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晔 《地理教学》2011,(11):1-1
20世纪以前,“教学是艺术”的观点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来,在科学思潮以及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发展的影响下,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2.
王佳 《地理教学》2014,(12):107-109
一、问题的提出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  相似文献   

3.
李英南 《地理教学》2010,(11):12-14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文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科学的基础,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马莉莉 《地理教学》2011,(24):25-27,45
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这个定义揭示了反思性教学具有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陛为动力、以两个“学会”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主要理论演变与启示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杨忍  陈燕纯  张菁  徐茜 《地理科学》2020,40(4):544-555
采用Citespace工具和文献归纳方法,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热点及理论发展脉络。在全球化和逆城市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乡村地区普遍经历了发展转型与空间分化过程,其研究热点和主要理论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主要关注于乡村农业去中心化和逆城市化过程,延续20世纪80年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围绕农业经济展开的监管理论和根植于浪漫主义运动的乡村田园牧歌式理论主张占主导,受后现代思潮影响兴起了社会文化转向的“他者”研究;进入21世纪,在网络视角转向下,全球尺度的乡村分化及其内在机制的综合研究引起学界关注,研究议题及理论切入主要涉及全球乡村、乡村重构、乡村分化、多功能农业、舒适性迁移和创新理论等;近10 a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危机背景下,危机下的乡村可持续发展得以较大关注,衍生出可持续生计、社区恢复力、脆弱性、生态经济、生物经济等的概念和理论主张。中国乡村地理的学科发展需集成多学科方法与理论,融合中西方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成果,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核心指导,全面深化从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视角分析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空间的分化、重构、治理的过程、动力和综合效应及其优化调控机制,发展中国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6.
刘立新 《地理教学》2011,(18):11-13
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提出“开放式教育”主张,7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开放式教育,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封闭教育体系,以创新、包容、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及调动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使师生在教与学中得以相互学习、提高。开方式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转向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领域经历了一次“关系转向”研究范式转折.集中研究多种地理尺度下的经济变化过程中,经济行为者的社会-空间关系的方式。文章评述了西方经济地理学“关系转向”的产生和研究进展,分析“关系转向”的特征和关系政策,探讨其对经济地理学科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很多省、市围绕创新教育开展课题研究。理论的研究、探索离不开个案的实践。我在中国地理第四册“中国的旅游业”一节课的教学中,对创新教学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9.
交往教学论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沙勒与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召开的第28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有意义学习”的教育理论受到地理教育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正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程汉  刘卫东 《地理学报》2022,77(12):3090-3103
国际发展研究指相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知识在发展中国家本地化的研究,是西方地理学的经典议题。本文梳理和总结了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发展研究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出现背景、兴起过程和学科格局,系统评述了国际发展知识演变的4个阶段,即现代化理论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新自由主义阶段(20世纪80—90年代)、新结构主义阶段(21世纪初10年),以及新现代化理论阶段(21世纪10年代至今)。借鉴西方经验,对照当前中国崛起的过程,提出中国已经到了需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国际发展知识的新阶段,应积极推动国际发展地理学。结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立足学科优势,建议了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地理学研究的4个方向,包括基于中国的区域发展经验和空间治理模式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地理研究,“一带一路”建设海外重大项目案例研究和国际发展融资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孟锴 《地理学报》2011,66(10):1438-1440
布赖恩·贝利是20 世纪中期以来最有影响的美国地理学家和城市研究学者之一,也是60-80 年代近 1/4 世纪中被地理学界最频繁引用的著作者。20 世纪70 年代由贝利所撰写的《比较城市化》一书,向读者展现了20 世纪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发展的具体道路和相异的人类后果,为西方城市化研究带来了充满实践品格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3.
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评述与本土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袁振杰  陈晓亮 《地理科学》2019,39(12):1938-1945
近20 a来,西方教育地理学受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影响,重新审视教育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关联,从多维度进一步认识教育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机制。对西方教育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两大视角,总结和归纳当前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内容。教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而又发展迅猛的人文地理学分支,但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证发展尚处于以西方为主导的阶段,强势的西方话语体系还未充分涉及和理解非西方国家背景下的教育现象。当前是非西方国家建构自身教育地理学理论特色,并与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展开理论和实践对话的重要机遇和窗口。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群体,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也进一步塑造了教育空间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总之,加深教育与空间关系的研究,增强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中西对话,构建中国化的教育地理学研究体系,使教育空间成为考察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视角,是中国教育地理学研究未来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地关系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爱民  刘加林 《热带地理》2001,21(4):364-368,373
我国科学化的人地关系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期,受西方“科学思潮”和我国古代地理学特质的双重影响,形成了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注重人文与自然统一和野外考察的传统。50年代至70年代,人文地球学一度遭到否定,地理学的自然研究与人文研究出现严重割裂,科学体系的建立被长期中断,致使人地关系研究全面衰退。80年代以来,我国人地关系研究在科学体系和理论体系的构建、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的追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文章在总结我国人地关系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方向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关于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众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此也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在大力实践“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课堂、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丁尧清 《地理教学》2010,(14):29-30
四、从环保主导到宣传教育: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在国际社会已经激起了沸沸扬扬的争论。但在中国国内,政府领导和公众却很少了解和理解环境问题,很多人把环境公害看作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事实上,自5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和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见端倪。  相似文献   

17.
师范生走出校门,踏上地理教育岗位后,正处在从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到为人师表的“教师”的角色“转型”期,因而理所当然要进一步熟悉中学地理教育环境,体验地理教师职业甘苦,注重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夯实自身的教学基本功。但也应该看到,努力尝试运用大学里学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积极开展地理教育研究,同样是青年教师必须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青年地理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口号或者任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提出。但是直到21世纪初,“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李岚清)。“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陈至立)。  相似文献   

19.
郭文 《地理学报》2023,(12):2922-2938
新唯物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客体导向哲学”和“重返物质”研究而兴起的学术思潮,该思潮主张广义对称和本体论重构,是人们理解人地关系和社会文化实践的全新视角。目前地理学界对新唯物主义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其学术进展的介绍和述评层面,在内涵、发展、演化、应用等方面还未作出较好回答。有研究认为,新唯物主义否定了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是一种“去人类中心主义”和否定实践的唯心主义思潮,这难免会让人们对新唯物主义理论气质产生疑虑、怀疑和迷惑;也有人担忧,呼吁文化地理学的唯物主义范式,是否会重蹈早期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覆辙?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分析了新唯物主义出场的现实背景、后结构主义“物质/话语”存在的问题以及支撑该思潮的理论基石,并对新唯物主义在文化地理学中的认知转向、研究取向以及追踪并感受物质的空间和地方运作、物质空间互动及社会文化意义生产、人与非人类共创地理环境及生态秩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在文化地理学新唯物主义范式的实践主体和能动力差异方面,回应了学术界关于新唯物主义和传统唯物史观关联问题的质疑;在分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与演化基础上,厘清了文化地理学新唯物主义范式不是对传统...  相似文献   

20.
“档案袋”(或称成长记录袋)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努力、进步的状况或成就。档案袋可以说是记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