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20年12月8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题为《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目标需要包括气候变化》(Post-2020 Biodiversity Targets Need to Embrace Climate Change)的文章指出,全球变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反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也可能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而采取灵活的保护方法有助于动态应对气候变化对生境与物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物多样性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遥感技术和新型传感器的发展,遥感已成为目前区域或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生物多样性遥感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遥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光谱变异假说、生产力假说和种—面积关系理论等;总结了利用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直接监测生物物种及其多样性的进展与局限性;基于遥感反演的不同环境变量进行生物多样性模拟和预测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介绍了相关模型的发展。最后,总结了该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局限,指出增进学科合作、将遥感方法与生态学理论和模型相结合、重视地面验证数据的使用将是生物多样性遥感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延梅  张志强  巩杰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1262-1268
“生物可持续性”(bioSUSTAINABILITY)科学计划是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3个核心科学计划之一,是一个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计划。bioSUSTAINABILITY有3个密切相关的研究焦点:①评价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所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②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驱动因子分析;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的社会选择和决策取向研究。介绍了bioSUSTAINABILITY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战略,并分析了它对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北部高海拔地区嵩草草甸植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基于75个样条的野外调查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高海拔地区嵩草草甸的植物多样性. 研究表明: α多样性指数从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藏嵩草(K. tibetica)草甸到矮嵩草(K. humilis)草甸依次降低, 而β多样性指数从高山嵩草草甸、矮嵩草草甸到藏嵩草草甸依次降低, 同时, βws多样性指数趋于稳定的样方面积为8~16 m2时. 公路两侧迹地上次生恢复群落的α多样性均小于各自原生群落的α多样性, 而恢复群落的β指数均大于原生群落的β指数. 在冻土持续退化过程中, 高寒草甸的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编写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生物多样性综合报告>的核心内容.报告表明,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源泉,当前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是由直接驱动力与间接驱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驱动力的作用尚未出现减缓迹象,预计未来几十年仍将持续存在,甚至可能进一步增强.因此,为了减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必须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做出更大努力,制定并实施一整套的保育及可持续利用对策.它们包括:①以保护为主的对策,比如建立保护区等;②以可持续利用为主的对策,如建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付费制度及交易市场等;③兼顾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对策,如加强多边环境协议之间的协调等;④侧重于驱动力与促成条件的对策,如取消鼓励过度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的补贴等.  相似文献   

6.
地质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地质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自然生态系统内地下—地上、地质—生物的耦合作用。结合国内外地质多样性研究进展,阐述了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认为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共同维持着自然生态系统,并且地质多样性支撑着生物多样性,其中关键问题是研究高地质多样性支撑高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机制;梳理了不同空间维度地质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认为此影响在全球尺度、景观尺度和局域尺度等空间维度具有差异性,特别是保护区范围的地质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总结了地质多样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和定性—定量评估3种,认为定性—定量评估方法是最有效的;未来应该在自然保护区范围的地质多样性驱动生物多样性实证分析、将地质多样性驱动生物多样性研究应用于保护区管理以及地质多样性评估方法优化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20万年来地球生物多样性及地球环境经历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尤其是过去11000年以来人类活动加剧了地球环境的恶化和物种的快速消亡,有部分学者提出人类正经历地质历史上的第六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古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融通,将现代生物多样性问题放进地质历史的框架中分析,是认识生物和环境协同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预估人类、生态系统以及地球环境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依赖于数据积累的一门新型学科:保育古生物学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化石数据资料的积累,并建立了多种门类和不同用途的数据库,如启动于1998年的PBDB(Paleobiology Database)等。这些优秀的数据库提供了高质量的在线免费服务,并已产出不少重要成果。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古脊椎动物学领域的相关数据库及数据驱动下的重要研究实例,希望借此为深时数字地球计划(Deep-time Digital Earth)整合和共享开源的古脊椎动物大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赵俊杰  黄云飞  吉霞  楚道亮  童金南 《地球科学》2022,47(11):4210-4221
为了定量化恢复晚二叠世末期生物大灭绝对底栖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对浅海碎屑岩台地相区的贵州水城仲河剖面开展宏体化石采集和分析,识别和划分古群落,选择优势度、香农指数、均匀度等代表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功能群数量和功能均匀度代表功能多样性指数. 共采集1 340枚化石标本,经鉴定得到30属33种,其中双壳类可归纳为两个生物带:晚二叠世长兴期的Hunanopecten exilis顶峰带和早三叠世Griesbachian早期的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顶峰带. 根据化石属种的地层分布、保存状况,结合聚类分析方法识别出3个古群落:Astartella obliqua-Tethyochonetes quadrata群落、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Claraia wangi群落和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Unionites canalensis群落. 自晚二叠世长兴期末期至早三叠世Griesbachian早期,古群落的优势度上升、香农指数降低、均匀度下降,功能群丰富度降低,功能均匀度上升,这指示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对浅海碎屑岩相区的底栖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均有显著的破坏. 此外,结合华南浅海和深海相区的古群落数据,发现底栖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在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中均遭受损失,但是浅海底栖群落受影响较高.   相似文献   

9.
将神经网络理论引入到斜坡变形预测领域,利用时序数据构造训练样本,在训练过程中引入遗忘因子和期望因子,形成相应的网络结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预测斜坡变形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系统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常的状态下,经济系统随时间而进化,经济多样性也增加(经济多样性用来测量利用能源的经济部门的数量和各部门之间利用能源的均等性),单位能源的产出效率也提高,发展能力,作为系统能量消费和流量多样性的乘积,是测量系统潜在产出的一种工具,以中国的时序数据和各省的截面数据为依据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发展能力的变化与经济产出的变化密切相关,1980-1998年间,中国经济多样性指数逐年呈降低趋势,而能源消费量却提高显著,高能源消费具有较大的社会环境外部性,说明1980-1998年间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在此基础上简要论述了中国各省的发展情况,并提出了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征收能源消费税。  相似文献   

11.
真核微生物作为高原湖泊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关键组成部分,对维持高原湖泊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系统营养流动过程至关重要。为研究色林错表层水体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2022年6月对色林错南岸(NA)、北岸(BA)和入水口(RSK)表层水体进行采样。基于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α多样性指数认识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性,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衡量理化因子与α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并采用冗余分析(RDA)探究环境因子对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共得到1 343条OTU,分属9门15属,真核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纤毛门(Ciliophora)和节足动物门(Arthropoda)组成。α多样性指数表明,色林错表层水体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低。NMDS分析及ANOSIM检验显示,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区域间(NA、BA、RSK)差异大于区域内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电导率(EC)、总溶解固体量(TDS)和盐度(Salt)与α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RDA分析结果表明,EC、TDS和Salt是影响色林错表层水体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阐明了色林错真核...  相似文献   

12.
对抚顺城市段水质、生物多样性进行了长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总磷,其次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其污染分担率分别为29.7%、24.8%、11.7%和11.2%。找出了水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从细菌学角度评价了河流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3.
协同进化:生物发展的全球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堤。生物界的协同发展是主导,生物间的斗争或竞争是将要的。自然选择的中心是环境变化,生物进化是克服环境的限制,协同地完善抗熵机制。新灾变论排除了“优胜劣汰”的理论,也警告人类必须保持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质钻进过程中钻遇对象未知且复杂多变、钻进事故频发的现状,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基于时序数据驱动的地质钻探数字孪生模型体系,用以满足随钻探测、工况识别、钻速优化等实际需求。将监测到的地表设备、随钻测量、钻进工艺等数据按照时间序列分解为事前数据、实时数据、延时数据和迟到数据,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这些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时序数据进行特征分析,基于事前数据建立典型工况,实时数据进行随钻预测和钻进过程工况识别,延时数据和迟到数据演进融合进行钻后优化,建立了数字孪生智能钻进周期服务平台,平台设计了设备物理层、虚拟模型层、数据处理层及钻探服务层4层交互系统,实现钻前、钻中、钻后全数据的全过程集成融合,达到了钻进系统参数最优化配置和安全高效钻探的目的。基于上述平台,利用Unity3D软件开发了数字孪生智能钻进原型系统,实现了钻前设备的数字化设计、钻进过程孔内三维可视化和钻进过程参数实时监测与控制的功能。结果表明,基于时序数据构建的数字孪生模型可有效提高钻进过程的效率和可靠性。研究结果为智能钻探优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方法,有望在煤炭、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钻探领域实现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志强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0):1111-1112
在未来数十年美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和经济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将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天气格局的改变、淡水减少及其质量下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要应对面临的这些挑战,将需要包括从全球、国家到区域和地方的各种尺度上的深思熟虑的、基于科学的协同响应.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的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应该跨越行政界限,在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上更具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辽宁地质》2011,(1):33-35
已经过去的2010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我国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专门成立了以李克强副总理为主席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制定了2010-2030年战略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7.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及其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做了简要介绍,并说明了其在生物学与地质学交叉领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在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和生物多样性信息处理程序2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古生物学、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地质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的一些课题已经应用了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矿山开采及修复过程中如何开展生物多样性管理,本文借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矿山生物多样性管理系列指南》成果,将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广东大宝山矿生态修复实践中。文章在介绍IUCN的“综合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方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大宝山矿实施生态修复依据,阐述了该管理体系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并结合广东大宝山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宝山矿生物多样性管理的保护与修复框架,包括全周期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手段,重点阐述大宝山矿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评价、保护与受损控制及恢复的技术方案,最后分析了对中国矿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的启示,IUCN矿山生物多样性管理系列指南对于指导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代由于气候的变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激增,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场的超载过牧,化学制品的滥用,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物种灭绝速度较单纯自然状态下的速度要快1000倍。生物物种灭绝对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对人类生存都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任务;中国是世界生物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生物多样性形势总体严峻。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已收到巨大成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世界粮食安全,是全球人民的普遍愿望。生物灭绝关系人类存亡。人类要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地球难以承载人类重负——《生命行星报告2004》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反映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要定量反映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就需要定量评价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每2年发布一次的《生命行星报告》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对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利用状况的定量评价分析研究报告。《生命行星报告2004》运用全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提供的新的科学分析方法比较了世界上150个国家的生态足迹;以更加复杂的数据和分析、更加详细的时间趋势,测算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报告肯定,地球的生态超载已经成为一个现实,人类目前消费的自然资源超过地球生产能力的20%,即人类目前使用着1.2个地球,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快速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