埠河三角洲地区湖相沉积岩心年代的精确测定与校正,以及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总有机碳、总氮以及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等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与研究,提取了巢湖地区末次冰消期—早全新世的环境演变信息,重建了研究区13 393~7 486cal.aBP期间的环境演变序列:(1)13 393~12 420cal.aBP期间,气候由冷干向温凉发展,降雨量增加,湖泊水位迅速上升,巢湖进入快速发育阶段,但在13 040~12 773cal.aBP期间出现冷干事件;(2)12 420~11 760cal.aBP期间,本阶段响应全球性降温事件—YD事件,气候干冷且不稳定,降雨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湖盆收缩且水位变迁频繁,湖内浮游植物有所生长;(3)11 760~9 160cal.aBP阶段气候温和湿润且稳定,雨水充沛,湖泊水位稳定或有所扩张,湖内大型水草类植物繁衍,但在约11 006cal.aBP出现冷干事件;(4)9 160~7 486cal.aBP阶段整体气候温凉偏干且波动明显,降水相对减少,湖泊面积收缩,湖内有机质来源以湖内自生的水生植物为主,并在约8 633及8 493cal.aBP分别遭遇冷干与强降水事件。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中部钻孔沉积物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组成和分布特征,结合测年、岩性、沉积物粒度和软体动物群数据,重建了珠江三角洲中部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受末次冰期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普遍发育杂色黏土。随着冰后期气候回暖,海平面快速回升,海水经多个口门自南向北侵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南部较早接受海侵,约9010cal.aBP海水入侵至中部地区,研究区开始发育河口湾环境,并持续至4510cal.aBP。期间,钻孔记录的微体动物群组成和丰度特征反映了2次短周期的水体条件波动,最大水深发生于约7000~5630cal.aBP,微体动物群的丰度达到最高值。约4510cal.a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逐渐增强,发育三角洲平原环境。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记录的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60 m的HYZK5钻孔,揭示了末次冰期以来河流相、滨海湖沼相、河口湾-浅海相(前三角洲相)和水下汉道相的沉积环境演化.泥炭层形成于末次冰期的冷湿气候环境;有孔虫丰度的变化反映了12 000 cal.aBP以来海平面迅速上升,但在11 200~10 000 cal.aBP出现短暂的停顿.沉积物的粒度、磁...  相似文献   

6.
对内蒙古高原腾格淖尔湖泊约400cm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碳酸盐和TOC含量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利用Mg/Ca、CEC、Rb/Sr、CIA、古气候指数C等的古气候古环境指示意义,结合3个AMS 14 C年代结果,利用该区域湖泊"碳库效应"研究的基础进行年代校正,分析了腾格淖尔大约9 000cal.aBP以来古环境演变过程。研究发现腾格淖尔全新世早—中期(约9 000~4 500cal.aBP)气候暖干,有效湿度小,而湖泊为高湖面,最高湖面在约8 000~6 200cal.aBP期间;湖泊的高水位主要是继承了早全新世夏季风增强形成的扩张湖泊;3 000~4 500cal.aBP以来气候冷干,有效湿度稍有增加,湖面在降水持续减少情况下逐渐收缩干涸。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伶仃洋东岸sz17QZ-20-3钻孔硅藻分布特征,结合测年、岩性和粒度,重建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依据沉积物岩性粒度变化判断,晚更新世时期在23.6~11.0 m层段发育了一套河床相-溺古湾相-岸滩相-冲积相的垂向沉积序列,在花斑黏土层中有海水种Ethmodiscus rex碎片的存在,指示晚更新世海侵海退旋回。早全新世海侵在9000 cal.aBP左右到达研究区,海水种硅藻含量开始迅速增加,发育滨海平原相沉积;在8000 cal.aBP左右达到最高海平面,海水种硅藻含量最高;随后研究区处于海平面停滞状态,并缓慢下降,发育浅海相沉积;中晚全新世4.2~0 m层段为海退时期,发育河口湾相沉积。中全新世4.4~4.2 m层位海水种含量突然增加和4.4~4.6 m层位贝壳碎屑层指示可能有风暴潮事件发生;晚全新世0.3~0 m层段表层沉积物中硅藻丰度异常偏高,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尕海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尕海湖DG02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的粒度数据,结合岩性、孢粉特征,分析其粒度特征及近11000aBP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发现,尕海湖沉积物记录了该区域湖泊水体逐渐上升又逐渐减少的过程,气候环境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1)冰消期晚期(11324~10290aBP)气候干旱,湖泊水位下降,面积收缩,水动力较强,沉积颗粒较粗;(2)早全新世(10290~8850aBP),气候转向湿润,湖泊水位上升,为浅水至深水的过渡阶段,颗粒由粗变细;(3)中全新世(8850~4400aBP),气候更加湿润,湖水水位达到最高,面积扩大,水动力达到最弱,沉积颗粒最细;(4)晚全新世(4400~200aBP),气候变干,湖泊强烈收缩,湖面下降,水动力达到最强,沉积颗粒最粗。尕海湖DG02钻孔沉积物粒度所记录的区域气候干湿变化及一些重要的干湿事件与国内外研究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对上海地区晚第四纪钻孔地层中的孢粉以及较高分辨率测年资料进行了分析.根据孢粉组合恢复了6个植被演替以及古气候期,和该区的海水进退吻合很好.研究发现,120~96 ka B.P.间处于里斯冰期末期,沉积物粗,孢粉稀少;96~84 kaB.P.间处于里斯一玉木问冰期,孢粉以落叶栎一松一枫香一常绿栎一栲为主,气候温暖略湿,海平面上升;84~64 kaB.P.间处于早玉木冰期,气候寒冷,孢粉稀少,海水退出本区;64~20]kaB.P.间处于玉木问冰期,孢粉组合以落叶栎-栗-麻栎-常绿栎-栲-蒿-水龙骨为主,常绿树种大量出现,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回升,其中37~34 kaB.P.间气候稍微变凉;22~10 kaB.P.间为末次冰盛期,孢粉含量以及种类稀少,主要以针叶树种和耐干草本植物为主,反映气候冷凉干燥,海水全面退出本区;10 kaB.P.以来,气候开始转暖,尤其进入全新世大暖期后,孢粉以落叶栎-松-常绿栎-禾本科为主.  相似文献   

10.
潮间带有孔虫近年来被广泛地用于高精度古海平面等环境变化的研究中,但是在华南沿海此类研究少见。本文选取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潮间带上部长度为300 cm的QA钻孔进行了AMS14C测年,有孔虫、沉积物粒径、灰度分析,初步探究了研究区有孔虫作为高精度海平面指标的可能性及其所反映的古环境意义。研究结果显示钻孔包含两种有孔虫组合,一种是钙质有壳组合,常见属种为Ammonia becсarii(78.7%),Proelphidium granosum(6.6%)和Elphidiella kiangsuensis(5.6%),沉积底质为黏土质粉砂,对应沉积环境为河口潮下带;另一种是胶结壳组合,常见属种为Arenoparella mexicana(50.6%)、Miliammina fusca(17.5%)、Trochammia sp.(6.8%),沉积底质为砂质粉砂,含丰富植物碎屑,对应沉积环境为潮间带中上部红树林潮滩。结合AMS14C结果,QA钻孔记录了约4 200年以来的沉积,研究区初始为河口浅滩,由于三角洲进积作用浅滩淤积至海平面以上,约2 400年前研究区形成红树林中高潮滩。红树林沉积层中夹有两层粒度较细的钙质壳有孔虫沉积,推测可能由区域性次一级的海平面上升导致。灰度值反映了红树林沉积层中3个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阶段,指示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年代大约为3 000~2 700 cal. aBP, 1 200~1 100 cal. aBP, 600~500 cal. aBP,与海平面上升阶段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尕海地区晚冰期以来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尕海沉积物烧失量和碳酸盐含量以及岩性变化分析,重建了尕海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结果显示:烧失量及碳酸盐含量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晚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晚冰期的阿勒罗德暖期和新仙女木事件有较好的反映。全新世则可划分为早全新世的不稳定期,年代为11150-8240 cal.aBP,中全新世较为暖湿期,年代为8240-3200 cal.aBP,晚全新世干冷期,年代为3200 cal.aBP至今。并发现1550-1440 cal.aBP存在一暖湿事件。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鹿回头造礁珊瑚的14C年代及珊瑚礁的发育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2年7月沿鹿回头珊瑚礁坪断面方向,在原生滨珊瑚(Porites)礁表面进行系统采样,并进行C测年和年代校正,初步划分出全新世以来珊瑚礁演化的5个阶段珊瑚礁繁盛期(7 300-6000cal.aBP)、珊瑚礁发育停滞期Ⅰ(6 000-4 800cal.aBP)、珊瑚礁发展期(4 800-3000 cal.aBP)、珊瑚礁发育停滞期Ⅱ(3 000-1000 cal.aBP)和现代珊瑚礁发育期(1 000cal.aBP以来).鹿回头珊瑚礁在7 300-000cal.aBP处于发育的繁盛期,己基本上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后来不同时期珊瑚礁是在此时期形成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并在鹿回头半岛两侧向外发展,现代珊瑚礁则发育于全新世珊瑚礁的外礁坪或礁前斜坡带.  相似文献   

13.
对南海北部B106站柱状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孢粉与藻类研究,部分样品作了AMS14C年代测定。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南海B106站从下至上划分了3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294~194 cm)以Pinus-Quercus(常绿)-Gramineae-Polypodiaceae-Pterdium-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2带(194~94cm)以Pinus-Quercus(常绿)-Polypodiaceae-Pteridium-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3带(94~4 cm)以Pinus-Polypodiaceae-Pteridium-Quercus(常绿)-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并相应恢复了南海北部11 000 aBP以来3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结合AMS14C测年资料,对B106站柱状地层时代划分作了讨沦,为南海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海南岛南部全新世以来以沉降活动为主要特征,鹿回头珊瑚礁能够反映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鹿回头岸礁礁坪面上的原生珊瑚礁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的产物。全新世以来南海北部至少存在过 4 期相对高海平面阶段:7300~6000、4800~4700、4300~4200和3100~2900cal.aBP。其中 7300~6000aBP 是整个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时期,也是鹿回头珊瑚礁发育的繁盛期,基本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后来不同时期发育的珊瑚礁是在此时期形成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并在鹿回头半岛两侧向外发展,现代珊瑚礁则发育于全新世珊瑚礁的外礁坪和礁前斜坡带。另外,鹿回头珊瑚礁反映的南海北部全新世高海平面时间与南海其他地区高海平面时间可以衔接或对应,说明南海地区全新世高海平面具有全球背景,至少在南海是一致的,且与气候变暖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5.
在长390cm的柱状岩芯中大致以10cm的间距采样,所取的34个孢粉样品经处理,几乎全含丰富的孢子花粉。在此基础上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带,自下而上为: 1.Chenopodiaceae-Artemisia带;2.Potamogeton,Sparganium,Typha-Gramineae带;3.trilete spores-Pinus带。 本文依据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变迁探讨全新统与更新统的划分。 Chenopodiaceae-Artemisia带以滨岸盐生植物分子为主,反映为岸线附近的沉积环境;Potamogeton,Sparganium,Typha-Gramineae带主要分子的母体植物为静水水生与中生植物,反映湖沼沉积环境,说明当时当地离海岸线有一定的距离;trilete spores-Pinus带多见于我国东海海底现代表层沉积,指示了一种现代的海洋环境。 以上三种沉积环境反映了带1至带3期间海水的进退历史,即带2时期海退最大,带3时期海进最大,由于古气候的冷暖变化是第四纪海面升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推断带2时期气候最冷,而带3时期气候最暖,也即带2、带3间可能为更新统与全新统的界线。 根据孢粉分析所推断的全新统、更新统界线与岩芯特征、钙质超微化石以及~(14)C测年资料吻合。  相似文献   

16.
对南海北部C4站柱状沉积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孢粉、藻类成分的分析和研究,同时测定了部分样品的AMS14C年代,划分了该站柱状沉积物地层时代,相应恢复了南海北部9 800 a B P以来植被、气候、环境的3个演替阶段.南海北部C4站从下至上可划分成3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258~194 cm):以Pinus-Quercus(常绿)-Polypodiaceae-Pterdium-Pteris-Dicranopteris-Adiantum为主孢粉带;2带(194~94 cm):以Pinus-Quercus(常绿)-Pteridium-Polypodiaceae-Microlepia-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3带(94~4 cm):以Pinus-Pteridium-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Microlepia-Dicranopteris为主孢粉带.与3个孢粉带相对应的古植被阶段依次为:伴有针叶树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与周边地区的植被演替相一致.由此可见,研究区经历了全新世早期气候转暖,中期气候炎热、干湿季明显、海平面上升以及晚期气候暖热、湿润3个古环境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在南日群岛东部海域用钻机采集长度为1 004 cm的岩芯样品,测试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含量、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TOC)、碳氮比值(C/N)、碳酸盐含量以及14C数据,分析其垂直剖面上的变化特征,阐明其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指示意义.沉积物TOC含量变化范围为0.44%~0.74%,垂直剖面上总体显示出末次冰期和全新世中期TOC含量较高,全新世早期相对稳定,而全新世中后期TOC波动范围明显增大.C/N值在5.3~14.9之间变化,平均值为8.1;δ13CTOC值范围为-23.07‰~-21.04‰,表明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以海洋自生为主,同时混有部分陆源有机质.碳酸盐含量在3.3%~10.9%之间.TOC含量、C/N比值、δ13CTOC值在岩芯垂直剖面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14C测年数据以及各要素测值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特征表明:自11 250 aBP以来该海域附近古气候有可能经历了以下4个演化阶段:①11 500~9 000 aBP期间气候寒冷、海平面下降,采样点可能为浅水区或潮间带;②9 000~8 000 aBP期间为升温期,气候由寒冷转向温暖;③8 000~4 300 aBP期间,为相对稳定的暖湿期,在后期气候出现小幅的波动;④4 300 aBP至今,气候进入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期,暖湿和干冷气候多次交替变化;4 300~3 000 aBP期间为相对寒冷的时期;3 000~1 800 aBP期间为较稳定温暖期,1 800~1 000 aBP期间气温快速降低,标志着研究区进入一个新的寒冷阶段,但是自1 000 aBP以来,气候又再次出现转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晚全新世高海平面的琼海珊瑚礁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精确的高程测量和高精度的TIMS铀系定年方法,对海南岛东部琼海青葛附近低潮时出露的原生死珊瑚和外礁坪上的活微环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青葛附近外礁坪上的微环礁存在狭窄的生长上限(±8cm),位于最低低潮面上,是相当精确的海平面标志物。原生死珊瑚顶面与附近现代活微环礁顶面的高差数据和精确可靠的TIMS铀系年龄数据显示,5500~5200aBP(U/Th年龄,相对于2008年)时海平面至少高出现在(100±8)cm,真实的海平面很可能比现在高2.0~2.2m。总体上,5500~3500aBP期间海平面波动变化,波动幅度约为0.6m,且这种波动与气候波动有较好的对应性。4400~3900aBP期间琼海珊瑚礁的发育缺失很可能与此时的气候干冷有关。  相似文献   

19.
吉林哈尼湖钻孔5 000年以来的古植被气候变化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哈尼湖钻孔360~0 cm(5 112 aBP以来)的沉积物进行孢粉分析,共采取样品85个,平均时间分辨率约为60 a。样品中花粉含量非常丰富,种类以乔木为主,其百分含量多在80%以上,最高可达96%,根据花粉组成在钻孔上的变化,结合花粉沉积率进行样品分析,自下而上可分为4个花粉组合带,进而将该区5 000 a以来气候演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阶段1(5 112~3 784 aBP),阔叶类乔木占优势,湿生及水生草本比较丰富,气候温暖湿润;阶段2(3 784~1 380 aBP),针叶类乔木占优势,湿生及水生草本消失,气候变凉干;阶段3(1 380~994 aBP),以松为主的针叶类仍占绝对优势,喜温湿的灌木草本含量持续下降,说明气候继续变冷变干;阶段4(994 aBP以来),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湿生植物的沉积率明显增高,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相似文献   

20.
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反映的全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550℃烧失量(loss on ignition,LOI)和Ti、Al、Si、K元素强度分析表明,烧失量主要反映了流域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Ti、A1、Si、K4种元素被证明主要来自于流域,反映了径流输入的变化.11 000~7 800 cal.aBP,湖光岩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7 800 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