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潮州天气"抖音政务号为实验对象开展运维,基于抖音平台的推荐算法,运用幽默、易懂的风格生产气象服务短视频,从文案构思、内容生产、运营机制等方面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探究气象抖音政务号在运维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掌握推荐规则、内容精心策化、多种创作方式、作品发布技巧、注重后期互动等方面总结运维建议来提升气象政务新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对气象抖音短视频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运营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抖音短视频在公共气象服务中运营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气象部门运营的天气类app和气象微信公众号传播信息紧扣天气气候,但一些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表达可读性不强。面对需求和竞争,建议天气类app和气象微信公众号在遵照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的传播特征,及时准确提供核心天气信息前提下,开发天气与其他行业的服务产品,创造“天气+”的服务价值,并将这些个性化信息精准送到用户;同时要提升信息的编排技巧,将专业的气象信息通俗化表达;而在日常运作中,要巧借台风、降温等重大天气过程进行市场化运作,才能聚合更多用户,实现气象信息的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气象》2020,(1):F0003-F0003
围绕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气候与水--细数点滴,珍惜点滴”,全省气象部门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宣传活动,制作2020年“世界气象日”主题科普宣传片,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开展系列纪念活动,采取直播授课与科普视频微课堂相结合,线上知识有奖答题,扫码看气象,绘画比赛等,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此外,省气象局还联合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总台农科专线共同打造“气象日里话气象”专题节目。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日益频发,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也越发多元化和精细化,因此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凸显。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气象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当下气象科普短视频备受大众欢迎,已经成为气象科普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内蒙古天气快手号上发布的一些短视频为例,结合个人从事气象编导工作的经验,对于在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做好气象科普短视频以及天气预报节目提出几点思考,为推动气象科普工作和天气预报节目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顺德天气"微信公众号为例,介绍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和开发,重点介绍如何利用模板消息接口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并通过分布式系统,提高发布速度;微信预警信号的发布嵌入顺德气象台业务平台,实现和其它发布渠道的一键式分发,使得预警发布操作简便、分发迅速、覆盖面广,提升了顺德区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愈来愈多的人习惯于将微博、微信作为其获取信息的首要来源,各类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应运而生。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微博、微信公众号正以其高效性、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发展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平台。霾天气是近几年来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天气现象之一,在霾天气的公众气象服务中,各级气象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央气象台利用新媒体载体进行霾天气公众气象服务的特点,并针对微博、微信在公众气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得出:(1)"中央气象台"微博账号霾天气微博中,霾预报及实况相关的原创短微博(140字内)受公众关注度最高;(2)"中央气象台"微信公众号中,霾天气微信关注度较台风类微信明显偏低,与其他类天气基本持平;(3)"中央气象台"微博与网友互动能力上较为薄弱,需加强后台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天气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使气象灾害预警、天气预报、天气实况等气象信息能够快速推送到用户手中,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和丰富的气象信息服务。利用微信高效快捷的发布气象信息是文章分析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新型手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认证开发微信订阅号凉山旅游天气,实现凉山主要景区和周边城市未来3 d天气预报的自动更新发布,凉山旅游资讯和便民信息的在线查询,并以图文群发的方式不定时发布凉山重要天气预警信息、节假日专题天气预报、重大旅游活动资讯等信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凉山旅游气象服务进行了初步探索。经过近一年的运营情况表明:借助微信平台开展旅游公共气象服务具有表现力强、互动性好、扩散影响力大的优势,但也面临自媒体运营经验缺乏、旅游服务产品开发不足的问题,要实现其良好社会价值和效益还需要不断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0.
谢坤  陈申鹏 《广东气象》2015,37(1):59-61
根据"深圳天气"官方微博和微信的维护经验,结合2014年2次暴雨和1次台风服务,分析这两种新媒体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并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就如何在重大灾害天气过程和日常天气下维护微博和微信提出建议。认为微博适合于日常随时分享气象科普,在灾害天气时可以高频率地发布信息;微信适合在重大天气前推送消息,准确及时、送达率高,提醒关注粉丝提前做好防御。微信在未来气象服务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其推送信息的转发分享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微信自动回复功能可以与实况、预警相结合,方便用户获取定点预报或其他预报产品,比微博预报员互动回复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移动新媒体用户规模和气象信息传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天气类App和气象微信公众号受众规模变化与气象信息传播方式之间的关联和存在的问题,在切合移动新媒体传播特征基础上,在及时、准确、简洁传播天气预报核心信息的前提下,对气象信息与其它行业信息进行融合研究和开发,形成特色和个性,聚合某一类需求的人群,形成社群,才能增加用户规模,实现传播平台信息差异化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2.
微信用户的迅猛增长催生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招聘宣传新模式,阐述了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招聘宣传的优势,对相关气象类微信公众号的招聘宣传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气象人才"微信公众号的招聘宣传工作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统计"顺德天气"运营数据和阅读量,分析了"顺德天气"微信公众号现状和概况,着重对微信图文推送消息的关注回复、封面、标题、内容、推送时间、编辑技巧、提高阅读量技巧以及互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对今后气象微信图文推送消息服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网络爬虫、大数据统计及情感分析等方法,分析2020年2月4日—6月4日,新浪微博排行榜上排名靠前气象微博号的运营特点,从时间、内容、形式等几个维度分析高传播量微博的特征,并针对广东两次天气过程分析公众反馈词频及情感值,结果表明:(1)增强粉丝活跃度和服务主动性是提高气象政务微博运营效果的两大主要方向。(2)气象微博服务运营策略上可以采用调整发博时段、加强景象(色)类服务产品和原创视频的策划、培养高个人影响力粉丝的黏性等组合拳。(3)利用情感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出公众对不同类型的微博情绪高低,可见将情感分析方法用于气象微博服务分析是可行的,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微信平台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琼芳  聂菊荣  冯海旭  万磊 《气象科技》2014,42(6):1019-1022
以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群发功能为基础,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微信虚拟服务器,结合潜江市气象局已有的气象信息资料,组建潜江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服务器向用户群发布文本、声音、图像、视频、图文等气象预警信息,实现图文并茂信息推送、信息查询、用户管理、人机交互等功能。系统采用多进程并发命令,快速发布预警信息;设立潜江气象小助手微信用户小号,发布消息预警声音提示。系统预警发布迅速,信息畅通,内容丰富,提升了潜江市气象防灾减灾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深圳2022年5月10—14日强降雨过程为例,通过总结分析强降雨过程中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情况及效益,研究“31631”递进式公众气象服务策略。结果表明:一是要通过多渠道发布信息做到让市民“收得到”;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期间,“深圳天气”融媒体矩阵依托多类自有渠道开展气象服务科普宣传,并积极拓宽辐射范围,联动政府媒体及社会媒体等共同对公众发布天气信息,政务“和声团”同步转发、社会媒体“整点播报”、公众预警短信及行业靶向发布,实现更大社会覆盖率和更高传达效率的气象信息发布。二是开展递进式公众气象服务让市民“看得懂”“用得上”;在融媒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需紧跟“31631”决策服务节奏围绕“灾前、临灾、灾中、灾后”不同阶段开展公众气象服务宣传;同时在预警信号生效期间恰当地加密服务频次,让公众气象服务信息成为暴雨预警信号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林江  俞宙  肖然 《广东气象》2014,(3):71-73
作为移动互联网气象服务的新渠道,全国气象部门陆续开通了提供气象服务的微信公众号。但微信公众号通用的菜单式服务存在排版生硬,功能分散等不足,大多数微信公众号粉丝增长缓慢。本文阐述了通用微信公众号技术存在的不足,并以广东天气微信微门户(缤纷微天气)项目建设为例,介绍了HTML5关键技术以及如何通过HTML5技术,把微信公众号打造成类似手机客户端的效果,为用户提供更精、更细、更受欢迎的气象服务。全新推出缤纷微天气后的统计数据显示,明显提高了粉丝的新增率、留存率和活跃度,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及用户行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移动互联、大数据的视角出发,以气象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对比微博、微信两种新媒体的特点,基于新媒体平台对用户行为、习惯以及气象服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等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结合对贵州省微信用户群体使用需求社会调查分析结果,对气象服务的发展提出建议,力求为气象服务方式的变革创新提供更为深入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贵州省市州级气象部门开设的微信订阅号为主要调研对象,以微信传播指数WCI(清博指数)为主要研究指标,使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影响微信公众号传播指数的关键因素,与当地人均GDP、移动电话用户数等统计数据相结合,进行相关性检验。从而得出结论,WCI的高低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存在相关性,WCI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当地移动电话用户基数、最大点赞数、最大阅读数、头条文章阅读数等4个因素。并对气象新媒体服务的发展提出建议,力求为气象服务方式的变革创新提供更为深入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6—2019年淄博市气象台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与气象服务信息,运用信息扩散理论分析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事件的关注度,重点对比研究高影响天气在声讯电话和微信方式下的关注度,并对高影响天气关注度的理论值与统计值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方式正从传统的声讯电话拨打向新媒体的微信阅读转变。声讯电话方式下,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一般性降水、大雾、大风、暴雪、暴雨、雷暴、寒潮、高温、台风;微信方式下,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一般性降水、大雾、暴雪、雷暴、大风、暴雨、寒潮、高温、台风;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度在微信方式下比声讯电话方式下高。基于信息扩散理论计算出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的关注度可信度高,经检验,高影响天气关注度理论值与统计值的相关性在声讯电话方式下比微信方式更显著,拟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