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我国流动重力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重力监测预报现状 (1 重力监测.我国现行地震重力监测网由于自成体系,彼此独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力基本网由于跨距大,绝对重力基准较少,流动重力监测体系的结构和能力仍存在以下问题:①现行的地震重力监测网大都缺少绝对重力控制,不能有效地消除仪器标定系统引起的测量误差,以提取绝对重力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以前,我国地震重力监测与分析预报研究工作,主要是各省局单位针对自己的监测网开展工作,这种按各个省区监测网进行的分散研究,由于观测信息的空间密度严重不足,所得到的信息是残缺不全的,不能捕捉到孕震过程中出现的完整前兆信息,它直接制约着地震分析预报的能力。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经过认真总结与反思,提出了《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发展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确  相似文献   

3.
正地震预报一直是国际科学难题,"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被Science杂志列入21世纪125个前沿问题之一。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地震预报工作,组织实施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地震监测预报试验,主要开展了测震、地壳变形、重力、地磁、流体等观测研究。其中,全球独具特色地利用持续运行的重力监测网开展许多尝试,取得了一些令人兴奋的结果,尤其是近年来利用震例经验对一系列M6.0以上地震(如2008年汶川8.0级、2009年姚安6.0级、2016年芦山  相似文献   

4.
主要回顾了中国大陆重力时变高精度监测与地震预测应用的基本情况。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就开始采用重力手段监测地壳变动和强震孕育发生过程,致力获取重力场时变的微伽级信息。重力监测主要采用定点流动复测(流动重力)和固定台站连续观测(连续重力)2种方式。重力监测已经历3个发展阶段。1998年以前,重力监测主要沿块体边界、活动断层或历史强震区开展,缺乏绝对测量,一般采用相对测量,通过总结获取了海城7.2级、唐山7.8级、丽江7.0级等一系列地震前的重力动态变化特征,除海城地震外,预测成功震例寥寥。1998年地壳运动网络工程建设以来,由于引入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开始进行中国大陆重力场的整体监测,获取了汶川8.0级等地震前的大尺度变化信息,给出了汶川地震中期预测的有效意见。2010年以来,以陆态网络工程重力网为基础,逐步开展大华北、南北带等各种测网的整合与统一,形成了中国大陆整体重力观测网,对期间发生的一系列6.0级以上地震(如芦山7.0级、门源6.4级、呼图壁6.2级等地震)进行了较为成功的中期预测,为地震机理研究和我国中期地震预测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长期的重力观测实践,初步形成了一门专门应用于地震研究的交叉学科——“地震重力学”。  相似文献   

5.
李丽清  李群  和国文 《地震研究》2006,29(2):122-124
在滇西北地区(25°~28°N,99°~101.5°E)用不同的统计窗长和滑动步长,对当前常用的地震学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6个预报指标:频度N、缺震、能量E、断层总面积ΣE、空间集中度C值、地震活动度S值。这6项指标对滇西北地区及周边区域1990年发生的M≥5.0地震有较好的短期映震能力,但丽江7级地震前,6个指标只有缺震出现了明显异常,达到预报指标,其余5个指标都无异常显示。这种结果一方面说明6项指标对6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对6.7级以上地震没有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丽江7.0级地震最显著的特征是短期阶段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因此,仅仅依靠地震学指标实现短临预报是不够的,还应结合其它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郭增建  秦保燕 《地震学报》2000,22(4):442-445
历史地震活动有高低潮之分.低潮中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地方,暗示当地地下有较多的能量或是积能较快,下次大区域大震高潮来临时,这些6级左右地震发生地区往往会发生7级和7级以上大震.我们把上述预报大震的判据称为静中动判据.这种判据对预报大震发生地方比较有效,一般震中误差不到100km.我们按此判据对1996年云南丽江7级大震作了较成功的中期预报,地点误差约50km.另外,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大震、1995年滇缅接壤地区的7.2级大震,以及1997年北玛尼7.9级大震,也符合静中动判据的回顾性预报.我们在1992年的统计发现静中动窗口是1940~1945年、1958~1961年和1979~1986年.静中动判据在用于中国大陆内部时,静中动地震为6级左右;在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太平洋地震带以及新疆西北边缘地震带,则静中动地震可达7级,它们对应未来比7级更大的地震.对中国大陆从构造和几千年历史地震活动上看,无7级大震可能的地区则不宜用静中动判据.   相似文献   

7.
王筱荣 《华南地震》2003,23(4):8-17
对新疆1970~2002年的地震资料根据不同范围不同震级进行全时空扫描,认为新疆台网监测能力较好地区在绝大多数6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关联图较为清晰。提出了预警地震的概念,认为预警地震在短临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预警地震在地震预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筱荣 《内陆地震》2004,18(2):106-112
对新疆1970-2002年地震资料以不同范围、不同震级进行全时空扫描。结果表明,新疆台网监测能力较好地区绝大多数6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关联图较为清晰。提出了预警地震的概念,认为预警地震在短临预报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内部发生了3次7级以上地震,分别是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3月于田7.3级和2008年5月汶川8.0级,尤其是汶川8级大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及财产损失.就这3次地震所处区域的地震监测能力而言,汶川地区的监测能力要好,但在震前也未能捕获到能够做出中短临预报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0.
卫星热红外图像亮温异常——短临震兆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震前亮温升温时在震中附近采集气体样品 ,经过化验分析证明CH4和CO2等温室气体含量成倍或成数量级地增加 .实验研究也同样证明CH4和CO2 等气体在瞬变电场中可获得能量 ,并释放能量 ,形成 2~ 6℃增温 .在 40次的地震短临预报中 ,而三要素较准确的有 9次预报 ,较好的预报有 1 2次 ,合计为 2 1次 ,其中含 3次 7级或 7级以上 ,4次 6级或 6级以上 ,其余为 5级左右 .最后详细介绍 1 996年 2月 3日丽江及 1 998年 4月 1 4日唐山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亮温增温演化特征 .  相似文献   

11.
研究讨论了云南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指出区内M≥68级地震呈现活跃与平静;主体活动区东西交替及时空轮回迁移等特征。据此指出1988年云南地区进入了M≥68级地震强震活跃期,主体地区在云南西部,1995—1997年存在发生6—7甚至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同时讨论了孟连73级地震前相关区地震活动,滇西北、滇西南有关b值、小震频度、调制比异常等8种地震学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进程等特征。特别指出了1994年9月至1995年5月滇西南地区M≥47级地震形成的时空密集现象,及其在短临阶段对震级及地点方面判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首都圈地区震情监视预报情况、国家地震局对首都圈地区震情监视预报工作的应急准备的各项措施和工作要求,并介绍了这一地区的工作情况、监测能力及不同震情阶段的几种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3.
包头地区重力场变化与阴山带中强地震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包头地区的重力复测资料及重力变化、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重力观测对阴山带地震监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IEEES02.16标准的WiMAX技术是一种宽带无线接人技术。本文分析了WiMAX技术的特点,并结合地震监测行业的需求,论证了WiMAX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系统的可行性,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方案,指出了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伽师及邻近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伽师及邻近地区GPS监测网的优化布设和两期观测资料的分析,对伽师及邻近地区的地形变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伽师地区整体上受到正南北向的主压应力,但在喀什和乌恰-乌仁一带存在着较大的剪应力。伽师地区每年相对于北天山(哈萨克斯坦)的运动速度为19mm,整个南天山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6.
柴剑勇 《华南地震》1998,18(1):104-107
根据国家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网)的技术改造》总体技术设计方案的要求,就广东省地震前兆监测网以及前兆观测仪器系统的现状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其在“九五”期间所要完成的各项技术改造项目作了概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张敏 《高原地震》2009,21(4):9-13
从井水位固体潮汐响应及同震响应等方面系统研究了不同观测含水层中观测井的深度对地震监测效能的影响问题,并讨论了影响监测能力的其他因素,提出了理想的观测井深度。  相似文献   

18.
王斌  周健  梁雪萍 《高原地震》2008,20(2):57-59
从地震监测环境的概念入手,具体阐述了地震监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监测环境面临的困难以及加强地震台站监测环境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晋中南地区的重力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晋中南地区的重力复测资料、重力场变化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重力观测对山西断陷带地震监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汤泉 《华南地震》1991,11(2):81-86
本文提出地震工作分区分类指导概念,根据震情、人口、经济特点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基础划分出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非重点监视防御区,认为建立减灾体系,进行短临预报追踪、决策,进行震害预测,作好震前减灾准备,开展减灾教育,编制应急方案,系重点防御区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指出非重点监视防御区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做好正常的地震监测和防震减灾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